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潤忠
承德雙灤,是雙塔山和灤河的合稱。雙塔山以其獨特的風姿和山頂上兩座神秘的磚塔,吸引著無數(shù)游人的目光,也引起人們無限的遐想。雙塔山上粗下細,拔地而起,沒有足夠高的梯子,是誰是怎么樣修建的這兩座塔,塔里都有什么寶貝東西?
傳說中,塔里有一部天書、一雙登天草鞋、幾畦能讓人長生不老的韭菜,還有夜間傳來的鐘磬聲、誦經(jīng)聲。清代大學(xué)士紀曉嵐曾言:有雙塔峰,亭亭對立,遠望如兩浮屠,拔地涌出,無路可上,或夜聞上有鐘磬經(jīng)唄聲,晝時有云片往來。
其實,雙塔山頂上的塔不是塔,而是塔尖,建塔者把山做成了塔身,山頂修建了塔頂,人工的修建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巧妙地融合到了一起,形成了這千年不倒的雙塔山。
當年,乾隆皇帝來到了避暑山莊,聽大臣們說附近有雙塔山,就派人搭建梯子。梯子搭成了,工匠和大臣們登上梯子眼前就一片漆黑,只有乾隆皇帝脫下龍袍,身穿錦衣爬了上去。山頂有一座小廟,用石板搭成,香爐里香煙裊裊,上面有一石碑,上寫“王先生在此”,廟前有一把破掃帚,一雙破草鞋,廟后有兩池子鮮嫩的韭菜,蹲下一聞,香氣撲鼻。乾隆皇帝就掐了一葉,放進衣袖里,順著梯子下來了。第二天,乾隆皇帝早朝,和大臣們講山頂上的情景,并拿出韭菜葉給大臣們看時,外面來一老者,老者銀白須髯,也沒施禮,說:“你身為一國之君,為什么竊取我家的東西?登雙塔山偷摘仙草。”乾隆皇帝就把韭菜葉給他看,說我沒有偷仙草,只是掐了一葉韭菜。
老者生氣地接了過去,說,看你平時對百姓還好,給你半葉吃。
乾隆皇帝吃了半葉韭菜,心胸開闊,喉嚨清亮,大堂上也傳來陣陣清香,回頭看時,老者不見了。
吃了半葉韭菜的乾隆皇帝活到84歲,是所有皇帝里歲數(shù)最大的一位。
“乾隆皇帝庚戌,命守吏構(gòu)木為梯,遣人登視,一峰周圍一百六步,上有小屋,屋中一幾一香爐,中供片石,鐫王先生三字。一峰周圍六十二步,上種韭二畦,塍畛方正如園圃之所筑,是決非人力之所到?!保o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了乾隆皇帝登雙塔山這段)
“香爐下有草鞋一雙,供桌上有舊書一本。”“距雙峰里許,有關(guān)帝廟住持僧悟真云:乾隆皇帝壬寅(四十七年,1782年),一夜大雷雨,雙塔峰墜下一石佛,今尚供廟中,然僅粗石一片,其一面略似佛形而已?!保ㄕ浴堕單⒉萏霉P記》)其實,紀曉嵐寫的雙塔山頂供奉的不是“粗石一片”,而是一座石佛。1998年的時候,有人攀上山頂,將石佛盜走,后來被追回了。
傳說,最早把這兩座山看成是塔身的,其實是康熙皇帝。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翰林院編修汪灝隨康熙皇帝來熱河,他寫的《隨鑾紀恩》有這樣的記錄:“七月十六日,駕發(fā)喀喇河屯, 幸熱河上營。行十余里,霧忽薄雨,巨石屾立高山之巔,豐上銳下。其一石連透三罅,上如目,中如星,下如圭竇,一石稍瘦削,若老人旁立,石上又冠以小石峰,飄飄欲動。橫穿罅中,不異玲瓏浮屠?!?/p>
時駕已前往,留中使指示曰:“此雙塔也!”這是清代筆記里最早對雙塔山的記載。當時,康熙皇帝帶著一眾隨從,北出塞外,雖然有重要的政治意義,但表現(xiàn)形式還是游山玩水,他給雙塔命名了,于是大臣們就寫詩歌頌。
這一年,隨康熙皇帝來熱河的還有詩人查慎行、蔣廷錫,他們都為雙塔山寫了長詩。其中,蔣廷錫的《雙塔峰歌》有這樣的句子:
山回溪轉(zhuǎn)雙塔隱,行人馬上回頭看。
生平足跡探奇秘,飽眼山川借帝賜。
愧無米芾畫山水,寫出雙峰掛帆勢。
蔣廷錫說自己沒有米芾的本領(lǐng),畫不出雙塔山的氣勢,乾隆皇帝畫出來了。
乾隆十八年,乾隆皇帝不但畫了這幅畫,還寫了一首詩:
雙峰聳翠肖浮屠,鹿苑當年了不殊。
入影東西照灤水,插云南北擬明湖。
題雙塔峰一絕句,偶寫為圖,即書畫上,御筆。
乾隆皇帝非常喜歡《雙塔峰圖》這幅畫,不時地拿出來欣賞,晚年時鈐蓋了“古稀天子”“八征耄念之寶”的御印,做太上皇的時候,又鈐蓋了“太上皇帝”的御印,收藏在了圓明園。
英法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的時候,《雙塔峰圖》流失海外。2004年中貿(mào)圣佳拍賣會上,《雙塔峰圖》以781萬元的價格,被國內(nèi)一位企業(yè)家高價購回收藏。那么,乾隆皇帝為什么如此喜愛這幅畫呢?
因為他信佛,他一直認為自己就是文殊菩薩,“雙峰聳翠肖浮屠”,畫作上畫的雙塔峰,就是佛塔。常言道:“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可見,造七級浮屠是很高的修行。乾隆皇帝朝的大臣更能領(lǐng)會皇帝的心思,大臣德寶寫了《恭和御制〈雙塔山〉元韻》:
寶鐸連峰儼畫圖,誰參慧業(yè)像文殊。
西來一曲灤河水,仿佛靈蹤鎮(zhèn)五湖。
“寶鐸”是佛寺里的鈴鐸,德寶這首詩的意思是,寶鐸連成的山峰儼然如畫圖,誰能像文殊菩薩那樣將慧業(yè)參透?灤河水從西面流過來,仿佛帶著佛道去鎮(zhèn)撫五湖四海。
乾隆四十五年,是乾隆皇帝的七十歲大壽,人生七十古來稀,邊疆少數(shù)民族和外國使臣都來承德避暑山莊給他祝壽,朝鮮人樸趾源寫的《熱河日記》成為專家研究乾隆皇帝的重要資料。據(jù)記載,乾隆皇帝游雙塔山路上,途經(jīng)熱河時寫道:“轉(zhuǎn)過一山,坡上有石峰對峙如塔,奇巧天成,高百余丈,以故名雙塔山?!被爻^續(xù)詳寫:“過廣仁店、三坌口,至雙塔山,立馬一望,盡為奇絕。石膚巖色為我東洞仙館舍人巖,而塔勢如金剛山中證明塔,矗然對峙,上下無殺,不倚不扶,不偏不側(cè),正直端嚴,巧麗雄特,日烘云蒸,錦絢綺纈?!?/p>
無論是乾隆皇帝繪制的雙塔山,還是1930年日本人拍攝的雙塔山,北塔上面都沒有了后來修復(fù)的“塔”,只有南塔上面有一個兩層或三層的塔尖。
上面到底是什么樣,上面的那個傳說中的廟里到底有什么呢?乾隆皇帝想弄清楚。
于是乎,乾隆五十五年,是乾隆皇帝的八十大壽,五月十六日,他從北京來承德避暑山莊,又一次經(jīng)過雙塔山,春日鮮花滿山,乾隆皇帝曬了一會兒太陽,就派軍機處組織人登頂考察。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收藏的“軍機處副錄奏折”中,有五月二十三日奏折:
據(jù)熱河道全寶告稱:遵查雙塔山,東座塔上有門洞一座,并無匾額。旁立磚碑一塊,高二尺,寬一尺,上鐫“王先生”三楷字,并無年月,亦無書寫人姓氏。其西塔山上有廟宇基座,業(yè)經(jīng)傾圮無存等語。謹奏。
軍機處的奏折與1998年被盜的石佛不一致,那么后來這個被盜的石佛是誰放上去的呢?
雙塔山,還有多少未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