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孟子》英譯本海外評論與接受研究

      2022-07-21 07:04:10耀
      宿州教育學院學報 2022年3期
      關鍵詞:譯本孟子譯者

      李 耀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 江蘇·南京 211106)

      《孟子》一書作為儒家經(jīng)典,其所蘊含的“仁愛”“民貴君輕”“性善”等思想深深鐫刻在當今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在民族價值觀念塑造、國民性格形成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自18世紀至今,《孟子》英譯本已達七十余種,然而多數(shù)譯本傳播效果有限。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新時代背景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只有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逐漸“走入人心”,才能最大限度地起到傳播中國文化的作用。

      以“《孟子》英譯”為主題的研究論文自1997年至今共有108篇(通過知網(wǎng)查詢),主要可以分為內部和外部研究兩大類。內部研究中,以文本內涵傳遞、譯本比較和翻譯策略研究為主,而外部研究中,則注重譯本傳播與接受的研究。雖有學者從讀者的角度展開研究,但是針對《孟子》海外讀者評論的檢索分類及動因探究尚不完善?;诖?,本文首先對各譯本的海外傳播情況進行考察,從中選取海外傳播較廣、評分較高的《孟子》英譯本,通過對讀者評論文本的細讀分析、語料檢索,旨在完成以下兩個目的:一是探究《孟子》代表性譯本的讀者論評焦點;二是對《孟子》評論焦點進行分類總結,建構評論研究的三維路徑,以期為《孟子》外譯工作提供一些借鑒。

      一、《孟子》英譯本海外傳播現(xiàn)狀

      《孟子》的外譯已逾百年,其現(xiàn)存譯本達七十余種,而其在英語國家的傳播效果究竟如何值得探究。本部分從世界圖書館藏、讀者評分以及谷歌學術應用三個部分對《孟子》各個譯本展開研究。在傳播數(shù)量和范圍方面,使用世界圖書館聯(lián)機查詢展開研究。世界圖書館(OCLC)是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聯(lián)機查詢平臺,有超過兩萬家圖書館可供檢索,因此其檢索結果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在傳播效果方面,首先通過對美國最大的兩個在線圖書售賣與評論網(wǎng)站亞馬遜 (www.amazon.com)和好易讀(www.goodreads.com)上的讀者評分進行統(tǒng)計,分析不同譯本在普通讀者中的影響力;其次,通過谷歌學術檢索,探究其在學術界的影響范圍。經(jīng)檢索,得到表1,限于篇幅僅展示一些較有代表性的譯本。

      由表1所選取的代表性譯本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從傳播數(shù)量來看,《孟子》英譯本在海外具有一定的傳播和發(fā)行量,但僅限于部分譯本,總體而言傳播有限;海外譯者中,西方漢學家理雅各的譯本館藏數(shù)量和影響力最多;中國學者的譯本中,劉殿爵(D.C.Lau)的影響力較大;(2)從讀者接受的角度來看,劉殿爵和理雅各的譯本讀者評分較高;(3)中國學者的譯本影響力總體上不如西方漢學家和傳教士版本,傳播和接受程度有限;(4)從學術影響力的角度來看,理雅各和劉殿爵的譯本在學界廣為研究。

      表1 傳播效果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以理雅各為代表的西方漢學家和傳教士群體以及中國學者劉殿爵的譯本無論在傳播數(shù)量還是接受效果方面均遙遙領先于其他譯本。

      二、《孟子》代表性譯本論評焦點研究

      基于以上關于《孟子》不同譯本傳播效果的研究,選取其中傳播效果較好、影響力大的,以理雅各為代表的西方漢學家和傳教士群體以及中國學者劉殿爵的譯本,從讀者評論的角度展開探究,分析歸納讀者論評焦點。

      (一)劉殿爵譯本

      翻譯家和哲學家劉殿爵的譯本Mencius在世界圖書館中館藏量較高,廣受學者和普通讀者贊譽,為中國典籍英譯的經(jīng)典之作,是了解和研究中國哲學的必讀書目。亞馬遜和好易讀網(wǎng)站上的讀者對其有著較高的評價,在兩個網(wǎng)站上的評分分別4.0分和4.25分,共有161人發(fā)表評論,其影響力較大,受眾較廣,接受程度較高。通過對亞馬遜和好易讀網(wǎng)站上的讀者評論進行語料分析和情感分析后,得到劉殿爵譯本中的高頻詞表2和讀者評論情感分布圖1。

      圖1 讀者評論情感分析(劉殿爵譯本)

      分析表2可以發(fā)現(xiàn),讀者評論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1)讀者較為關注譯本本身的內容,例如對孟子和其“仁”的思想等;(2)關注譯本中的前言和附錄;(3)聚焦于對譯本和劉殿爵本人進行評論。結合圖1可以發(fā)現(xiàn),多數(shù)讀者對劉殿爵譯本持肯定態(tài)度,對譯本中的中國哲學思想和價值觀有極大的興趣,進一步細分讀者評論,發(fā)現(xiàn)讀者評論可以分為如下三個方面:

      表2 高頻詞表(劉殿爵譯本)

      1.譯文簡明可讀

      對于劉殿爵譯本的評論主要集中在“excellent”(3 次)、“classical”(2 次)、“good”(23 次)、“best”(5次)等詞上,例如:

      (1)This book is well translated.It is clear and easy to read.

      (2)The translation is great and makes the reading easier.

      (3)It is an enjoyable read and gives much pause for thought.And it is a good translation.

      從以上讀者評論中可以看出,大多數(shù)讀者對于劉殿爵譯本持有相當肯定的態(tài)度,認為該譯本翻譯質量上乘,是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經(jīng)典書籍,同時也有相當數(shù)量的讀者認為其語言清晰明了,對于沒有相關文化背景的讀者來說閱讀起來幾乎沒有什么難度,比如有讀者認為:“D.C.Lau's translation is immediately accessible to the modern readereven those whom,like this reviewer,are without a grounding in Chinese philosophy or history.”由此可見其譯本的高度可讀性。

      譯文的清晰流暢、簡單易懂由多種方面所共同決定,就譯本本身特點而言,讀者評論主要涵蓋了以下方面:

      (1)D.C.Lau's dissembling of Mencius'almost Socratic argument about the meaning of'natural'in the context of'white'was clearly explained and it is refreshing to see a modern counter of philosophy where the logic of semantics has resulted in the given conclusion.

      (2)The structure and commentary of D.C.Lau's translation is very well put together,and provides necessary illumination on Mencius's texts.

      讀者認為,劉殿爵版本之所以如此易懂,是因為他在翻譯時以目標語讀者為導向,將對于外國讀者而言感到陌生、難以理解的中國傳統(tǒng)哲學觀念和術語用現(xiàn)代的話語體系加以描述,同時輔之以譯者自己的評論,這樣翻譯的譯本比較符合現(xiàn)代西方讀者的閱讀習慣。

      2.文本理解精確

      劉殿爵是著名翻譯家,亦是中國哲學專家,之所以其譯本傳播接受程度如此之廣,主要得益于其對儒家文化深刻的理解。英語國家讀者在閱讀這一類經(jīng)典時,對其中有富含東方智慧的哲學思想充滿好奇,讀者普遍認為,劉殿爵的譯本文化內涵傳遞準確,易于接受,譯本在擴展關于中國文化和社會知識方面起到了橋梁作用。譯本中相關譯文也被讀者廣為接受,在評論中多次引用,例如:

      (1)Benevolence in a ruler is to be commended.Nevertheless,it is not enough.

      (2)This is the book that contains the famous argument that human nature is fundamentally good because a person seeing a child on the edge of a well about to fall in will initially be compelled to run and save the child.

      由上述評論可以看出,讀者多次引用譯本中的核心術語,西方讀者不僅清晰準確地理解了這些術語,也讓讀者在閱讀中產(chǎn)生了一定的思考,甚至對其行為有一定的影響作用。由此可見,劉殿爵對于中國文化的準確理解是其譯本流行暢銷的重要原因,其譯本構成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

      3.文化背景詳實

      通過閱讀讀者評論可以發(fā)現(xiàn),信息充足的前言和附錄是劉殿爵譯本的一大特色,讀者對此反饋較多。在向外譯介的過程中,在翻譯文本之外,劉殿爵利用詳實的前言和附錄向讀者介紹有關孟子的相關信息,附錄中包括孟子生平、孟子時代社會背景、《孟子》文本構成過程、孟子之前社會背景以及類比手法的運用五個部分。讀者認為:

      (1)The introduction is great,the translation is seamless,and the appendices are insightful as well.It might even be a good idea to read Appendix Four before reading the body of the work,as familiarity with the historical context is key for following the analogies in the book.

      (2)A helpful introduction by scholar D.C.Lau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ituates The Mencius in its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

      通過對讀者評論的分析可以看出,多數(shù)讀者認為前言和附錄是極有幫助的,通過閱讀這些前言和附錄,可以讓西方讀者熟悉《孟子》相關的歷史文化背景,從而更好地理解原文。有讀者認為,閱讀這些信息就像“參加了一場有關中國文化的研討會”,甚至有讀者認為 “Lau’s introduction is more helpful than the texts itself”,雖有夸張之嫌,但是仍然不難看出讀者對于劉殿爵前言附錄的極高贊譽。

      通過以上對于劉殿爵譯本讀者評論的分析可以看出,其譯本譯文準確易懂,對于中國文化負載詞翻譯準確,同時相較于其他譯本有著較為豐富的前言和附錄,這些因素共同決定了其譯本在海外的流傳度、好評率。其譯本受到西方漢學界的廣泛好評,多數(shù)研究中國文化的西方學者和主修中國文化的學生都以其譯本為研究的入門書籍。

      (二)來華傳教士和西方漢學家譯本

      明清以后中國逐步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文化交流傳播一度陷入停滯。西方國家民眾對于中國社會了解甚少,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哲學背景幾乎更是一無所知。來華傳教士和西方漢學家對于中華文化的外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理雅各(James Legge)、柯大衛(wèi)(Collie David)和賴發(fā)洛(Leonard Arthur Lyall)。這三位譯者的譯本在亞馬遜和好易讀上的評分均較高,是早期《孟子》英譯本的經(jīng)典之作。他們的譯本在讀者視野中存在一定的共性,這些共性和當時社會的歷史文化背景緊密相關,讀者對于他們的譯本評論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1.考證豐富詳實

      由于早期西方國家民眾對于中國社會了解不多,在翻譯《孟子》這類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作品時,如何對待其中大量出現(xiàn)的人名和地名直接影響了讀者的閱讀體驗。三位譯者在翻譯人名和地名時均進行了大量豐富詳細的考證,讀者對此評價較高:

      (1)In Legge’s translation,the translator introduces and annotates the place names in detail,which gives us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society.

      (2)The Chinese names are a real headache for me to read.The translation(by Leonard Arthur Lyall)provided a detailed introduction to the characters.To be honest,it is still not enough for me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meaning,but at least I am able to be more clear.

      在讀者看來,對于《孟子》中大量出現(xiàn)的人名地名的準確翻譯是理解原文的基礎,讀者對于三位譯者有關人名地名的準確翻譯、詳細考證多給予了較為正面積極的評價。人名地名的準確翻譯不僅僅促進了讀者對于譯本的閱讀和理解,還在一定程度上傳達了中國社會的風土人情。讀者認為透過這些信息可以加深對于中國社會的理解。通過讀者的反應不難看出,譯本之所以能夠成為較為經(jīng)典的傳世譯作,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們對于《孟子》中人名和地名的考證和注釋足夠嚴謹。

      2.語言風格受限

      受制于一定的時代局限性,早期傳教士和西方漢學家在翻譯時雖基本能夠做到忠實于原文,但是其語言風格往往不再為當今讀者所接受。一方面,他們的譯本所使用的語言與現(xiàn)代英語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另一方面,由于他們對于中國文化理解的有限性,在翻譯時常常具有基督教色彩,很多譯本是結合自己解讀的“編譯”,讀者往往在閱讀他們的譯本時存在一定困難:

      (1)Legge’s translation of Mengzi is obviously dated and quaint now to 21st century readers.His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is so very Victorian sounding.

      (2)The Legge translation is a decidedly Christian perspective,with all the benefits and perils that that implies.

      (3)Difficult to follow sometimes but the sayings on education is more about personality types.(Lyall’s edition)

      在現(xiàn)代讀者看來,雖然此三位譯者在翻譯時忠實于原文,但是卻不能夠擺脫原文的束縛;考證豐富,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但過于學術化的譯作很可能讓讀者們喪失閱讀《孟子》的興趣。有讀者一針見血地指出,他們的翻譯從基督教的視角解讀儒家經(jīng)典,具有濃厚的西方哲學色彩,不利于讀者了解原汁原味的中國文化。雖然這三位譯者的譯本在西方漢學界有一定的影響力,并且館藏量巨大,但其在普通讀者群體中的傳播和閱讀量有限。

      三、《孟子》譯本評論研究路徑建構

      評論是評價翻譯傳播效果的重要維度之一,是譯本受眾的直接反饋,對評估譯本翻譯質量、調整翻譯策略方面有著重要作用。從以上針對《孟子》不同譯本的讀者評論的分析可以看出,譯本各有特色,讀者評論不一。評論是讀者閱讀譯本時的主觀感受和直觀反應,結合譯本進一步探究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具有高傳播度、高接受度譯本的讀者評論背后有著深刻的原因。這些原因是譯本成功譯介的重要因素,不僅對于《孟子》的外譯有著重要意義,也對于其他中國典籍的對外傳播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本文嘗試將其歸納概括為三大維度、六個層面,如圖2所示。

      圖2 《孟子》讀者評論的三維研究

      (一)譯本研究維度

      譯本研究行為主要發(fā)生在翻譯前,通過對于《孟子》代表性譯本的讀者評論分析總結,可以將譯本研究維度進一步細分為三個層面。首先,譯者在進行翻譯內容選擇時,往往會受到翻譯目的的影響;其次,譯者翻譯策略的選擇直接影響著譯本的質量和傳播效果;最后,譯者本人的文化立場決定著原作內涵能否有效傳達。

      1.翻譯目的層面

      翻譯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常常涉及多種選擇,翻譯的目的決定了譯者的翻譯行為,影響譯者的翻譯內容[1]。百年前,當傳教士和漢學家對于《孟子》等典籍展開翻譯時,其目的是向當時西方社會介紹中國,在當時有關中國信息極度匱乏的年代,給西方社會和學界打開了一扇了解中國文化的窗口,在此目的指引下,以理雅各、柯大衛(wèi)為代表的西方學者和傳教士對于《孟子》仔細考證,按照原文字對字展開直譯,想要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國文化的特色。隨著中國對外活動不斷增多,當今針對典籍的翻譯往往更加注重于傳播中國文化、塑造中國海外形象,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號召下,促進文化的碰撞、交流和互鑒,實現(xiàn)全球不同民族文化的溝通。在這一翻譯目的指導下,當今學者在翻譯《孟子》時特別注重文化內涵的傳遞。從讀者的反應來看,當代西方讀者對于中華文化有著強烈的興趣,因此新時代的典籍翻譯應注重深入挖掘典籍文化內涵,傳播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

      2.翻譯策略層面

      翻譯策略的選擇直接影響著譯本的翻譯質量及可接受度。在進行翻譯策略的選擇過程中,首先應當忠實于原文,準確傳達原作文化內涵;其次,在意義對等的基礎上盡量做到形式對等。辜鴻銘[2]認為,“漢語是一種心靈的語言,一種詩的語言,它具有詩意和韻味?!本科湓颍形闹写嬖凇跋笮涡浴薄皢我艄?jié)性”“孤立性”等特征,而這些特征使得漢語和詩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詩性是漢語的固有特征[3]?!睹献印吠瑯芋w現(xiàn)出漢語“詩性”的特征,在翻譯時注重形式對等能夠最大限度地保留漢語語言的特色,讀者在接受譯本時可以體會到漢字本身的魅力。同時,典籍在外譯時應盡可能保持自身特色,文學的差異性本身就是對世界文學的貢獻[4]。

      3.文化立場層面

      譯者應當“隱身”,這種“隱身”指的是譯文看不出翻譯痕跡,符合目的語國家規(guī)范[5],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應完整客觀地進行翻譯,避免基于個人選擇和理解的“編譯”和“選譯”。譯者可以為了讀者的理解之便,在譯文后輔之以自己或者其他學者的見解,但是切不能喧賓奪主,影響乃至引導讀者的判斷,而應該在客觀準確翻譯后,讓讀者基于自己的閱讀對原著加以理解。在理雅各的譯本中,充斥著大量有著基督教色彩的表達方式以及西式價值觀,這種翻譯策略不僅使得原著原意受到曲解,達不到有效傳播中國文化的作用,還有可能影響中國形象的海外建構。讀者的閱讀興趣不僅僅取決于文本內容,還和政治態(tài)度、價值觀等因素息息相關。因此,譯者在翻譯之初就必須明確文化立場,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積極建構國家形象,客觀準確地基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價值觀念對原作加以翻譯。

      (二)譯效實現(xiàn)維度

      譯效實現(xiàn)行為主要發(fā)生在翻譯中,涉及文化傳習和內涵增補兩個層面。讀者缺乏對于中國社會文化的背景知識,因此譯者在翻譯時有必要加以增補以更好地實現(xiàn)傳播效果,對于譯本中的文化負載詞,應準確翻譯。同時,若結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其他學派的學說進行比較,則更有利于中國文化的整體傳播。

      1.文化傳習層面

      無論從讀者評論的數(shù)量或是內容都不難看出,海外讀者對于孟子其人知之甚少。因此,在翻譯其著作的過程中,不僅僅需要準確清晰地對文本進行翻譯,還需要在翻譯中增補大量有關于孟子的歷史和社會背景信息。在評判一部作品的優(yōu)劣時,不能夠簡單地站在現(xiàn)代的立場上去評判過去的作品,而應該回到當時的歷史倫理背景下解讀歷史作品[6]。同樣,孟子的相關思想受制于一定的社會倫理環(huán)境,在翻譯時,讀者如果喪失了對于孟子其人、經(jīng)歷、所在社會歷史等背景信息的了解,就不能夠準確地理解《孟子》真正想要傳達的信息,以一定的歷史背景為前提對原文進行準確理解,以原文為基礎加深對歷史背景的了解,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對于文本中存在的大量中華文化負載詞,例如“仁愛”“性本善”等,在處理時應小心謹慎,務必準確翻譯,同時應解釋性地加以翻譯,力求準確清晰,避免較為艱深晦澀的語言,避免翻譯失當,從而更好地達到傳播效果。對于文本中所涉及的中國人名、地名、官職名等,應仔細加以考證,詳細注釋,以降低讀者的閱讀難度。

      2.內涵增補層面

      分析讀者評論可以看出,在有關文本內容的評論中,以針對儒家文化本身以及儒家文化和其他中國傳統(tǒng)學派內容的理解和比較為主??梢钥闯?,讀者群體不僅僅對于以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有所涉獵,同時還對其他學派學說充滿好奇。因此,譯者在介紹儒家文化的同時,可以輔之以其他學派相關信息的介紹。例如,孟子主張“性善論”,而荀子主張“性惡論”,若將此兩種學說加以對比,則會引發(fā)讀者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識。譯者的翻譯行為受到譯者世界觀的影響,《孟子》一書是中國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tǒng)哲學中“陰陽”“五行”“八卦”等因素,無不體現(xiàn)出中華哲學的整體性特征[7]。因此,在《孟子》向外譯介的過程中,新時代中國譯者應從整體觀角度著手,深入挖掘《孟子》和其他學說的內在聯(lián)系,比較其異同點,引發(fā)讀者的思考,同時以一帶多,激發(fā)讀者閱讀其他典籍的欲望和熱情,形成一種連鎖反應,從而最大程度地實現(xiàn)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

      (三)譯本推介層面

      譯本推介行為主要發(fā)生在翻譯后。對于翻譯本質的思考,學界說法不一,其中有眾多學者將翻譯視為傳播。例如:呂俊[8]認為翻譯的本質就是傳播,翻譯只是傳播的一個特殊領域;張生祥[9]認為“翻譯與傳播互為一體”,由此可見“譯”固然重要,但“介”的過程才最能體現(xiàn)出翻譯的本質,即文化傳播。如上文所述,通過對《孟子》七十余種譯本傳播與接受情況的考察不難發(fā)現(xiàn),僅僅有少數(shù)譯本真正進入了西方讀者的視野,而這些讀者又大多以專修中國文化的學生和漢學研究者為主,普通讀者的數(shù)量較少。謝天振[10]指出,文學、文化的跨語言、跨國界傳播是一項牽涉面廣、制約因素復雜的活動,決定文學譯介效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翻譯之后,為使譯本真正發(fā)揮出傳遞文化、搭建中西文化交流橋梁的作用,就必須綜合考慮翻譯之外的其他因素。正如一位讀者在評論時對于如此優(yōu)秀的文化未能廣泛傳播表達了遺憾之情。翻譯不是目的,傳播文化,消弭分歧,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才是當今時代翻譯的目的和價值。為此,應聯(lián)合多方面力量,如作者、譯者、編輯、評論家、出版方、媒體等,各方通力合作,讓中國文化走得更遠、更好[11]。

      結 語

      本研究首先從傳播和接受兩個方面考察了百年來《孟子》的各個譯本,并選取了傳播程度廣、接受程度高的以理雅各為代表的西方漢學家和傳教士群體以及中國學者劉殿爵的譯本,分析探究其譯本在亞馬遜和好易讀上的讀者評論,總結這些譯本讀者評論的注意焦點,隨后探究其背后的深層次原因。研究發(fā)現(xiàn),《孟子》譯介應當注重三個維度:譯本研究維度,應明確翻譯目的,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以正確的文化立場加以翻譯;譯效實現(xiàn)維度,應注重譯本的文化傳習,增補文化背景信息,準確翻譯文化負載詞,同時應拓展文本內涵,注重聯(lián)系其他學說;譯本推介層面,應注重聯(lián)合多方面力量,提高譯本知名度,從而真正實現(xiàn)譯本傳播文化的作用。由于空間和時間因素,本研究僅針對所有網(wǎng)絡讀者評論展開研究,缺乏對于海外讀者群體的問卷調查,同時有關《孟子》成功譯介經(jīng)驗的研究不夠全面,有待后續(xù)進一步挖掘、拓展和深化。

      猜你喜歡
      譯本孟子譯者
      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譯者的適應與選擇
      論新聞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磨刀不誤砍柴工
      《佛說四人出現(xiàn)世間經(jīng)》的西夏譯本
      西夏研究(2019年1期)2019-03-12 00:58:16
      翻譯中的“信”與“不信”——以《飄》的兩個中文譯本為例
      元話語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研究
      外語學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33
      從翻譯的不確定性看譯者主體性
      外語學刊(2010年2期)2010-01-22 03:31:09
      《孫子兵法》俄譯本簡介
      軍事歷史(1993年5期)1993-08-21 06:17:26
      《孫子兵法》蒙古文譯本簡介
      軍事歷史(1993年3期)1993-01-18 00:11:40
      江永县| 黄大仙区| 滨海县| 高平市| 溆浦县| 涪陵区| 汉川市| 共和县| 湖南省| 昆山市| 虎林市| 湘潭市| 莆田市| 阿拉善盟| 梅河口市| 门源| 玛纳斯县| 鄂伦春自治旗| 望江县| 乃东县| 穆棱市| 清水河县| 突泉县| 房产| 舒兰市| 长子县| 富川| 济阳县| 海南省| 甘南县| 墨竹工卡县| 新乡县| 惠州市| 灵山县| 志丹县| 应用必备| 遵化市| 电白县| 华亭县| 岳普湖县| 吴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