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禮,王明遠,劉曉攀,王曉晨
(1.河南神火煤電股份有限公司梁北煤礦,河南 禹州 461670; 2.江蘇省地質礦產(chǎn)局第二地質大隊,江蘇 常州 213022)
梁北煤礦位于河南省禹州市,是我國典型的“三軟”煤層區(qū)域?!叭洝泵簩邮侵该旱V開采中遇到的軟頂板巖層、軟煤層和軟底板巖層,屬于構造條件復雜、賦存條件差的難采煤層,采動地表移動變形有其特殊特點,需要有針對性地開展采動覆巖破壞與地表移動變形規(guī)律研究。在該研究方面,郭文兵等[1-4]給出了鄭州礦區(qū)“三軟”煤層開采條件下地表沉陷規(guī)律;鄒雨霖等[5]根據(jù)三軟煤層地質采礦條件,對地表移動變形進行了預測;于占泳[6]分析總結了“三軟”煤層開采地表變形規(guī)律及主要巖移參數(shù);崔峰等[7]通過建立地表移動觀測站,對“三軟”特厚煤層綜放開采地面移動規(guī)律進行研究;欒元重等[8]根據(jù)洼東煤礦“三軟”地質采礦條件,設計了村莊下條帶開采合理尺寸;魏躍東[9]分析了在“三軟”傾斜煤層下地表變形規(guī)律。本文依據(jù)梁北煤礦地表移動觀測站資料,分析“三軟”煤層開采導致的地表移動變形規(guī)律,并分析移動變形機理,為梁北煤礦建筑物下壓煤開采提供參考。
梁北煤礦開采煤層為二1煤層,采用綜采大采高走向長壁機械化采煤方法,全部垮落法控制頂板。研究區(qū)11141工作面位于11采區(qū),走向長1 263 m,傾斜長136 m,地面標高+112~+115 m,工作面標高-430.0~-504.0 m,平均采深580 m、采厚4.0 m,煤層傾角10°~12°。煤層屬極軟煤層,頂?shù)装鍘r性見表1。由表1可知,11141工作面為軟頂板巖層、軟煤層和軟底板巖層,屬于典型的“三軟”煤層,煤層直接頂板巖層裂縫發(fā)育、破碎,不穩(wěn)定,強度低,一旦失去支撐很快就冒頂;煤層煤質較軟,節(jié)理發(fā)育、不穩(wěn)定且極易片幫。
表1 11141工作面頂?shù)装鍘r性Tab.1 11141 working face of roof and floor rock properties
為了探討“三軟”煤層開采條件下地表移動變形規(guī)律,在11141開采工作面上方設置了地表移動觀測站,走向觀測線為A0—A20,共21個觀測點,傾向觀測線為B1—B25,共25個觀測點(圖1)。
圖1 11141工作面觀測站布置示意Fig.1 Observation station layout of 11141 working face
觀測時采用精密數(shù)字水準測量儀器和全站儀,從觀測點埋設后的首次全面觀測至最后一次全面觀測,共進行了9次水準測量和4次全面觀測。
據(jù)現(xiàn)場實測數(shù)據(jù),繪制地表移動變形曲線,部分移動變形曲線如圖2—圖7所示。
圖2 工作面走向下沉曲線Fig.2 Sinking curves of surface tendency
(1)在走向方向上,隨著工作面的不斷推進,地表下沉值逐漸增大,最大下沉值點隨之前移,地表下沉盆地逐漸變大,達到移動變形的劇烈期。當?shù)乇硪苿幼冃蔚膭×移谶^后,下沉變形量增幅不明顯,采空區(qū)上方地表下沉盆地呈山谷狀;在傾向方向上,當傾向下沉盆地形成后,最大下沉值153 mm位于B15處。在工作面推進過程中,下沉盆地沒有隨工作面開采前移,最大下沉值在B15點處相對固定。
圖3 工作面傾向下沉曲線Fig.3 Sinking curves of surface tendency
圖4 工作面走向傾斜曲線Fig.4 Sloping curve of surface bearing
圖5 工作面傾向傾斜曲線Fig.5 Sloping curve of surface tendency
(2)隨著工作面推進,走向方向上,地表傾斜值逐漸達到最大,最大傾斜值0.996 mm/m出現(xiàn)在A10處;傾向方向上,最大傾斜值1.207 mm/m出現(xiàn)在B20處。地表移動盆地邊界至拐點間傾斜漸增,拐點至最大下沉點間傾斜逐漸減小,在拐點處傾斜最大,有兩個相反的傾斜值。隨后,各個觀測時期的最大傾斜值隨著工作面持續(xù)推進而向前移動。
圖6 工作面走向曲率曲線Fig.6 Curvature graph of surface bearing
圖7 工作面傾向曲率曲線Fig.7 Curvature graph of surface tendency
(3)曲率曲線基本呈正負對稱分布,隨著工作面不斷推進隨之向前移動。在開采工作面上邊界煤柱一側為正曲率,盆地中部采空區(qū)上方為負曲率,邊界點和拐點處曲率為0,各個觀測時期內(nèi)正負曲率值交替出現(xiàn)。在走向方向上,最大正曲率0.017 3×10-3/m位于A8處;在傾向方向上,最大負曲率0.048 6×10-3/m位于B7和B8中間處。
在礦山開采沉陷中,闡明采動地表與覆巖損傷機理,應分析研究關鍵層的破斷運動規(guī)律,對關鍵層的位置進行辨別。假設上覆巖層的荷載每層均為均勻分布,并設煤層的上覆巖層中有m層巖層,巖層上部為地表松散層,其荷載為q,覆巖每層厚度為hi(i=1,2,3,….,m)。
關鍵層判別時應滿足剛度和強度條件,若直接頂為第一層關鍵層,其控制的巖層達到第n層,則第n+1巖層即為第二層關鍵層,須符合式(1)、式(2)條件[10-11]:
q1|n>q1|n+1
(1)
l1 (2) 式中 ,q1|n為第1層為關鍵層控制到n層巖層時所受荷載;q1|n+1為控制到第n+1層時第1層所受荷載;l1與ln+1分別為第1層與n+1層破斷距。 關鍵層判別方法:計算關鍵層所受荷載,直接頂只控制自身時所承受的荷載: q1|n=r1h1 (3) 直接頂控制到第n層巖層時所承受的荷載為: (4) 式中,Ei為第i層覆巖的彈性模量;hi為第i層覆巖的厚度;ri為第i層覆巖的容重。 則第n+1層巖層為第2層關鍵層,其剛度判別公式為: (5) 按固支梁模型進行計算[12-14],其計算公式為: (6) 式中,h為巖層的厚度;RT為巖層的抗拉強度;q為層巖層承受的荷載。 當準關鍵層符合式(5)后,再按式(6)計算周期破斷距。若準關鍵層的周期破斷距大于其緊鄰下層待定關鍵層的破斷距,則其為關鍵層;反之,不是關鍵層。 根據(jù)地質資料和鉆孔資料,確定11141工作面的巖性參數(shù),見表2[15]。確定11141工作面上方覆巖關鍵層步驟如下。 (1)荷載計算。按式(5)計算可得:q1|1 表2 11141工作面煤系地層巖性參數(shù)Tab.1 Coal measures strata and lithologicparameters of 11141 working face (2)破斷距計算。將7層準關鍵層代入公式(6)計算,得到破斷距結果,見表3。 表3 11141工作面關鍵層識別Tab.3 Identify key stratum calculation of 11141 working face 需要說明的是,第1次計算破斷距時,l23 在工作面推進過程中,最下部的基巖關鍵層由于缺少下部支撐而首先發(fā)生彎曲變形,當基巖最上部的控制層處于彈塑性狀態(tài)而不發(fā)生斷裂時,與下部垮落和彎曲的巖體產(chǎn)生離層[16-20]。此時,地表為彎曲型下沉,下沉值是彈塑性彎曲量。在這種情況下,地表下沉的特點是下沉量小,下沉盆地較緩,如圖8所示。L為工作面采空區(qū)長度;lb為基巖最頂部關鍵層懸空長度;H′為基巖最頂部關鍵層到煤層的垂直深度;d為基巖最頂部關鍵層厚度;ψ為上覆基巖破斷角;h′為地表松散層厚度。 圖8 彎曲型下沉關鍵層破壞示意Fig.8 Key layer diagram of curved sinking 11141工作面采動程度走向充分,傾向為非充分,所以下沉模式分析主要考慮傾向采動對關鍵層的影響。梁北礦區(qū)基巖破斷角約為64°,經(jīng)計算,采動影響高度h1為139.4 m。根據(jù)前面計算分析可知,11141工作面共有3層關鍵層距采空區(qū)高度均超過采動高度139.4 m,所以關鍵層處于彈塑性狀態(tài)而不發(fā)生斷裂,與下部巖體產(chǎn)生離層,地表下沉值僅為彈塑性彎曲量,由此解釋了11141工作面地表最大下沉量僅為153 mm的原因,如圖9所示。 (1)開展了11141工作面上方地表移動觀測站建站和實測工作,根據(jù)實測數(shù)據(jù),分析了“三軟”煤層綜放開采地表移動變形特征。 圖9 11141工作面傾向覆巖破壞示意Fig.9 Strata damage schematic diagram of 11141 tendency (2)基于關鍵層理論,闡明了巖層與地表移動變形機理,確定了11141開采工作面3層關鍵層,其中,51粗粒砂巖為主關鍵層;36粉砂巖,距采空區(qū)高度255.35 m,為亞關鍵層;46粉砂巖為亞關鍵層,距采空區(qū)高度203.15 m。 (3)分析了11141開采工作面下沉模式,指出11141工作面開采后地表下沉僅為彎曲型下沉,其下沉量僅為上層關鍵層發(fā)生的輕微彈性形變,揭示了采后地表最大下沉量偏小原因。4.2 關鍵層破斷距確定
4.3 11141工作面關鍵層判別
5 地表下沉特征分析
5.1 地表彎曲型下沉機理
5.2 11141工作面地表下沉模式分析
6 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