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中焰
(潛山市文物保護中心,安徽 潛山 246300)
安徽省潛山市雪湖文峰塔在20世紀70年代倒塌了,潛山市政府現(xiàn)在決定要恢復(fù)該塔。潛山市政府通過調(diào)查研究認為恢復(fù)雪湖文峰塔對挖掘城市歷史文化內(nèi)涵、提升城市旅游品位、推動潛山市歷史文化名城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現(xiàn)實意義。怎樣恢復(fù)雪湖文峰塔?是按照原狀恢復(fù),還是運用創(chuàng)變的方式把它改為四方形的形狀?這兩種意見成了一時討論的焦點。下面先來了解一下雪湖文峰塔的歷史情況和風貌特征以及人文涵義。
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期間,潛山當?shù)匚奈锊块T對雪湖文峰塔做了大量調(diào)查研究工作。在采訪80歲的劉周生老人(家距文峰塔大約250米)后得知雪湖文峰塔是因人為因素于1973年倒毀的。當時當?shù)鼐用裢谧咚w上規(guī)整的方磚,拖走平鋪在塔基上的石條等材料,用來砌田壩、筑水井、修道路、建豬圈,嚴重破壞了塔基的組織結(jié)構(gòu),最終導(dǎo)致塔毀于一旦。雪湖文峰塔倒掉之后,其塔基被當?shù)剞r(nóng)民辟為菜地。
過去一到炎夏時節(jié),當?shù)鼐用窠?jīng)常去塔內(nèi)納涼,對塔的形狀記憶猶存。多數(shù)人將文峰塔基本描述為六方七級,通高約23米。第一層于南面開券門。塔內(nèi)可轉(zhuǎn)折上登,并逐級向上收分。塔內(nèi)四壁均辟有半圓拱券頂小龕及門窗。龕內(nèi)無佛像。每層塔檐疊澀淺挑出。塔頂形制似毛筆狀。塔的每層六角上均系風鈴。
通過實地走訪調(diào)查,雪湖文峰塔原來的外貌形狀與構(gòu)造特征從根本上得到了解。
為了進一步弄清楚雪湖文峰塔的具體情況,2020年5月,潛山市文物保護中心對雪湖文峰塔塔基進行了清理發(fā)掘。
文峰塔塔基位于潛山市南端一處南湖的壩垣上,北緯30°37′37″,東經(jīng)116°34′39″,海拔22米。通過開挖邊長0.4米、深0.8米的探溝,劃定長9.8米、寬7.4米的試掘區(qū)域,選擇在試掘區(qū)域的西北角布探方,其探方規(guī)格為長4.3米、寬3米、深1.55米。被清理出的塔基為毛石結(jié)構(gòu),呈圓形(圖1、圖2),圓周長約為22.62米。塔基被擾亂的情況較嚴重。
圖1 塔基
圖2 塔基剖面
在塔基正中清理出一個0.35米×0.35米×0.22米規(guī)格的石洞。石洞底層墊石上刻銘文“天”字(圖3),石洞邊側(cè)的石面上刻“乙”字(圖4),另一處石頭表面刻“工”字(圖5)。塔基石上刻“天”“乙”“工”字,出現(xiàn)這現(xiàn)象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認為文峰塔脫胎于佛塔,是由佛塔演變而來的。石匠們出于對佛的敬畏,有意在塔基中心部位砌出一個正方形的石洞來代表“天宮”,在基石上刻上“天”字銘文(圖6),仿佛是對佛的一種敬意的最好表達?!耙摇贝硖熘У馗桑⒁馍休喕?。另一種解釋是石洞用來安裝木質(zhì)塔心柱的。塔心柱是為了與塔的外壁能夠橫向聯(lián)系,結(jié)為一體,然后再用磚石砌出塔心柱的塔身——這是明代磚石樓閣式塔的主要做法。這些銘文是否還另有其他的含義有待考證。
圖3 石洞底部墊石刻“天”字
圖4 基石刻“乙”字
圖5 基石刻“工”字
圖6 基石刻“天”字
清理發(fā)現(xiàn)塔基填土可分為三層:第一層耕作層(熟土層),質(zhì)地松軟;第二層填土層,質(zhì)地較硬,出土宋代瓷碗殘片、明代黑釉罐殘片、唐代開元通寶銅錢(殘)等器物;第三層為生土層,質(zhì)地堅硬。
從填土中清理出的器物殘片可分為唐代、宋代和明代三個時代,類型為銅錢、瓷片、陶片。唐代開元通寶銅錢1枚,邊殘,方孔(圖7)。宋代瓷碗殘片,圈足,褐色胎,施青白色釉,釉面有沙眼,碗底飾蓮花紋(圖8)。明代黑釉罐殘片,施黑釉,侈口,圈底起凹凸紋(圖9)。
圖7 唐代開元通寶銅錢
圖8 宋代白釉瓷碗殘片
圖9 明代黑釉罐殘片
從塔基的清理發(fā)掘情況來看,出土遺物中的最遲年代為明代的黑釉陶罐殘片,最早年代為唐代的開元通寶銅錢,這足以證明雪湖文峰塔建于明代,也佐證了有關(guān)史料的記載。
民國九年(1920)編纂的《潛山縣志》載:“明萬歷三十年,知縣于廷采倡建文峰塔,象征儒學文筆。”這段記載清楚地說明了雪湖文峰塔的建造時間,并且形象化地描述了塔的外貌形態(tài)。
除了對文峰塔的外貌要求像一支“文筆”的模樣外,對建造文峰塔的地理位置在《相宅經(jīng)纂》的文獻里也有明確的要求:“擇其吉地,立一文筆尖峰,只要高過別山,即發(fā)科甲。或于山上立文筆或于平地建高塔,皆文筆塔?!边@段文字說明文峰塔的建設(shè)被當時的能工巧匠們納入了選址規(guī)劃中,并且解釋了文峰塔常作為中國古代城市、鄉(xiāng)村山野或寺廟的標志性建筑出現(xiàn)的原因——滿足人們心里的一種“好風水”的需求。再用“文峰”二字冠以塔名,托物陳喻當?shù)氐奈娘L、文脈昌盛,人才輩出。根據(jù)風水理論建造塔是不會錯的。
依外觀造型,中國古代的塔可大致分為樓閣式塔、密檐式塔、單層塔、覆缽式塔(即喇嘛塔)、金剛寶座塔、樓閣與覆缽混合式塔等六大類型。明清時期,隨著風水理論的興起,中國大部分地區(qū)開始興建風水塔(文峰塔)。明代建造的文峰塔以密檐樓閣式的六邊、八邊形的塔為主,而且在選址上也有一定的風水考量:一是塔要建在“巽”字方位上昭示文運勝?!百銥轱L,位東南,主吉”,所以文峰塔多建于城市的東南位置上,以祈求風水、文運都能昌盛起來。二是塔多建于山明水秀或湖光瀲滟之處,與山形水勢渾然相融,展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天人合一的傳統(tǒng)哲學文化。雪湖文峰塔的形制以及所處的地理位置恰好都符合這些人文涵義。
《潛山縣志》里還記載一則關(guān)于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于仁宗皇祐三年(1051)到古舒州就任舒州通判期間在潛山城內(nèi)的天寧寨上筑起讀書臺秉燭讀書的故事。高臺明月夜,人靜讀書時。后來人們把這道獨特的風景稱為“舒臺夜月”,簡稱“舒王臺”。潛邑令李載陽因羨慕這么美好的讀書環(huán)境寫詩盛贊曰:“荊公讀書處,夜月生輝光。臺高月皎潔,清影照回廊。至今留勝跡,千古有余香。”明萬歷三十年(1602),來潛山擔任知縣官職的于廷采尋訪舒王臺時,就是因為受到了“舒臺夜月”故事的感染,要求在荊公讀書臺的對面(今潛山市的東南方位)雪湖的南岸上建造文峰塔,祈愿潛山從此以后能出更多像王安石這樣的大思想家、大文學家。于是,在雪湖的兩岸邊就出現(xiàn)了兩座著名的建筑:北面的舒王臺與南面的文峰塔。只可惜這兩處歷史建筑后來都倒掉了,只留下了遺跡(址)?,F(xiàn)在提議恢復(fù)文峰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出于對歷史的敬畏,也是對文化知識分子的一種尊重。
盡管對雪湖文峰塔塔基進行了發(fā)掘清理,并做了一些實地調(diào)查研究工作,也查閱了有關(guān)文獻資料,得知雪湖文峰塔的外觀形制是六邊形的(圖10、圖11)。但還是有一種意見認為,恢復(fù)雪湖文峰塔不妨試一試把它改變?yōu)樗姆叫?。其理由有二:一是要以始建于東漢永平己巳年(69)的河南洛陽白馬寺齊云塔的外觀形制——四方形密檐式磚塔為例規(guī)。因為齊云塔是漢明帝敕建的佛塔,既有厚重的歷史背景,又有“齊云方形塔是中國最早的塔”的美稱,更是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塔。二是設(shè)為四方形塔的體積較大,便于登頂觀光。
圖10 雪湖文峰塔復(fù)原示意圖
圖11 雪湖文峰塔塔基清理發(fā)掘平面圖
然而,方形塔是中國最早的塔的說法,卻因后來河北省南宮市的普彤塔上的一段銘文的出現(xiàn)被推翻了,突然改變了人們原來的認識。那是一次在修繕普彤塔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壁龕里一尊觀音菩薩像的背部刻有銘文,曰:“永平十五年正月十五日摩騰建竺法蘭大耳三藏公至太和四年正月初五日海和尚重修至嘉靖十五年七月十五日重建……”這銘段文說明河北的普彤塔始建于東漢明帝永平十年(67),永平十五年正月十五最終落成,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這比河南洛陽白馬寺的齊云塔還早建2年。普彤塔為八角形樓閣式塔??梢?,我國最早出現(xiàn)的是多邊形的塔,并非四方形塔。
四方形塔只是在北魏到宋代這段時期與多邊形的塔同處于一個繁榮期,但到了宋代以后四方形的塔開始出現(xiàn)了衰退現(xiàn)象,明清兩代基本以六邊或八邊形塔為主流。如果從力學角度來說,多邊形的塔更加穩(wěn)定、牢固。因此,雪湖文峰塔六邊形的風貌特征是不能隨意改變的。
據(jù)史料記載,潛山在春秋時期為周大夫皖伯封地,稱曰皖國,安徽簡稱“皖”即源于此。皖國的都城為最早的皖城,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潛山都城人杰地靈,名人輩出,如古皖國建立者伯益、安徽之祖皖公、樂府雙璧之一《孔雀東南飛》中的男主人公焦仲卿、道教丹鼎派創(chuàng)始人左慈、三國時孫策之妻及周瑜之妻大喬與小喬、三國吳國著名文理學家王藩、禪宗五大祖庭之一三祖寺開創(chuàng)者寶志禪師、禪宗法典《信心銘》作者僧璨、留有名句“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晚唐著名詩人曹松、黃梅戲經(jīng)典《天仙配》男主人公董永、宋朝第一畫家《五馬圖》的作者李公麟、在天柱山抗擊蒙古軍的民族英雄劉源、明末著名狀元《金瓶梅》的修訂者劉若宰……近現(xiàn)代的名人也是不可勝數(shù):徽班領(lǐng)袖京劇鼻祖程長庚、通俗章回體小說大家張恨水、新中國雜技皇后夏菊花、黃梅戲第三代代表人物韓再芬、人文諾貝爾獎獲得者余英時……這些著名人物描繪出了一幅燦若星河的潛山歷史名人畫卷。如果從風水學的角度來說,潛山出了這么多的歷史名人似乎要歸于都城的風水好。
那么,都城風水“好”的標準又是什么呢?明代天啟年間廣泛流傳的經(jīng)典相宅之書《黃帝宅經(jīng)》里的《陽宅三要》這篇文章對所謂的“好風水”有這樣的記載:“凡都省、府庭、州縣、場市,文人不利、不發(fā)科甲者,宜于甲、巽、丙、丁四字上立一文筆峰,只要高過別山,即發(fā)科甲?;蛏缴狭⑽墓P,或平地修高塔,皆為文筆?!边@也就不難理解古人為何要在位于潛山城東南(巽)的方位上建造成雪湖文峰塔,原來是要符合“好風水”的標準。
古人重視在“好風水”的地方建文峰塔,不外乎是為了滿足一種心理需求與精神寄托,從另一個側(cè)面也正好反映出了文峰塔的歷史人文價值與作用。
一是要突出培育文風、裝點風景的作用。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窮苦人家想要入仕途、改變命運,只有苦讀換取金榜題名,幾乎是唯一的選擇。讀書做官,光耀門庭,這對生活在封建社會各階層的人來說都是一種美好的追求目標。民間深信選擇在風水好的地方造塔,能大利科甲、廣旺財源、永興事業(yè)。這就是當時社會景象的真實寫照。
若是用現(xiàn)代的審美觀念來說,“好風水”是符合生態(tài)環(huán)境理論要求的。一座文峰塔就是一處風景——文峰塔獨特的風貌特征,賦予其一定的觀賞性,并充滿著鄉(xiāng)愁文化的氣息,由此引申出的是文化旅游的價值內(nèi)涵。
二是要倡導(dǎo)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的人文價值。綜觀中國傳統(tǒng)的風水學理論,不難發(fā)現(xiàn)“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貫穿于整個理論體系之中。人們營造房屋、聚居選址等活動都存在風水意念。建造文峰塔就更要遵循這種原則,更要把“祈禱保佑”“心理暗示”“精神寄托”“順天應(yīng)人”的這些人文內(nèi)涵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
綜上所述,恢復(fù)雪湖文峰塔必須恢復(fù)它原有的風貌特征,挖掘它的人文價值,如果不堅持這種原則,把雪湖文峰塔的外觀風貌改變?yōu)樗姆叫蔚模蔷湍ㄈチ艘栏皆谒砩系娜宋男畔?,也嚴重地違背了歷史事實,必將適得其反。
從古今看來,文峰塔歷來都是一方文運大昌的象征。它千百年人文內(nèi)涵的沉積以及保存下來的風貌特征,逐漸演繹成了一種歷史文化符號,深深地根植于人們的心目中。只有在尊重歷史的基礎(chǔ)上,領(lǐng)悟返璞歸真的哲理,才能更好地保護與利用中華民族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才能把一件文化遺產(chǎn)保護工程辦成使人民群眾能體驗到有獲得感和幸福感的惠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