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月,王耀一,武雪亮,張志生,楊修明,姜 洋,喬志飛,梁晚平,薛 軍
(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乳腺外科,河北 張家口 075000)
乳腺癌已被證實是一種個體異質(zhì)性腫瘤,三陰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生物學上更具有侵襲性,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有效的靶向治療藥物,內(nèi)科治療仍以化療為主,可供選擇的治療藥物有限,臨床預后較差[1-2]。故TNBC 治療研究的焦點逐漸集中在靶向藥物,而多手段聯(lián)合應用為TNBC 的治療提供了良好的前景。
Aurora 激酶作為一個新的研究靶點,其相關(guān)抑制劑聯(lián)合放療已成為治療TNBC的研究方向[2]。AZD1152為高選擇性Aurora B抑制劑,已被證實可有效誘導急性骨髓淋巴細胞系凋亡[3],但關(guān)于AZD1152抑制TNBC的研究較少,125I 放射性粒子治療又稱“粒子刀”,是將放射性粒子植入腫瘤內(nèi)部,利用放射性核素衰變發(fā)射射線持續(xù)作用于腫瘤,導致DNA損傷,阻滯細胞于G2/M期,從而達到抑制腫瘤增殖的目的[4]。研究[5-6]表明125I放射性粒子可增加AZD1152對TNBC治療的敏感性。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125I 放射性粒子聯(lián)合AZD1152 處理對TNBC 細胞增殖和凋亡的影響,從而為TNBC新治療方法的開展提供試驗支持。
MDA-MB-231細胞系由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中心實驗室傳代保存。AZD1152由Selleck Chemicals公司惠贈(S1147)。RPMI-1640 培養(yǎng)液購自美國Gibco公司;胎牛血清購自新西蘭Hyclone 公司;BCA 蛋白分析試劑盒購自美國Pierce 公司;CCK-8 細胞增殖及毒性檢測試劑盒購自北京索來寶公司(CA1210);磷酸化組蛋白H3(phosphorylated histone H3,p-Histone H3)、細胞周期蛋白B1(Cyclin B1)、Bcl-XL、Bcl-2、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 adenosinediphosphateribose polymerase,PARP)、β-actin 一抗均購自美國Cell Signaling 公司。染料Hoechst 333342 購于美國Invitrogen 公 司(BLI894A-1);Annexin V/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試劑盒購自美國BD Pharmingen公司。
1.2.1 體外125I 粒子照射模型125I 粒子離體照射模型采用約3 mm 厚的聚苯乙烯板構(gòu)成框架,設(shè)計為抽屜式方便放入及取出粒子,框架將細胞的培養(yǎng)皿/板作為上層,將粒子盤作為下層,14個4.5 mm×0.8 mm的粒子凹槽以等距離方式刻在以35 mm為直徑(d)的圓形粒子盤上,保證粒子的位置穩(wěn)定,細胞培養(yǎng)板放在照射模型上方,可放置活動度一致的粒子,讓培養(yǎng)皿中心與粒子盤中心相對應,使12 mm為粒子盤距培養(yǎng)皿底部的距離(h),即d/h為2.9,將其放于孵箱中,調(diào)整細胞密度為8×104個/孔,劑量為2.77 cGy/h,照射1 min,順時針定期轉(zhuǎn)動細胞培養(yǎng)皿保證均勻照射。
1.2.2 熒光染料顯色觀察細胞核的變化鋪6 孔板,細胞數(shù)目為8×104個/孔,MDA-MB-231 細胞分為對照組(RPMI-1640 培養(yǎng)液)和1 μmol/L AZD1152 作用組,分別處理細胞24、48 h 后,PBS 沖洗,用Hoechst 33342(5 μg/mL)染色,因為Hoechst 33342 為DNA 特異性染料,可將細胞核染為藍色,室溫孵育30 min后在倒置熒光顯微鏡(萊卡,德國)下觀察細胞核的變化。
1.2.3 MTT 法檢測細胞增殖抑制率將MDA-MB-231細胞分為對照組(RPMI-1640培養(yǎng)液)、125I粒子照射組(照射組)、1 μmol/L AZD1152作用MDA-MB-231細胞48 h 組(抑制組)、125I 粒子照射與1 μmol/L AZD1152 聯(lián)合作用MDA-MB-231 細胞48 h 組(聯(lián)合組),每組設(shè)置6個復孔,各組處理后加入四甲基噻唑藍(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溫箱孵育4 h后棄上清,加入二甲基亞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震蕩10 min 溶解顯色,用酶標儀檢測吸光度值,計算細胞增殖抑制率。
1.2.4 CCK-8 法檢測細胞活力將MDA-MB-231 細胞接種到96 孔板中,分組同1.2.3。每組分別孵育12、24、36、48 h,每孔添加10 μL 的CCK-8 試劑,37 ℃,孵育2~3 h,使用酶標儀(Thermo)檢測波長460 nm處的光密度值。
1.2.5 細胞周期檢測細胞分組同1.2.3,對照組和抑制組各設(shè)24、48 h 2個檢測時間點。胰酶消化收集細胞,用7 mL PBS 洗滌,1 000 r/min 離心5 min,無水乙醇固定,繼續(xù)離心將乙醇棄去,加入PI/RNase后,在流式細胞儀上分析,應用Multicycle 軟件分析細胞倍數(shù)和周期。
1.2.6 流式細胞術(shù)檢測細胞凋亡分組同1.2.3,收集細胞,PBS洗滌,分別加入Annexin V和PI(5 mg/L)各5 μL,混勻,室溫避光孵育15 min 后,加入500 μL結(jié)合緩沖液,4 ℃靜置30 min,流式細胞術(shù)檢測細胞凋亡情況。
1.2.7 Western blot檢測細胞周期和凋亡相關(guān)蛋白的表達按1.2.3 處理MDA-MB-231 細胞后常規(guī)進行裂解、變性、蛋白定量、電泳、轉(zhuǎn)膜。封閉后將膜轉(zhuǎn)入p-Histone H3、Histone H3、Cyclin B1、Bcl-XL、Bcl-2 和PARP 一抗稀釋(1∶1 000)液中,4 ℃冰箱搖床過夜,TBST洗膜,每次10 min,洗3次,室溫羊抗兔二抗孵育1 h,洗膜后ECL 發(fā)光,曝光[7]。應用ImageJ軟件進行蛋白定量分析。
采用SPSS 20.0 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以表示,不同組間差異的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熒光染料顯色觀察對照組MDA-MB-231細胞系培養(yǎng)24 和48 h 后可見正常的核形態(tài),未見多核細胞(圖1A 和C);1 μmol/L AZD1152 作用24 h 可見正常的核分裂(圖1B),作用48 h 時可見到多核細胞(圖1D 箭頭所示)。
圖1 熒光染色顯示AZD1152誘導MDA-MB-231細胞多核形成
MTT 檢測結(jié)果見圖2。對照組的抑制率為(0.61±0.32)%,與對照組比較,照射組、抑制組、聯(lián)合組細胞的增殖抑制率分別為(17.62±1.41)%、(29.67±0.41)%、(53.17±1.26)%,均明顯升高,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圖2 125I粒子聯(lián)合AZD1152對MDA-MB-231細胞抑制率的影響
CCK-8檢測結(jié)果見圖3。孵育12、24、36和48 h時對照組的細胞存活率分別為(97.85±0.02)%、(96.75±0.21)%、(95.83±0.31)%、(94.88±0.22)%,照射組為(75.12±0.11)%、(68.09±0.21)%、(65.11±0.34)%、(59.21±0.14)%,抑制組為(65.33±0.31)%、(60.27±0.25)%、(59.03±0.31)%、(42.05±0.17)%,聯(lián)合組為(56.15±0.28)%、(50.25±0.52)%、(43.17±0.44)%、(32.12±0.36)%,照射組、抑制組和聯(lián)合組各時間點細胞存活率均較對照組明顯降低,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在48 h作用最明顯。
圖3 125I粒子聯(lián)合AZD1152對MDA-MB-231細胞存活率的影響
流式細胞術(shù)檢測結(jié)果見圖4。抑制組在48 h 時,在細胞周期G1 期、G2 期、S 期和M 期均出現(xiàn)了多倍體,或更高DNA 含量的細胞數(shù)目增加,形成明顯的G2/M 期阻滯(圖4D),125I 粒子照射組較抑制組在24 h時G2/M 期阻滯升高,125I 粒子照射與1 μmol/L AZD1152聯(lián)合作用48 h組易誘導發(fā)生多核、多倍體形成,出現(xiàn)G2/M 期阻滯最明顯,最終發(fā)生凋亡(見表1,圖4F)。
圖4 125I粒子聯(lián)合AZD1152對MDA-MB-231細胞DNA倍體的影響
表1 125I粒子聯(lián)合AZD1152對MDA-MB-231細胞周期的影響
流式細胞術(shù)檢測結(jié)果顯示125I 粒子照射組、抑制組、聯(lián)合組細胞的凋亡率分別為(17.48±0.24)%、(29.23±0.02)%、(63.11±0.27)%,與對照組的(0.31±0.03)%相比明顯升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見125I 粒子照射與1 μmol/L AZD1152 聯(lián)合作用組,細胞的凋亡率增加最顯著(圖5)。
圖5 125I粒子聯(lián)合AZD1152對MDA-MB-231細胞凋亡率的影響
Western blot 檢測結(jié)果見圖6。抑制組和聯(lián)合組抗凋亡蛋白Bcl-2、組蛋白H3的磷酸化和Cyclin B1蛋白表達減少,而促凋亡蛋白Bax 和PARP 剪切體明顯增強。125I 粒子聯(lián)合AZD1152 對MDA-MB-231 細胞周期和凋亡蛋白表達的統(tǒng)計分析見圖7。與對照組比較,聯(lián)合組Bcl-2、磷酸化組蛋白H3和Cyclin B1蛋白表達水平明顯減少(均為P<0.05);PARP 剪切體和Bax 蛋白的表達水平明顯升高(均為P<0.05),提示聯(lián)合組可有效抑制磷酸化組蛋白H3 及Cyclin B1 的表達,促進MDA-MB-231細胞凋亡。
圖6 Western blot檢測細胞周期和凋亡相關(guān)蛋白的表達
圖7 125I 粒子聯(lián)合AZD1152 對MDA-MB-231 細胞周期和凋亡相關(guān)蛋白表達的統(tǒng)計分析
TNBC 作為惡性行為最高的一類乳腺癌,具有侵襲性強、易轉(zhuǎn)移、易復發(fā)、分期晚及患者的預后差等特點,目前化療仍然為TNBC 最主要的系統(tǒng)性治療措施,因此如何進行個體化的精準治療是當前研究的重點。此外針對TNBC的局部治療(包括手術(shù)及放療)亦不容忽視,局部放療又包括體內(nèi)照射和體外照射,放射線可破壞DNA 的完整性,使細胞發(fā)生細胞周期阻滯,進而促進細胞凋亡[5-6]。放射性核素125I粒子治療屬于體內(nèi)照射,其通過破壞DNA 結(jié)構(gòu),導致細胞核遭到破壞,從而殺傷癌細胞。125I粒子半衰期較長可持續(xù)近距離殺傷腫瘤細胞[8]。125I 粒子照射在前列腺、肺癌、肝癌、胰腺癌、直腸癌和脊柱轉(zhuǎn)移瘤等治療中療效顯著[9-10],但是關(guān)于乳腺癌的報道相對較少,單獨的放射治療不能成為乳腺癌治療的唯一手段,新型小分子靶向治療與放射聯(lián)合成為治療晚期乳腺癌的新方向。
Aurora 激酶作為潛在的乳腺癌治療靶點,可參與細胞周期檢查點而發(fā)揮作用。Aurora 激酶可控制中心體循環(huán),調(diào)節(jié)染色體凝聚和協(xié)調(diào),并影響紡錘體形成和胞質(zhì)分裂,參與G2 向M 期過渡[11]。在有絲分裂期Aurora B 激酶可催化組蛋白起作用,組蛋白在細胞周期G2 晚期達到高峰,隨著細胞周期進行,可擴展到染色體的各個部分,磷酸化組蛋白H3 持續(xù)存在于整個有絲分裂期過程中[12]。Cyclin B1是調(diào)控細胞增殖過程的周期蛋白,與組蛋白同時起作用,當細胞進入G1期,Cyclin B1 蛋白的表達較低,隨著細胞周期的推進,到S 期和G2 期其表達逐漸升高,并與CDK1 形成有絲分裂促進因子(mitosis promoting factor,MPF)酶復合物,直到G2 晚期Cyclin B1 蛋白的表達達到峰值,一直持續(xù)到有絲分裂中末期[13-15]。
AZD1152 是Aurora 激酶的特異性抑制劑[3,16],AZD1152 抑制磷酸化組蛋白H3,出現(xiàn)G2/M 期阻滯,使4倍體或更高DNA含量的細胞數(shù)量增加,多核細胞及多倍體細胞產(chǎn)生以及細胞凋亡增多。本研究顯示1 μmol/L AZD1152 作用MDA-MB-231 細胞48 h 出現(xiàn)多核細胞和多倍體細胞,易發(fā)生細胞凋亡。在后續(xù)的研究中,將125I 粒子照射與1 μmol/L AZD1152 聯(lián)合進行實驗,發(fā)現(xiàn)聯(lián)合組的細胞增殖抑制率為(53.17±1.26)%,細胞存活率為(32.12±0.36)%,G2/M期阻滯達到(75.52±0.45)%,且聯(lián)合組中抗凋亡蛋白Bcl-2、磷酸化組蛋白及Cyclin B1 減少而促凋亡蛋白Bax、PARP剪切體增加明顯,凋亡率為(63.11±0.27)%。
綜上所述,125I 粒子對AZD1152 有增敏作用,125I聯(lián)合Aurora激酶抑制劑AZD1152可抑制MDA-MB-231細胞組蛋白H3 磷酸化及Cyclin B1 水平,從而抑制細胞增殖,誘導凋亡,為晚期三陰性乳腺癌治療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