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行書的三點水寫法較多。有將三點分別寫出的,也有參照草書寫法,將第二點和第三點連寫,或三點均連著寫的,注意三點間的距離須有疏密變化,總體上呈“S”形。從起筆看,通常第一點形態(tài)較小,位置偏右,第二點位置偏左,第三點居中,收筆與第一點基本對齊,中間留出空間以讓右。
參照楷書寫法,將三點分開。上點取側(cè)勢,第二點取偃勢,第三點取仰勢,上兩點之間疏,下兩點之間密,中間點略靠左,呈“左弓”之勢。
第一點或側(cè)或俯,收筆向左下,第二點起筆承右上筆意,露鋒落筆,再轉(zhuǎn)向右下頓筆,收筆向下與第三點起筆相連,再向下行筆后寫挑點,如“酒”字;另有第二點向下(自上而下,或自左上向右下),第三點較平挑出的,如“湖”字。
第三種形態(tài)是三點相連,筆勢連貫,首點切入落筆,稍頓后快速向左下出鋒,按筆后轉(zhuǎn)向右下行筆,再向下行筆后稍頓寫挑點,收筆向右上,并與右部相呼應。
兩點水上下兩點一短一長,一粗一細,一般分開寫,上點偏右,取俯勢,下點略靠左,呈仰勢。該偏旁在字中的位置宜靠上,呈長形。
在行書中,為了筆勢連貫,往往改變書寫的筆順,如例字第三個“將”,先寫上點,收筆向右上,再寫豎畫,收筆向左上,最后寫挑點。也有先寫豎畫,再寫上下兩點,如例字第一個“將”,并且豎畫有時呈向勢,以讓出更多空間給右部。
巾字旁在左時呈長形,三個縱向筆畫須有長短之分,中豎最長,左豎略長而右豎鉤最短,左豎稍短取收勢,右橫折鉤略放,中豎收筆向右上與右部呼應。
山字旁在左邊時,位置偏上,不宜太大和太寬。中豎最長,左豎向左傾斜,折筆上斜較大,右豎略短,收筆比折末略低,右豎也可改為點,收筆向右上挑出,與右部起筆相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