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鍛造及熱處理工藝對耐磨鋼組織及耐磨性能的影響

      2022-07-26 08:14:00劉馨宇王曉東高占勇
      金屬熱處理 2022年7期
      關(guān)鍵詞:耐磨鋼板條貝氏體

      張 衡, 張 迪, 劉馨宇, 王曉東, 高占勇, 陳 林

      (內(nèi)蒙古科技大學(xué) 材料與冶金學(xué)院(稀土學(xué)院), 內(nèi)蒙古 包頭 014010)

      吊斗鏟在現(xiàn)代化大型露天煤礦巖土剝離工程中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其中吊斗鏟的鏟齒齒尖是重要耐磨部件之一。由于挖掘機工作環(huán)境苛刻,鏟齒齒尖在周而復(fù)始的工作中與礦石不斷形成擠壓接觸,產(chǎn)生摩擦,隨著摩擦日積月累,鏟齒齒尖被磨損的現(xiàn)象愈加嚴(yán)重,最后會形成“磨禿”的現(xiàn)象,也有極少數(shù)由于鏟齒齒尖和礦石接觸時沖擊過大而發(fā)生“斷齒”現(xiàn)象,因此鏟齒齒尖一直屬于易磨損易斷裂的消耗品[1-2]。據(jù)統(tǒng)計,我國目前服役的超過2 m3的大型礦山挖掘機有2000~2500臺,鏟齒消耗造成的直接經(jīng)濟損失大約為每年3000萬元[3-4]。鏟齒齒尖結(jié)構(gòu)性能的好壞對挖掘機工作效率的影響非常重要,目前國內(nèi)還沒有其他可替代的產(chǎn)品。

      現(xiàn)階段我國生產(chǎn)的挖掘機鏟齒與國外鏟齒相比有兩大問題:一是國產(chǎn)鏟齒的化學(xué)成分與進口鏟齒相近,性能也很接近,但使用壽命遠(yuǎn)低于進口鏟齒;二是國產(chǎn)鏟齒與進口鏟齒的性能相近或高于進口鏟齒的性能,但使用壽命卻遠(yuǎn)低于進口鏟齒。因此,綜合國內(nèi)外鏟齒材料的組織、熱處理工藝和生產(chǎn)成本來看,我國鏟齒用鋼的發(fā)展前景廣闊[5-6]。近年來,鍛造鏟齒的發(fā)展正逐步解決此類問題。與鑄造鏟齒相比,鍛造鏟齒的組織更細(xì)密,具有更高的力學(xué)性能,生產(chǎn)成本雖略有提高,但產(chǎn)品壽命卻大幅提升[7]。

      針對國內(nèi)鏟斗齒尖存在的問題,本文通過成分設(shè)計開發(fā)出一種新型超強耐磨鋼,探究不同鍛造變形量及不同熱處理工藝對其組織及耐磨性能的影響,以期通過適當(dāng)?shù)腻懺旒盁崽幚砉に囀蛊湓诟邲_擊載荷下具有良好抗磨損能力,降低產(chǎn)品成本,提高產(chǎn)品壽命。

      1 試驗材料及方法

      試驗材料為新型鏟齒齒尖用鋼,該鋼屬于中碳耐磨鋼,其主要化學(xué)成分如表1所示,原始鑄態(tài)微觀組織為粒狀貝氏體+馬氏體+少量殘留奧氏體,硬度為26 HRC。為研究不同變形量對組織及硬度的影響,從耐磨鋼未鍛造部分加工出尺寸為φ8 mm×15 mm的試樣,利用Gleeble-3500D模擬試驗機進行熱模擬試驗,確定最優(yōu)鍛造變形量,熱變形工藝如圖1所示。首先將試樣以10 ℃/s的加熱速度加熱至1200 ℃保溫5 min,使試樣中的所有元素充分固溶,再以3 ℃/s的冷速冷至950 ℃進行變形,變形量分別為30%、50%和70%,變形速率為1 s-1。變形后以3 ℃/s的冷速冷至330 ℃(Ms點以上)保溫1 min,消除鋼中部分塊狀殘留奧氏體,再以3 ℃/s冷至260 ℃保溫10 min,然后空冷至室溫,使貝氏體充分轉(zhuǎn)變。

      表1 新型耐磨鋼的化學(xué)成分(質(zhì)量分?jǐn)?shù),%)Table 1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new wear-resistant steel (mass fraction, %)

      圖1 熱變形工藝示意圖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thermal deformation process

      根據(jù)熱模擬試驗結(jié)果,將鑄態(tài)耐磨鋼在900~950 ℃進行模鍛,鍛造比例為70%,鍛造后空冷至室溫。從鍛造后的耐磨鋼上加工出尺寸為13 mm×13 mm×80 mm 和52 mm×50 mm×12 mm的兩種試樣,該尺寸可為熱處理后的試樣留有加工余量,有利于加工成磨損試樣。熱處理工藝如圖2所示,其中工藝1由Bhadeshia[8]和Garcia-Mateo等[9]研發(fā),該工藝可得到貝氏體+馬氏體組織,目前得到了廣泛的認(rèn)可與應(yīng)用,其原理是以鋼中較高的C和Si含量作為支撐,進一步降低貝氏體轉(zhuǎn)變溫度(200~300 ℃),并采取較長的保溫時間從而得到尺寸較小的板條狀貝氏體、鐵素體和殘留奧氏體。試樣以10 ℃/s的加熱速度在馬弗爐中隨爐加熱,當(dāng)溫度達(dá)到950 ℃時保溫20 min,然后對試樣控制冷卻,以3 ℃/s的冷速冷至260 ℃時將試樣放入鹽浴爐中保溫90 min。工藝2與工藝1唯一的不同點在于控制冷卻時冷至Ms點以上的330 ℃時將試樣放入箱式爐中保溫5 min,之后再冷至260 ℃放入鹽浴爐保溫90 min,其原理是中碳貝氏體鋼經(jīng)過二階等溫轉(zhuǎn)變,可以減少塊狀的未轉(zhuǎn)變奧氏體來避免形成淬火馬氏體,將進一步提高韌性以及其他力學(xué)性能[10]。

      圖2 熱處理工藝示意圖(a)工藝1;(b)工藝2Fig.2 Schematic diagrams of the heat treatment processes(a) process 1; (b) process 2

      試樣經(jīng)熱變形和熱處理之后,采用ZEISS雙離子束場發(fā)射掃描電鏡觀察顯微組織,并用Image Pro-Plus軟件測量貝氏體板條的厚度[11],每種變形量選擇5張圖片,每張圖片選取5~10個板條進行厚度測量,最終結(jié)果取平均值。利用彩色金相法定量分析其貝氏體含量以及馬氏體+殘留奧氏體含量,其方法為:首先使用4%硝酸酒精溶液對試樣進行預(yù)腐蝕,之后用Lepera試劑[12](10 g/L偏重酸鈉水溶液和40 g/L苦味酸無水乙醇溶液,按體積比1∶1混合)進行染色,最后用無水酒精擦拭表面殘留的腐蝕劑。利用三目倒置光學(xué)顯微鏡觀察在上述處理后試樣的同一位置拍攝不同倍數(shù)的彩色金相圖片,再利用二值法進行定量分析,即在試樣同一位置選擇4張不同倍數(shù)的圖片,利用Image Pro-Plus軟件分別對不同染色區(qū)域進行標(biāo)記,再將標(biāo)記區(qū)域面積進行累加計算占比,最后將不同倍數(shù)圖片的占比結(jié)果取平均值作為最終結(jié)果[13]。

      為了模擬鏟齒在挖礦時的實際運行狀態(tài),先對耐磨鋼在950 ℃進行變形量為70%的模鍛,鍛造后分別進行工藝1和工藝2的熱處理,在試樣心部未發(fā)生碳大量固溶的部分取樣,分別用石油醚和酒精進行超聲波清洗以去除試樣表面油污,然后在M-2000型環(huán)塊磨損試驗機上進行磨損試驗,選用兩種相同熱處理后的耐磨鋼作為對磨材料,采用圓盤式的滑動摩擦磨損方式,試驗力為600 N,磨損時間為2 min,轉(zhuǎn)速為240 r/min。

      由于硬度大小對磨損能力好壞有著主要的作用,因此在磨損試驗后,利用洛氏硬度計對磨損后的試樣進行硬度檢測,在兩組試樣上分別測量7~10個點,去除最大值以及最小值后取平均值作為結(jié)果。

      2 試驗結(jié)果及分析

      2.1 變形量對顯微組織的影響

      圖3為不同變形量下耐磨鋼的顯微組織,可以看出,組織均為板條貝氏體(B)+馬氏體(M)組織,即貝馬復(fù)合相。變形量為30%、50%和70%時,貝氏體板條厚度分別為524、382和292 nm。貝氏體板條厚度的精細(xì)程度對性能的影響很大,貝氏體板條厚度越大,力學(xué)性能越差,板條厚度越精細(xì),力學(xué)性能越優(yōu)異[14]。70%變形量時貝氏體板條厚度最小,比30%變形量的貝氏體板條厚度小232 nm,其對應(yīng)的耐磨性能最好。其原因可能是在進行較大的變形時,耐磨鋼內(nèi)部也會產(chǎn)生較大的塑性變形,而這些變形會產(chǎn)生較大的畸變能,為晶粒再結(jié)晶提供驅(qū)動力,形成較多的再結(jié)晶晶核。因此晶粒會變的更細(xì)小,從而貝氏體板條厚度也會精細(xì)[15]。

      圖3 不同變形量下耐磨鋼的SEM圖片F(xiàn)ig.3 SEM images of the wear-resistant steel under different deformation amounts(a,b) 30%; (c,d) 50%; (e,f) 70%

      圖4為不同變形量下耐磨鋼的彩色金相照片,其中貝氏體呈綠色,馬氏體和殘留奧氏體呈棕黃色,定量分析結(jié)果如表2所示。可見,馬氏體+殘留奧氏體的含量由30%變形量的25.4%增加至70%變形量的41.1%。在奧氏體化溫度950 ℃進行塑性變形會促使奧氏體發(fā)生馬氏體轉(zhuǎn)變,這是因為形變誘發(fā)馬氏體轉(zhuǎn)變,應(yīng)變?yōu)轳R氏體相變提供相變驅(qū)動力。隨著變形量的增加,造成應(yīng)變增加,導(dǎo)致馬氏體及殘留奧氏體含量逐漸增加[16-17]。

      圖4 不同變形量下耐磨鋼的彩色金相照片F(xiàn)ig.4 Color metallographic photos of the wear-resistant steel under different deformation amounts(a) 30%; (b) 50%; (c) 70%

      表2 不同變形量下耐磨鋼中貝氏體和馬氏體+殘留奧氏體體積分?jǐn)?shù)Table 2 Volume fraction of bainite and martensite+retained austenite of the wear-resistant steel under different deformation amounts

      2.2 熱處理工藝對顯微組織的影響

      圖5為兩種熱處理工藝下耐磨鋼的顯微組織,通過對比可以看出,兩種工藝下試樣的微觀組織基本相同,均以貝馬復(fù)合相為主。相較于工藝1,工藝2的貝氏體板條厚度進一步細(xì)化。經(jīng)測量,工藝1和工藝2的貝氏體板條平均厚度分別為772.1 nm和414.9 nm。因此可以定量地說明,工藝2的組織比工藝1的組織細(xì)化了357.2 nm,在組織上,工藝2優(yōu)于工藝1。其原因為熱處理工藝2相比較工藝1多了一步在330 ℃保溫5 min 的過程,目的是通過縮短貝氏體相變所需要的時間,降低塊狀殘留奧氏體的體積分?jǐn)?shù),導(dǎo)致晶粒細(xì)化[18]。

      圖5 不同熱處理工藝下耐磨鋼的SEM圖片(a,b)工藝1;(c,d)工藝2Fig.5 SEM images of the wear-resistant steel under different heat treatment processes(a,b) process 1; (c,d) process 2

      通過彩色金相法定量分析不同熱處理工藝下耐磨鋼貝馬復(fù)合相的組織占比情況,結(jié)果如圖6和表3所示??梢钥闯?,工藝1的貝氏體含量為75.9%,比工藝2的貝氏體含量71.2%多了4.7%,工藝2的馬氏體+殘留奧氏體含量比工藝1的多4.7%。馬氏體+殘留奧氏體越多,說明其硬度會更高。

      圖6 不同熱處理工藝下耐磨鋼的彩色金相圖片(a)工藝1;(b)工藝2Fig.6 Color metallographic photos of the wear resistant steel under different heat treatment processes(a) process 1; (b) process 2

      表3 不同熱處理工藝下耐磨鋼中貝氏體和馬氏體+殘留奧氏體體積分?jǐn)?shù)Table 3 Volume fraction of bainite and martensite+retained austenite of the wear-resistant steel under different heat treatment processes

      2.3 耐磨性能分析

      在摩擦磨損試驗中,硬度是表征材料抵抗塑性變形及加工硬化的主要指標(biāo),磨損量是評定材料耐磨性能的主要指標(biāo),磨損量的大小對材料是否能長期有效的工作有著重要的影響,而平均摩擦因數(shù)的大小能直接反映材料的抗磨損能力[19]。表4所示為兩種不同的熱處理工藝下耐磨鋼的硬度、磨損量和平均摩擦因數(shù),圖7為對應(yīng)的摩擦因數(shù)曲線??梢钥闯?,工藝2的硬度(50.1 HRC)要比工藝1(45.8 HRC)提高約10%,磨損量降低約50%。硬度是影響材料耐磨性最重要的因素,大量摩擦磨損試驗表明,隨著硬度的上升,材料的總磨損率下降[20]。在本次磨損試驗中,工藝1的平均摩擦因數(shù)為0.311,工藝2的平均摩擦因數(shù)為0.212,在相同的試驗條件下,平均摩擦因數(shù)越低,其抗磨損能力越強,因此工藝2的耐磨性能優(yōu)于工藝1,結(jié)合顯微組織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工藝2的貝氏體板條更細(xì),馬氏體+殘留奧氏體更多,抗磨損性能更好。因此,耐磨鋼的最佳變形量為70%,最佳熱處理工藝為圖2(b)所示的工藝2。

      表4 不同熱處理工藝下耐磨鋼的硬度、磨損量和摩擦因數(shù)Table 4 Hardness,wear loss and friction factor of the wear-resistant steel under different heat treatment processes

      圖7 不同熱處理工藝下耐磨鋼的摩擦因數(shù)Fig.7 Friction factor of the wear-resistant steel under different heat treatment processes

      3 結(jié)論

      1) 變形量分別為30%、50%和70%時,耐磨鋼的貝氏體板條厚度隨著變形量增加逐漸遞減,由30%變形量的524 nm降低到70%變形量對應(yīng)的292 nm。組織變得更細(xì)且板條馬氏體更加均勻地分布在貝氏體中間。同時,隨著變形量增加,馬氏體+殘留奧氏體體積分?jǐn)?shù)由25.4%增加至41.1%。

      2) 耐磨鋼經(jīng)熱處理之后的組織均為馬氏體+貝氏體雙相組織。采用先在Ms點以上的330 ℃保溫5 min之后再進行260 ℃等溫轉(zhuǎn)變的工藝2時,與直接進行260 ℃等溫轉(zhuǎn)變的工藝1相比,貝氏體板條厚度由772.1 nm降低至414.9 nm,且工藝2的馬氏體+殘留奧氏體體積分?jǐn)?shù)比工藝1高約4.7%,說明工藝2的組織更加精細(xì)且均勻。

      3) 耐磨鋼經(jīng)工藝1和工藝2熱處理后的平均硬度分別為45.8 HRC和50.1 HRC,在相同磨損條件下的磨損量分別為0.04 g和0.02 g,平均摩擦因數(shù)分別為0.311和0.212。工藝2的硬度更高,磨損量更小,平均摩擦因數(shù)也更小,說明工藝2下耐磨鋼的抗磨損性能更好。

      猜你喜歡
      耐磨鋼板條貝氏體
      Mn-Cr-Mo系貝氏體軌鋼連續(xù)冷卻轉(zhuǎn)變的原位觀察
      金屬熱處理(2022年8期)2022-09-05 08:38:30
      低碳淬火貝氏體鋼的回火組織和力學(xué)性能研究
      山東冶金(2022年2期)2022-08-08 01:51:02
      新型TiC顆粒增強型耐磨鋼的耐磨性能研究
      山東冶金(2020年1期)2020-03-10 15:37:26
      耐磨鋼球用鋼FF生產(chǎn)過程分析
      電子測試(2018年23期)2018-12-29 11:12:20
      一種新型表層增益Zig-Zag板條的設(shè)計與分析
      激光與紅外(2018年3期)2018-03-23 09:23:33
      重載轍叉用貝氏體鋼的疲勞性能研究
      回火對低碳貝氏體鋼組織和性能的影響
      山東冶金(2015年5期)2015-12-10 03:27:46
      SA508-3 鋼夾雜物誘導(dǎo)貝氏體形成的原位觀察
      上海金屬(2015年6期)2015-11-29 01:08:59
      BTW1耐磨鋼熱變形控制工藝研究
      焊接(2015年12期)2015-07-18 11:13:01
      舊木板變“森”相框架
      女友·家園(2014年3期)2014-11-26 22:24:31
      昆明市| 勃利县| 边坝县| 海门市| 海淀区| 陆川县| 玉林市| 英吉沙县| 甘孜县| 永登县| 甘肃省| 南木林县| 佳木斯市| 吉隆县| 东源县| 婺源县| 察隅县| 绩溪县| 金平| 伊吾县| 成安县| 宜川县| 凤阳县| 林口县| 泾川县| 淮滨县| 溧阳市| 铜陵市| 南开区| 木兰县| 龙江县| 新巴尔虎左旗| 图片| 柳河县| 大渡口区| 托克逊县| 广宁县| 阿拉尔市| 灵璧县| 海林市| 怀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