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向煜
城市的街巷,就是這座城的符號與記憶,承載著她的過往與歷史。蘇州,自古就是一座繁花似錦的城市,行走城市間會發(fā)現(xiàn)許多街巷都是以花草樹木為名,這些地名不僅記錄了時光,也為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增添了魅力與詩意。
“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闭f到桃花塢,大家腦海里都會立馬浮現(xiàn)出唐寅的這首《桃花庵詩》。
事實上,早在唐寅來此安居之前,桃花塢就已是蘇城數(shù)一數(shù)二的春游賞花勝地。據(jù)記載,唐宋時期,蘇州城西北隅閶、齊門之間遍栽桃樹,連綿數(shù)里,春天一到,桃花盛開,故名。旁邊還有一條小河,名為桃花河。宋朝太師章粢父子在此筑別業(yè),亦稱桃花塢,后人就以此作為街名。
北宋兵變,桃花塢開始破敗,后來科舉考試失敗的唐寅用自己賣畫的錢,買下了這里的一塊廢墟,小興土木,給園子起名“桃花別業(yè)”,自稱“桃花庵主”。當(dāng)時,陪伴他一起來到桃花塢的不是傳說中的秋香,而是唐寅后娶的沈九娘。她陪伴著他,度過了風(fēng)雨半生。
在很多人印象中,唐寅都是一位風(fēng)流才子,因他早年生活放蕩,刻過一方“江南第一風(fēng)流才子”的印章,加上明清的小說、戲劇和彈唱又編造他“三笑點秋香”的風(fēng)流韻事。實際上,從后人考證的資料中可以發(fā)現(xiàn),他一生較為曲折,晚年生活尤為窮苦。唐寅曾娶過兩個妻子,前妻徐氏出身官宦人家,好享受,慕榮華,兩人在唐寅科舉失敗后就分道揚鑣了。
過后,唐寅在青樓中認(rèn)識了名為沈九娘的妓女,沈九娘很敬重這位才子,并時常鼓勵已郁郁不得志的唐寅潛心作畫。不久,中年落魄的唐寅,娶沈九娘為繼室,并搬到了桃花塢,夫妻偕老,生有一女,取名“桃笙”,也含有“桃花塢”之意??梢?,他確實曾在桃花塢度過了一段最幸福的時光。
如今,漫步在桃花塢大街,似乎可以觸摸到五百余年前的唐寅與九娘在桃花塢地區(qū)的日常生活散發(fā)出來的浪漫氣息。
這條位于人民路憩橋巷西端,東起三山街,西至花街巷的巷子,長僅221米,但卻獨有一番意境。
舊時,這條巷子叫作勾欄巷。所謂“勾欄”,本指殿上的欄桿,是民間藝人演出的場所。勾欄內(nèi)有戲臺、戲房、神樓、腰棚等?!肮礄凇庇质羌嗽旱膭e稱??芍颂幵枪由贍敿w绔子弟“尋花問柳”之處。
范廣憲《吳門坊巷待輶吟》卷一《勾欄巷》記載:“騷心未許寫幽蘭,墜緒成絲拾舊歡。太息生涯原似夢,讓他月色照勾欄。”注:“在憩橋巷西……今稱幽蘭巷。朱酋生云:前朝妓家所居?!?/p>
此外,盧熊《蘇州府志》錄“月樓巷”,王鏊《姑蘇志》錄明月巷,列憩橋巷之后,平權(quán)坊之前,疑明月巷即月樓巷。月樓巷、明月巷,諸圖未見標(biāo)記,渺無蹤跡,據(jù)諸《志》前后街巷方位推測,加之“月樓”在吳語內(nèi)音近“勾欄”“幽蘭”,疑即今之幽蘭巷。
乾隆《蘇州府志》作勾闌巷,同治《蘇州府志》作勾欄巷,并注:“(在)憩橋巷西,亦稱幽蘭巷。”《姑蘇圖》等均標(biāo)幽蘭巷。
如今,筆直而整潔的街巷內(nèi),一側(cè)是老宅,一側(cè)是樓房,行走其中早已感受不到當(dāng)年此地的風(fēng)流,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安靜之感。值得一提的是,巷子?xùn)|頭還留有一座控保建筑,由近代蘇州教育界知名人士萬嵩源、郁烈夫妻于1938年在原中式住宅基礎(chǔ)上翻建而成,原住宅為中式建筑,形狀為中間高兩頭低的“餛飩擔(dān)”式建筑,在一眾低調(diào)民居中,倒是引人矚目,也讓巷子別有風(fēng)情。
蘇州有個地方叫作“百花洲”,從小就覺得,取這個地名是不是因為這里有百花香。
百花洲位于盤門至胥門城墻內(nèi)側(cè)與第一直河之間,是一個狹長地帶。這里原來是宋代接待外國使館和各地高官顯宦的姑蘇館所在,用現(xiàn)在的眼光來看,有點蘇州“釣魚臺國賓館”的意思。從姑蘇館往西看,可以看到天平山、穹窿山、靈巖山等,近處又有河水緩緩流過,可以說環(huán)境是非常優(yōu)美了。
實際上,在北宋時此處已有姑蘇驛,據(jù)元陸友仁《吳中舊事》載:北宋晁補之曾見到蘇舜欽《獨酌詩》墨跡,卷尾有題“慶歷乙酉書于姑蘇驛”。根據(jù)詩句所述,其方位即在百花洲處,而百花洲則是姑蘇驛所屬園林。
南宋淳祐年間,又在百花洲南端建百花庵,規(guī)模極大,每逢農(nóng)歷二月十二日百花生日,舉辦廟會,百花洲因而聞名。到了明代,百花洲一帶逐漸冷落,至清末民初,這里幾乎沒有了宋代的繁華。
一直到20世紀(jì)70年代百花洲開始改造,這里慢慢恢復(fù)往昔熱鬧。到了21世紀(jì),有一陣子每到元宵節(jié)這里還會舉辦百花洲燈會,各種樣式的燈籠可受孩子們歡迎了。不過,后來出于安全等原因,也不再辦了,倒是略感可惜。
第一次聽到瓣蓮巷這個名字時,覺得很有意思,并以經(jīng)驗來判斷,這條巷子應(yīng)該跟蓮花有關(guān),就算關(guān)系不大,退一步來說,也應(yīng)該與花瓣之類有點聯(lián)系吧。結(jié)果,它在蘇州許許多多以花卉命名的巷子里,就是那么特別——二者完全沒有關(guān)系,瓣蓮巷就是訛稱來的。
這條東西走向的小巷子,地理位置東出養(yǎng)育巷,西出剪金橋巷。以前,這里叫作“版寮巷”,也有稱“板寮巷”的,意思是以夾板為墻而建的小屋。
盧熊的《蘇州府志》版本稱其板寮巷,然后到了民國《吳縣志》上又注明了“乾隆《吳縣志》稱其瓣蓮巷”。再后來,《蘇州城廂圖》標(biāo)注了瓣蓮巷。反正不管是版寮巷、板寮巷,還是如今的瓣蓮巷,吳語發(fā)音都很相似。所謂是:“巷陌城西斷復(fù)連,卜居無羌度年年。板寮懷舊難成市,賺得諧聲誤瓣蓮?!?/p>
瓣蓮巷不長也不寬,從東往西走,除了入口處的曹滄洲祠,還有控保建筑清微道院與洪鈞祖宅。這條彎彎曲曲的巷子,其實也有不少故事,不過如今倒是都?xì)w于平淡,行走于巷內(nèi),耳邊依舊有吳儂軟語,依舊有丁零零的自行車聲,搭配上周遭有歷史的古代建筑,散發(fā)著濃濃的蘇州味道。
如果說提到桃花塢就能聯(lián)想到《桃花庵詩》,那么說起丁香巷,就一定會想起戴望舒的《雨巷》。很多文青慕名而來,學(xué)詩中的樣子撐傘而行,甚至還期待有一場唯美的邂逅,倒是為小巷增添了些許詩意。不過,現(xiàn)實不是詩,據(jù)考證,詩人彼時在上海,并只是往返于滬杭,并沒來過蘇州。
不過,丁香巷即便跟戴望舒無關(guān),但與另外一位宋代名人丁謂有著不小的關(guān)聯(lián)。據(jù)《宋史·丁謂傳》記述,丁謂是蘇州歷史上第一個官至宰相的高官,也是一個足智多謀、精明絕巧的人物。丁氏先祖是河北人,五代時遷居蘇州。蘇州歷史上著名的宋代《平江圖》刻制時,丁謂謝世二百多年,然而有限的碑面上卻明確標(biāo)示了丁晉公廟,可見他的社會地位和歷史影響。
關(guān)于丁香巷得名的一個權(quán)威說法是,1951年,蘇州市政府根據(jù)文管會的意見,為紀(jì)念曾住在這條巷子里的革命烈士白丁香,遂將“丁晉公廟巷”(也有人說叫“丁家巷”)更名為“丁香巷”。
還有一個更直白的說法是,因為巷內(nèi)曾有大丁香樹,而蘇州低洼、潮濕,難得有丁香樹,就顯得珍奇,因以為巷名。
總之這條360米長,2米寬的巷子,承載了古城的過往,或哀婉纏綿,或壯懷激烈。許多年過去了,城市流失了很多,但巷子依然存在,證明我們也留住了很多。
說來也奇怪,蘇州有個百花洲,還有條百花巷,并且這條巷子還分東與西,我們先來聊聊西百花巷。這條東起中街路,接?xùn)|百花巷,西至湯家巷的巷子,長358米,符合姑蘇小巷的風(fēng)格。
舊時,巷內(nèi)有百花庵,巷子因此被稱為百花巷,后與東百花巷相對而名西百花巷。另有一種說法,此處原為種花的場所,巷子因此得名。盧熊《蘇州府志》作百花巷,王鏊《姑蘇志》等均作西百花巷?!豆锰K圖》《蘇州城廂圖》《吳縣圖》《蘇州圖》均標(biāo)西百花巷。
如今,百花庵已難尋,但巷內(nèi)還有著一些故居,講述著巷子的歷史故事,比如3號的潘曾瑋故居,23號為吳振聲故居,31號的申宅。潘曾瑋是潘世恩之子,官至觀察使(道臺)、官刑部員外郎、福建司郎中等,同治年間曾任李鴻章幕僚,著述有《正學(xué)編》《自鏡齋文鈔》《養(yǎng)閑草堂圖記》《橫塘泛月圖記》《詠花詞》《玉洤詞》等。吳振聲(華鏞)則是民國時期蘇州畫家,原居桃花塢,其祖上因經(jīng)營酒業(yè)和漆業(yè)致富,吳振聲行五,與其兄幾人均為蘇滬一帶的知名畫家。
順便說說東花橋巷,此巷西端有橋名“花橋”?;蛟谔拼鷷r享有盛名,白居易詩云:“揚州驛里夢蘇州,夢到花橋水閣頭。”詩中的“花橋”即是此橋。橋東即為“東花橋巷”,橋西即為“西花橋巷”。如今的東花橋巷,因為連接著平江路而愈發(fā)的小清新起來,老宅木門、小店店招、花窗綠植……這條帶著“花”字的小巷,變得更加“花插插”了。
如果不留心,很容易錯過水仙弄。這條巷子身處繁華之地——位于鳳凰街南段西側(cè),東出鳳凰街,西折轉(zhuǎn)接滾繡坊,社區(qū)集市鳳凰店隔壁。可是,它僅長195米,并且如今也沒什么景點,從而常常被人遺漏。
之所以稱之為“水仙弄”,是因為弄內(nèi)舊有水仙廟,廟里供奉的是唐代的書生柳毅,就是唐代的傳奇故事《柳毅傳書》里的男主人公。
傳說柳毅在前往長安赴考途中,遇到一位女子在冰天雪地里牧羊。打聽才知是洞庭湖龍宮的三公主,她遠(yuǎn)嫁涇水龍王十太子,但受到虐待。柳毅義憤填膺,答應(yīng)放棄科舉,幫助三公主送信。他從井內(nèi)走入海中,踏水如履平地,最終將信送達(dá)。最后三公主被救出,并對柳毅產(chǎn)生感情,兩個人有情人終成眷屬。
如今,水仙廟已經(jīng)蹤跡全無,只留下一個名為“水仙弄”的住宅小區(qū)。只是行走于巷內(nèi),看到“水仙”這巷名,還是給予了我們無限的想象。想像男主的仗義,想象女主的浪漫,想象我們是否能和古人一樣,把日子過成詩。
位于錦帆路東,南接金桂弄。弄內(nèi)有杏花樹,故名。杏為落葉喬木,花單生、雙生或三朵生,淡紅色,十分美觀。
南起申莊前,北至慕家花園。相傳,清代,弄內(nèi)有花園,園內(nèi)遍植梅花,故名。
弄內(nèi)有多棵桂花樹,故名。桂,諧音“貴”。蘇州人家喜種此花,象征富貴之意。有的種有金桂、銀桂,曰“金銀桂”。每到八月中旬,桂花盛開,濃香撲鼻。
南起白塔東路,北至新民巷。薔薇,俗名“十姐妹”。落葉或常綠灌木,常植于墻角,攀緣或蔓延上墻,枝上多刺,單葉,花有紅、黃及紫色,有香氣,唐人有“滿架薔薇一園香”之句。弄內(nèi)人家種植薔薇,爬出墻外,花枝誘人,故名。
位于邵磨針巷北端東側(cè),西起邵磨針巷,東至太監(jiān)弄。舊時,街上專售蘭花,故名。
南起申莊前,北至慕家花園。相傳,清代弄內(nèi)有花園,園內(nèi)遍植梅花,故名。
南起舊學(xué)前,向北轉(zhuǎn)東至溫家岸。
花街巷和柳巷是在養(yǎng)育巷和西美巷之間兩條相鄰平行的巷子,長都有兩百多米。在宋代,花街柳巷一帶,就有許多妓院,所以舊時這里真的就是“尋花問柳”之地,可謂燈紅酒綠、笙歌徹夜。時光流轉(zhuǎn),如今這兩條風(fēng)流舊巷,早已找不到任何遺留的煙痕粉跡,只留下尋常百姓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