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楊,孟田珍
(92728部隊,上海,200436)
艦載教練機是以培養(yǎng)艦載機飛行員為主要目標的航空保障類機種,是填補艦載機飛行學員從“岸”到“?!钡倪^渡裝備,在艦載機飛行員培養(yǎng)和訓練體制中占據核心地位,作為提升海軍航母編隊戰(zhàn)斗力的助力器,擔負著為其輸入新生作戰(zhàn)力量的歷史使命。與艦載戰(zhàn)斗機相比,艦載教練機在保持與其高度相似的銜接性的同時,擁有相對低廉的壽命周期成本,效費比優(yōu)勢明顯,因此,其發(fā)展也得到了世界各海軍強國的高度重視??v觀全球,已先后專門研制、裝備了T-2C、TA-4J、T-45、Su-25UTG、CM.175等多型艦載教練機,在長年的部署、訓練和演習中積累了豐富的艦載機飛行員培養(yǎng)經驗。其中,美國經過多年探索、發(fā)展與實踐,已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艦載機飛行員培養(yǎng)體系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裝備體系和法律法規(guī),支撐其海軍強大的綜合作戰(zhàn)實力的實現。在其艦載人才培養(yǎng)體系中,最為重要的教練裝備就是T-45艦載教練機。
長期以來,美國海軍一直保持著一種與美國空軍相對獨立的飛行訓練體系,在T-45研發(fā)前,美國海軍航校飛行員訓練傳統(tǒng)上使用一種專用噴氣教練機進行基礎訓練,高級訓練使用一種已有戰(zhàn)術飛機的雙座改主飛機,對應分別是T-2C和TA-4J。到了20世紀70年代后期,為進一步減少機隊規(guī)模、提升訓練效益,美國海軍開始尋求發(fā)展一型專門的艦載高級教練機。1978年,啟動VTX-TS計劃,研究可同時替代上述兩種飛機功能的未來艦載教練機,以滿足當時的先進艦載戰(zhàn)斗機(F/A-18)飛行員的訓練需求。根據美國海軍的要求,新型艦載教練機要能同時兼顧美國海軍新飛行學員的基礎訓練和高級訓練任務需求,同時,成本還需大幅降低,機隊規(guī)模要比TA-4J和T-2C減少42%,飛行小時數減少25%,人力資源減少46%。
針對上述需求,6家承包商通過研究,確認了規(guī)劃的可行性,并參與項目競標。1981年11月,麥道公司(現并入波音公司)從6個競爭對手中勝出,獲得美國海軍VTX-TS項目競標勝利,項目名稱更改為T-45TS,作為一整套訓練系統(tǒng),T-45TS包括T-45飛機、配套模擬器、綜合化的教學和訓練體系以及承包商提供的后勤保障等。
T-45A/C“蒼鷹”飛機是英國航宇公司成熟的陸基Hawk“鷹”高級教練機改型,主要用于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zhàn)隊艦載戰(zhàn)斗機飛行員的培訓,設計功能覆蓋海軍飛行員的中級噴氣(對應于高級訓練)和高級攻擊訓練(對應于戰(zhàn)斗入門訓練),可在航空母艦上進行航母資格考核等訓練。T-45“蒼鷹”的主承包商為美國的麥道公司,英國航宇(BAE)公司是機身的主承制商,發(fā)動機由英國的羅羅公司供應。初始規(guī)劃是先生產54架“干”式陸基型T-45B,然后生產253架“濕”式(艦載型)T-45A,1984年取消了T-45B,改為223架T-45A飛機以及17座模擬器、2套訓練綜合系統(tǒng)管理計算機、60套計算機輔助教學設備,共同組成T-45TS訓練系統(tǒng)。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至今,美海軍飛行員培養(yǎng)體系進行了4次模式調整,在20世紀末逐步形成了較為合理的飛行員訓練體制,即“橫向分軌”、“縱向分級”、“上艦通訓”的“生長模式”(如圖1所示),實現了大批量、高質量和可持續(xù)培養(yǎng)。
圖1 美國海軍飛行員培養(yǎng)體系
“橫向分軌”,即在飛行學員在高級訓練階段按不同機種專業(yè)進行分軌訓練,分別為:戰(zhàn)斗/攻擊機專業(yè)、艦載預警/運輸機專業(yè)、岸基多發(fā)飛機專業(yè)、艦載直升機專業(yè)、艦載旋翼機專業(yè)和岸基指揮機專業(yè),其中,前四者為主要專業(yè);
“縱向分級”,即同軌分為“篩選、初級/基礎、高級、改裝訓練”等多個訓練階段,如戰(zhàn)斗/攻擊機專業(yè)的飛行員,初級/基礎訓練階段采用T-6A飛機(承擔初級和基礎訓練),高級訓練階段采用T-45飛機(承擔高級訓練、陸基航母模擬訓練、航母上艦資質認證訓練),改裝訓練階段采用F-18雙座戰(zhàn)斗機(補充三代戰(zhàn)斗機的駕駛技術以及作戰(zhàn)使用技術),并最終成為合格的艦載戰(zhàn)斗機飛行員;
“上艦通訓”,即艦載戰(zhàn)斗/攻擊機、艦載預警/運輸機等固定翼艦載機飛行學員的陸上綜合試驗場模擬訓練(FCLP)和艦上航母資質訓練(CQ)均采用同款T-45教練機來實施。
根據美國海軍航空訓練司令部2010年版本的T-45綜合訓練系統(tǒng)手冊,T-45艦載教練機高級訓練按內容可分為理論培訓、模擬訓練和飛行訓練三部分,按階段主要包括中級噴氣和高級攻擊兩部分,其中中級噴氣相當于國內的高級飛行訓練,高級攻擊類似于國內的戰(zhàn)斗入門訓練,但由于T-45平臺本身的能力問題,實質上訓練廣度和強度偏弱,還需要在艦隊補充中隊利用F/A-18D/F雙座型戰(zhàn)斗機進行補充訓練。
T-45訓練大綱中安排了214.3小時的理論培訓,主要包括基礎理論培訓和面向T-45飛機的理論培訓兩大方面,每一方面都分為中級噴氣和高級攻擊兩部分。具體內容見表1。
表1 T-45理論培訓科目
T-45訓練大綱中安排了71次/100.4小時的模擬器訓練,與飛行訓練(128架次/155.2小時)的比例大約為2∶3。
模擬器訓練具體包括儀表飛行訓練器和作戰(zhàn)飛行訓練器兩類。其中儀表飛行訓練器主要側重于基本飛行科目的訓練,作戰(zhàn)飛行訓練器側重于流程和特情處置訓練。各模擬訓練科目、架次數和小時數詳見表2。
表2 T-45模擬訓練科目
T-45訓練大綱中安排了128架次/155.2小時的飛行訓練,具體訓練科目、架次數和飛行時間如表3所示。
結合訓練大綱詳細內容,從表3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表3 T-45飛行訓練科目
1)體現了艦載教練機的銜接性。作為向下銜接基礎教練機,向上銜接艦載戰(zhàn)斗機的一型裝備,T-45大綱充分體現了艦載教練機承上啟下的使用特點,在留有一定的過渡訓練科目,保證經基礎教練機選拔的飛行學員快速上手的同時,還對艦載戰(zhàn)斗機訓練科目進行了最大限度的下載,一方面,加大高級訓練力度,加速飛行學員的角色轉換進程,壓縮培養(yǎng)周期,另一方面,專機專用,釋放了艦載作戰(zhàn)飛機的培訓類訓練科目,從而降低了艦載機飛行員整體培養(yǎng)成本。
2)體現了大綱安排的科學性。雖然FCLP專項訓練和考核階段飛行架次數偏少(總共5架次、8h),但其訓練內容已在岸基的訓練科目中充分前置,飛行學員需完成不少于270次FCLP類型的進場著陸,經大量岸基訓練作為鋪墊,形成足夠的肌肉記憶后,才可轉入上艦訓練。
3)體現了美海軍人才培養(yǎng)的導向性。美海軍認為,艦載機飛行員與岸基飛行員相比,除了需適應航母起降環(huán)境,并無其他區(qū)別。因此,T-45教練機的主要作用遠不是培養(yǎng)艦載機駕駛員,而是為培養(yǎng)合格的艦載機戰(zhàn)斗員。所以,在科目安排中,對飛行學員技能養(yǎng)成,以高級/戰(zhàn)術訓練為主,相關訓練所占比重較大(架次數82.8%、飛行時間89%),FCLP/CQ訓練所占比重很?。艽螖?7.2%、飛行時間11%)。
4)體現了教練裝備的先進性。大綱安排以模擬戰(zhàn)術訓練為主,實彈訓練為輔,僅在對地攻擊科目攜帶武器外掛開展訓練,架次數占比約7%。T-45在不裝備某些真實武器和傳感器的情況下,通過機載嵌入式訓練系統(tǒng),仿真產生與戰(zhàn)斗機相似的虛擬雷達、虛擬電子戰(zhàn)、虛擬目標和虛擬武器等,低成本、高效地實現單機或多機戰(zhàn)術訓練,在擴展訓練任務、提高戰(zhàn)術質量的同時,降低了組訓難度,節(jié)省了訓練成本。
T-45訓練流程整體趨勢是先完成理論培訓、再完成模擬訓練、最后開展飛行訓練。具體安排時,面向T-45飛機的理論培訓、模擬訓練一般安排在飛行訓練之前,同一階段內的各訓練科目一般沒有明顯的先后順序,即可以并行開展。
結合T-45飛行手冊和使用說明,將所有理論培訓、模擬訓練忽略,可歸納出T-45飛行訓練的流程,具體如圖2所示??梢钥闯觯瑯邮前凑诊w行學員技能成長分階段串行安排,各小階段內的科目則不強調前后順序(可并行實施,訓練安排相對靈活)。
圖2 T-45飛行訓練流程
另外,作為艦載教練機,特別針對T-45教練機CQL訓練階段的訓練科目和流程(如圖3所示)進行單獨分析,包括4次理論學習、3次模擬器訓練和14架次飛行訓練,如表4所示。
表4 CQ訓練科目
圖3 T-45CQ訓練流程
由此可見,模擬訓練安排在飛行訓練之后、最后兩次飛行考核之前。模擬訓練的動作要求如表5所示,主要包括艦載起降基本程序和應急流程(特情)兩方面的內容。因此,在艦載教練機上艦承擔學員CQ訓練期間,為使學員進一步熟悉掌握艦上起降流程和應急流程,提升真實飛行的風險處理能力,有必要安排適當架次的模擬飛行訓練。由于每批次上艦進行CQ訓練的飛行學員數量較多、訓練架次數較多、訓練時間有限,若僅在陸上配置模擬器,則飛行學員在艦上完成一定的飛行訓練之后,還需轉場陸基訓練基地完成模擬飛行訓練,然后再返回艦上開展飛行訓練,增加了訓練安排復雜度。因此,為在有限時間內完成上艦訓練,通常需在模擬器開展模擬飛行訓練,主要是加深對CQ流程以及應急處置能力的訓練。
表5 CQL模擬訓練內容
續(xù)表5
從美國海軍T-45研發(fā)背景可以看出,需要研發(fā)專門的艦載教練機,并且同樣是以訓練效益最大化為目標,緊跟艦載戰(zhàn)斗機的發(fā)展,在飛行性能、座艙布局、操縱特點、系統(tǒng)功能等方面盡量與戰(zhàn)斗機相銜接。T-45是20世紀80年代在當時最新的Hawk“鷹”教練機基礎上研制的,是能夠滿足當時及后續(xù)一段時期內的美國海軍艦載機飛行員培訓需求的,并已經成為艦載教練機發(fā)展的典范。但是由于歷史的局限性,T-45教練機平臺性能和系統(tǒng)功能兩方面都走了彎路,隨著F/A-18后續(xù)型號裝備和F-35C的裝備,T-45教練機能力差距已經逐漸加大,很難承擔面向先進戰(zhàn)斗機的高級訓練,需要在美國海軍艦隊利用F/A-18雙座型進行大量的補充訓練,甚至一度影響到了美國海軍訓練體制的順利發(fā)展。美國海軍也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在2008年前后T-X項目論證初期,就有與空軍一同研發(fā)新一代高級教練機的想法,但基于T-45教練機機隊規(guī)模和壽命考慮,沒有付諸實踐,也就是說,這一階段美國空軍及其T-7A教練機走在了海軍的前面。在艦載教練機研發(fā)方面,可以從T-45研制歷程中得出以下經驗教訓:
1)艦載教練機的研制既要考慮教練機的經濟性和安全性,又要考慮艦載機的適配性、適海性,研制難度相當大。即使美國這樣的航空強國,其T-45艦載教練機也是經過十多年的不斷改進才獲得成功。
2)艦載教練機的研制始終要瞄準目標戰(zhàn)斗機,上艦僅僅是基礎能力,更重要的是需要培養(yǎng)飛行學員具備面向先進戰(zhàn)斗機的駕馭能力和戰(zhàn)術基礎能力,才能向部隊輸送具備優(yōu)秀能力的飛行員。因此,從美國空軍最新立項研制的T-7A教練機發(fā)展趨勢來看,高級教練機研發(fā)需要更加注重平臺能力、操控特點、人機界面、系統(tǒng)功能等方面與先進戰(zhàn)斗機的銜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