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 波
董其昌的書法,吸收古人書法之精華,但不在筆跡上刻意模仿,兼有“顏骨趙姿”之美。他的書法綜合了晉、唐、宋、元各家書風(fēng),自成一體。其書風(fēng)飄逸空靈,風(fēng)華自足;筆畫圓勁秀逸,平淡古樸;用筆精到,始終保持正鋒,少有偃筆、拙滯之筆;在章法上,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及分行布局,疏朗勻稱,力追古法;用墨亦十分講究,枯濕濃淡,盡得其妙。
《試筆帖》,又名《羅漢贊書卷》,是董其昌的大草作品,真跡曾在上海博物館“丹青寶筏——董其昌書畫藝術(shù)大展”展出。其文曰:“癸卯三月,在蘇之云隱山房,雨窗無事,范爾孚、王伯明、趙滿生同過訪,試虎丘茶,磨高麗墨,并試筆亂書,都無倫次。董其昌?!扁j印“玄(朱文)”“宰(朱文)”“戲鴻堂(朱文)”“知制誥日講官(白文)”“董氏玄宰(白文)”。
《試筆帖》明·董其昌 31cm×479.5cm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初識《試筆帖》,但覺淵源于懷素《自敘帖》,通篇狂而不怪,顛而不亂。筆勢勁健飛動,有龍蛇云霧之形、疾風(fēng)驟雨之態(tài);線條筋骨內(nèi)含,有綿里裹鐵之奇、萬歲枯藤之妙。細(xì)賞此帖,又覺其比《自敘帖》高妙,而高妙處全在一個“淡”字。
一、簡淡靈秀的字法。結(jié)字因勢成形,簡約爽利,風(fēng)神瀟灑。恰“如謝家子弟,縱復(fù)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種風(fēng)氣”。
二、疏淡空靈的章法。全帖四十余字,一行多則三字,少則一字,空間對比疏密參差,錯落有致?!懊薄爸薄笆隆比珠L畫穿插伸展,如拂岸垂柳,搖曳多姿。
三、古淡秀潤的墨法。通篇墨氣淋漓酣暢,墨色層次分明,濃淡枯濕,變化自然,其用墨用水直達(dá)“疾中帶濕,枯中有潤”之化境。
四、平淡天真的意境。董其昌書尚魏晉,畫尊南宗,推崇“文人畫”的曠達(dá)優(yōu)游,其書畫作品往往有大面積貌似不經(jīng)意卻又匠心獨(dú)運(yùn)的留白,傳遞出一種“平淡天真,教外別傳”的自然天趣。細(xì)賞此帖,仿佛讀董源《瀟湘圖卷》,又似讀倪瓚《漁莊秋霽圖》,其中之奧妙,非言語所能詳盡。
學(xué)術(shù)界經(jīng)常討論,為何董其昌臨帖不像,但是他的創(chuàng)作又如此高妙?《容臺集》中董氏自言“余每臨懷素《自敘帖》皆以大令筆意求之”“懷素真跡以淡為宗,徒求之豪宕奇怪者皆不具魯男子見者也”。通過賞析《試筆帖》可見,董其昌乃以己意臨諸家法帖,對字形面貌并不很在意,“釋智遺形”才是他想要達(dá)到的最高境界。
《容臺集》(明崇禎三年董庭刻本)別集卷四有載:“范爾正新構(gòu)草堂于云隱蘭若之旁。屬余顏其額,余題之曰:‘尋云莊’蓋取謝公詩。”而這位范爾正與帖中的“范爾孚”,經(jīng)常和董其昌在一起雅集。《容臺集》別集卷一載:“惠山寺余游數(shù)次,皆其門庭耳。壬辰春與范爾孚、戴振之、范爾正、家侄原道共肩輿,從石門而上,路窄險(xiǎn)孤,絕無復(fù)游人。”壬辰年為萬歷二十年(1592年,董其昌時年38歲),此段記載可見范爾孚、范爾正與董其昌交往甚密,為多年的老友。11年后,即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董其昌休病江南,應(yīng)老友之邀造訪蘇州,為范爾正云隱蘭若旁的新宅題寫“尋云莊”之匾額,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