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潛山油藏微球-天然氣驅實驗評價

      2022-07-25 13:46:32陳世杰孫雷潘毅王亞娟林友建陳汾君
      新疆石油地質 2022年4期
      關鍵詞:水驅驅油微球

      陳世杰,孫雷,潘毅,王亞娟,林友建,陳汾君

      (1.西南石油大學 油氣藏地質與開發(fā)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成都 610500;2.中國石化 西南油氣分公司 采氣四廠,重慶 402160;3.中國石油 青海油田分公司 勘探開發(fā)研究院,甘肅 敦煌 736202)

      中國部分油田已經(jīng)進入開發(fā)中—后期,受開采技術限制,采出程度低,因此,需要進一步開展提高剩余油采出程度的研究,以實現(xiàn)高效開發(fā)。水驅和氣驅是低滲透油藏常用的開發(fā)方式,由于滲透率差異,驅替流體(水、氣)會快速突破裂縫通道,出現(xiàn)水竄或氣竄,驅替未波及區(qū)存在大量剩余油[1-4]。微球作為新型調驅劑,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均勻的粒徑以及較強的吸附能力[5-11]。微球進入巖心后,以架橋封堵和變形的方式通過孔隙和喉道,可實現(xiàn)對儲集層大孔道及裂縫的選擇性封堵,使液流轉向,油滴匯聚成油流,從而提高驅油效率,有效動用剩余油[12-19]。但由于微球粒徑與孔道匹配關系的影響,賦存在基質較小孔道中的剩余油仍難以有效動用。因此,如何有效動用更小孔道的剩余油,大幅提高原油采收率,是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本文通過室內實驗評價,分析微球-天然氣驅在致密砂巖油藏開發(fā)中的應用效果,研究微球在天然氣驅過程中的作用,為潛山油藏開發(fā)中—后期剩余油的有效動用提供依據(jù)。

      1 微球驅機理

      研究目標為中非BG 盆地B1 潛山油藏裂縫型儲集層,埋深為1 300~1 576 m,儲集空間包括溶孔、解理、裂縫等,其中,裂縫較為發(fā)育,儲集層非均質性較強,采用單一水驅或天然氣驅的驅油效率和采出程度均較低,因而,引入微球-天然氣驅,以有效動用其剩余油。

      微球進入巖心后,微球顆粒受到孔縫表面吸附的同時吸水膨脹,部分微球顆粒聚合變形,封堵裂縫及大孔道,抑制主流通道形成;在彈性變形作用下,微球聚合體通過喉道后恢復原狀,并在下一喉道處再次對驅替流體進行封堵,以此不斷向深部運移,逐次封堵,逐次調剖,使主流通道周圍剩余油被驅出。在此過程中,微球大小影響調驅效果,首先需要確保微球可以注入孔喉并膨脹;其次,注入的微球可以在膨脹變形后運移,實現(xiàn)深部調驅。

      2 實驗方法

      2.1 實驗條件

      地層壓力為7.5 MPa,原始地層壓力為12.5 MPa,地層溫度為99.8 ℃。實驗裝置包括長巖心驅替設備、長巖心夾持器、地層流體配樣器等。選取B1 潛山油藏儲集層巖心16塊,巖心總長78.956 cm,束縛水飽和度為32%;人工造縫形成網(wǎng)狀微裂縫后,平均滲透率為110 mD,平均孔隙度為13.15%。驅替實驗用水為取自B1 潛山油藏的地層水,水型為NaHCO3型,礦化度為1 369 mg/L,pH 值為7.82;實驗用天然氣采用井下取樣器取樣(取樣深度約為1 195 m)后測定其組成,并在實驗室進行復配;選取粒徑分別為100 nm、500 nm和900 nm的微球G1、G2和G3。

      2.2 實驗準備

      用聚四氟乙烯薄膜纏繞包裹實驗巖心,并進行稱重、編號;按照調和平均的方式對巖心進行排序;用石油醚清洗巖心后用氮氣驅替,測試氣相絕對滲透率,對組合好的巖心抽真空;將烘箱溫度升高至地層溫度99.8 ℃,定量建立束縛水;在99.8 ℃條件下,用脫氣原油建壓至原始地層壓力12.5 MPa,并在實驗溫度下老化72 h 待用。用復配好的地層流體驅替脫氣后地層流體,直至設備出口端生產氣油比穩(wěn)定后,分別用不同流體進行驅替,每間隔一定時間記錄出口端油氣產量及壓力。

      2.3 實驗設計

      為了模擬實際開采情況,以2 MPa/h 的降壓速度衰竭式開采至地層壓力7.5 MPa,進行不注微球驅實驗和微球驅實驗。

      2.3.1 不注微球驅實驗

      不注微球驅實驗是采用不同方式(水平驅替、頂部驅替)向模型中注入地層水或天然氣,實驗分為3個階段:①在地層壓力7.5 MPa下,以0.05 mL/min的速度注入地層水或天然氣,直至出口端不產油,停止驅替;②注入地層水或天然氣,提高壓力至7.5 MPa,悶井24 h后,繼續(xù)以0.05 mL/min的速度注入地層水或天然氣,直至出口端不產油;③用地層水或天然氣提壓至原始地層壓力12.5 MPa,悶井24 h 后,以0.05 mL/min 的速度繼續(xù)驅替,直至不再產油,結束實驗。

      2.3.2 微球驅實驗

      在上述實驗的基礎上,優(yōu)選出驅替效果最佳的方式,然后分別注入3 種微球(G1、G2 和G3)進行調驅實驗,包括3 個階段:①在地層壓力7.5 MPa 下,以0.05 mL/min的速度分別向巖心內注入0.3 HCPV 質量分數(shù)為1‰的3 種微球溶液段塞,驅替段塞至巖心深處,直至微球溶液被驅替至出口端,停止驅替,悶井24 h,使微球充分膨脹;②壓力7.5 MPa 下,以0.05 mL/min的速度向巖心內注入驅替流體至不再產油,停止驅替;③用驅替流體使壓力增大至原始地層壓力12.5 MPa,悶井24 h后,再次驅替至不再產油,結束實驗。

      3 結果與討論

      3.1 微球封堵性能

      采用巖心流動實驗評價微球封堵性能,選擇滲透率不同的巖心,分別代表低滲透、中滲透和高滲透儲集層。在地層溫度99.8 ℃下,保持壓力恒定,以0.2 mL/min的速度向巖心中注入驅替流體,對注入壓力、阻力系數(shù)和封堵耐沖刷性進行分析。

      3.1.1 注入壓力

      實驗過程中,壓力變化整體上分為3 個階段一次水驅階段、微球驅階段和后續(xù)水驅階段。一次水驅階段,壓力基本穩(wěn)定。微球驅階段,隨著微球注入量增大,壓力持續(xù)增大;當微球直徑與巖心孔喉直徑相近時,微球進入巖心并在喉道處發(fā)生物理堵塞,該過程如同氣泡在喉道處的賈敏效應,產生附加阻力;當壓力增至一定值后,微球變形后通過喉道,壓力略有減??;微球向深部運移,至下一個喉道處再次形成封堵,壓力先增大后減小,出現(xiàn)波動式壓力變化(圖1a)。后續(xù)水驅階段,壓力不同程度減小,這主要是由于后續(xù)注水過程中,微球膨脹,注入壓力增至峰值后波動明顯,微球封堵被水突破后,壓力逐漸減小,最終保持相對穩(wěn)定。

      若微球直徑遠小于孔喉直徑時,封堵效果不佳,壓力波動不明顯(圖1b、圖1c)。儲集層滲透率較大時,微球能夠順利通過巖心,壓力波動不明顯;儲集層滲透率較小時,多數(shù)微球難以進入巖心,導致深部的封堵效果較差。

      3.1.2 阻力系數(shù)

      在不同滲透率的巖心中,不同直徑微球的封堵效果差異較大,傳統(tǒng)架橋理論認為,當微球直徑為孔喉直徑的1/7~1/3 時,微球能順利通過孔喉。利用Kozeny-Carman 公式[20]估算,得出實驗所用巖心的孔喉直徑為1.65~3.54 μm,微球G1、G2 和G3 均可進入巖心深部,實現(xiàn)有效調驅。阻力系數(shù)隨微球注入體積的增大而增大,這是因為微球在巖心孔隙中膨脹后會通過聚并、滯留等方式形成封堵,使得阻力系數(shù)不斷增大。此外,微球G3 與儲集層最為匹配,低滲透和高滲透巖心注G3 可分別使阻力系數(shù)增加約14 倍和17 倍(圖2)。

      3.1.3 封堵耐沖刷性

      耐沖刷性可表征微球封堵后在多孔介質中的附著能力,殘余阻力系數(shù)是表征微球溶液通過后多孔介質滲透率降低程度的指標。當微球封堵被水突破后,水驅進行沖刷實驗。注入不同微球后的巖心殘余阻力系數(shù)均略有降低,同一滲透率級別的儲集層,注G3的殘余阻力系數(shù)較注G1 大。微球粒徑越大,殘余阻力系數(shù)整體越高,說明微球溶液在孔隙介質中的滲流阻力越大,封堵效果越好。微球粒徑越大,隨注入體積增大,殘余阻力系數(shù)下降幅度越大,即微球封堵耐沖刷性越好。滲透率越小的巖心,殘余阻力系數(shù)的變化幅度越?。▓D3)。

      3.2 開發(fā)效果評價

      3.2.1 水驅

      利用實驗分析水平水驅和頂部水驅的驅油效率。首先,衰竭式開采至地層壓力7.5 MPa后進行水驅,該階段末水平水驅的驅油效率為55.72%,比頂部水驅高3.65%;壓力恒定為7.5 MPa,悶井24 h后進行水驅,水平水驅驅油效率為58.43%,比頂部水驅高4.26%;將壓力增至原始地層壓力12.5 MPa后保持恒定,再次悶井24 h后水驅,2種方式的驅油效率均基本不變,水平水驅和頂部水驅的最終驅油效率分別為58.55%和54.39%。二次悶井對采出程度的貢獻不足3%,這主要是由于水驅對油的溶解能力有限,且無法有效波及小孔道剩余油,導致驅油效率較低(圖4)。

      3.2.2 天然氣驅

      開展天然氣驅實驗,分別研究水平天然氣驅和頂部天然氣驅對驅油效率的影響。首先衰竭式開采至地層壓力7.5 MPa 后天然氣驅,水平天然氣驅和頂部天然氣驅的驅油效率相當,該階段末頂部天然氣驅的驅油效率為62.19%,比水平天然氣驅高1.59%;保持壓力恒定為7.5 MPa,悶井24 h后天然氣驅,該階段末頂部天然氣驅的驅油效率為68.21%,比水平天然氣驅高2.41%;壓力增至原始地層壓力12.5 MPa,再次悶井24 h后天然氣驅,頂部天然氣驅的最終驅油效率為69.21%,比水平天然氣驅高2.86%。此外,頂部天然氣驅和水平天然氣驅的最終驅油效率分別較水驅提高7.02%和5.75%,驅油效率顯著提高。這主要是由于天然氣存在溶解和重力泄油作用,使得油氣界面處的傳質作用增強,突破趨勢減弱,最終驅油效率較高(圖5)。

      3.2.3 微球-天然氣驅

      對3 種不同粒徑微球調驅封堵后天然氣輔助驅在水平驅替方式下的開發(fā)效果開展對比實驗,實驗過程分為微球注入后天然氣驅、悶井后天然氣驅和再次悶井后天然氣驅3個階段。從圖6可以看出,在微球注入后天然氣驅階段,天然氣注入體積小于0.9 HCPV,注入微球G2 和G3 后的驅油效率相當,略高于注G1后的驅油效率,微球粒徑對驅油效率的影響不大;壓力為7.5 MPa悶井24 h后天然氣驅階段,天然氣注入體積為0.9~1.9 HCPV,注入體積達1.4 HCPV后,注G3的驅油效率最高,注G2 的驅油效率最低,注G1 介于兩者之間;壓力為12.5 MPa 再次悶井后天然氣驅階段,天然氣注入體積為1.9~2.7 HCPV,注G1、G2 和G3 的驅油效率可分別增大3.09%、6.80%和4.10%,注入微球后二次悶井驅油效率提高顯著。

      不同驅替方式下,各階段的驅油效率差別較大,水驅和天然氣驅開發(fā)過程中,驅油效率上升主要在驅替階段,悶井后的單一水驅或天然氣驅,對提高最終驅油效率作用不顯著,需采用輔助方式提高采收率。微球注入后早期會增加驅替阻力,在巖心喉道處發(fā)生物理堵塞,產生附加阻力,使得天然氣可以進入更小的孔隙溶解驅油,從而提高驅油效率。其后的悶井過程中,微球逐漸膨脹,對高滲透層進行封堵,抑制了主流通道形成,使得基質及主流通道中天然氣未波及區(qū)域的原油被驅出。與單一天然氣驅相比,微球-天然氣驅的最終驅油效率可提高22.81%。注入微球后,微球向深部反復封堵和解堵巖心孔隙和喉道,封堵過程壓力增大,解堵過程壓力迅速減小,使得壓力呈現(xiàn)波動式變化。

      4 結論

      (1)潛山油藏采用水平水驅和頂部水驅的最終驅油效率分別為58.55%和54.39%,采用水平天然氣驅和頂部天然氣驅的最終驅油效率分別為66.35%和69.21%,采用單一驅替方式對提高驅油效率作用不顯著,且二次悶井對剩余油的提采效果不明顯。

      (2)微球進入巖心后會在喉道、裂縫處膨脹、變形、聚并等從而發(fā)生物理堵塞,產生附加阻力,當壓力增至一定值后,部分微球會以變形的方式通過原來的位置,引起驅替壓力的波動式變化。低滲透和高滲透巖心注入微球G3 可分別使阻力系數(shù)增加約14 倍和17倍,微球G3對該儲集層的封堵效果好。

      (3)微球注入巖心后由于其良好的膨脹、聚并等性能,多次封堵后可實現(xiàn)變形解堵,可使驅替流體改變流動方向,實現(xiàn)封堵與氣體溶解的協(xié)同驅油作用,使原本難以動用的剩余油被采出。微球-天然氣驅與天然氣驅相比,最終驅油效率提高22.81%,驅油效率顯著提升,潛山油藏的開發(fā)效果得到改善。

      猜你喜歡
      水驅驅油微球
      懸浮聚合法制備窄尺寸分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高分子微球
      特高含水后期油藏水驅效果評價方法
      注氣驅油技術發(fā)展應用及海上油田啟示
      強底水礁灰?guī)r油藏水驅采收率表征模型
      TiO2/PPy復合導電微球的制備
      CO2驅油與埋存對低碳經(jīng)濟的意義
      水驅砂巖油藏開發(fā)指標評價新體系
      低礦化度水驅技術增產機理與適用條件
      可吸收止血微球在肝臟部分切除術中的應用
      聚合物驅油采出液化學破乳技術研究
      麦盖提县| 陆良县| 县级市| 许昌县| 焦作市| 凤城市| 左权县| 察雅县| 瑞安市| 永修县| 双流县| 延边| 神池县| 嵊州市| 额敏县| 麻江县| 吴江市| 西青区| 松滋市| 堆龙德庆县| 耿马| 临朐县| 光泽县| 嵊州市| 金塔县| 宜川县| 靖远县| 巴中市| 富顺县| 泽库县| 凤翔县| 西昌市| 慈利县| 北碚区| 抚远县| 黄骅市| 泸西县| 龙岩市| 寿宁县| 元江| 河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