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唐嶺南謫臣與越南獨立
      ——基于《熱河日記》文獻的中國嶺南歷史認識

      2022-08-11 01:58:00
      南海學(xué)刊 2022年4期
      關(guān)鍵詞:熱河安南嶺南

      李 榮

      (1.瓊臺師范學(xué)院 人事處,海南 ???571127;2.泰國華僑崇圣大學(xué) 中國學(xué)學(xué)院,泰國 曼谷 10540)

      《熱河日記》是朝鮮“燕行錄”中的名作,乃朝鮮王朝學(xué)者樸趾源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以裨從身份隨朝鮮正使赴清之日記,該作品記述廣泛,內(nèi)容豐富,其中關(guān)于中唐嶺南謫臣和越南(1)本文所說的“越南”,系今越南北部古代交趾一代,歷史文獻中有“交趾”“交阯”“安南”等多種稱謂。除特殊之處需以“交趾”“交阯”或“安南”加以表述之外,出于表述方便之需,本文一概統(tǒng)稱為“越南”。的書寫表面來看似乎并無什么太大聯(lián)系,但若結(jié)合嶺南謫臣所折射出的中唐以后唐廷的日漸衰落和越南日勝一日的獨立傾向,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二者之間的關(guān)系?!稛岷尤沼洝防锏闹刑茙X南謫臣——具體來看則為韓愈、柳宗元、劉禹錫——反映出唐朝政府的腐敗和某種程度上對嶺南定位與認識的偏差,此為嶺南版圖在10世紀發(fā)生變化暨越南在唐末逐步出現(xiàn)變亂、進而走向獨立的重要誘因。降至五代,越南脫離中國,中國嶺南的政治與地理版圖遂發(fā)生巨變,而《熱河日記》中則對此作了間接的粗略交代,且在這一點上,作者筆調(diào)平和,絕無在對待“宋末三杰”以及宋元鼎革話題時的激越與悲痛(2)參見師存勛:《試論〈熱河日記〉對唐宋時期中國嶺南的書寫》,《汕頭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2021年第2期。作者認為樸趾源筆下,“對發(fā)生在嶺南,尤其是廣東的宋末歷史有著較多敘述,這當中更屬對宋末嶺南三杰暨宋元鼎革敘述為最,而作者對正統(tǒng)儒家文化中的忠孝節(jié)義理念、對華夷之辨執(zhí)著的認同趨向則顯現(xiàn)無遺”。,這與五代相距《熱河日記》成書的乾隆年間為時較久不無關(guān)系,也與唐帝國解體之后中原的五代局面并未顯現(xiàn)出持久明顯的“夷狄”特征有關(guān)。及至樸趾源《熱河日記》成書的18世紀晚期,越南與中國之間自宋以來所確立的朝貢關(guān)系已經(jīng)高度成熟,而《熱河日記》中提及成書于康熙時代的《海外紀事》一書,其背后則是某種程度上對相關(guān)越南與中國之間朝貢關(guān)系的關(guān)注及對越南“別是一國”的認同?!熬C合來看,《熱河日記》中的安南歷史記述,線條盡管呈現(xiàn)斷續(xù)狀態(tài),但大概脈絡(luò)與重點仍能夠把握”(3)師存勛:《試論〈熱河日記〉對唐宋時期中國嶺南的書寫》,《汕頭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2021年第2期。,故本文就此作進一步研究,當不無裨益于對中國嶺南歷史之認識。

      一、中唐嶺南謫臣所折射的朝政之失暨越南獨立隱患

      中國嶺南在歷史的很長時期內(nèi),都被視為煙瘴蠻荒之地,故在包括唐代在內(nèi)的較多歷史時期,成為統(tǒng)治階級流貶文人、官吏之首選。蘇軾《惠州一絕》“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在對荔枝佳果加以贊美之同時,實際也對唐、宋文人貶謫嶺南之不幸作了婉轉(zhuǎn)表達,并在宋朝之后的嶺南言說中成為經(jīng)典,即便到了18世紀,在多數(shù)清人乃至漢文化圈國家人士的嶺南印象中,“荔枝”“謫居地”依舊是言說嶺南最為經(jīng)典的話語,樸趾源《熱河日記》亦然。其中記述了與清朝官員奇豐額圍繞“荔枝”“謫居地”話題而有過的交流,試看如下:“(奇豐額)因出一盞,和燒酒五六盞以勸余,余飲一盞,清香滿口,甘冽無比。余回勸麗川(奇豐額之字)飲,麗川掉頭固辭。余怪而問之,對曰:‘弟已從佛,戒斷飲久矣。日食荔枝三百顆,不妨常做嶺南人。這是東坡詩也?!衷唬骸芙窬郁?,常常吃此?!衷唬骸畮X南,古謫戍地。’”(4)樸趾源:《熱河日記》卷十五,林基中編:《燕行錄全集》卷五四,首爾:東國大學(xué)校出版部,2001年,第546-547頁。作為18世紀乾隆時期清朝的重臣,奇豐額尚有“嶺南,古謫戍地”這一看法,早在千年之遙的唐朝對開發(fā)水平遠低于清代的嶺南之認識就更是“謫戍地”,而這一認識所導(dǎo)致的關(guān)于嶺南定位之失與認識不足,實際上正是造成嶺南版圖發(fā)生變化暨越南脫離中國的重要原因之一。

      關(guān)于嶺南“謫戍地”這種認識,著名學(xué)者徐松石先生在講到唐代嶺南行政建制時說:“文人學(xué)士被謫南方的,項背相望。例如韓昌黎被謫于潮州,柳宗元被謫于柳州,對于嶺南文化,發(fā)生影響不少?!?5)徐松石著,余漾冬、王旭點校:《粵江流域人民史》,王柏中主編:《中國邊疆研究文庫·初編·西南邊疆卷(六)》,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152頁。的確,唐代的嶺南謫臣客觀上對當?shù)匚幕陌l(fā)展貢獻頗多,故今之廣東有韓江、韓山,廣西有柳州,皆因分別紀念韓愈、柳宗元之故?!稛岷尤沼洝穭t以景仰筆調(diào)言及劉禹錫、柳宗元與韓愈。樸趾源就“劉柳”這一為后代知識分子所津津樂道的文人事典曰:“劉禹錫臨湘水別柳宗元(6)“柳宗元”在《熱河日記》原文中誤作“柳宗原”,應(yīng)為作者筆誤,今改之。下文中的“韓昌黎”,原文中多處誤寫為“韓昌藜”,亦予改之。后文所提及《海外紀事》一書中之“紀”,樸趾源原作“記”而為《海外記事》,亦改之。由此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朝鮮“燕行錄”文獻中,類似錯訛如“洪秀天(全)”“泗(四)川”等也多有出現(xiàn),研究當中應(yīng)多留意。。后五年,禹錫從古道出桂嶺,復(fù)至前別處,而為詩吊柳曰:‘我馬映林嘶,君帆轉(zhuǎn)山滅?!Ч胚w客何恨?而此最為苦者,臨水為情故耳。”(7)樸趾源:《熱河日記》卷五,林基中編:《燕行錄全集》卷五四,第120頁。樸趾源所引詩句“我馬映林嘶,君帆轉(zhuǎn)山滅”出自《重至衡陽傷柳儀曹》,作者劉禹錫在詩引中就該詩之創(chuàng)作原委作了交代:“元和乙未歲,與故人柳子厚臨湘水為別。柳浮舟適柳州。余登陸赴連州。后五年,余從故道出桂嶺,至前別處,而君沒于南中。因賦詩以投吊?!?8)彭定求等:《全唐詩》卷三百五十五,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3984頁。

      樸趾源敬慕韓愈,故《熱河日記》關(guān)于韓愈的書寫較多,其云:“昌黎縣有韓文公廟,又有韓湘廟。《唐書》本傳:‘公為鄧州南陽人?!稄V輿記》以為昌黎人。宋元豐間封公為昌黎伯,及元至元時,始立廟于此,有文公塑像云。吾平生夢想文公,遂遍約諸生為伴游?!?9)樸趾源:《熱河日記》卷四,林基中編:《燕行錄全集》卷五三,第21頁。唐憲宗時期韓愈因諫迎佛骨而被謫至嶺南一事,成為其品德、學(xué)識、遭際等的集中體現(xiàn),也為唐宋之后整體漢文化圈國家的文人與官吏所唏噓不已。清康熙十九年(1680)朝鮮燕行使申晸即有《望昌黎山》一詩,就韓愈被貶潮州而鳴不平:“云樹蒼蒼擁碧巒,個中丘壑足盤桓。三書光范知何意,畢竟潮州困一官?!?10)申晸:《燕行錄》,林基中編:《燕行錄全集》卷二二,第461頁??畤@“吾平生夢想文公”的樸趾源于《熱河日記》中亦言道:“韓昌黎依俙見孟子,距楊、墨,乃以辟老、佛為家計。孟子本領(lǐng),非直距楊、墨,為亞圣。乃韓昌黎直欲火其書,以繼鄒圣,未知果有火其書本領(lǐng)否也?”(11)樸趾源:《熱河日記》卷七,林基中編:《燕行錄全集》卷五四,第266頁。在與奇豐額的筆談中,二人談及韓愈諫迎佛骨之事,樸趾源記述道:“(奇豐額)又曰:‘韓昌黎暮境竟悅禪旨?!嘣唬骸柮鲗W(xué)問雖偏,固不似昌黎依俙?!惔ㄔ唬骸陆ú骼眍H勝。其斥佛深,次肌骨,然其快人心目,竟未似昌黎壯猛?!?12)樸趾源:《熱河日記》卷十五,林基中編:《燕行錄全集》卷五四,第550頁。在論及韓愈諫迎佛骨之事時,樸趾源提及明代心學(xué)名家新建伯王守仁,并和奇豐額就韓愈、王守仁的斥佛與學(xué)問加以比較,從中也能見出作者對韓愈因諫迎佛骨而被貶至嶺南等相關(guān)問題的深入思考與研究。

      無論是劉禹錫、柳宗元抑或是韓愈,其被貶謫至嶺南之“不幸”,實際至少可從兩方面進行解讀。首先,在中唐封建政權(quán)之腐朽統(tǒng)治下,朝綱不振,黑白顛倒,這是導(dǎo)致劉禹錫、柳宗元、韓愈等文人被貶至嶺南的根本原因。其次,唐朝政權(quán)視邊遠的嶺南為謫人之首選流放地,這實際是在嶺南之戰(zhàn)略前瞻方面所作的錯誤研判,故亦不能對嶺南予以正確定位,在這樣一種情勢下,“劉禹錫貶朗州,又移連州,遷夔州,柳宗元貶永州,又貶柳州。唐時屬于湖南、嶺南,北人視為惡地,朝臣目之畏途。貶謫之臣大多放逐于此。這里地處蠻荒,條件惡劣,文化落后,習(xí)俗愚昧”(13)胡可先:《唐代重大歷史事件與文學(xué)研究》,杭州: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2007年,第336頁。,也就難怪韓愈會在詩文中表達出較多的傷感之情,如《宿曾江口示侄孫湘二首》其二曰:“舟行忘故道,屈曲高林閑。林閑無所有,奔流但潺潺。嗟我亦拙謀,致身落南蠻。茫然失所詣,無路何能還?”(14)方世舉著,郝潤華、丁俊麗整理:《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588-589頁?!皠⒘?、韓愈的嶺南之貶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唐朝政權(quán)在整體國家管理層面,尤其是對作為邊疆的嶺南認識層面存在缺漏,這就為未來唐朝的動亂埋下隱患,而唐朝末期嶺南政治版圖中的越南獨立傾向、五代而后嶺南地域版圖之縮小,不能不說是唐廷輕視嶺南的結(jié)果。

      二、文化獨特的越南以五代動亂為契機而獲得獨立

      自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直至五代的千年左右時間內(nèi),越南中北部地區(qū)處于中國管轄之下,此亦為熟悉中國歷史的朝鮮半島知識分子所共知,故朝鮮文人筆下,言及越南,則一方面秦朝的象郡、漢朝的交趾郡和唐朝的安南都護府等時常出現(xiàn),另一方面則涉及越南與嶺南之政治聯(lián)系以及異于中國的風(fēng)俗與文化。如道光時期朝鮮王朝燕行使樸思浩即曰:“安南,古南交之地,秦置象郡,漢置交趾,距燕京一萬一千一百余里,歷代篡奪相繼。”(15)樸思浩:《燕薊紀程》,林基中編:《燕行錄全集》卷八五,第551頁。另一方面,“交阯之地雖然在長達千年的中國封建王朝的直接統(tǒng)治之下,但已逐漸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封建政治、軍事、經(jīng)濟和文化體系,出現(xiàn)了一些代表當?shù)乩娴男屡d地主階級及其政治代表人物,建立獨立國家的民族意識日益強烈”(16)王繼東:《北宋對越南從“郡縣其地”到宗藩關(guān)系確立的轉(zhuǎn)變——從與丁、黎、李朝的關(guān)系看宋朝對越南政策》,《鄭州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8年第2期。。五代十國時期越南走向獨立的步伐明顯加快,宋朝初期越南則脫離中國,嶺南政治版圖為之一變,越南和中國遂形成藩屬國與宗主國的關(guān)系模式,并以此為雙邊關(guān)系基礎(chǔ)而維持往來又達千年左右。李唐而后,吳權(quán)、吳昌文父子稱王,乃越南獨立進程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它宣告了長達千年的北屬中國時期之結(jié)束。而《熱河日記》以間接形式就越南的北屬中國事實加以提及:

      盡管樸趾源所談?wù)搩?nèi)容明顯系學(xué)術(shù)問題,而在審音過程中,作者間接論及漢代的交阯太守賴先,而關(guān)于交阯太守賴先,最早文獻記載則來自南宋《通志》中“漢有交趾太守賴先”(18)鄭樵撰,王樹民點校:《通志二十略》,氏族略第二,以國為氏,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第66頁。。樸趾源轉(zhuǎn)述這一文獻記載之事實,揭示出清代時期朝鮮半島文人的越南歷史觀點:漢代時期的越南隸屬于中國,或者說漢代時期的越南系中國嶺南重要的組成部分。

      前文已述,中唐嶺南謫臣折射出唐廷朝政之失暨對嶺南定位之不夠全面,這是越南獨立隱患產(chǎn)生的重要誘因,當它與越南土著文化覺醒這一必要條件相互作用之時,便會對唐朝在安南的統(tǒng)治產(chǎn)生解構(gòu)。因此,晚唐皇權(quán)旁落、國勢衰微,越南開始出現(xiàn)脫離苗頭,其后在“五代十國”天下大亂之際,嶺南政治與地理格局遂產(chǎn)生重大變化,其中最為突出的一個方面即越南一步步地走向獨立并最終脫離中國。于是晚唐五代之后,“交趾在宋朝時由郡縣時代進入了作為中國的‘藩屬’時期,其政治發(fā)展圖式是中國政令未達,當?shù)亟y(tǒng)一未成,短暫零散的紛爭局面,時間約為公元968年—1802年”(19)黃世杰、楊桾:《交趾政治圖式變遷軌跡考》,《廣西民族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4年第3期。。而自宋以后,“嶺南”概念便不再包含今日越南北部區(qū)域,其地理所指明顯縮小。由于在脫離中國而向獨立邁進過程中,越南地方豪強吳權(quán)、吳昌文父子的作用明顯,因此便被后繼歷代越南政權(quán)所極力稱頌,依樸趾源之博學(xué),加之朝鮮燕行使與越南燕行使在北京的筆談傳統(tǒng),《熱河日記》中的越南關(guān)注乃情理中事。《熱河日記》在言及相關(guān)漢文化圈之學(xué)術(shù),尤其是“安南之學(xué)”時,就吳昌文特意提及曰:

      《原始秘書》言:高麗之學(xué)始于箕子,日本之學(xué)始于徐福,安南之學(xué)始于漢立郡縣而置刺史,被之以中國之文學(xué)。后至五代末節(jié)度使吳昌文方盛。自中國流行外夷數(shù)十年間,其文皆不免于夷狄之風(fēng),窘竭鄙陋不足以續(xù)圣教者,蓋其聲音不同,其奇妙幽玄之理,非筆舌之可傳,故不相和。此可謂切論。吾東不知葉音之妙,故柳眉菴號能知音,而其諺解《毛詩》不從葉音,詩多絕韻,如“王姬之車”,不從麻韻,而從魚韻之類是也。(20)樸趾源:《熱河日記》卷二十三,林基中編:《燕行錄全集》卷五五,第203-204頁。

      這段論述盡管聚焦于越南為主的漢文化圈諸國語音學(xué)術(shù)話題,但樸趾源則于有意無意間也涉及越南歷史發(fā)展中,從北屬中國直至脫離中國而獲得獨立這一漫長又重要的轉(zhuǎn)變,作為推動越南獨立的重要人物,吳昌文被刻意提及。而樸趾源所言越南“其聲音不同”這一相較于“中國”而言的事實,表明越南文化有別于中國文化,且這種不同也當為唐代時期中國人所認知,如唐人陸贄即有《論嶺南請于安南置市舶中使狀》一文,更是進一步將嶺南、安南相提并論:“黷污清時,虧損圣化,法宜當責,事固難依。且?guī)X南、安南,莫非王土;中使、外使,悉是王臣。若緣軍國所須,皆有令式恒制,人思奉職,孰敢闕供!豈必信嶺南而絕安南,重中使以輕外使!”(21)陸贄著,王素點校:《陸贄集》卷十八,《論嶺南請于安南置市舶中使狀》,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575頁。陸贄將嶺南與安南相提并論,其中不無視安南為有別于嶺南之另一文化單元的考慮,而越南這種有別于嶺南之文化差別在合適的外部條件誘導(dǎo)下,必定會導(dǎo)致交趾脫離中國,晚唐時期政治上的腐敗和接踵而來五代十國之混亂狀態(tài)則為越南提供了獨立于中國之外而自我發(fā)展的機會。晚唐時期皇權(quán)衰落,宦官為害于朝政,故甘露之變、唐末農(nóng)民起義等重大政治事件相繼出現(xiàn),《熱河日記》談到仇士良這一晚唐粵籍權(quán)臣,他無疑為唐朝走向滅亡的間接、重要的風(fēng)向標。樸趾源曰:“仇士良致仕,誡其徒勿令大家讀書?!?22)樸趾源:《熱河日記》卷二十二,林基中編:《燕行錄全集》卷五五,第133頁。仇士良專營權(quán)術(shù)而輕讀書的風(fēng)氣嚴重影響到唐朝的政治清明,并導(dǎo)致朝廷暗斗頻仍,從而日漸走向滅亡,其后所形成的五代十國紛亂局面中,嶺南形成各路豪強“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相互爭斗局面。而自唐末始,封建皇權(quán)對越南的控制力日益削弱,于是曲承美、楊廷藝、矯公羨、吳權(quán)等地方豪強勢力先后興起,吳權(quán)于938年成功阻止了南漢的武力南進后稱王,吳權(quán)之子吳昌文則繼承其父草創(chuàng)的獨立事業(yè),并如《熱河日記》所述,使“被之以中國之文學(xué)”的“安南之學(xué)”進一步發(fā)展,這就為吳昌文之后宋初丁部領(lǐng)所掌控越南而最終脫離中國作了關(guān)鍵的先期鋪墊,關(guān)于脫宋之安南,相關(guān)文獻評價曰:“國初,其部內(nèi)亂,有丁都領(lǐng)(按:《宋史》作部領(lǐng))者,與其子璉率眾討平之,眾立為元帥,而私命璉為節(jié)度使,開寶六年璉遣使貢方物,制以璉特進檢校太師,充靜海軍節(jié)度、觀察、處置等使,安南都護兼御史大夫、上柱國、濟陰郡開國公,仍賜推誠順化功臣。八年,又封交阯郡王?!?23)周去非:《嶺外代答》卷二,影印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中國書店,2018年,第53頁。

      三、與中國之間的朝貢關(guān)系的確立

      由上述內(nèi)容可知,《熱河日記》關(guān)于越南的歷史,盡管表述內(nèi)容不算詳細,但大致線索與主要事件的把握不失清晰。若以中國嶺南以及越南歷史中吳權(quán)、吳昌文父子的相繼稱王這一重要政治事件為軸心,那么,之前千余年為越南隸屬中國版圖時期,此后自宋始直到清光緒時期的近千年,越南以藩屬國身份確立和中國的關(guān)系。及至《熱河日記》形成的18世紀晚期,越南脫離中國而獨立發(fā)展則已逾八個世紀,并從北宋之后所確立與中國之間的宗藩關(guān)系亦為歷代中國政權(quán)所極力維護,清朝對其也加以認真經(jīng)營。清初朝廷對大汕和尚出國招徠“大越國”請封事件的處置,可以見出清廷極力維護宗藩體系。樸趾源《熱河日記》則對大汕,尤其對大汕所著《海外紀事》加以刻意記述。

      康熙三十四年(1695),粵僧大汕弘揚佛法于越南南方,翌年回國,撰《海外紀事》一書。大汕意圖將越南后黎朝南方實權(quán)派阮氏勢力(即所謂“大越國”)招徠至清以入貢請封(24)彼時越南正處后黎朝時期,盡管國王黎氏表面看來受清朝冊封,而實際則是北方、南方分別處于鄭氏、阮氏實際控制之下,雙方?jīng)_突不斷,史稱“鄭阮紛爭”。而南方阮氏意圖通過大汕實現(xiàn)向清進貢,明顯有著在政治上壓倒北方鄭氏之目的,也對鄭、阮名義上的共主黎氏構(gòu)成挑戰(zhàn)。。由于黎氏是清朝已封的正式政權(quán),故“康熙四十一年(1702)阮氏請貢,雖是試探,卻對現(xiàn)有的朝貢體系以及清黎關(guān)系產(chǎn)生了巨大的沖擊,阮氏請封的始作俑者正是大汕。清廷查詢?nèi)钍蟻碡曉颍ó旈営[《海外紀事》,此書以‘大越國’別是一國的記述,與清黎關(guān)系和安南政策有巨大的矛盾”(25)葉少飛:《大汕〈海外紀事〉與“大越國”請封》,《海交史研究》,2018年第1期。。而樸趾源則于《熱河日記》中概述“《海外紀事》一卷:嶺表頭陀汕庵康熙甲戌(1694)往大越國所錄諸事”曰:

      大越國在瓊州南海道萬余里,每朝日有箭鳥從洋中起,繞船一匝,向前飛去,舟人曰:“此神鳥也。”洋中見諸怪異浪,上豎小旂,或紅或黑,乍沉乍浮,一枝才過,一枝復(fù)來。續(xù)有十數(shù)枝。船人曰:“此名鬼船,見則不利?!憋L(fēng)濤奮發(fā),云霾滾滾,有烏龍蜿蜒出船左,舟中人急燒硫黃、雞毳,雜以穢物揮灑,不得近。一夕陰云晦暝,星月無光,忽有火山從后起,光燭帆上,如野燒返照,漸與船近。舟中人以木扣舷不絕響。約兩更時候,審知舵掛其體,船稍橫開,始隱不見。蓋海鰍目電云即至。其國皆裸體,被發(fā),以布絳纏蔽其前。推髻漆齒,水面蓮花浮動,翠葉便翩而無根無藕。其國戰(zhàn)陣,皆以象。國王出場演武,每以十象為偶,背載丹漆木鞍,三人共一象,皆金盔,綠襖,執(zhí)金槍,而立其背,縛蒭為人,列樹臺上如軍陣狀,連響銅鼓,齊發(fā)火器,諸軍直前,觸象群,象亦騰踏奮前,則諸軍退避,象各以鼻卷取蒭人而還。國有死罪,則縱象拋起數(shù)丈,仰齒貫之,洞腦穿腹,須臾糜爛。汕廠勸除其刑。國王具言本國山中,犀象成群,要拘生象,用兩馴牝誘夾之,以大纜絆其足于樹間,使不得動。饑渴之數(shù)日,使象奴漸迫近而飲食之,少習(xí),兩牝挾而歸。時方早春,平疇綠苗,已含穗,不冀而一歲三獲云。風(fēng)土氣候,常暖陰以長,養(yǎng)陽以消鑠,故萬物發(fā)生于秋冬,其作事用夜,女慧于男,樹多波羅密(蜜)、椰子、檳榔、山石榴、丁香、木蘭、蕃茉莉,其鄉(xiāng)邑聚落,皆茆屋竹籬。(26)樸趾源:《熱河日記》卷二十三,林基中編:《燕行錄全集》卷五五,第254-256頁。

      以朝貢體系為規(guī)范而重新確立的中國與越南之間的關(guān)系業(yè)已高度成熟,于是乎在樸趾源筆下,字里行間以別是一國的自然表述來描寫越南相關(guān)的人情風(fēng)物。

      《熱河日記》中提及作者和清朝浙江籍文人陸飛(字起潛)圍繞越南肉桂有過交流,其曰:“起潛言:肉桂交趾產(chǎn),近世亦難得,肉桂性引火歸源,桂皮性發(fā)起伏火,用法大相不同云。吾東之妄以桂皮之稍厚者代用,危哉危哉!余曾以此語遍告醫(yī)人及藥局,偶于通州藥肆覓肉桂,則出示,拳大者價銀五十兩。有范生隨余,潛囑此非真,中國絕真亦已廿余年云。”(30)樸趾源:《熱河日記》卷二十三,林基中編:《燕行錄全集》卷五五,第252頁。肉桂原產(chǎn)于我國,在熱帶、亞熱帶有著廣泛的分布,在越南生長亦多,故并非陸起潛所說“肉桂交趾產(chǎn),近世亦難得”,而范生所謂“中國絕真亦已廿余年”乃不明就里、不符合事實之訛誤,而平素于肉桂不甚了解的作者也便獲得了不實信息,但樸趾源求知、探索的精神卻頗值得稱道。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如《熱河日記》中“交趾”“中國”這一對照性敘述方式,所折射的是樸趾源對越南乃為平等于中國的政治實體的認同。

      《熱河日記》對越南這一曾經(jīng)的中國嶺南組成部分、乾隆時期則已是與中國嶺南毗連的“別是一國”政治實體之關(guān)注,信息途徑則為相關(guān)書籍、越南赴清使者或清朝學(xué)者,于是《熱河日記》中之越南,呈現(xiàn)的是一種虛虛實實、亦真亦幻的狀態(tài),這實際代表的也是樸趾源所屬整體朝鮮文人階層對中國嶺南及對越南認識方面的模糊特征。即便如此,我們依然能夠總結(jié)出18世紀獨立發(fā)展為時已久的越南,在樸趾源、甚或在整體朝鮮文人頭腦中所形成的獨特印象。而正是基于民族自身文化的獨特性,越南于五代以后通過朝貢體系重新確立了與中國的關(guān)系。

      四、余 論

      學(xué)者就《熱河日記》如此評價曰:“該作品中詳細記載了18世紀中國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發(fā)展狀況,尤其是對文學(xué)的記載和評價。通過《熱河日記》,我們可以更加清楚地把握18世紀中國文學(xué)的發(fā)展動態(tài),也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當時知識文人的內(nèi)心世界?!?31)陳冰冰:《樸趾源文學(xué)與中國文學(xué)之關(guān)聯(lián)研究》,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7年,第127頁。通過《熱河日記》,我們的確可以看出作為文人的樸趾源與同為文人的中國知識分子的友好交往,我們也能夠看出作者對中國文化暨對中國嶺南之熱愛與向往。樸趾源在直接或間接、有意或無意間,就中國嶺南之地域疆界與政治版圖之變化作了概括式再現(xiàn)。安史之亂導(dǎo)致的唐廷式微暨政治的日益腐敗,連鎖性地導(dǎo)致了中唐時期韓愈、“劉柳”等嶺南謫臣的出現(xiàn),也反映出唐廷對嶺南的認識與定位存在不足,故五代十國時期越南自身之民族特性得以進一步彰顯。這使得隸屬中國千余年的越南,以五代時期天下大亂為契機而走向獨立,并在與中國關(guān)系方面,開啟了另一近千年的藩屬國模式。及至清代中葉,在宗藩體系下保有國家獨立的越南遂被同為儒家文化圈的朝鮮王朝人士視為別是一國,因此不獨《熱河日記》,朝鮮文人普遍持有越南系獨立于中國之外、別是一國之觀念,如燕行使徐浩修《燕行記》中記載作者在北京時和越南燕行使潘輝益之間的筆談:“余曰:‘貴國疆域東距海,西接老撾,南通占城,北連廣西、云南。國內(nèi)省府為幾許?’潘(輝益)曰:‘東西一千七百余里,南北二千八百余里,今分為十六道?!嘣唬骸F國天頂近赤道,氣候恒熱,谷歲二稔云,然否?’潘(輝益)曰:‘然!’”(32)徐浩修:《燕行記》卷一,林基中編:《燕行錄全集》卷五一,第25-26頁。在此段筆談中,徐浩修以“貴國”稱呼潘輝益所自之越南,表述自然。這說明在徐浩修心目中,盡管越南有著同于朝鮮的中國藩屬國這一身份,但它亦乃一“國”。他如嘉慶八年(1803)朝鮮王朝李晚秀的燕行作品《輶車集》,中有《觀越南紀》一詩:“漢世交趾九真南,伏波銅柱戰(zhàn)功勘。昉自唐李比外藩,厥篚珠貝暨香楠。陳黎興旺等凡楚,阮氏二世安足談。越南易號憑邸報,聞道蠻酋農(nóng)耐男。堯封禹服嗟已邈,海外奇聞佐詩函?!?33)李晚秀:《車酋車集》,林基中編:《燕行錄全集》卷六十,第461頁。該詩可謂越南之“簡史”,是對漢唐之際越南北屬中國的總結(jié)。“昉自唐李比外藩”一句,則道出了越南自晚唐五代以后走向獨立的事實,而“越南易號”涉及嘉慶七年(1802)“越南”這一由清朝嘉慶皇帝御賜國家名號之正式確立,“交趾”“交阯”“安南”成為廢棄過往之事實?!皥蚍庥矸狄彦?,海外奇聞佐詩函”,說明作者也意識到越南北屬中國的漢唐時代已經(jīng)為時久遠,關(guān)于越南的信息已經(jīng)無關(guān)輕重,成為詩料、談資的海外奇聞而已。

      綜合而言,“劉柳”、韓愈之貶謫嶺南和越南脫離中國并以藩屬國身份確立與中國的關(guān)系之間,是有著間接的聯(lián)系。劉禹錫、柳宗元與韓愈的嶺南之貶有著來自朝廷的腐敗因素,這種腐敗以及相應(yīng)的朝綱不振、皇權(quán)旁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唐朝對越南的控制力,導(dǎo)致越南自身民族意識的覺醒乃至最終脫宋而獨立。“處在渾沌狀態(tài)的系統(tǒng),運動軌道將敏感地依賴于初始條件。從兩個極其鄰近的初值出發(fā)的兩條軌道,在短時期內(nèi)似乎差距不大?!瓘拈L期行為看,初值的小改變在運動過程中不斷被放大,導(dǎo)致軌道發(fā)生巨大偏差,以至在相鄰空間中的距離可能要多遠就有多遠?!?34)苗東升:《渾沌學(xué)縱橫論》,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20年,第61頁。應(yīng)該說獨立傾向和統(tǒng)一傾向是唐朝末期越南面臨的兩個極其鄰近的軌道,二者初值接近,都有平等的獲勝之機,當獨立傾向之初值剛剛發(fā)生并有被放大可能之際,統(tǒng)一傾向這一初值則于唐朝中央層面出現(xiàn)皇權(quán)旁落、朝政腐敗、在邊疆管控上力不從心,遂導(dǎo)致越南的民族自覺意識得以膨脹,并隨著五代十國局面的形成而愈演愈烈,終致其于宋初獨立于中國之外。而“劉柳”、韓愈之貶謫嶺南則是唐朝封建王朝政治腐敗、未能正確定位嶺南的表面反映,更是嶺南疆域與政治版圖發(fā)生變化的前奏。

      猜你喜歡
      熱河安南嶺南
      憶嶺南
      黃河之聲(2022年14期)2022-11-16 10:58:50
      熱河道庫:清帝巡幸熱河時期的備賞銀庫
      雨嶺南
      心聲歌刊(2020年5期)2020-11-27 01:56:04
      清代熱河駐防八旗的沿革與職掌(1702─1810)
      不辭長作嶺南人
      商周刊(2018年26期)2018-12-29 12:55:58
      達什達瓦部遷徙熱河考(蒙古文)
      那年冬天,那個少年
      易說嶺南
      安南黎氏佐領(lǐng)編設(shè)始末考
      承德市熱河攝影家協(xié)會作品
      照相機(2005年10期)2005-04-29 00:44:03
      洪湖市| 临朐县| 龙胜| 鲁山县| 社旗县| 嘉定区| 扎兰屯市| 香港 | 山东省| 兰坪| 安龙县| 闵行区| 彰武县| 永川市| 金坛市| 都兰县| 会宁县| 平安县| 钟祥市| 建宁县| 阳西县| 丰宁| 正蓝旗| 望江县| 南江县| 墨玉县| 湖南省| 金溪县| 兰溪市| 大余县| 宁城县| 申扎县| 彭水| 徐水县| 华蓥市| 元江| 连江县| 长治县| 枣庄市| 桂林市| 云浮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