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新沂市第一中學 王聰慧
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存的。一個單元中的幾篇文章也是如此,一個單元由幾個單篇構成,一個單篇由字詞句段構成,理解單篇及單篇中的字詞句段的目的是幫助我們讀懂單元中所有文章;而單元的內(nèi)容又離不開單篇和單篇中字詞句段這些好的形式的表達。所以,單元的整體與單篇及單篇字詞句段的局部,單元中心與單篇及單篇字詞句段的表達技巧,單篇內(nèi)部、段落內(nèi)部、句子內(nèi)部都存在密切聯(lián)系。因此,整體閱讀時應將單元整體與單篇及單篇局部、中心與技巧結合起來,使單元整體與單篇或單篇局部雙向溝通,這種閱讀的方法叫整體閱讀法。
整體閱讀法一般有如下三個實施步驟。
拿到單元讀物后,應指導學生迅速地“觀其大略”,搜尋信息,確定各單篇文體特點,弄清各單篇時代背景與創(chuàng)作意圖,把握各單篇的基調(diào)和作者的傾向,理清各單篇的脈絡,概述各單篇內(nèi)容。以上雖是對單元中各單篇的整體感知即粗略的認識,但卻不可忽視。從整體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看,它可提高閱讀速度,養(yǎng)成良好的通讀習慣,提高概括——抽象認識能力;從應試角度看,可對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作基本定向的把握,掌握解題的主動權,為下一步具體分析單篇及單篇局部內(nèi)容奠定可靠的基礎。
我們常講“文不離句,句不離詞”,同理,單元離不開單篇。剖析單元應從單篇或單篇局部入手,剖析單篇或單篇局部應從字詞句段入手。單篇局部剖析首先是理解詞語,包括正確判斷詞義,辨明指代關系,領悟詞語在特殊環(huán)境中的含義。其次是分析句子,包括把握關鍵句和富有表現(xiàn)力的句子。第三是切割段落,它包括劃分段內(nèi)層次,劃分句群關系,理清句子順序。單篇局部剖析是單元整體閱讀理解的關鍵一環(huán),沒有具體的、準確的單篇局部分析,就不能達到單元整體閱讀的目的。
對單元的思想內(nèi)容、表達技巧和語言風格作出整體評價,這可以說是對語文能力高層次的要求。有了這種能力,也就具備了一定的語文素質(zhì),達到了培養(yǎng)和提高現(xiàn)代文閱讀能力的目的。
從以上整體閱讀的三個步驟來看,整體閱讀法是先從整體開始,再作單篇或單篇局部分析,最后再回到整體。所以,整體閱讀法是“單元整體→單篇或單篇局部→單元整體”這樣的閉環(huán)過程。但學生在閱讀單元時,尤其是在高考考場上閱讀非連續(xù)性文本時,往往會手足無措,沒有章法。教師在平時單元閱讀教學中,要對學生加強指導。
縱觀近幾年高考語文試卷,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題越來越重視對學生整體把握文章能力的測試。學生要想很好地解答這些問題,必須建立在對文章內(nèi)容整體把握的基礎之上。這就要求我們在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的教學中重視培養(yǎng)學生對文章整體把握的能力。
所謂整體把握,就是拿到一組文章后,要從整體上去看它,而不要僅僅局限于某一篇、某一段、某幾句。整體把握包括四個方面。
無論什么文體的單元,都是在一定范圍之內(nèi)發(fā)表意見或建議。這就是單元的話題范圍,我們在閱讀單元文章時首先要搞清楚。由此出發(fā),對單元中的微觀問題、單篇問題、局部問題的理解才能準確,才能避免主觀隨意性。學生如果明確了單元的話題范圍,答題就不會超出、偏離單元的話題范圍,就很容易把正確答案選出來或做出來。
背景是一個更大的語言環(huán)境,它是理解單元的一個重要依據(jù)。讀單元中的某一篇及涉及到的問題,要把它放到一定的背景中去理解,這是一個重要的單元閱讀意識。
背景材料有的在文中提供一些,透露一些,閱讀時切不可忽略;有的文中不含背景因素,全靠讀者憑自己積累的知識去理解。如果不了解或忽略了這一點,常會弄出錯誤。但相當多的學生面對這個問題卻無從下手,就是因為缺乏這個背景意識,不懂得把握背景知識來解決問題而是信手涂鴉,結果答案令人啼笑皆非。因此,對于單元中的相關背景材料決不能忽視,它是我們理解文章內(nèi)容、作者情感的一個不可缺少的根據(jù)。
作者在構思一篇文章時總有他的思路,體現(xiàn)在文章中就是脈絡,落在文字上就形成了框架結構。一段有一段的脈絡,一篇有一篇的脈絡。閱讀單元中的單篇時,我們必須注意搞清楚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脈絡。
高考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中常有關于單篇段落大意的分析題。分析單篇段落大意,學生從小學就受過訓練,按說不難,可得分率卻不高,失誤原因就在于學生沒能真正把握文章的思路脈絡。有些概括段落大意的題目,命題者的意圖并非僅止于要求學生歸納出文章的各段大意,更深一層的用意是考查學生對全文脈絡、作者思路的理解把握。學生一旦把握了文章的思路脈絡,題目就迎刃而解了。
單元中每篇文章都有主題、宗旨,而主題、宗旨是通過材料表現(xiàn)出來的。把握了主題、主旨,對于理解材料、結構、語句的意思等也有決定作用。高考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與此相關的試題比較多,當然也有不少試題直接考主題、宗旨。要正確回答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中的問題,必須首先弄清各單篇的主題、宗旨,才能作出正確的解答;有的試題看似與文章主題、宗旨無關,但如果離開了主旨的把握,就很難做出準確的判斷,就會做出錯誤的回答。
以上四個“把握”是學生閱讀單元的關鍵,學生如果真正地掌握了這四個“把握”,那么,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將不再是高考的難點。當然,這需要教師加強指導,更需要學生加強訓練。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我們大膽引進了整體閱讀法,完成了對說明文單元課文說明順序、說明方法和說明文語言等教學任務的重點突破。
(1)討論歸納說明文要素。
說明文要素包括:①說明對象與特征。②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③說明方法:下定義、舉例子、列數(shù)字、作比較、打比方、引用等。④語言特點:準確、簡明。
(2)討論分析說明對象及特點。
題目 對象 特征《景泰藍的制作》 制作的過程 繁復、精細《南州六月荔枝丹》生態(tài)與生產(chǎn)情況 不耐貯藏《一個好樹種——泡桐》 特點和用途 好樹種《蟬》 生長過程及生活習性四年黑暗一月光明
(3)討論分析說明順序。
根據(jù)每課預習提示和課后思考練習,討論分析四篇課文的說明順序。
題目 說明順序《景泰藍的制作》 程序說明:以制作景泰藍的過程為順序《南州六月荔枝丹》 空間說明:外→內(nèi),主→次,實→虛《一個好樹種——泡桐》邏輯順序:特點與用途的關系《蟬》 空間順序:下→上,上→下
(1)閱讀《景泰藍的制作》第四段,討論課后思考題,歸納其說明方法,領會綜合使用多種說明方法的作用。
(2)閱讀《南州六月荔枝丹》2~5段,分析其說明方法,領會《荔枝圖序》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3)閱讀《一個好樹種——泡桐》第三段,結合課后思考題,討論列數(shù)字說明的作用。
(4)閱讀《蟬》第9~10段,結合課后思考題,領會打比方說明的妙處。
(5)小結。
題目 說明方法《景泰藍的制作》 下定義、舉例子、打比方、作比較《南州六月荔枝丹》 引用、作比較、下定義、舉例子、插圖《一個好樹種——泡桐》 列數(shù)字《蟬》 打比方
(1)完成《景泰藍的制作》課后思考題,領會本文用詞特點。
(2)完成《南州六月荔枝丹》課后思考題,比較加點詞表達意義的不同。
(3)完成《一個好樹種——泡桐》課后思考題,體會句中加點詞的作用。
(4)完成《蟬》課后思考題,選擇恰當?shù)膭釉~填空。
(5)評價每篇課文說明語言的特點:
《景泰藍的制作》在使用科學術語的同時,還用了許多口語,使文章顯得通俗易懂?!赌现萘吕笾Φぁ吩谝梦墨I資料的同時,還引用大量的文人詩句,熔科學、文學、歷史于一爐,使語言顯得形象、確鑿可信。《一個好樹種——泡桐》是一篇科技匯報材料,文中多用術語和數(shù)據(jù),突出了語言科學性和嚴密性的特點。《蟬》屬科技小品文,作者用擬人的手法和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并選用恰當?shù)膭釉~來突出說明對象的特征,使文章顯得生動有趣。
整體閱讀法在說明文單元教學中的運用,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設計的模式,提高了閱讀速度,使以往需要8~10課時完成的教學任務縮至5~6課時完成,同時也注重了知識的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突出了文體特點。
整體閱讀法并非只能在教材單元中運用,更非只能在同一文體單元中運用。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需要和自己掌握的材料,編排非同一文體課文單元對學生進行整體閱讀法的訓練。
如把《明湖居聽書》《獵戶》《綠》《荷葉詠》編排為一個單元,比較這四篇文章描寫的主體或人或景或物,均有相同之處,同樣采用了烘云托月、欲揚先抑的寫法。這種寫法,既無損于文章主題思想的表達,又能收到顯著的藝術效果。
在《明湖居聽書》中,先寫次要人物琴師和黑妞,而非主要人物白妞。先寫貌丑琴師輪指彈奏之音,使“臺下叫好聲音不絕于耳”。繼寫黑妞容貌之美,服裝之麗,說書聲“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轉腔換調(diào)之處,百變不窮”,使聽眾不停議論,反應強烈,感人肺腑。這些旨在為后文對白妞的相貌之俏、服裝之華省下筆墨,亦為突出白妞的絕唱烘云托月、欲揚先抑。由此可見,文中先令琴師和黑妞出場,都是為白妞登場層層鋪墊,使白妞登場后聽眾突然感到強中更有強中手,強將手下無弱兵,從而突出白妞說書技藝的出類拔萃。
在《獵戶》中,先寫的是陪襯人物尚二叔和“百中”老人,而不是主要人物——訪問的主要對象打豹英雄董昆。文章開頭簡筆交代打獵的季節(jié)、時間、天氣和訪問的對象之后,繼之不是寫主要人物,而先插敘尚二叔帶自己去打獵的童年趣事,其旨在為后文董昆的出場埋下伏筆,給文章增添波瀾。接著寫的還不是主要人物,而是寫獵技名揚的“百中”老人,其旨在為董昆出場進一步作墊,使文章再起波瀾,為董昆出場繼續(xù)蓄勢。除此之外,還寫了訪問途中聽場長談“獵經(jīng)”和打獵小組出色成績以及董昆打死金錢豹后成為勞動英雄所獲的獎品。這些均從側面烘托,為董昆安排一個傳奇式的出場多方映襯,以達到突出主要人物的效果。
在《綠》中,作者重點要寫的當然是“綠”,而這“綠”應該是梅雨潭的綠。作者在文章開頭確實也點了題:“驚詫梅雨潭的綠?!钡牵髡呦旅鎱s沒有寫梅雨潭,更沒有寫到“綠”,而卻大寫特寫梅雨瀑。作者從不同的角度寫了梅雨瀑,如瀑的概貌、瀑的響聲、瀑的兩壁。作者寫完梅雨瀑后,還是沒有寫梅雨潭,也沒有寫“綠”,而又開始寫梅雨亭了。作者也從不同的角度寫了梅雨亭,寫了梅雨亭周圍巖石的陡峭、秋日天際的微云、潤濕草叢的綠意,等等。作者之所以對梅雨瀑、梅雨亭先作著力的細摹,旨在為后文細致描寫梅雨潭綠意之厚、水面漣漪、水光嫩滑明亮、水色溫潤如玉和濃淡相宜烘云托月;為抒發(fā)作者對梅雨潭的綠的驚詫與贊美欲揚先抑。作者這樣寫更能突出主題,收到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
在《荷葉詠》中,文章的主體是描寫和詠贊荷葉,卻從荷花入手。文章前一部分不惜濃墨重彩描繪荷花,擬其沁人心脾之香,摹其誘人之色,狀其玉立亭亭與嬌羞欲語之形。還引述古代騷人墨客詠贊荷花的詩文,極力鋪陳,詠贊荷花之美。而后一部,才對被忽視的荷葉賦予新義。著意描寫其形與色以及與人一般的靈性,默默無言地屬于陪襯的地位“上催芙蓉赤,下助玉藕白”“不與人爭風”“把陣陣清香送來”的樸實無華的品格。還寫出了荷葉久旱不沾一滴珍珠似的水,風雨忘我護荷花,烈日撐起翠蓋擋炎熱的無私奉獻的精神。作者這樣寫,是妙用烘云托月、欲揚先抑的寫法。前一部分表面詠贊荷花,實則為后一部分摹葉詠葉鋪陳作墊,烘托出荷葉的自然美和精神美。
綜上所述,《明湖居聽書》《獵戶》《綠》《荷葉詠》,其相同的寫法,可謂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旨在為描寫的人、景、物層層鋪墊,多方映襯,波瀾迭起,引人入勝,達到烘云托月、欲揚先抑之效,最終突出主要描寫的人、景、物,強烈地感染讀者,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整體閱讀過程中,上面說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lián)系的。另外,整體閱讀還可以從單篇文章的體式、作品的情境基調(diào)等方面來進行。整體閱讀是一種意識,是經(jīng)過訓練才能養(yǎng)成的一種科學的思維習慣,我們必須要扎扎實實地、堅持不懈地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的這種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