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ker
《狙擊手》電影海報
上期介紹了美國在朝鮮戰(zhàn)場上使用的M1903斯普林菲爾德栓動步槍,本期繼續(xù)為您展現M1伽蘭德半自動步槍改裝狙擊型的發(fā)展歷程——
模仿是為了超越。就在M1903斯普林菲爾德栓動步槍進入現役,替換過時的克拉格步槍之際,美國軍方也緊跟歐洲的腳步,加入到研發(fā)半自動步槍的激烈競爭中。栓動步槍的一大特征就是在射擊后必須手動完成退殼、上膛、閉鎖的動作,能否利用火藥燃氣的動能自動完成退殼和裝彈動作,從而提高步槍的射速呢?這成為步槍技術發(fā)展的方向。其實在20世紀初葉,自動裝彈原理已經在機槍和手槍上得到應用,但是在步槍上卻面臨重重阻力。
包括保羅·毛瑟、馮·曼利夏在內的歐洲槍械設計師已經為設計自動裝彈步槍進行了長時間的研究,制造了諸多試驗性原型槍進行測試,但多數不是過于沉重笨拙,就是非常精密復雜。在上述早期原型槍中,實現自動裝填的動力要么來自槍管的后坐力,要么在槍管上鉆孔,將火藥燃氣導出并推動活塞驅動槍機運動,即管退式原理和導氣式原理,這兩種方式都有一個缺點,就是會增加額外的結構零件,使得已經很重的軍用步槍變得更加笨拙。
為了控制質量,許多設計者將目光放在槍管本身,這是一個十分錯誤的思路,因為短而薄的槍管不僅會因為過度振動而嚴重影響射擊精度,而且極易過熱,這對于追求高射速的自動裝填步槍而言是致命的。管退式結構的難點在于克服槍管運動對射擊精度的影響,而導氣式結構的難點是必須解決氣路通暢的問題。
法國在一戰(zhàn)時期裝備的RSC M1917半自動步槍,戰(zhàn)后即停產,現在已經非常罕見
一戰(zhàn)時期開赴歐洲戰(zhàn)場作戰(zhàn)的美國遠征軍
美國軍方早在1900年就宣布了開發(fā)半自動步槍的計劃,當時M1903斯普林菲爾德步槍尚未問世,頗為超前。然而,上帝不會特別眷顧美國佬,他們也遇到了與歐洲同行相同的難題。在一戰(zhàn)中,美國大兵們扛著M1903斯普林菲爾德和M1917美國恩菲爾德(由英國授權在美國生產的恩菲爾德步槍)等栓動步槍赴歐洲參戰(zhàn),到戰(zhàn)爭結束時,美國已經成為國際社會上舉足輕重的力量,此時,美軍對于半自動步槍的渴望愈加強烈了。
回顧歷史,無論在哪個時代都存在保守與進步的對立。當時在美國國內對于研發(fā)半自動步槍存在爭議,反對者認為M1903步槍的射速已經夠快,更快的射速并不必要,還會增加彈藥消耗,而支持者堅信“射擊的準確性而不是快速性,才是自動步槍的主要優(yōu)勢”,因為士兵不必拉動槍機上彈,在射擊過程中能始終瞄準目標。
1 9 4 1 年9 月,正在車間工作的約翰·伽蘭德
在半自動獵槍已在民間流行而轉輪手槍日益讓位于自動手槍的大背景下,美國軍方開發(fā)新槍的意愿堅定,陸軍部向全國征集新槍設計的通告如下:“步槍必須是自動裝彈型,適合使用.25~.30之間口徑的槍彈,具有良好的軍事特性,最好能發(fā)射美國M1906 .30口徑的槍彈。它的結構必須簡單、堅固,而且易于制造。當發(fā)放到普通士兵手中時,它應該不需要增加過多的維護?!鄙鲜鲆笄逦卣f明了軍方對于新型步槍的需求,以及槍械設計師們所面臨的矛盾和困難。
1919年,加拿大裔美國人約翰·C.伽蘭德入職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當時他已經31歲。作為槍械設計師,伽蘭德在1918年向美國標準局提交了一份新穎的底火驅動輕機槍的設計方案,并被要求制作原型槍,這一設計最終成為M1伽蘭德半自動步槍的基礎。
在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伽蘭德開始設計一種半自動步槍。當發(fā)現底火驅動機制并不合適之后,他轉向更加傳統的導氣式自動系統。此時,與伽蘭德同臺競技的還有著名設計師約翰·佩德森,他更加推崇.276(7mm)口徑槍彈。這一段時間內,佩德森的設計更有希望獲得軍方的青睞,但到1932年,盡管新槍測試委員會建議采納.276口徑槍彈,時任陸軍參謀長道格拉斯·麥克阿瑟表示不贊同任何槍彈口徑的改變,部分原因在于庫存了大量.30槍彈。1932年2月25日,軍方命令立即停止.276口徑步槍及槍彈的研發(fā),將所有資源都用于測試和改進伽蘭德.30口徑原型步槍的不足之處,此時距離伽蘭德開始設計工作已經過去13年。
佩德森.276口徑撥動式延遲后坐半自動步槍專利說明圖
瑞典陸軍博物館收藏的M1伽蘭德半自動步槍
經過不斷地測試改進,伽蘭德的T1E2原型槍于1933年8月3日被定型成為M1步槍。1934年5月,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制造了75支M1原型槍交付部隊試用,其中50支交給步兵,25支交給騎兵,在實際使用中暴露出很多問題需要解決,直到1936年1月9日該槍才最終標準化。1937年7月21日,第一種生產型M1伽蘭德半自動步槍成功地進行了試射、功能測試和精度測試。從伽蘭德在1918年向標準局提交最初設計起始,M1的誕生差不多用了20年時間,伽蘭德也已年近五旬。
在M1伽蘭德步槍出現的20世紀30年代后期,歐亞大陸戰(zhàn)云密布,日本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納粹德國也在積極備戰(zhàn),M1步槍可謂生逢其時。美國歷史學家亞歷山大·羅斯在其著作《美國步槍:傳記》中寫道:“在人們的記憶中,美國第一次在步槍發(fā)展方面實際領先于傳統競爭對手;英國、法國和德國在1939年都在使用1914年用過的步槍參戰(zhàn)……M1伽蘭德步槍出現的時機再好不過了?!?/p>
不過,任何新興事物的發(fā)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早期的M1伽蘭德步槍采用一種安裝在槍口的集氣裝置,當彈頭飛出槍口時,火藥燃氣沖入集氣裝置推動活塞和杠桿實現自動裝彈。在M1步槍列裝服役后,這種裝置開始暴露出諸多問題,包括容易松動,清潔保養(yǎng)維護困難,以及很難安裝刺刀等等。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伽蘭德和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工程部重新設計了在槍管鉆孔的導氣結構,于1939年初進行測試。改進后的設計需要24英寸(610mm)長的槍管,而裝有集氣裝置的M1步槍槍管長度是22英寸(559mm)。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從1940年6月開始生產改進后的M1伽蘭德步槍。
大部分之前生產的M1步槍都被召回修改,與上一代M1903栓動步槍在生產早期所出現的問題非常類似,也預示著未來M16步槍將要面臨的遭遇。由于大多數初期型步槍被返廠改造,如今存世的集氣裝置M1步槍變得極為罕見,成為武器收藏市場上的珍寶。
M 1 步槍早期的集氣裝置設計(上)和改進后的導氣系統(下)
伽蘭德正在展示自己的M1半自動步槍
伽蘭德的兩項專利說明圖,左圖為集氣裝置設計結構,右圖為改進后的導氣系統
M1伽蘭德步槍的照門經歷了很多次改進
M1步槍不僅在設計上遇到問題,在大規(guī)模量產上也同樣遭遇阻力。在被軍方正式采用后,陸軍軍械部制定了大規(guī)模生產計劃,然而這需要重建生產線,涉及的工程量之大,需要采購的機器設備之多,對于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而言都是一項艱巨的挑戰(zhàn),特別是該廠從1903年開始就沒有用新工具生產過新型步槍,“兵工廠的工人們認為M1步槍不可能成功進行大規(guī)模生產,因為自動裝置過于復雜,無法大量制造?!?/p>
M1伽蘭德半自動步槍的主要零部件圖
但是,伽蘭德精湛的專業(yè)技能發(fā)揮了作用,他堅信自己的步槍可以進行大規(guī)模生產,因為這原本就是他的設計出發(fā)點之一。為了證明這一點,伽蘭德繼續(xù)設計并制造了生產M1所需的大部分專用工具,完成了生產線的建立,使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和溫徹斯特連發(fā)武器公司在二戰(zhàn)期間成功地生產了超過400萬支M1步槍。
工人們正在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的104號車間組裝M1伽蘭德步槍
到1941年底,美軍已經全面換裝M1伽蘭德步槍,成為當時世界上唯一大規(guī)模裝備半自動步槍的軍隊。M1步槍的設計著眼于便于組裝和拆解,利于戰(zhàn)場維護保養(yǎng),士兵可以在幾秒內不借助工具進行拆解。M1步槍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8發(fā)雙排漏夾供彈,保證半自動射擊的持續(xù)火力,而當時大多數栓動步槍仍使用5發(fā)彈夾配合內置彈倉供彈,在彈夾容彈量和射速上都明顯遜色于M1步槍。后來在朝鮮戰(zhàn)場上,志愿軍將M1步槍稱為“大八粒”或“八??臁本驮从诖?。
在訓練有素的士兵手中,M1步槍在300m以內能達到40~50發(fā)/分的射速,而且能保證相當的精確度。受目視能力的限制,在戰(zhàn)場上超過500m的目標對于普通步槍手而言就變得很難命中,一般認為M1步槍的最大有效射程為450m,實際上在超出這一距離外其精度依然良好。
空倉掛機狀態(tài)的M1伽蘭德步槍及其8發(fā)漏夾
1945年1月26日,小喬治·巴頓寫給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的感謝信
M1步槍有一個非常出名的特點,在打出最后一發(fā)彈后,空彈夾會與彈殼一起被彈出,槍機被鎖止,彈倉敞開,呈空倉掛機狀態(tài),提醒射手重新裝彈。在空彈夾彈出時會發(fā)出“?!钡穆曧?,有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稱,德軍和日軍士兵會利用這個特點判斷美軍士兵的換彈時機,伺機發(fā)起攻擊。其實這個傳言并不可靠,因為在聲音嘈雜的戰(zhàn)場上,即使距離很近也很難聽到這個聲音,而且就算聽到也難以利用,除非對面只有一個美軍士兵。
早期制造的漏夾由于加工不夠精細,槍彈在漏夾中排列不齊,裝彈后容易發(fā)生卡殼,因此士兵們養(yǎng)成了裝彈前在鋼盔或硬物上磕一下漏夾的習慣。后來加工問題解決了,但這個習慣性動作卻保留下來,成為M1步槍的另一特色。
與我們今天想象的不同,M1這款經典名槍在1938~1940年間遭到諸多質疑、批評甚至謾罵,其中《美國步槍手》雜志刊發(fā)的一封讀者來信極具代表性:“……以我25年的軍火經驗、兩年的狙擊手經歷和一些戰(zhàn)斗經驗,再加上作為士兵和軍官的大量觀察和訓練,我預言,除非這種步槍在(一些)非常重要的方面被改變,否則任何裝備它的部隊在面對任何擁有普通栓動步槍,訓練有素且意志堅定的敵人時,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御,都會被打敗……”
然而,M1伽蘭德步槍在二戰(zhàn)中成為美國大兵手中的忠實武器,跟隨他們轉戰(zhàn)歐洲和太平洋戰(zhàn)場,準確、穩(wěn)定、堅固而可靠,贏得了高度聲譽。它在戰(zhàn)場上的成功令批評者們沉默,并使他們當初的言論顯得非常愚蠢。伽蘭德自己說:“我想,它是一把相當不錯的槍?!倍褂谜叩脑u價比謙遜的設計者要高得多。1945年1月26日,時任美國陸軍第3集團軍司令的小喬治·史密斯·巴頓在致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的一封感謝信中寫道:“在我看來,M1步槍是有史以來最好的戰(zhàn)斗工具。”四十年前的模仿,終于變成了此刻的超越。
在這張戰(zhàn)地照片中,可以看到一名美國士兵(左)正在使用M1伽蘭德步槍射擊,最后一個空彈殼和空漏夾被同時彈出
當然,不存在完美無瑕的武器,M1步槍也有缺點,最常被提及的就是質量較大,全槍質量約4.37kg,而M1903步槍僅3.9kg。此外,在換漏夾時容易被猛然彈回的槍機夾傷拇指,甚至在美軍中出現了“伽蘭德拇指”的俚語,這個問題只能通過熟練使用加以克服。
1958年3月26日,M1伽蘭德半自動步槍被M14自動步槍取代,而后者是在M1基礎上發(fā)展而成,具備連發(fā)和射擊模式選擇功能。截至此時,M1步槍已經生產了超過540萬支,正如M1903步槍一樣,時至今日仍然能在世界各地的戰(zhàn)場和射擊場上看到它的身影。
由于M1步槍的供彈結構設計,將瞄準鏡安裝在機匣頂部改為狙擊步槍的常規(guī)方法并不適用,因此M1步槍的狙擊型直到很晚才出現。美國軍方經過研究測試后得出結論,最好的解決方案是將瞄準鏡安裝在機匣左側,這樣步槍的正常功能不會受到影響,但需要在槍托上加裝一個皮革頰墊,以正確定位射手的臉部,配合這種偏置的瞄準鏡,這種方式被認為是可以接受的。
按照這個結論,兩種M1伽蘭德狙擊步槍的原型設計最終被選中,主要區(qū)別在于瞄準鏡底座和支架的配置以及安裝位置不同。第一種原型設計被命名為M1E7,在機匣左側鉆孔用于安裝支架。鏡座和支架均由著名的民品廠商格里芬-豪公司開發(fā),并在1944年7月27日被正式采納為M1C狙擊步槍。另一種原型設計是M1E8,在槍身后部設有一個固定底座,可以快速拆卸瞄準鏡。它的底座和支架都是由伽蘭德本人親自設計,被采納為M1D狙擊步槍。
1962年,伽蘭德(右)正在查看M1步槍的后繼產品M14步槍
M1D伽蘭德狙擊步槍瞄準鏡安裝底座,瞄準鏡為M84式
M1C伽蘭德狙擊步槍瞄準鏡安裝底座,瞄準鏡為M82式
雖然兩種M1狙擊步槍均被軍方采用,但由于某些原因陸軍軍械部決定量產M1C。到二戰(zhàn)結束時,M1C只生產了7971支,絕大部分都沒來得及投入戰(zhàn)場。在之后的朝鮮戰(zhàn)場上,M1C得到廣泛使用,成為美國陸軍班組精確射手的標準武器。在朝鮮戰(zhàn)爭期間,M1C的產量為4796支。但在使用中發(fā)現,M1C通過在機匣上打孔的方式安裝支架,對于射擊精度產生了不利影響,因此后來開始轉產M1D,在朝鮮戰(zhàn)爭期間,M1D的產量為21380支,遠高于M1C,但由于生產時間太晚,很少有M1D能真正用于作戰(zhàn)。
M1C和M1D所使用的瞄準鏡都是萊曼-阿拉斯加瞄準鏡,放大倍率2.2倍,軍用編號M81/82/84,M81采用十字分劃,M82采用錐形柱狀分劃,而M84使用水平交叉線分劃。
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再次為M1C選擇了不同的瞄準鏡,他們認為來自斯蒂斯小熊的4倍瞄準鏡是最好的選擇,其軍用編號為4XD,由此而產生的狙擊步槍被賦予“USMC 1952狙擊步槍”的名稱,也被簡稱為MC52,但同樣因生產時間太晚而未在朝鮮戰(zhàn)場上使用。
M1C狙擊步槍還包含一系列配件,如固定在刺刀支架上的M2錐形槍口消焰器、T37棱形槍口消焰器等,它們是為了在低光照條件下防止射手被槍口閃光暫時致盲而設計的,但實際作用有限,且影響射擊準確性,因此經常被狙擊手自行拆掉。
M1C不是最好的狙擊步槍,卻是美國第一種大量生產的半自動狙擊步槍。當今,保持二戰(zhàn)配置的原版M1C狙擊步槍非常罕見,已經成為武器收藏市場上的搶手貨。
通過對美國在朝鮮戰(zhàn)場上使用的兩種狙擊步槍及其背后發(fā)展、改裝歷史的考察,我們可以感受到那個武器技術大發(fā)展時代的激烈競爭。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20世紀上半葉美軍在步槍發(fā)展上的持久努力和不斷開拓,反映了美軍對前沿技術的不懈追求,也正是通過不斷積累和持續(xù)創(chuàng)新,才能讓美國軍隊走在軍事技術的時代最前端。(全文完)
1950年8月,朝鮮戰(zhàn)場。美國第24步兵師第34步兵團的一等兵威爾弗雷德·E.斯托手持M1C狙擊步槍,為沿山脊線前進的部隊提供警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