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西藏喜馬拉雅帶稀有金屬礦勘查與研究進展

      2022-09-03 09:36:36李光明張林奎
      沉積與特提斯地質 2022年2期
      關鍵詞:錫石鋰輝石成礦作用

      張 志,李光明,張林奎

      (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四川 成都 610081)

      0 引言

      在全國“十四五”規(guī)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能源資源安全戰(zhàn)略占據有重要地位,對于保障國家經濟安全意義非凡。西藏地處我國西部邊陲,發(fā)育有銅、金、鉬、鉻、銻、鉀鹽等多種戰(zhàn)略性礦產資源,是我國非常重要的銅等戰(zhàn)略性礦產資源基地。因此,西藏地區(qū)戰(zhàn)略性礦產資源的找礦勘查與科學研究工作承載著經濟與國防雙重意義。

      喜馬拉雅成礦帶位于我國西藏南部,并進入印度、尼泊爾、不丹等國,因此該帶內賦存的礦產資源不僅具有經濟意義,在某種程度上還具有一定的戰(zhàn)略意義。喜馬拉雅成礦帶是全球巨型成礦域——特提斯成礦域的重要組成部分(Hou et al., 2015),位于由印度-亞洲大陸碰撞造山過程形成的全球最年輕、最典型的陸-陸碰撞造山帶——喜馬拉雅造山帶中。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多類型的成礦作用、多階段的成礦歷史、優(yōu)越的成礦條件而備受廣大礦床學家關注(侯增謙,2010;侯增謙等,2003, 2006a, 2006b, 2008;聶鳳軍等,2005;楊竹森等,2006;Yang et al., 2009;鄭有業(yè)等,2014)。早期研究發(fā)現,該帶以發(fā)育大量金、金銻以及銻礦床(點)為顯著特色,被公認為青藏高原重要的金銻礦化集中區(qū)(聶鳳軍等,2005)。隨著勘查程度的提升,在該帶上相繼評價出扎西康(梁維等,2013,2014,2015;李應栩等,2015;Duan et al., 2016; Wang et al., 2017, 2018, 2019; Xie et al., 2017; Sun et al., 2018; Zhou et al., 2018)、西午、柯月(林彬等,2016)、吉松(梁維等,2019)、則當等一批大中型鉛鋅礦床,表明喜馬拉雅成礦帶除了金銻,鉛鋅也有富集。近年來,筆者所在團隊承擔的地質調查項目在該帶東段發(fā)現了錯那洞錫鈹鎢多金屬礦床(張志等,2017;李光明等,2017;張林奎等,2018;Cao et al., 2020, 2021),為該帶成礦元素組合又增添了新的成員,打開了喜馬拉雅帶尋找稀有金屬礦的新窗口。隨后,筆者所在團隊又在該帶洛扎地區(qū)發(fā)現了鈹鈮鉭礦找礦線索(黃勇等,2019;付建剛等,2020,2021),顯示喜馬拉雅地區(qū)具較大的稀有金屬找礦前景。更可喜的是,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吳福元院士團隊及秦克章研究員團隊在該帶西部珠峰地區(qū)也發(fā)現了較好的鋰礦找礦線索(吳福元等,2021;秦克章等,2021;劉小馳等,2021;劉晨等,2021)。前述諸多稀有金屬找礦線索的發(fā)現表明,喜馬拉雅帶有望成為我國新的一條稀有金屬成礦帶(圖1),應加大勘查投入并加強綜合研究。

      圖1 喜馬拉雅帶淡色花崗巖分布圖與稀有金屬礦化線索分布點(據Wu et al., 2020修編)Fig.1 Distribution of the Himalayan leucogranites and the rare metal mineral locations(after Wu et al., 2020)

      礦床學的科學研究要服務于找礦勘查,而找礦勘查要面向國家需求。鈹鋰鈮鉭等稀有金屬礦屬于目前我國新確立的戰(zhàn)略性礦產資源中的緊缺礦產資源,對于稀有金屬礦的找礦勘查工作是當前國家對于能源資源安全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目前喜馬拉雅帶發(fā)現了諸多令人振奮的稀有金屬找礦線索,也有諸多優(yōu)秀的關于稀有金屬成礦作用的科學研究成果報道,但目前喜馬拉雅帶的稀有金屬大部分為找礦線索,還未進行勘查評價也并未達到“礦床”級別。但值得肯定的是,喜馬拉雅帶能夠找到稀有金屬礦,這讓喜馬拉雅帶的找礦工作打開了新篇章。目前,喜馬拉雅帶稀有金屬找礦線索較多,發(fā)現的礦化類型也較多,針對什么樣的礦化類型重點開展工作對于該帶稀有金屬找礦至關重要。鑒于此,本文梳理總結了當前我國西藏境內喜馬拉雅帶稀有金屬礦已有的找礦勘查與科學研究成果,提出了進一步工作的重點方向,以期為喜馬拉雅帶稀有金屬的找礦勘查提供些許參考。

      1 地質背景

      喜馬拉雅造山帶主體由4個近平行的東西向的構造單元組成(圖1B、圖2A),從南至北分別為亞喜馬拉雅、低喜馬拉雅、高喜馬拉雅和特提斯喜馬拉雅,分別由主邊界逆沖斷層(MBT)、主中央逆沖斷層(MCT)和藏南拆離系(STDS)分隔(Yin et al., 2000;Pan et al., 2012)。

      喜馬拉雅帶位于印度河-雅魯藏布江縫合帶(ITS)以南,東西向延伸超過1300 km,是西藏著名的銻金多金屬成礦帶(圖1A;Yin et al., 2000;Pan et al., 2012)。特提斯喜馬拉雅帶主要由古生界—中生界組成(Pan et al., 2012; Kohn, 2014; Zhang et al., 2020, 2021)。中生界主要由中下三疊統(tǒng)、上三疊統(tǒng)、侏羅系和白堊系組成。中下三疊統(tǒng)巖石組合由淺海相砂巖和頁巖(板巖)組成。上三疊統(tǒng)巖石組合由陸棚砂巖和板巖(頁巖)組成。侏羅系巖石組合包括泥晶灰?guī)r(板巖)、細粒變質砂巖和泥晶灰?guī)r與火山巖夾層。白堊系巖石組合主要由碎屑巖和白堊系雙峰式火山巖組成(Zhu et al., 2008, 2009; Liu et al., 2015; Zhou et al., 2017; Huang et al., 2019)。古生界可見下二疊統(tǒng)地層,巖石組合由礫巖、砂巖、生物碎屑大理巖和粉砂質板巖組成。高喜馬拉雅由元古界至古生界高級變質沉積巖和變質火成巖組成(Le Fort, 1975; Searle et al., 2003)。這些高級變質巖主要可見有藍晶石/硅線石混合巖、石英巖、鈣硅酸鹽、正片麻巖、副片麻巖和片巖等(Le Fort, 1975; Searle et al., 2003)。低喜馬拉雅由元古界地層組成,巖石組合為低級變質沉積序列,可見典型的綠片巖相變質作用(Kohn, 2014)。印度板塊向北俯沖在特提斯喜馬拉雅地區(qū)形成了一系列復雜的前陸褶皺和東西向脆性韌性斷裂,在高喜馬拉雅與低喜馬拉雅地區(qū)則發(fā)育大量的逆沖斷層(Kohn, 2014)。

      喜馬拉雅帶巖漿活動強烈,形成了多期次巖漿作用記錄,主要包括新元古代雙峰式巖漿活動(>800Ma;其酸性端元主要為花崗片麻巖,基性端元主要斜長角閃巖)(Ding et al., 2016; Wang et al., 2017; Zhang et al., 2021)、古生代巖漿活動(±500Ma,巖性主要為花崗片麻巖)(Ding et al., 2015; Zhang et al., 2019)、早白堊世(145~130 Ma)雙峰式巖漿活動(其酸性端元可見有流紋巖、英安巖等,基性端元可見有玄武巖、輝綠巖、輝長巖、輝綠輝長巖等)(Zhu et al., 2008, 2009; Liu et al., 2015; Zhou et al., 2017; Huang et al., 2019)和新生代(44~7 Ma)淡色花崗巖漿活動(Zeng et al., 2011, 2015; Zheng et al., 2016; Gou et al., 2016; Liu et al., 2014, 2016, 2017, 2019; Huang et al., 2017)。

      喜馬拉雅帶主要可見有金銻、鉛鋅及稀有金屬三大類成礦作用。金銻成礦作用較強,目前已發(fā)現有50余個金、銻或金銻礦床(點),代表性的礦床有馬攸木、邦布、故窮、念扎、查拉普、折木朗、明塞、馬扎拉等(圖2B)。代表性的鉛鋅礦床主要有扎西康、西午、柯月、吉松、夏隆崗、卡達等(圖2B)。稀有金屬礦為近年來新發(fā)現的成礦作用類型,代表性的礦床為錯那洞,另在拉隆、瓊嘉崗等地也發(fā)現了較好的找礦線索(圖1B)。

      2 喜馬拉雅成礦帶的由來

      喜馬拉雅成礦帶位于雅魯藏布江縫合帶以南的喜馬拉雅地區(qū)(圖2A)。一直以來,喜馬拉雅地區(qū)主要是以構造單元進行劃分與命名,從北自南劃分出了特提斯喜馬拉雅、高喜馬拉雅、低喜馬拉雅和亞喜馬拉雅等次級構造單元。但由于喜馬拉雅地區(qū)屬于高寒山區(qū),交通條件極差,因此找礦勘查工作長期未有明顯成果,而喜馬拉雅地區(qū)也長期未有“成礦帶”之稱。據考證,Jankovic等早在上世紀70年代已將喜馬拉雅地區(qū)納入特提斯歐亞成礦帶的范疇(Jankovic, 1977),但并未厘定喜馬拉雅次級成礦帶。1979年,我國西藏地區(qū)組織實施的1∶100萬拉薩幅區(qū)調工作在喜馬拉雅地區(qū)發(fā)現了較多銻、金、鉛鋅等成礦作用,但未開展進一步的勘查評價工作,也尚未建立起“成礦帶”的概念。1989年,賴祥政等(1989)正式以“喜馬拉雅成礦帶”為名介紹了該帶的礦床地質特征,但該“喜馬拉雅成礦帶”范圍較大,可分為次喜馬拉雅帶、低喜馬拉雅帶、高喜馬拉雅帶、藏南喜馬拉雅帶、印度河-雅魯藏布江縫合線帶、岡底斯帶6個區(qū)帶,其中藏南喜馬拉雅帶與本文所述的喜馬拉雅帶大致相當。隨后,在西藏自治區(qū)于2002年啟動的第一輪礦產資源規(guī)劃中將雅魯藏布江縫合帶以南的喜馬拉雅地區(qū)正式命名為喜馬拉雅成礦帶。隨著該帶金、銻、鉛鋅等找礦成果的不斷增加,該帶名稱隨之發(fā)生諸多變化。鄭有業(yè)等(2004,2014)將該帶命名為藏南金銻成礦帶或北喜馬拉雅金銻多金屬成礦帶;楊竹森等(2006)將其稱之為藏南拆離系金銻礦帶;戚學祥等(2008)則稱其為喜馬拉雅前陸褶皺帶金銻成礦帶。目前該帶名稱尚未統(tǒng)一,一是由于找礦工作程度的限制,二是想要討論的成礦帶范圍不一致?,F有勘查與研究成果顯示,喜馬拉雅地區(qū)的金、銻、鉛鋅成礦作用主要發(fā)育于特提斯喜馬拉雅地區(qū),稀有-鎢錫等成礦作用在特提斯喜馬拉雅至高喜馬拉雅地區(qū)均有發(fā)育。鑒于此,筆者建議將西藏雅魯藏布江縫合帶以南發(fā)育有稀有、金、銻、鉛鋅等成礦作用的喜馬拉雅地區(qū)統(tǒng)一命名為喜馬拉雅稀有-金銻-鉛鋅多金屬成礦帶,可簡稱為喜馬拉雅成礦帶。

      圖2 喜馬拉雅成礦帶東段發(fā)育的金銻-鉛鋅礦床(點)分布圖(據Zhang et al., 2020修編)Fig.2 Distribution of Au-Sb and Pb-Zn deposits or ore occurrences of the eastern Himalayan belt (after Zhang et al., 2020)

      3 喜馬拉雅成礦帶稀有金屬礦找礦進展

      喜馬拉雅帶發(fā)現有稀有金屬成礦作用可追溯到上世紀20—30年代,Heron(1922)報道了在珠峰地區(qū)探險的地質成果中已發(fā)現有綠柱石。Heim and Ganss(1939)①報道了瑞士探險隊1936年在印度西北部Bhagat Kharak冰川一帶的偉晶巖中發(fā)現了鋰輝石。我國科研工作者對喜馬拉雅地區(qū)稀有金屬礦關注相對較晚,賴祥政等(1989)首次對喜馬拉雅帶的寶石礦產進行了介紹,提出偉晶巖型綠柱石是喜馬拉雅帶重要的寶石礦產。隨后關于喜馬拉雅帶稀有金屬礦的找礦勘查與研究工作長期處于停滯狀態(tài)。得益于喜馬拉雅帶廣泛分布的淡色花崗巖巖石學研究新進展(吳福元等,2015;Wu et al., 2020),高分異花崗巖可能形成稀有金屬礦產資源的新找礦方向登上喜馬拉雅帶找礦舞臺。2016年,由成都地質調查中心組織的地調科研隊伍在喜馬拉雅東段錯那洞地區(qū)率先取得了鈹稀有金屬礦找礦新發(fā)現(張志等,2017;李光明等,2017),隨后又在洛扎縣拉隆地區(qū)發(fā)現了鈹-鈮-鉭成礦作用(付建剛等,2020,2021)。2021年,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吳福元院士團隊及秦克章研究員團隊又在珠峰及其外圍地區(qū)發(fā)現了較好的鋰礦找礦線索(吳福元等,2021;秦克章等,2021;劉小馳等,2021;劉晨等,2021),顯示喜馬拉雅帶良好的稀有金屬礦找礦前景。目前,僅我國西藏境內的喜馬拉雅帶已發(fā)現有偉晶巖型鋰鈹礦、錫石-硫化物型錫鈹礦、矽卡巖型鈹錫鎢礦、矽卡巖型鈹鈮鉭礦、鈉長石花崗巖型鈹鈮鉭礦、熱液脈型螢石鈹礦6種稀有金屬礦化類型,現將該帶上已發(fā)現的主要稀有金屬找礦線索介紹如下。

      3.1 錯那洞錫鈹鎢礦

      錯那洞錫鈹鎢礦位于藏南扎西康礦集區(qū)南部(圖3),是喜馬拉雅帶首個成型的錫鈹稀有金屬礦床(張志等,2017;李光明等,2017)。該礦床由礦調工作發(fā)現,賦存于錯那洞穹隆構造中(張林奎等,2018)。早期,找礦工作主要針對穹隆中大規(guī)模展布的矽卡巖帶,并發(fā)現了規(guī)模較大的鈹鎢礦體。然而,研究工作顯示,矽卡巖中的鈹僅有極少量賦存于硅鈹石、羥硅鈹石中而可以被利用,大部分則進入了符山石、石榴石等矽卡巖硅酸鹽礦物晶格中(筆者團隊未發(fā)表資料;何暢通等,2020),難以在當前技術經濟條件下被利用。隨后,在進一步的勘查工作中,發(fā)現了較好的錫石-硫化物型錫鈹鎢礦,錫主要以錫石形式存在,鎢主要以白鎢礦形式存在,鈹主要以綠柱石形式存在,各成礦元素的利用性均較好(李光明等,2021),該發(fā)現開辟了錯那洞找礦工作的新方向。

      年代學資料來源:吉松據梁維等,2019;扎西康據Sun et al., 2018; 明塞-姐納各普據Zhang et al., 2020; 董隨亮等,2017;錯那洞據Cao et al., 2020, 2021; 夏隆崗、則當、拉木由塔、塔嘎等礦床Ar-Ar年代學及錯那洞部分獨居石及錫石U-Pb年代學資料為筆者待發(fā)表資料,顯示稀有-鉛鋅-金銻在時空上的緊密聯(lián)系圖3 扎西康礦集區(qū)地質圖Fig.3 Geological map of zhaxikang Ore concentration area

      錯那洞地區(qū)目前發(fā)現有矽卡巖型鈹鎢礦、偉晶巖型鈹銣礦、錫石-硫化物型錫鈹鎢礦、云英巖型錫礦、熱液脈型螢石鈹礦5種礦化類型,其中錫石-硫化物型錫鈹鎢礦及云英巖型錫礦最具找礦價值。目前錯那洞地區(qū)已發(fā)現有祥林、昌明、日納、余那扎4個稀有金屬礦化點(圖3),其中位于錯那洞北部的祥林礦段發(fā)育有成礦作用類型最多、成礦強度最大的錫鈹鎢礦,且勘查工作程度最高(圖4),可作為錯那洞地區(qū)錫鈹鎢成礦作用的代表,本文作為重點介紹。

      圖4 錯那洞祥林礦段地質礦產圖Fig.4 Geological map of Xianglin deposit

      錯那洞祥林礦段發(fā)育上述5種礦化類型,鑒于矽卡巖中同時發(fā)育有可被利用的鎢礦,因此找礦工作中除了重點勘查錫石-硫化物型錫鈹鎢礦外,還兼顧了矽卡巖型鈹鎢礦。通過地表槽探及稀疏鉆探工程控制,目前祥林地區(qū)共圈定錫石-硫化物型錫鈹鎢礦體8條,圈定出了矽卡巖型鈹鎢礦體9條。其中,Z6號礦體為代表性錫石-硫化物型錫鈹鎢礦體,而Z1-1號礦體為代表性矽卡巖型鈹鎢礦體。Z6號錫石硫化物型礦體目前由11個地表工程及2個鉆孔控制,已控制走向長720m,單工程Sn見礦厚度在0.99~16.58m之間,礦體平均厚度4.31m,單工程Sn平均品位在0.22%~4.62%之間,礦體平均品位1.66%;伴生WO3平均品位0.08%。Z1-1號礦體目前由6個鉆孔及11個地表工程控制,走向上工程控制間距100~570m,傾向上工程控制間距160~360m。目前控制走向長1150m,控制傾向延伸790m,控制鎢礦平均厚度3.38m,WO3平均品位0.18%(夏祥標等,2021②)。

      最新的地質調查工作中,新解體出了Z10號云英巖型錫礦體,又在祥林地區(qū)北部新發(fā)現了Z15號錫石-硫化物型錫礦體,同時在祥林東部地區(qū)新發(fā)現了Z13號錫石-硫化物型錫礦體。其中Z10礦體為受北東向斷裂構造帶控制的云英巖型礦體,主要賦存于強云英巖化二云母花崗巖中,目前由4個工程控制,控制走向長220m,單工程見礦厚度2.77~8.47m之間,礦體平均厚度5.76m。單工程Sn平均品位在0.22%~0.52%之間,礦體Sn平均品位0.47%,伴生WO3平均品位0.08%,伴生BeO平均品位0.04%。Z15號錫石-硫化物型錫礦體目前由4個地表工程控制,初步控制走向長>300m,礦體單工程厚度在3.4~27.11m之間,礦體平均厚度11.28m。單工程Sn平均品位在0.38%~0.91%之間,礦體Sn平均品位0.57%。Z13號錫石-硫化物型錫礦體目前由4個地表工程控制,初步控制走向長>400m,礦體厚度在1.6~5.25m之間,共生W,伴生Be,Sn平均品位1.17%,WO3平均品位0.30%,BeO平均品位0.042%。新發(fā)現的Z13及Z15號礦體均具備較大的進一步找礦價值。

      研究顯示,祥林礦區(qū)主要礦石礦物為錫石、白鎢礦、綠柱石、螢石,脈石礦物主要可見石英、絹云母、電氣石,以及大量的鈣鋁榴石、符山石、鈣鐵輝石、陽起石、綠簾石、綠泥石等矽卡巖礦物。其中錫石-硫化物型錫鈹鎢礦體的礦物組合為錫石+毒砂+白鎢礦+綠柱石+黃鐵礦,另可見少量閃鋅礦。最新的實驗室流程選礦試驗工作顯示,祥林地區(qū)錫石-硫化物型錫鈹礦石經過“重選-浮選”工藝,獲得了品位為52.52%的錫精礦產品,回收率71.32%;品位為96.97%的螢石精礦產品,回收率68.16%;獲得BeO為0.98%的鈹粗精礦,BeO的回收率31.18%,初步表明礦區(qū)錫石-硫化物型錫鈹礦中錫、鈹、鎢均可以被利用(李光明等,2021;梁維等,2020,2021)。

      A-B.脈狀錫石-硫化物脈型礦體;C-D.塊狀錫石-硫化物礦石;E.云英巖型礦石,可見大顆粒錫石;F.云英巖型礦體中可見錫石-石英細脈;G.螢石鈹礦體中螢石與綠柱石共生;H.錫石-硫化物型礦體中錫石可見環(huán)帶結構;I.錫石與綠柱石共生。Cst—錫石;Brl—綠柱石;Fl—螢石圖5 祥林礦區(qū)礦體與礦石特征Fig.5 Characteristics of ore body and ore in Xianglin deposit

      3.2 拉隆鈹鈮鉭礦

      拉隆為近年來新發(fā)現的穹隆構造,并發(fā)現了與高分異淡色花崗巖相關的鈹鈮鉭稀有金屬成礦作用(付建剛等,2020,2021)。據地質填圖工作及相關研究顯示,拉隆穹隆與錯那洞穹隆相似,也發(fā)育核部、中部及蓋層三層結構(圖6;付建剛等,2020)。其中核部主要由二云母花崗巖、白云母花崗巖、偉晶巖、偉晶質花崗巖和鈉長石花崗巖組成(未見老基底出露)。中部為滑脫系,主要由一套中-高變質程度的片巖和夾于片巖之中的大理巖、矽卡巖、變形花崗巖和偉晶巖組成,整體表現為一條規(guī)模較大的韌性剪切帶。蓋層主要由變質程度低的千枚巖和低變質或未變質的粉砂質板巖組成。拉隆穹隆發(fā)育有典型的巴洛式變質作用(由外向內呈現出硬綠泥石變質礦物帶、石榴石-黑云母變質礦物帶、十字石-石榴石變質礦物帶、藍晶石變質礦物帶)和熱接觸變質作用(付建剛等,2020,2021)。

      圖6 拉隆穹隆地質圖(據付建剛等,2021修編)Fig.6 Geological map of the Lalong dome (after Fu et al., 2021)

      據付建剛等(2021)調查研究顯示,目前拉隆穹隆主要發(fā)現了矽卡巖型鈹鈮鉭礦及鈉長石花崗巖型鈹鈮鉭礦兩種稀有金屬礦化類型。矽卡巖型Be-Nb-Ta稀有金屬礦主要賦存在滑脫系矽卡巖中,環(huán)繞穹隆分布,主要礦石礦物可見有羥硅鈹石、硅鈹石、綠柱石、白鎢礦、錫石、鈮鉭礦等(付建剛等,2021)。其中,調查發(fā)現的含礦矽卡巖帶長約3~4 km,寬約30~80 m,延伸較穩(wěn)定。鈉長石花崗巖型鈹鈮鉭礦賦存于穹隆產出的鈉長石花崗巖中,在空間上與矽卡巖非常密切。調查顯示,拉隆鈉長石花崗巖主要呈白色或奶白色,主要組成礦物為鈉長石、石英、白云母和石榴石。鈉長石花崗巖中Be、Nb、Ta含量整體較高,部分已達到工業(yè)品位,其中Nb含量最高可達215×10-6,Ta含量最高可達145×10-6,均高于其工業(yè)品位(付建剛等,2021)。目前根據稀疏的地表工程已圈定出矽卡巖型鈹鈮鉭礦及鈉長石花崗巖型鈹鈮鉭工業(yè)礦體各1條,后續(xù)找礦潛力較大。

      3.3 珠峰地區(qū)鋰礦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吳福元院士團隊及秦克章研究員團隊在珠峰地區(qū)相繼發(fā)現了熱曲、瓊嘉崗、普士拉、前進溝等偉晶巖型及鋰云母/鋰電氣石型鋰稀有金屬找礦線索,找礦意義重大。鑒于這些地區(qū)均在珠峰地區(qū)外圍,且相隔不是太遠,本文暫以珠峰地區(qū)鋰礦予以概括。

      瓊嘉崗偉晶巖型鋰礦位于西藏定日縣崗嘎鎮(zhèn)以南,發(fā)育有40余條鋰輝石偉晶巖脈,具超大型規(guī)模遠景。秦克章等(2021)調查研究顯示,瓊嘉崗鋰輝石偉晶巖呈囊狀體、厚板狀,產出于高喜馬拉雅帶震旦系肉切村群大理巖和弱矽卡巖化大理巖中,偉晶巖體最寬可達百米,走向延長數百米至上千米。該地區(qū)發(fā)現的偉晶巖可分為細粒鈉長石帶(Ⅰ帶)、分層細晶巖帶(Ⅱ帶)和塊體微斜長石+鋰輝石帶(Ⅲ帶)。其中含有鋰輝石的偉晶巖帶內主要以塊體微斜長石,以及塊體中的中-粗晶鋰輝石、細粒石英和細粒鈉長石集合體組成,主要礦物包括微斜長石、青綠色鋰輝石(粒徑10~15cm,以長柱狀為主,少量短柱狀和粒狀)等。分析結果顯示,鋰輝石偉晶巖氧化鋰含量在0.02%~3.30%之間,平均為1.30%,大部分鋰輝石偉晶巖樣品均達到工業(yè)品位要求。目前僅針對少部分鋰輝石偉晶巖脈進行了初步的評價工作,已顯示出該地區(qū)的鋰礦找礦潛力巨大。

      劉小馳等(2021)報道了珠峰北側熱曲地區(qū)發(fā)現的鋰輝石偉晶巖,出露規(guī)模相差較大,長度0.5~3m、厚度0.2~1.5m不等。偉晶巖本身受到拆離斷層的顯著控制,總體為北西—南東向延伸,呈脈狀、透鏡體狀、板狀產出于“黃帶層”下部的大理巖當。熱曲地區(qū)發(fā)現的鋰輝石偉晶巖未見明顯的分帶特征,也未見相應的淡色花崗巖出露。這些鋰輝石偉晶巖主要由鋰輝石、石英、鉀長石、鈉長石、白云母、磷灰石、透鋰長石、綠柱石、錫石、鈮鉭鐵礦等組成,其中部分偉晶巖中鋰輝石含量可達30vol%~40vol%。該地區(qū)發(fā)現的礦化鋰輝石偉晶巖脈本身就是非常好的找礦標志,值得開展進一步的勘查評價工作。

      Liu et al.(2020)報道了普士拉峰北側發(fā)現的卓莫古含鋰輝石偉晶巖。該地發(fā)現的鋰輝石偉晶巖與瓊嘉崗相隔較近,其鋰輝石偉晶巖通常侵位于鈉長石花崗巖中以及巖體上部的大理巖中。目前該地區(qū)已發(fā)現有15條鋰輝石偉晶巖脈,脈長大多>10m,脈寬在0.5~2.5m之間。該地區(qū)發(fā)現的鋰輝石偉晶巖脈大部分無明顯分帶,礦物組合為鋰輝石+鉀長石+石英+鈉長石。個別大的偉晶巖脈可見有外帶(石英+鈉長石+白云母)中間帶(石英+鈉長石+電氣石)核心區(qū)(石英+鉀長石+鋰輝石或石英+鈉長石+鋰輝石)的分帶特征。

      此外,劉晨等(2021)報道了珠峰北側前進溝地區(qū)發(fā)現的以鋰云母和鋰電氣石為主的偉晶巖型鋰礦化線索。該地區(qū)發(fā)現的鋰成礦偉晶巖主要由鉀長石、鈉長石、石英、云母(鐵鋰云母和鋰云母)、電氣石(黑電氣石和鋰電氣石)等組成,副礦物主要有綠柱石、鈮鐵礦族礦物、含鈮金紅石、鋯石、獨居石等,顯示一定的鋰云母-鋰電氣石偉晶巖型鋰礦找礦潛力。

      4 喜馬拉雅成礦帶稀有金屬成礦作用研究進展與存在問題

      4.1 主要研究進展

      鑒于喜馬拉雅帶稀有金屬找礦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目前關于該帶稀有金屬成礦作用的研究相對較少,主要集中在稀有金屬成礦花崗巖巖石學研究與成礦作用過程研究兩方面。

      在成礦花崗巖巖石學研究方面,淡色花崗巖的成因是繞不開的話題。淡色花崗巖為Le Fort于1973年引入的花崗巖名稱概念,由于其大面積分布于世界上最年輕的造山帶而被廣泛關注,相關研究文獻數以千計。傳統(tǒng)研究認為,喜馬拉雅淡色花崗巖是高喜馬拉雅變質巖系經原地低程度部分熔融而成(Harris et al., 1994),并長期占據學術界主導地位,而這種成因類型的花崗巖被認為是較少伴有稀有金屬成礦作用的(吳福元等,2021)。隨著研究程度的深入,諸多研究認為喜馬拉雅淡色花崗巖并不是原地低程度部分熔融而成,而更可能為原生巖漿經歷高度結晶分異而成(吳福元等,2015,2021;Wu et al., 2020),而這種高分異花崗巖通常被認為具備形成稀有金屬礦產資源的較好潛力(陳駿等,2008)。該創(chuàng)新認識為喜馬拉雅帶稀有金屬找礦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盡管目前喜馬拉雅淡色花崗巖的成因仍然存在爭議,但這些淡色花崗巖確實可以形成Li-Be-Nb-Ta等稀有金屬成礦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就這點來看,高分異花崗巖的成因認識更具有合理性。然而,鑒于筆者知識有限,尚無法較為全面、客觀的評述喜馬拉雅淡色花崗巖成因這一重大科學問題,因此本文對于喜馬拉雅淡色花崗巖成因暫不做詳細討論。

      在稀有金屬成礦作用過程研究方面,目前已有較多研究資料積累。據研究顯示,目前喜馬拉雅帶稀有金屬成礦作用主體可分期三期次。第一期為晚漸新世—早中新世偉晶巖型鋰成礦作用,其成礦作用時代在25~23Ma左右,如瓊嘉崗(秦克章等,2021)、熱曲(劉小馳等,2021)、普士拉(Liu et al., 2020)等珠峰地區(qū)出現的偉晶巖型鋰礦均形成于該時期。第二期為以拉隆為代表的鈹鈮鉭稀有金屬成礦作用,其成礦時代為早中新世(21Ma)(付建剛等,2020)。第三期以錯那洞為代表,發(fā)育錫石-硫化物型錫鈹鎢礦、偉晶巖型鈹銣礦、矽卡巖型鈹鎢礦、云英巖型錫礦及熱液脈型螢石礦等多種礦化類型,成礦時代在18~14Ma之間(張林奎等,2018;Cao et al., 2020, 2021),具多階段成礦特征。從區(qū)域上目前已發(fā)現的稀有金屬成礦作用來看,從東至西,成礦時代逐漸變老,主要礦化類型具有從錫石-硫化物型錫鈹鎢礦→鈉長石花崗巖型鈹鈮鉭礦→偉晶巖型鋰礦的變化特征。值得注意的是,該變化特征僅為目前有限的資料呈現的局部現象,隨著勘查與研究工作的深入,可能會總結出完全不同的變化規(guī)律。

      在典型礦床研究方面,目前報道的研究資料相對較少,主要集中在錯那洞礦床。據流體包裹體及C-H-O-S同位素研究顯示,錯那洞礦床成礦流體主要源于中新世淡色花崗巖出溶的還原性成礦流體,成礦物質主要來源于巖漿,少量來自圍巖,流體沸騰作用及其與圍巖之間的水巖反應是成礦物質沉淀的關鍵控制因素(Cao et al., 2020, 2021)。需要注意的是,錯那洞礦床淺部發(fā)現了較多的代表氧化環(huán)境的鏡鐵礦及石膏等礦物組合,表明晚期很可能具有天水的加入,而天水的加入是否對物質沉淀具有影響,需要進一步開展相關研究。

      4.2 存在問題

      從目前喜馬拉雅帶稀有金屬研究現狀可以看出,尚存在如下關鍵科學問題:

      (1)制約稀有金屬成礦的地質背景不清楚

      已有研究表明,喜馬拉雅帶稀有金屬成礦作用與淡色花崗巖漿活動是密切相關的。然而,淡色花崗巖的成因本身存在爭議,其形成的深部動力學過程并不清楚。此外,喜馬拉雅帶大面積分布的中新世淡色花崗巖成巖時代與岡底斯斑巖銅礦帶成礦斑巖成巖時代高度一致,他們之間是否具有源于深部的內在聯(lián)系也不清楚。因此,對于喜馬拉雅帶稀有金屬成礦地質背景研究依然任重道遠。

      (2)形成不同稀有金屬礦化類型的關鍵控制因素不清楚

      前述研究已表明,喜馬拉雅帶從東至西,控礦地質體不相同,主要礦化類型也具有從錫石-硫化物型錫鈹鎢礦→鈉長石花崗巖型鈹鈮鉭礦→偉晶巖型鋰礦的變化特征。是什么控制了不同稀有金屬礦化類型的產出?這是尚未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

      (3)錫鎢與鈹鋰鈮鉭共生分異機制不清楚

      從喜馬拉雅帶已發(fā)現的稀有金屬礦床來看,錫鎢的分布是十分局限的,目前僅在錯那洞礦床有明確產出。錯那洞礦床為錫鈹鎢共生,錫鎢與鈹成礦作用被認為是同一成礦系統(tǒng)的產物(李光明等,2021)。然而,為何在其他地方沒有發(fā)現顯著的錫鎢成礦作用?它們之間的共生分異機制是什么?目前尚不清楚。此外,對于鎢錫的成因而言,近年來已有研究表明南嶺地區(qū)錫成礦花崗巖源于源巖經黑云母脫水熔融而成(Yuan et al., 2019),而鎢成礦花崗巖源于源巖經白云母脫水熔融而成。如果該成因觀點同樣適用于喜馬拉雅帶,那么喜馬拉雅帶錫鎢與稀有金屬的共生分異機制需要重新考慮。

      (4)稀有金屬與鉛鋅-金銻成礦作用關系尚不明確

      已有資料顯示,喜馬拉雅帶稀有金屬礦床的外圍往往分布有大量的鉛鋅及金銻成礦作用,如扎西康礦集區(qū)就是典型實例(圖3)。它們之間成礦時代相近,在平面上具有明顯的從高溫至中低溫的分帶特征,顯示為同一成礦系統(tǒng)產物的基本格架。然而,它們是否確實為同一成礦系統(tǒng)的產物?受什么樣的內在因素控制?目前尚未有明確的答案,需要開展進一步的研究。

      5 喜馬拉雅成礦帶稀有金屬成礦作用研究與找礦方向

      盡管目前關于喜馬拉雅淡色花崗巖的成因研究已有較多資料積累,但關于稀有金屬成礦作用的研究僅停留在初級階段,且目前的研究均停留在地表露頭尺度,還不能完全反映稀有金屬成礦過程的全貌。因此,針對喜馬拉雅稀有金屬成礦作用更深入的研究對于區(qū)域找礦工作而言意義重大。結合不斷深入的勘查評價工作,筆者建議今后喜馬拉雅稀有金屬成礦作用研究應加強如下幾方面:(1)結合目前區(qū)域上已發(fā)現的稀有金屬礦化類型,系統(tǒng)厘定高分異淡色花崗巖巖相分帶與稀有金屬成礦分帶的相互關系;詳細解剖典型成礦偉晶巖的礦物組成分帶及相應的稀有金屬礦化分帶,建立喜馬拉雅式高分異淡色花崗巖-偉晶巖巖相分帶與相應的稀有金屬分帶,以指導勘查評價工作;(2)對喜馬拉雅帶已有稀有金屬礦化組合進行系統(tǒng)研究,探討鋰-鈹-鈮-鉭-鎢-錫共生分離機制;(3)加強典型礦床研究,在此基礎上將喜馬拉雅帶已發(fā)現的稀有金屬礦化類型作為一個整體或一個成礦系列來考慮,總結其成礦規(guī)律,建立喜馬拉雅式稀有金屬礦成礦模式與勘查模型;(4)加強喜馬拉雅帶稀有金屬成礦作用與鉛鋅及金銻成礦作用關系研究,為區(qū)域協(xié)同找礦工作提供指導。

      前文已經提及,喜馬拉雅帶發(fā)育有6種稀有金屬礦化類型。但就可利用性及找礦前景來看,目前矽卡巖型鈹礦利用性較差,而鈉長石花崗巖型鈹-鈮-鉭礦及熱液脈型螢石-鈹礦規(guī)模有限。在已發(fā)現的稀有金屬礦化類型中,錫石-硫化物型錫-鈹礦及偉晶巖型鋰-鈹礦均有較好的找礦效果或重要找礦發(fā)現,且可利用性較好,最具經濟意義上的找礦價值。因此,建議該階段重點開展錫石-硫化物型錫-鈹礦及偉晶巖型鋰-鈹礦的找礦勘查工作,次要開展鈉長石花崗巖型鈹-鈮-鉭礦及熱液脈型螢石-鈹礦的研究與找礦評價,力爭取得突破。此外,要做好區(qū)域稀有金屬潛力評價工作,為區(qū)域稀有金屬找礦工作提供支撐,同時兼顧資源潛力、技術經濟可行性和環(huán)境影響“三位一體”綜合評價,推動喜馬拉雅帶稀有金屬礦產勘查與開發(fā)利用。

      需要指出的是,喜馬拉雅帶新發(fā)現的稀有金屬成礦作用大部分靠近我國邊境地區(qū),通過進一步的勘查評價工作有望形成西藏地區(qū)新的稀有金屬成礦帶,具有重大的戰(zhàn)略意義。

      致謝:在論文的撰寫過程中得到了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吳福元院士及秦克章研究員、南京大學王汝成教授、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唐菊興研究員到錯那洞地區(qū)考察時的學術指導!參加野外工作的還有梁維高級工程師、董隨亮高級工程師、夏祥標正高級高級工程師、付建剛副研究員、曹華文副研究員、王藝云博士、卿成實博士、張海博士、李應栩副研究員、吳建陽高級工程師、馬國桃高級工程師、董磊高級工程師、代作文博士、黃春梅博士、郭偉康博士、徐培言博士等。審稿人對論文提出了建設性的修改意見,一并謹致謝忱。

      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以下簡稱“成都中心”)對于青藏高原的大地構造演化、礦產勘查評價及成礦作用研究均作出了重大貢獻,作為主要承擔單位完成的“青藏高原地質理論創(chuàng)新與找礦重大突破”項目更是獲得了2011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是青藏高原地調科研重磅級功勛單位。筆者自2015年畢業(yè)進入成都中心工作以來,一直在喜馬拉雅帶從事稀有-鉛鋅-金銻礦產勘查評價與成礦作用研究工作,筆者感恩成都中心對我的培養(yǎng),謹以此文祝賀成都中心成立60周年,祝福成都中心蓬勃發(fā)展,再創(chuàng)佳績。

      注釋:

      ①Heim A, Gansser A, 1939. Central Himalaya, Geological observations of the Swiss expeditions 1936[R]. Mémoire Société Helvetique Science,73:1-245.

      ②夏祥標,李光明,張林奎,等,2021. 西藏山南市錯那縣吉松祥林鈹錫多金屬礦調查評價報告[R]. 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 1-189.

      猜你喜歡
      錫石鋰輝石成礦作用
      常見外界離子影響鋰輝石捕收劑性能的研究進展
      世界錫礦時空分布規(guī)律及成礦作用
      礦產勘查(2020年4期)2020-12-28 00:29:50
      小興安嶺東安—烏拉嘎地區(qū)巖漿演化與金成礦作用
      礦產勘查(2020年4期)2020-12-28 00:29:36
      內蒙古額濟納旗獨龍包鉬礦成礦作用研究
      礦產勘查(2020年8期)2020-12-25 02:46:28
      廣西環(huán)江縣九逢錫礦床錫石碎裂特征及剪切作用分析
      YOA和Ca2+對鋰輝石浮選行為的研究
      草酸對錫石可浮性的影響及其作用機理研究
      金屬礦山(2020年4期)2020-05-28 10:29:06
      檸檬酸對錫石浮選行為的影響及其作用機理分析
      鋰輝石浮選機理研究現狀
      硅酸鹽通報(2016年8期)2016-10-13 07:50:10
      個舊錫礦錫石的礦物學研究
      西北地質(2016年1期)2016-10-10 07:30:50
      图片| 新绛县| 理塘县| 潞西市| 珲春市| 永州市| 益阳市| 灌云县| 泸定县| 祁门县| 于都县| 锡林郭勒盟| 环江| 宣汉县| 溆浦县| 故城县| 田阳县| 上饶县| 扎赉特旗| 绥德县| 天台县| 和龙市| 马关县| 县级市| 怀宁县| 北川| 章丘市| 天等县| 龙州县| 烟台市| 乌审旗| 治多县| 印江| 通许县| 磴口县| 航空| 界首市| 无为县| 宜良县| 中西区| 宝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