徐梓
行善,是做人的本分。
明朝的袁黃自幼喪父,根據(jù)家族的傳統(tǒng)和母親的意愿,他早早放棄了科舉而選擇了學(xué)醫(yī)。后來,他遇到一位孔先生,預(yù)言了袁黃什么時候考中生員、成為廩生、貢生以及何時做什么官。隨后,這些預(yù)言一一被驗證。袁黃真切地相信,生死禍福、富貴榮辱都是天定的,因而終日靜坐,淡然無求。
后來,他遇見了云谷禪師。在云谷禪師看來,通過或善或惡的作為,命數(shù)是可以改變的。問題的關(guān)鍵不在于你有怎樣的命運,而在于你有怎樣的作為:是逆來順受、聽天由命?還是奮起抗爭、做命運的主人?
經(jīng)過開導(dǎo),袁黃將別號由“學(xué)?!备臑椤傲朔病?,立志不落凡夫的窠臼,主宰自己的命運。按照云谷禪師指示的方法,他在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地力行功過格。將平日的善言善行記為“功”,惡言惡行記為“過”,月末作一小計,年底作一總計。功多者得福,過多者得咎,用這種方式敦促、勉勵自己行善積德。
行善的努力很快就有了回報。第二年,袁黃參加浙江鄉(xiāng)試,獲得了舉人的功名??紫壬緛硭闼麜玫谌?,而他卻考了第一名。后來,他又有了兒子,中了進士??紫壬A(yù)言他53歲就會死去,可他69歲了還活得好好的,這些徹底粉碎了孔先生的預(yù)言。由此,袁黃相信,命自己作,福自己求,一生的禍福成敗都是一個人所作所為的結(jié)果。他把這一經(jīng)歷和觀點寫成《立命篇》,作為《了凡四訓(xùn)》的第一篇,鄭重教育自己的兒子。
中國一直有勸人為善的傳統(tǒng),并將行善積德和個人的禍福、家族的命運關(guān)聯(lián)起來?!渡袝酚小白魃?,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的說法,一個人做善事,老天就會賜給他百福;一個人做壞事,老天就會賜給他無窮的災(zāi)殃。《周易》也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狈e善行德的人家一定有享受不完的吉慶,壞事做盡的人家則一定會有遭受不完的災(zāi)殃。
隨后,這一觀念在民間廣為流傳。為了子孫的吉祥和家人的幸福,傳統(tǒng)家訓(xùn)中都反復(fù)叮嚀要為善積福,去惡遠害。劉備囑咐劉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笔鶉鳑鲩_國君主李暠,要求他的孩子們“從善如順流,去惡如探湯”,行善就像流水一樣順勢而為,遠惡就像只手伸進滾燙的開水中要趕緊收手。
古人樸素地相信,積累財富傳給子孫,子孫未必能保守;集聚書籍傳給子孫,子孫未必能閱讀;留傳給子孫最寶貴的財富,不是有形的良田美宅、金玉車馬,而是袁黃在《積善之方》中所說的不為人知的行善。
傳統(tǒng)的勸人為善有很厚重的因果報應(yīng)觀念,在當今社會確有不合時宜的成分,但依舊適用的是其所傳遞的核心要義,那就是警誡人們,要心存敬畏,黽勉行善,而不能恣意妄為。這也是當下很多家庭在教育子女時非常重視的一點。
看到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也許是捐衣捐物,也許是言語激勵;經(jīng)久不衰的雷鋒精神,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都在努力踐行;越來越多的家庭參與到志愿服務(wù)中,不僅父母做,孩子從小也跟著做;等等。
當然,時時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當好人,不是為了任何回報,而是為了我們良心的安妥,體現(xiàn)了我們?yōu)槿说谋痉?。我們不能對別人的不幸和苦難無動于衷,也不能在別人需要幫助而我們有能力的時候不施以援手。保有一顆善良的心,于他人有益,于社會有益,最終必然也于自己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