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m蘭[安徽師范大學,安徽 蕪湖 241000]
學界現(xiàn)對歐陽德的研究集中于理學和倫理學層面,深入探討其學說傳承與觀點,包括其與陽明學說之關系和對江右王門的影響,以及歐陽德的講學考等,另有對歐陽德詩文創(chuàng)作的整理與淺析。歐陽德的文集是在他去世后被整理成書,有《歐陽南野先生文集》三十卷、《歐陽南野先生文集》四卷、《歐陽南野先生文選》五卷、《歐陽南野先生文選》四卷和《歐陽先生集》,即除了《歐陽先生集》外,其文集主要有三十卷本、四卷本、五卷本。關于《歐陽南野先生文集》三十卷的版本源流失考在陳永革《歐陽德集》的編校說明中有簡述,王傳龍在《〈歐陽德集〉校點指瑕》一文中已有詳盡清晰的探討,然而并未有對四卷本及五卷本系統(tǒng)的各個版本的具體概況做詳細說明的文章。
歐陽德(1496—1554),字崇一,號南野,江西泰和人(今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據(jù)黃宗羲《明儒學案》記載,歐陽德于弱冠之年中鄉(xiāng)試,當時王陽明在南贛講學,歐陽德前往求學,一心求學的歐陽德沒有參加之后的兩次會試,嘉靖癸未年(1523),二十七歲的他參加會試,中進士,在南京做了十余年官后,遷禮部左侍郎、改吏部左侍郎兼學士掌詹事府事等,做過祭酒、翰林學士,嘉靖二十九年(1550)主持會試。嘉靖三十三年(1554)三月卒,死于病,享年58 歲,贈太子少保,謚號文莊。其弟歐陽昱、長子歐陽余慶為國子生,次子歐陽紹慶為江西壬子(1552)鄉(xiāng)試第二名,為《歐陽南野先生文集》成書做過不少努力,歐陽德的文集得以流傳至今,歐陽紹慶功不可沒。據(jù)說歐陽德在參加會考時,主考官作考題意貶低王陽明,歐陽德作文維護其師說,反而考中進士,可見歐陽德之正氣和堅定的心學傾向。當初歐陽德隨王陽明在江西求學時,已受重視,王陽明稱他“小秀才”,后黃宗羲也稱贊道:“先生之格物,不墜支離,發(fā)陽明宗旨,始無遺憾,兩不相妨也?!?/p>
歐陽德身為江右王學代表之一,其著作《歐陽南野先生文選》與《歐陽南野先生文集》的差異在于選篇標準,前者側重于選取論學篇目。
胡直在《歐陽南野先生文選·序》中提到李春芳:
乃取先生文集,摘其要者匯成若干卷,江陵張公序而廣之,以屬方伯馮公。謂直故先生鄉(xiāng)也,謀諸太守周君,刻置郡齋。而先生仲子中書君復屬直敘之。
李春芳從文集中選出若干篇,整理成冊,周之屏刻印,李春芳和歐陽紹慶囑托胡直作序以記之。
馮惟訥《歐陽南野先生文選·后序》中關于此書的由來也做出解釋:
先生文集凡三十卷,四方傳刻者眾。今元相少傅李公懼學之淆也,乃選凡論學之言為卷,屬訥訂梓。少傅公繼先生為大宗伯,進而身伊周之任,出所學于先生者而大行之,宏功茂施,炳朗后先異時溯師友淵源,征斯文之所賴于人人者,其將在茲編矣!先生吉產(chǎn)也,今太守周君實同斯志,遂任梓事。工竣,謂不可無言,以詔選刻之意。會先生仲子中書君使事過家,以訥有契于先生之教,昔嘗選校于浙,序刻于陜也。復拳拳申命之,訥不得辭,於戲!
這篇序中提到李春芳的選編標準?!稓W陽南野先生文集》三十卷本已經(jīng)刊行,李春芳欲厘清學說,選有關論學之篇成書,馮惟訥作序。
《四庫全書總目·南野文選四卷》提要中說:
明歐陽德撰。此本為隆慶中門人馮維訥等所編,于全集僅十分取一。然德在朝著述,如建儲災異諸疏,皆能言所不能言,而是編不載。則維訥等所錄,皆講學之文故也。是可觀明儒之所尚矣。
進一步指出《南野文選》的篇目只關講學,政治性文章、詩歌概不錄入。
吳震《陽明后學研究》中關于《歐陽南野先生文選》四卷本及五卷本刊刻情況總結道:“另有《歐陽南野先生文選》四卷本及五卷本兩種,由王龍溪、李春芳等人選編,多次刊刻,流行較廣,是為《文集》之刪節(jié)本?!?/p>
四卷本和五卷本的版本源流,相對《歐陽南野先生文集》三十卷來說,既清晰又復雜,清晰在于《文選》不如《文集》三十卷本流傳廣,復雜在于原始資料的查找與辨別。筆者今見共有五種,列舉如下。
以北京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所藏編號11708為代表,李春芳選編,馮惟訥校訂,周之屏明朝隆慶三年(1569)刻本,共四冊。瞿冕良《中國古籍版刻辭典》中記錄“周之屏,明湖廣湘潭人,字赫皋,號伯卿,嘉靖三十八年進士,歷任布政使。隆慶三年(1569)刻印過歐陽德《歐陽南野先生文選》5 卷”。此本正文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單魚尾,白口,四周單邊。前附胡直序和馮惟訥序,有目錄,前三卷為書,卷四為序、記、雜文類,卷五為教語,收錄作品132篇。在卷首胡直序右下方和卷尾分別印著“北京圖書館藏”方印,每卷卷首有“門人淮南李春芳選編,門人北海馮惟訥校訂”字樣。正文部分篇章有圈點標記。李春芳于1569 年選編,胡直于隆慶三年(1569)作序,馮惟訥于隆慶己巳年(1569)作后序,此外無他人作序。此版本僅藏于國家圖書館,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存于別處。
以天津圖書館所藏編號07306 做代表,李春芳選編,馮惟訥校訂,清代道光十五年(1835)蜀江書室刻本,共四冊。序文部分,左右雙邊,版心寫有“南野先生文集序”,半葉七行十八字,無魚尾。正文半葉十行,行二十五字,單魚尾,四周單邊,版心寫“南野文集”和卷數(shù)及頁碼,前附胡直隆慶三年(1569)序、徐南金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作序、王畿于隆慶己巳年(1569)寫《歐陽南野先生文選序》和馮惟訥于隆慶已巳年(1569)年序,有目錄,體例與上書相同,收錄作品157 篇。首頁胡直序下方印“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制”“天津圖書館藏書之章”“天津特別市市立第二圖書館藏書之章”,胡直的序后有“胡直”“之印”方印,徐南金序后有“徐南金”“之印”印,王畿序下有“王畿”“山陰”方印,馮惟訥序后有“馮惟訥印”“北?!狈接?。目錄首頁下方有“天津圖書館藏”方印一枚,每卷卷首有“門人淮南李春芳選編,門人北海馮惟訥校訂”字樣,無“歐陽南野先生文選卷之一終”字樣。楊繩信《中國版刻綜錄》記道光十五年(1835)蜀江書室刊李春芳選《歐陽南野先生文選》五卷即為此版,該本與明嘉靖刻本《文選》最大的區(qū)別在于篇數(shù)增加了25 篇。并將徐南金為《歐陽南野先生文集》三十卷本的序和王畿序收錄。從三人作序時間上來看,最早為馮惟訥,序于1569年仲夏;其次是胡直,序于1569 年仲秋;最后是王畿,序于1569 年孟冬。與三人序中所寫內(nèi)容相符。王畿自述將馮惟訥版本和李春芳版本“參互校輯”,“厘為五卷”。筆者認為此版之所以比明嘉靖刻本選篇多的原因在此。
以天津圖書館另藏編號261459 為代表,清道光十五年(1835)蜀江書室重印本,共四冊。首頁黑框上方有“道光十五年新鐫”字樣,行內(nèi)寫著“門人淮南李春芳選編,北海馮惟訥校訂”“歐陽南野先生文選”“板藏蜀江書室”。正文十行二十五字,單魚尾,四周單邊,版心寫“南野文集”,下方為卷數(shù)、頁碼。前附 《四庫全書總目?歐陽南野集三十卷》提要和《四庫全書總目?南野文選四卷》提要、王畿序、徐南金序、胡直序、馮惟訥序和周作楫序。書后附中華民國六年(1917)樓守光所作后跋和同一年歐陽輔所作跋。有目錄,前三卷為書,第四卷為序、記、雜文,第五卷為教語。收錄作品157 篇。目錄第一頁、卷二首、卷三首、卷四首有“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制”和“天津圖書館藏書之章”圖樣。王畿、徐南金、胡直、馮惟訥序下皆有印,同樣有“門人淮南李春芳選編,門人北海馮惟訥校訂”字樣,無“歐陽南野先生文選卷一終”。該版本與1835 年道光刻本相差不大,所收錄序增多。南京圖書館同樣收藏該版本。
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藏明代嘉靖刻本為代表,是王畿、李春芳、馮惟訥三人合力的產(chǎn)物,此本也收錄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中。雖名為“文集”實為“文選”,并且也不是《歐陽南野先生文集》三十卷殘本。卷前附王畿《歐陽南野先生文選序》,后附《四庫全書總目?南野文選四卷》提要。正文半葉十行二十字,左右雙邊,版心寫“南野先生文選”,“卷之一”與頁碼附于下,單魚尾。此本目錄為前三種不同,卷一為書,卷二為書、祭文、傳,卷三為書,卷四為序、記、附雜著。每卷卷首有“友人王畿選校,門人李春芳選編、馮惟訥校訂”字樣和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藏書章。關于篇數(shù),王畿在序中說“共得文二百一十篇”,目錄篇數(shù)186 篇,比王畿所說少24 篇。四庫提要載此書成于隆慶年間,王畿序載成書于嘉靖甲子(1564),似有出入。上海圖書館藏《歐陽南野先生文集四卷》1997 影印本是據(jù)該本影印。該版本在無錫市圖書館也有收藏。
藏于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該書作者為清朝范鄗鼎,存于《廣理學備考?歐陽南野羅近溪兩先生集》。首頁有“洪洞范鄗鼎匯編”和“受業(yè)趙城張溥,甥張子朱參閱”字樣,題名“歐陽先生集”和范氏作的小記。右下有“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珍藏印”和犬養(yǎng)毅“木棠”章。版心處上寫“廣理學備考歐陽南野先生”,中間是頁碼,下方是“五經(jīng)堂匯編”。四周雙邊,半葉九行二十五字,全書有圈點,偶有注解。無目錄,收錄體裁廣泛,部分文為節(jié)選。有文有詩,文有書、雜類、序、記、祭文。文39 篇,詩歌5 首。后附諸儒評論,選錄梁汝魁評價、收錄王宗沐的序。從《廣理學備考》第一冊的范鄗鼎自作序可知,該書約成書于康熙甲子年(1684),后經(jīng)過多次修訂刊刻,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夏,最終修成48 卷完書。
范氏在篇首記中說:
陽明先生無善無惡一言,人疑之,予小子亦疑之。至于致良知三字,則人皆信之矣,人皆信之者,人皆有良知也,人皆有之,人未必皆致之。求其動靜語默,處處見良知,處處見致字者,其惟《南野先生三十卷》遺書乎?或曰:三十卷中與權相之、留都之、奏績之七旬,具有賀序之、元旦之、寫真之、宴第,具有和詩而不少,諱何也?意者往拜陽貨、應召佛肸,朝暮容王驩之見、行止恕藏倉之沮,不惡而嚴,殆謂是與,請以俟諸尚論者。
婁山認為歐陽德的詩文貫徹致良知,有人質(zhì)疑歐陽德的作品多朝堂之作、應酬之詩,有關講學的篇目少,婁山為其辯護,昔日圣人孔子、孟子也并非不與意見不合的官員相處,而是能做到不與小人同流合污。歐陽德久居官場,有時不得不寫一些違心之作。
胡直序印證國圖所藏明嘉靖周之屏刻本是《歐陽南野先生文選》五卷本系統(tǒng)中最早的版本,刻于1569 年。王畿共作了兩篇《歐陽南野先生文選序》,一篇收錄在《歐陽南野先生文集四卷》中,一篇附在《歐陽南野先生文選》五卷本中。前者落款時間是嘉靖甲子年(1564)夏五月初一,后者是隆慶己巳年(1569)孟冬初一。在四卷本的序中,王畿對成書過程做了詳述:
歐陽南野子文集行于世久矣。門人督學少洲馮君,慮其浩博,授集于予,選其尤有關于學者若干篇,謀諸會稽尹陽山莊君將梓以傳,而門人宗伯石麓李君亦以所選集寄至,遂參互校輯,共得文二百一十篇,厘為四卷,而屬余序之。
另一篇序中說:
予友歐陽南野子文集行于世久矣,門人督學少洲馮君慮其浩博,授集于予,選其尤關于學者若干篇,屬會稽陽山莊尹將梓以傳。而門人宗伯石麓李君,亦以所選集寄至,遂參互校輯,共得文若干篇,厘為五卷云。
兩篇序看起來內(nèi)容相似,但仔細讀后能分出孰先孰后,四卷本的序中王畿明確了篇數(shù)和卷數(shù),五卷本的序則稱編為五卷。再結合兩篇序作的落款時間,綜合得知《歐陽南野先生文集四卷》早于《歐陽南野先生文選》五卷本。
綜合諸本差異,可將源流狀況厘清如下:首先是王傳龍《〈歐陽德集〉校點指瑕》已考證在《歐陽南野先生文集》三十卷本中,北京大學所藏編號LX3528,即王宗沐、徐南金刻本,為所有版本中最早,刊行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左右?!稓W陽南野先生文集四卷》隨后,是王畿在馮惟訥編全集和李春芳選編的基礎上成書。再次為國圖所藏《歐陽南野先生文選》五卷本,即李春芳、馮惟訥、周之屏刻本。接著為天圖藏《歐陽南野先生文選》五卷清道光十五年(1835)蜀江書室刻本。后為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范鄗鼎《歐陽先生集》,成書于清代康熙年間?!稓W陽南野先生文集》 五卷清道光十五年(1835)蜀江書室重印本與清刻本同源,篇目完全相同,是1917 年重印版本。
①〔清〕黃宗羲著,沈芝盈點校:《明儒學案》,中華書局1986版,第361頁。
②③④?〔明〕歐陽德著,陳永革編校:《歐陽德集》,鳳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857頁,第856頁,第860頁,第853頁。
⑤ 吳震:《陽明后學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87頁。
⑥ 瞿冕良:《中國古籍版刻辭典》,齊魯書社1999年版,第380頁。
⑦⑧〔明〕歐陽德撰:《歐陽南野先生文選五卷》,清道光十五年蜀江書室刻本,第13頁,第13頁。
⑨?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八一》,齊魯書社1997年版,第1頁,第1頁。
⑩ 〔清〕范鄗鼎編:《廣理學備考·歐陽南野羅近溪兩先生文集》,清康熙刻本,第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