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環(huán)樂
思維導入
“觀點正確,言之成理”是議論文寫作的第一要務。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就必須讓自己的思維充滿“辯證性”?!稗q證性”乃是一篇議論文的靈魂。從近幾年的高考試題看,高考越來越突出對考生辯證思維能力的考查。
1.正確處理好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世界上許多的關系在表面看來是對立的,而實際上卻是對立統(tǒng)一的,很多社會現(xiàn)象可以引發(fā)人們的哲理思辨。例如有與無,取與舍,思與行,得與失,快與慢(或“?!薄暗取保?,進與退,強與弱,成與敗,大與小,冷與熱,順與逆,伸與屈,放與收,動與靜,直與彎,內與外,剛與柔,苦與樂,言與行,新與舊,滿與缺,去與留,長處與短處,主觀與客觀,平凡與偉大,自尊與價值,傳承與創(chuàng)新,高度與視野,讀書與行路,目標與起步、過程等。將看似對立的矛盾雙方結合起來提出新論,需要跳出“取A舍B”或“取B舍A”(A與B為矛盾的雙方)的常見模式,采用“AB統(tǒng)一”“亦A亦B”的辯證思維。中學生平時應該多參加辯論賽、演講會等帶有思辨訓練的活動,提升善于思辨、敢于“亮劍”的綜合素質,以便到了考場面對考題時能應付自如。
2.辯證分析不等于態(tài)度騎墻
有不少考生將辯證分析簡單地理解為要對所討論的問題各打五十大板,或在表述觀點時含糊其詞,不作明確的判斷,其實這是對“辯證”的誤解。辯證思維首先就體現(xiàn)在論點的正確與鮮明上。比如這樣一些論點“近墨者未必黑”“中學生上網(wǎng)不能過度”等,就體現(xiàn)了思維的辯證性,贊成什么,反對什么,讀者一目了然。
3.不要靜止地看問題
古人云“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就包含著深刻的辯證思想。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矛盾著的雙方總是互相依存,共處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并依據(jù)一定的條件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轉化。老鼠是大家所討厭的,但經過特殊訓練的“警鼠”卻可以用來偵察毒品及危險的爆炸裝置;一個節(jié)疤遍布、無人問津的樹樁經過園藝師的精心雕刻能變成一盆獨具情態(tài)、令人賞心悅目的盆景。事物總是處在不斷的發(fā)展變化之中,人也是會變的。這就要求我們學會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
4.“過頭話”不能講
“過頭話”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把話說死了”。過頭話不能講,講了過頭話就很有可能使自己處于被動地位,無路可退。即使我們有獨到的見解,也必須顧及到“常理”。如“近墨者黑”這個論點就是過頭話,因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近墨者不黑的例子。在這種情況下,碰到這樣的論題,如果不對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事物的內因與外因加以辯證分析,而僅僅抱著傳統(tǒng)的經驗是肯定不能令人信服的。
現(xiàn)代社會紛繁復雜,現(xiàn)象、本質,對立、統(tǒng)一,普遍性、特殊性……都在考驗著我們的判斷力。為避免只從一個角度、一個側面、靜止地、孤立地看問題,我們就必須注重辯證性思維的訓練,學會用發(fā)展的眼光,全面地、客觀地分析事物的實質,不斷提高辯證分析的能力。
拓展延伸
維度一:為什么?
議論文的魅力在于理趣,我們只有將事物的內部結構和關系、運行規(guī)律、發(fā)展邏輯等講清說透,才能讓人信服。其基本技法有二:一是選擇一個看得透、吃得準的角度切入,從而把糾纏在一起的事理說清楚,講明白。二是將原因的剖析展示出來,形成嚴密的邏輯推理鏈條。
在明確存在的問題后,系統(tǒng)有序地思考可能的原因,找出原因之間的關聯(lián)性,從而找出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在議論文寫作中,這有助于對“因果關系”進行分析。面對社會現(xiàn)象和社會問題,我們需要問以下問題:為什么會這樣?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現(xiàn)象?我們只有探究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找出現(xiàn)象背后隱藏的東西,才能找到本質,避免被表面現(xiàn)象迷惑和欺騙,進而形成自己的見解,寫出深刻的作文。
維度二:怎么辦?
議論文要亮出實招,解決實際問題。時下最熱的任務驅動型作文更是對考生提出了解決問題的任務。這就如同醫(yī)生治病,在望、聞、問、切進行診斷的基礎上,還要開出藥方,進行治療。議論文構思亦同此理,只有將“怎么辦”的問題思辨清楚,才能將前文的分析、闡述落到實處。其操作步驟如下:
一聯(lián):聯(lián)系生活實際、人生經歷和社會現(xiàn)象,尤其要關注社會熱點事件。
二思:反思當下需要作為、能夠改進以及應該與時俱進、因勢而化之處。
三亮:在可行性論證基礎上,亮出合情、合理、合法、合乎實際的措施。
在深入探討問題可能產生的原因后,根據(jù)不同的原因,將可能解決某一問題的對策進行分類,形成主要對策和具體措施。面對一些需要分析和找出對策的事件或現(xiàn)象,需要論證如何做或不做,從意義價值或行動對策的角度進行分析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