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萬程
樓市,現在又成為了備受關注的熱點。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今年1-5月,房地產市場表現不佳,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23.6%,住宅銷售額下降34.5%。
由于售樓難,回款慢,不少房企面臨違約和融資難題。為了穩(wěn)大盤,各地持續(xù)出臺提振樓市的政策,從非熱點城市到熱點城市,從公積金政策到限購、限貸、限售等限制性政策松綁,范圍和力度不斷加大。
經南風窗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6月底,全國超200個城市出臺地方性政策。其中5月就有79個城市出臺放松政策,各地的調控政策呈井噴態(tài)勢。
但從實際效果來看,不少城市的調控政策未必能達到預期效果。
繼河南出現小麥和大蒜“換房”后,最近江蘇南京的一樓盤推出了“西瓜換房”活動。
網上流傳的海報顯示,西瓜能以10元一斤的價格沖抵房款,每套房收購上限為1萬斤,也就是對應10萬元房款。整個活動為期18天,7月15日結束。
無獨有偶,幾乎同一時間,無錫一樓盤推出了“水蜜桃換房”活動。該樓盤以水蜜桃18.88元/斤抵扣房款,最高抵扣1萬斤,每套房最高可抵18.8888萬元。
荒誕的農產品換房活動背后,是城市商品房庫存太多的無奈處境。
拿南京來說,截至6月,南京全市新房可售套數達7.5萬套,創(chuàng)下歷史最高水平。南京房源的去化周期也超過13個月,突破“警戒線”。
在原本的“金三銀四”期間,南京的新房賣得并不好。3月1日至31日,南京新房共成交5490套,相比上一年同期暴跌63.5%;4月,南京新房成交套數進一步下降,只有4980套。
南京已早早出手救市,4月以來,出臺房地產相關政策超過10次,覆蓋土地、限購、限售、公積金貸款多個方面。即便這樣刺激,收效仍不明顯。5月,南京新房共認購5191套,成交4897套,雖與前兩個月相比,有所回暖,但同比仍下跌近六成。
房子難賣,創(chuàng)新手段搞促銷沒問題,這種讓利多多益善。但如果開發(fā)商以拙劣的炒作,讓普通人高價接盤,則很有可能坑了購房者,“農產品換房”這類活動,更可能傷害到辛苦務農一輩子的農民。對于監(jiān)管部門來說,這是需要關注的。
除卻農產品換房,另一個吸引眼球的舉措是“房票”的回歸。
6月20日,鄭州發(fā)布《鄭州大棚戶區(qū)改造項目房票安置實施辦法(暫行)》。鄭州中心城區(qū)的棚戶區(qū)改造將推行房票安置,對被征收人使用房票購買商品住房,給予安置補償權益金額8%獎勵,且不計入家庭限購套數。
政策同時為接受房票安置者設置了獎勵和優(yōu)惠政策,涉及資金、購房區(qū)域選擇、購房資格、契稅減免、子女入學資格等。
不只是鄭州。僅今年以來,全國就有信陽、許昌、鄂州、張家港、溫州等近20個城市推出了“房票”政策。
記者咨詢了鄭州中原地產的銷售人員蘇啟明。他表示,這里所說的房票安置,是指在拆遷安置過程中,對現有住宅房屋征收貨幣補償方式的一種補充。“房票安置并非直接領取安置款,而是拿著房票買房,并抵扣房款?!?/p>
蘇啟明說:“以前有些人拆遷后,便拿著補償款直接存起來,并未買房。這樣的話,并沒有去掉城市庫存。房票的重出江湖,應該是有關方面想解決這樣的問題?!?/p>
與南京類似的是,鄭州也存在著嚴重的去庫存問題。貝殼研究院鄭州分院數據顯示,鄭州主城,金水、中原、管城、高新、二七等區(qū),房地產庫存均超過了18個月。其中庫存量最大的是金水區(qū),庫存23992套,去化周期竟達35個月。
僅今年以來,全國就有信陽、許昌、鄂州、張家港、溫州等近20個城市推出了“房票”政策。
庫存壓力巨大,但銷售端卻表現不佳。諸葛找房數據顯示,今年4月,鄭州新建商品住宅成交6892套,環(huán)比3月下跌11.25%;5月,鄭州新建商品住宅成交4884套,環(huán)比繼續(xù)下跌29.14%,同比下跌73.54%。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鄭州還存在一個嚴重的問題:涉及停工、延期交付的問題項目有2.52萬套,占2021年成交總套數的28%,居于全國省會首位。
庫存壓力大,爛尾樓風險高,即便救市手段不斷創(chuàng)新,消費者能否重拾購房信心仍不確定。這是鄭州以及有著同樣問題的城市亟待解決的課題。
由于各企業(yè)的回款壓力很大,一些房企開始以價換量,不斷下探價格。這造成了一個現象:購房人買得越晚,房子反而越便宜。
這種現象帶來的問題是多面的。
樓市買漲不買跌,一旦消費者發(fā)現“等等可能會更便宜”,則傾向于持幣觀望。而那些降價明顯的樓盤,則可能陷入“交房必維權”的處境,先買的業(yè)主對降價普遍不滿。
違約和融資的壓力,逼著企業(yè)降價銷售,但降價后賣房又變得愈發(fā)艱難。如果這種情況延續(xù)下去,那么房企的部分樓盤就面臨著項目停工、延期交付,這無疑會帶來更嚴重的后果。一旦企業(yè)徹底撂挑子,那么受害最深的就是貸了一大筆款的購房者。
眾和昆侖(北京)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柏文喜認為,買漲不買跌的行業(yè)特征之下,如果保持之前的發(fā)展模式不變而要恢復行業(yè)原有的流動性狀態(tài)并讓流動性得以維持,僅僅依靠金融機構加大輸血力度肯定是不夠的,還必須推動房價的上漲從而改變市場預期來提升去化率和銷量。
但如此一來,勢必會讓房價與地價再次進入循環(huán)推高的軌道,但這樣做,顯然不可行。
在柏文喜看來,面對需求變化所引發(fā)的市場變化,擯棄原有的以土地財政為內核的無限循環(huán)推高房價和地價的行業(yè)發(fā)展模式,才是走出目前行業(yè)困境和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根本。
不過現實是,各地的土拍仍在繼續(xù)。6月底,全國22個集中供地的城市,全部完成了2022年的首輪土拍。
經統計,22城共計推出涉宅用地469宗,最終成交397宗,成交規(guī)劃建筑面積3907萬平米,總成交金額4969億元,與去年首輪相比降幅超五成。
其中,深圳平均溢價率為14.98%,是本輪熱度最高城市;天津流拍與撤牌地塊宗數最多,顯出冷意。22城有8城底價成交地塊宗數占比超過80%,土地市場熱度較為平靜。
首輪集中土拍的拿地企業(yè)仍以央國企、地方平臺為主,部分城市地方平臺托底明顯。其中,一些城市的國企拿地宗數占比均在50%以上,僅合肥民企拿地宗數占比超過50%。
有業(yè)內人士認為,此次首輪集中土拍成交量顯著不及去年首輪,競拍熱度也仍處于低熱狀態(tài)。多數房企上半年銷售回款不及預期,當下的發(fā)力點仍將以促銷售、促回款為主,因而接下來的次輪土拍熱度也將維持低熱狀態(tài),拿地企業(yè)或將延續(xù)以央企、國企、地方平臺為主的格局。
此次救市中,有個值得一提的現象是,比起二三四線城市積極出臺政策,北上廣深四座城市采取了按兵不動的策略。
在各地救市政策的“轟炸”下,市場對救市的有效性仍在觀望。此外,各地樓市的分化更是一個明顯的趨勢。
業(yè)內人士認為,四大一線的資金吸附力太強,一旦放開,可能會迅速將市場上有限的資金抽空。
同樣,二線城市的積極救市,周遭的三四線城市會受到較為嚴重的“虹吸”影響。畢竟大多數三四線城市,本就沒有限購限售政策的約束,購房門檻幾乎為零。
過去,三四線城市的房價上漲依賴外部因素影響。一方面,棚改貨幣化安置政策造就了大量持幣的剛需和投資客,受一二線大城市樓市嚴控政策影響,這些需求外溢到三四線城市。另一方面,知名房企入駐三四線城市,商品住宅的檔次、規(guī)模和質量均有所提升,品牌溢價間接推高了三四線城市的房價。
如今支撐三四線樓市的驅動力逐漸消失,棚改政策被舊改接替,品牌房企布局的重點也由三四線轉移到一二線城市。當地的經濟和人口決定了三四線就業(yè)機會寥寥,薪資水平不高,城市配套有限,未來房價的預期只能持續(xù)走跌。
在各地救市政策的“轟炸”下,市場對救市的有效性仍在觀望。此外,各地樓市的分化更是一個明顯的趨勢。
比如經濟學家向松祚就認為,地方政府負債超過20萬億,過去多年的經驗,都證明了貨幣信貸效果早已下降,有關政策能夠給予房地產市場的刺激,在救市上已經沒有太大的作用。
救房企、救從業(yè)者、救房地產是三個概念,每一個被救主體,其訴求都不盡相同。
拿房企來說,至關緊要的是要重建融資市場對房企們的信心。這要求城市取消限購、限售等不利推盤的因素,幫助違約房企盡快解決債務問題,同時支持房企逐步恢復融資能力,保證它們的交付能力。
對房企的施救,對購房者也有證明影響。一旦房企倒下了,各地都不可避免會出現爛尾樓,那對于普通家庭來說,很可能是一代人甚至幾代人不可承受之重。
客觀來說,在以期房銷售為主的中國房地產市場大環(huán)境中,房地產開發(fā)是一個資金密集型產業(yè),所有的開發(fā)商都要解決資金問題。為了快速做強做大,高杠桿、高周轉一度是規(guī)模型房企的標配。但現在,房企所面臨的環(huán)境不一樣了。
對一些城市來說,樓市調控既是一個經濟問題,也是一個民生問題。在這樣的地方,各種樓市相關措施都值得不斷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