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照
記得我是剛上初中時開始讀黑塞的作品的。第一本是《彷徨少年時》,第二本是《漂泊的靈魂》,第三本是《鄉(xiāng)愁》,第四本是《流浪者之歌》,一本接一本地讀。
每天早上,我用鬧鐘將自己在五點半叫醒,然后坐在書桌前,攤開書一字一字讀,一行一行讀,一直讀到該要出門上學的時間。
老實說,那時我讀不懂黑塞的書,是真的讀不懂。早上讀過的,晚上問自己到底讀了什么,想想,腦袋一片空白。
可是,一方面是不服氣,覺得只要堅持下去,陌生的字句意義總有一天會在眼前豁然開朗;另一方面是好奇,那讀不懂的字句間,偏偏有種奇特神秘的魅力,吸引我一直想看下去。
很長一段時間,我記得我讀過黑塞,但卻沒有能力將他書中的內(nèi)容吸收進去。我知道等到自己的閱讀能力更強,理解更成熟時,我會、我需要重讀黑塞。
幾年后,我無意中從書架上揀出《彷徨少年時》,隨意翻翻,翻到了這樣的句子:“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找出被允許的和被禁止的事物……有些人疏于思考,懶得為自己的行為把關(guān),他只要不違反別人規(guī)定的禁令就行了,因為這樣他可以過得很輕松。還有些人在心目中有一套自己的法則,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p>
我嚇了一大跳,這明明就是我自己的信念?。≡俜僮x,我更驚訝了,書里的情節(jié)內(nèi)容我很陌生,猜不出再下來要發(fā)生什么事,然而書中講的道理,關(guān)于光明與黑暗的世界,關(guān)于個人的選擇,我卻都再熟悉不過!
當年,我真的沒讀懂《彷徨少年時》嗎?還是一字一句其實仍進入了我的大腦,影響了我的想法與感受?還是本來的我,個性中就藏有這些傾向,所以才會即使讀不懂,都不愿放棄黑塞的書?
一直到今天,我還是不知道答案。不過我知道、我確信,少年時代最大的珍寶之一,就是極度善感的心,隨時吸收,隨時感應,就算對于看來陌生、疏遠的東西,也不應該輕易拒絕。生命擁有比我們想象更大的空間,可以容納更多不同的東西。
(湘琦摘自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我想遇見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