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松濤 謝西營
(1.臺州市黃巖區(qū)博物館,浙江 臺州 318020;2.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14)
臺州市黃巖區(qū)博物館成立于1984年6月,新館于2017年5月正式開館。隨著1987年靈石寺塔落架大修、1990年小人尖遺址發(fā)現(xiàn)、2016年南宋趙伯栢墓發(fā)現(xiàn)等重大的考古發(fā)現(xiàn),館內的館藏文物逐漸豐富。如今館藏文物有8000余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01件、二級文物73件、三級文物276件。館藏文物類型豐富,尤以靈石寺塔出土的北宋佛教文物、沙埠窯址出土的唐宋青瓷器和路橋小人尖西周遺址出土的原始青瓷器等文物最具特色。本文選取5件具有代表性的館藏沙埠窯瓷器加以介紹,并結合近期考古發(fā)掘資料,對其年代及相關問題進行界定。
青釉雙鳳紋粉盒(圖1),一級文物,黃巖九峰出土。整體呈扁圓形,全器由器蓋和器身兩部分組成,子母口。器蓋整體呈盝形,蓋面平。蓋面凸刻團狀雙鳳紋,雙鳳首尾相接,立體感極強,中心處細線劃花,外圍飾凹弦紋雙圈。器身,直口,上腹淺直,下腹斜收,平底。白胎,胎質細膩。青釉,釉色滋潤。該件器物制作精細,工藝精湛。全器滿施釉,外底部殘留墊圈支燒痕跡。通高4.5厘米。
圖1 青釉雙鳳紋粉盒
青釉蓮荷紋執(zhí)壺(圖2),三級文物,黃巖西街出土。敞口,斜直頸,豐肩,扁圓形腹,圈足。肩部對稱置曲柄、曲流和雙牌飾。外腹以四道凸瓜棱紋將腹部等分為四個部分,內圓形開光內刻劃蓮荷紋,其余空白處填以細線劃花紋飾;下腹近底處仰蓮瓣紋一圈。白胎,胎質細膩。青釉,釉色滋潤。全器滿施釉,外底心處殘留墊圈支燒痕跡。高15.9厘米。
圖2 青釉蓮荷紋執(zhí)壺
青釉嬰戲紋大盤(圖3),一級標本,沙埠窯址采集。敞口,斜曲腹,平底內凹。內腹?jié)M飾纏枝花葉紋,填以篦紋,中心處飾嬰戲紋,刻劃生動,造型逼真?;野滋ィベ|細膩。青釉微泛黃。全器滿施釉,外底心處殘留有墊圈支燒痕跡??趶?1.5厘米,底徑7厘米,高9厘米。
圖3 青釉嬰戲紋大盤
青釉雙鳳紋大盤(圖4),一級標本,沙埠窯址采集。敞口,斜曲腹,平底內凹。內腹?jié)M飾纏枝花葉紋,填以篦紋,內心處飾雙鳳紋,首尾相接,刻劃生動?;野滋ィベ|細膩。青釉微泛黃。全器滿施釉,外底心處殘留有墊圈支燒痕跡??趶?4.5厘米。
圖4 青釉雙鳳紋大盤
青釉雙面刻劃花夾層碗(圖5),一級文物,沙埠金家岙堂窯址采集,由內外兩層碗組成。內層碗,斂口,斜曲腹較淺,圜底。外層碗,敞口,斜曲腹,平底中空。內外雙層碗口沿處有拼接痕跡。外腹口沿下弦紋多圈,下滿飾折扇紋。內腹口沿下等距飾五朵花卉,內心滿飾篦狀花卉紋飾。灰白胎,胎質較細。青釉泛黃,玻璃質感強。全器滿施釉。高5.5厘米。
圖5 青釉雙面刻劃花夾層碗
在以往的研究中,由于缺乏明確的考古材料,臺州市黃巖區(qū)博物館館藏的上述5件沙埠窯器物的年代不確定,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被簡單地定為五代、北宋或宋,缺乏明確的諸如窯址地層或紀年器物等證據(jù)。但是隨著近年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對沙埠窯進行詳細考古調查、發(fā)掘以來,對于上述5件器物的年代的認識逐漸清晰。自2018年以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臺州市黃巖區(qū)博物館、北京大學和故宮博物院等單位聯(lián)合對沙埠窯址群進行了主動性考古調查,并對窯址群內的竹家?guī)X窯址和鳳凰山窯址進行了主動性考古發(fā)掘,取得了重要收獲。其中通過竹家?guī)X窯址和鳳凰山窯址考古發(fā)掘建立起來的沙埠窯年代序列,便是其中的重要成果之一。
2019—2021年,沙埠鎮(zhèn)竹家?guī)X窯址和鳳凰山窯址廢品堆積區(qū)揭露出豐厚的地層堆積(圖6、圖7),出土了大量瓷器和窯具標本,基本構建起沙埠青瓷北宋中期至南宋早期的年代序列,為探索沙埠窯址產(chǎn)品結構、生產(chǎn)年代、窯業(yè)生產(chǎn)技術等方面問題提供了充分資料。結合竹家?guī)X窯址和鳳凰山窯址廢品堆積區(qū)地層堆積情況,可分為七期。
圖6 沙埠竹家?guī)X窯址地層堆積
圖7 沙埠鳳凰山窯址地層堆積
第一期,北宋中期早段。器類較豐富,可辨器形有敞口碗(圖8)、侈口碗、花口碗、敞口盤、侈口盤、執(zhí)壺、爐、器蓋、韓瓶等。多生燒,基本為素面,胎釉質量較差。窯具可辨器形有“M”形匣缽、缽形匣缽、直壁形匣缽、墊圈(圓形、喇叭形)、墊柱等。器物裝燒以疊燒為主,并有少量單件燒器物。
圖8 敞口碗
第二期,北宋中期晚段。產(chǎn)品面貌與窯業(yè)技術與同時期的以上林湖為中心的越窯產(chǎn)區(qū)保持一致。器類豐富,可辨器形有敞口碗、侈口碗、直口碗、花口碗、敞口盤、侈口盤、執(zhí)壺、爐、枕、孔明碗、盞、盞托(圖9)、多管燈、瓶、器蓋、盒等。流行內腹粗刻劃花裝飾,并有少量細線劃花裝飾(圖10)。窯具可辨器形有“M”形匣缽、缽形匣缽、平底橢圓形匣缽、直壁形匣缽、圓形墊圈、喇叭形墊圈、墊柱等。器物裝燒以一匣一器為主,并有少量疊燒器物。
圖9 盞托
圖10 細線劃花盤底
第三期,北宋中期末段。器類主要為碗、盤、執(zhí)壺、折沿盆、罐等,器物裝飾流行內腹單面刻劃花,尤以盤內心刻劃的嬰戲紋(圖11)、鳳凰紋(圖12)、鸚鵡紋、龍紋等紋樣最為精美。窯具分為匣缽和墊具兩類,匣缽可分為“M”形、缽形、筒形等,墊具可分為墊圈和墊缽。裝燒方式均為一匣一器,單件裝燒,以墊圈和墊缽支燒。
圖11 嬰戲紋盤
圖12 鳳凰紋盤
第四期,北宋中期末段至北宋晚期前段。器類有碗、盤、執(zhí)壺、夾層碗、罐、盞等,器物裝飾仍以內腹單面刻劃花裝飾為主,并開始出現(xiàn)雙面刻劃花(圖13),即內腹刻劃花、外腹刻劃折扇紋,其中折扇紋布局規(guī)則清晰。窯具分為匣缽和墊具兩類,匣缽可分為“M”形、缽形、筒形等,墊具可分為墊圈和墊缽。裝燒方式均為一匣一器,單件裝燒,以墊圈和墊缽支燒。
圖13 雙面刻劃花碗
第五期,北宋晚期后段。器類有碗、盤、夾層碗、熏爐、多管形器等,器物裝飾普遍流行雙面刻劃花工藝(圖14),其中內腹刻劃花,外腹刻劃折扇紋,其中折扇紋布局清晰。窯具分為匣缽和墊具兩類,匣缽可分為“M”形、缽形、筒形等,墊具可分為墊圈和墊缽。裝燒方式均為一匣一器,單件裝燒,以墊圈支燒。
圖14 雙面刻劃花碗
第六期,北宋末期至南宋初。青釉瓷器器類單一,主要為碗和盤,仍流行雙面刻劃花工藝,其中內腹刻劃花,外腹刻劃折扇紋,但外腹折扇紋布局變化,多為四至六條成一組,等距分布(圖15)。窯具分為匣缽和墊具兩類,匣缽發(fā)現(xiàn)多為“M”形,并有少量缽形和筒形,墊具主要為墊圈。裝燒方式均為一匣一器,單件裝燒,以墊圈和墊缽支燒。
圖15 雙面刻劃花碗
第七期,南宋早期。青釉器物器類單一,主要為碗。器物裝飾流行內腹單面刻劃花,紋樣主要為菊瓣紋(圖16)。窯具分為匣缽和墊具兩類,匣缽主要發(fā)現(xiàn)為“M”形,缽形和筒形也有少量發(fā)現(xiàn),墊具主要為墊圈。裝燒方式均為一匣一器,單件裝燒,以墊圈支燒。
圖16 菊瓣紋碗
除上述青瓷產(chǎn)品以外,還發(fā)現(xiàn)有醬釉瓷器(圖17)和釉下褐彩瓷器(圖18)。其中,醬釉瓷器第三期就已少量出現(xiàn),一直延續(xù)至第七期;褐彩瓷器僅限于第三期和第四期。
圖17 醬釉三足爐
圖18 褐彩執(zhí)壺
結合上述考古分期成果和地層中伴出器物的對比,我們現(xiàn)在大致可以判斷:上述器物中的青釉雙鳳紋粉盒對應第二期,年代為北宋中期晚段;青釉蓮荷紋執(zhí)壺和青釉嬰戲紋大盤對應第三期,年代為北宋中期末段;青釉雙鳳紋大盤對應第四期,年代為北宋中期末段至北宋晚期前段;青釉雙面刻劃花夾層碗對應第五期,年代為北宋晚期后段。
從上述5件器物的出土或采集地點來看,3件采集于沙埠窯址中,其中1件明確采集于金家岙堂窯址中,另外2件出土于黃巖境內,分別是黃巖九峰和西街,出土性質屬于窯址之外的消費地。
黃巖九峰地處市區(qū)東郊九峰山麓,距城區(qū)中心1.5公里,距沙埠窯址群所在地約11公里。九峰所在,此地因四周有靈臺、文筆、華蓋、接引、寶鼎、靈鷲、雙闕、臥龍、翠屏等九個峰而名“九峰”,歷來是黃巖名勝。其中附近有著名寺院瑞隆感應塔,現(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jù)《民國黃巖縣志》記載,北宋初建隆四年(963),禪宗法眼宗第二祖德韶大師掛錫黃巖,于九座山峰環(huán)繞中心建瑞隆感應塔,俗稱“九峰塔”。北宋祥符年間賜名“興善寺”,俗名“山岙寺”“九峰寺”。北宋宣和年間(1119—1125),九峰寺毀于寇,唯塔尚存。由此可推知九峰所在地自北宋早期以來便文化昌盛,故而精美的沙埠窯青釉雙鳳紋粉盒出土于此,也可從側面推知此地濃厚的文化氛圍和高超的生活品質。
黃巖西街古稱“拱秀坊”,后改名為“翔光坊”,舊時此街為縣治正西之大道,遂稱“西街”。其東起塔院頭,西接五洞橋和橋上街。原為一處繁華的商業(yè)街,店鋪林立,有南北貨店、鐵匠鋪、箍桶鋪、牙醫(yī)診所、占卜算命場所、喪葬祭祀用品店等,可以說是黃巖傳統(tǒng)手工藝、民俗民情、市井民風的博物館。20世紀末它還基本保持了清代江南建筑風格,有著悠久的歷史,是黃巖地區(qū)1300多年的文明傳承中一處珍貴的歷史遺存與鄉(xiāng)土記憶。步入21世紀后,西街作為舊城改造區(qū)塊被夷為平地,繼而建起了高樓大廈。在該地塊的建設過程中出土了大量瓷器,窯口涵蓋沙埠窯、龍泉窯、北方白瓷、景德鎮(zhèn)青白瓷等。此地出土的沙埠窯青瓷數(shù)量較多,尤以上述的青釉蓮荷紋執(zhí)壺最為精致,類似造型器物在沙埠鳳凰山窯址中有大量發(fā)現(xiàn),其扁圓的造型、腹部開光的方式均為沙埠窯瓷器的典型特征。
黃巖九峰和西街出土的這2件沙埠窯瓷器代表了沙埠窯臨近地區(qū)沙埠窯瓷器的銷售和使用范圍。那窯址之外,或換句話說沙埠窯的瓷器的銷售范圍能到達哪里呢?
據(jù)臺州市黃巖區(qū)博物館館藏檔案材料記載,其實早在20世紀90年代,相傳在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家先后出土了一批晚唐至北宋時期的青瓷碗、壺等器物標本,經(jīng)相關學者鑒定認為系沙埠窯產(chǎn)品。為此,1992年國家文物局曾組織日本、捷克等五國古陶瓷專家專程來黃巖考察沙埠青瓷窯址。近些年來隨著國內和國外學者對海外大量遺址的考古調查和發(fā)掘,中國瓷器在海外有大量發(fā)現(xiàn),確實也發(fā)現(xiàn)過不少器形和裝飾紋樣類似于沙埠窯的瓷器。但是結合浙江地區(qū)多年來的考古實踐來看,某一時期省內青瓷的面貌僅因制瓷就地取材而呈現(xiàn)出胎釉面貌不一致,但是從裝燒工藝和裝飾技法來看保持著一定的同步性。比如已有的研究可以證明,北宋中期浙江地區(qū)的青瓷體系都可劃歸為大越窯體系,沙埠窯北宋中期階段的產(chǎn)品也不例外。因而未來我們在具體分析海外出土瓷器的窯口時,除了目鑒以外,更要大量采用科技手段如現(xiàn)在在陶瓷考古領域已經(jīng)大量使用的X熒光光譜儀,對具體瓷器進行胎釉元素分析,再結合具體窯口建立的胎釉成分數(shù)據(jù)庫進行對比,或許才能更精確地確定小的產(chǎn)區(qū)或產(chǎn)地。結合上述科技方法的運用,或許我們就可以從海外遺址中早期被視為越窯、晚期被視為龍泉窯的瓷器中辨認出屬于沙埠窯的產(chǎn)品。以此為依據(jù),參考其他資料,構建起沙埠窯的生產(chǎn)—流通—消費的貿(mào)易體系。
上文中我們結合最新窯址考古發(fā)掘成果對臺州市黃巖區(qū)博物館館藏的5件器物進行了年代判斷,從中可以看出考古地層學對館藏器物年代判斷的重要價值。隨著沙埠窯考古工作的開展,沙埠窯的神秘面紗逐漸被揭開。按照文化因素分析方法來看,北宋中期沙埠窯址群的青瓷類產(chǎn)品可歸為越窯系,該類產(chǎn)品無論是從器形、紋樣,還是從裝燒工藝來看,均與越窯核心區(qū)(以上林湖為中心)的窯業(yè)保持一致;醬釉類產(chǎn)品或與同時期定窯醬釉類器物(紫定)存在某種窯業(yè)技術交流。北宋晚期窯業(yè)面貌發(fā)生變化,青瓷類產(chǎn)品裝燒工藝仍延續(xù)之前的墊圈支燒方式,而此時浙南龍泉窯確采用外底部露胎無釉、泥餅墊燒的方式。裝燒工藝的不同,可以成為今后北宋晚期沙埠窯和龍泉窯瓷器鑒別的重要依據(jù)。但是這一時期裝飾技法已演變?yōu)殡p面刻劃花,即外腹折扇紋、內腹篦劃紋或篦點紋,而該類裝飾技法為北宋晚期龍泉窯典型工藝。同時該類裝飾紋樣或與耀州窯也存在著某種窯業(yè)技術方面交流??傊?,沙埠窯址群是越窯和龍泉窯瓷業(yè)技術銜接和過渡的重要地帶,是探索越窯瓷業(yè)技術南傳與龍泉窯瓷業(yè)技術淵源的重要地區(qū),同時對于探索北宋時期越窯、龍泉窯、定窯、耀州窯等瓷業(yè)技術交流模式與途徑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目前我們可以確認,北宋中晚期是沙埠窯窯業(yè)面貌最為復雜同時也是最具學術價值的重要時期。基于此,黃巖沙埠北宋中晚期窯址成功入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20中國考古新發(fā)現(xiàn)”。這一時期也是沙埠窯走出窯址所在地,開始參與國內和國際貿(mào)易的重要時期。
我們相信,隨著沙埠窯考古發(fā)掘和整理工作的持續(xù)推進,再輔之以我們即將打造的沙埠窯胎釉元素數(shù)據(jù)庫,未來我們將會更多地鑒別出包括臺州市黃巖區(qū)博物館在內的其他地區(qū)博物館和海內外遺址中出土的沙埠窯瓷器產(chǎn)品,并將其時代、流通渠道、銷售路徑、使用階層等問題進行繼續(xù)研究,推進沙埠窯青瓷的研究更加深入。
注釋
①黃巖博物館.黃巖博物館館藏精品圖錄[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7.
②謝西營.黃巖沙埠青瓷窯址群考古調查與發(fā)掘的主要收獲與認識[J].黃巖文博,2019(1):16-19;王妤.黃巖下山頭窯址調查[J].東方博物,2019(4):71-74;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黃巖區(qū)博物館.浙江臺州黃巖區(qū)沙埠鎮(zhèn)鳳凰山窯址考古調查簡報[J].華夏考古,2020(6):3-19;謝西營.黃巖沙埠鳳凰山窯址考古發(fā)掘階段性報告[J].黃巖文博,2020(2):14-17;謝西營,秦大樹,林杰.浙江臺州黃巖沙埠窯址群[M]//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2020中國重要考古發(fā)現(xiàn).北京:文物出版社,2021:143-148.
③楊松濤.黃巖瑞隆感應塔及其佛造像[J].東方博物,2018(3):29-37.
④謝西營.北宋中期越窯瓷業(yè)技術傳播及相關問題研究—兼論核心區(qū)越窯瓷業(yè)衰落原因[J].東南文化,2018(6):9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