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區(qū)位于閩東中生代火山斷拗帶中西部、北東向政和—大埔及福安—南靖深大斷裂所夾持的壽寧—華安斷隆帶與北西向建寧—湄洲灣深大斷裂交匯部位(圖1)。礦區(qū)處在壽寧—華安斷隆帶中段的次級構造單元葛坑—龍門場北東向斷隆帶變質巖區(qū)內。礦床由十三金礦段、十四金礦化和金鐘形礦段組成。1996年建成投產至今累計采出金屬量已超過5噸,對該礦開采的實踐過程中,礦山地質人員對該礦床的地質特征取得了較深的認識
。隨著淺部資源逐漸枯竭,礦區(qū)急需在深部勘查取得突破,本文基于前人工作的基礎上系統(tǒng)總結了該礦床地質特征及控礦因素,并結合礦山目前勘查實際情況,對礦區(qū)深部找礦潛力進行分析,對礦區(qū)下一步深邊部地質勘查工作有一定指導意義。
礦區(qū)地層簡單,為新元古代大嶺組(Pt31-2dl),區(qū)內大面積分布。巖性主要為灰、灰黑色黑云斜長變粒巖、黑云二長變粒巖、夾少量含斜長淺粒巖、絹云綠泥千糜巖、糜棱巖等。十三金礦段、十四金礦段巖石普遍具較強的混合巖化,混合巖化脈體成分為長英質,部分硅質脈體,脈體含量一般5%~25%,多呈條帶狀順片理展布,少數呈眼球狀、揉皺狀;金鐘形礦段巖石普遍較破碎。蝕變類型有綠泥石化、絹云母化、方解石化和黃鐵礦化
。地層片理走向主要呈北西-南東走向,少數北東走向。是本區(qū)金的賦礦地層。
區(qū)內以褶皺構造、韌脆性剪切帶、脆韌性構造、脆性斷裂構造為主要構造。
(1)褶皺。區(qū)內主要褶皺構造為十三金~金鐘形向形,屬礦區(qū)官田-雙旗山復向斜之次級構造,分布在它的南東翼。發(fā)育在十三金礦段119~104線,長大于600m,寬60m~150m,呈線狀展布,軸向320°~340°,沿走向有舒緩波狀起伏,軸面傾向北東,傾角65°~88°。構成向形褶皺面的摳扭是以115線以北,傾向北西、115~103線傾向南東、103~104線傾北西的波狀起伏的曲線。102線北西向形形態(tài)較開闊,寬100m~150m,l02~104線向形寬度(波長)和波幅遂漸減小,到108線過渡為單斜構造。向形構造具有南西翼陡北東翼緩的特點,其南西翼傾向20°~60°,傾角35°~50°,北東翼傾向200°~240°,傾角20°~35°。向形構造出露完整,局部地段被小斷層及花崗斑巖脈破壞。十三金礦帶發(fā)育于該構造中,礦帶空間展布和形態(tài)隨褶皺的變化而變化。
復方芎芍膠囊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觀察…………………………………………………… 崔恒菁等(2):223
(2)韌脆性剪切帶。多數情況下為順層剪切,局部可見穿層現象,總體形態(tài)與地層褶皺形態(tài)一致,為似層狀,呈舒緩波狀特征,傾向60°~80°,傾角20°~55°,帶寬2m~10m,主體半隱伏于地表以下,于十三金礦段出露地表,地表延長大于800m。帶內由絹云綠泥千糜巖、糜棱巖、黃鐵石英脈等巖性組成,夾有弱變形的變粒巖、斜長淺粒巖。剪切帶上、下盤發(fā)育碎裂巖帶,厚一般5m~15m,由碎裂程度不一的碎裂巖化淺粒巖、變粒巖組成。是本區(qū)主礦體13Au的容礦構造,礦體產于韌脆性剪切帶內或其上下盤碎裂巖帶中。
(3)脆韌性構造。位于韌脆性剪切帶下盤西南側,傾向330°~350°,傾角35°~40°,地表延長大于160m,破碎帶寬度1m~3m。斷裂面呈舒緩波狀,屬于壓扭性斷裂,構造帶巖性表現為絹英巖化碎裂斜長淺粒巖,少量糜棱巖并充填有石英脈,為十四礦段14Au礦帶容礦構造;
近礦圍巖蝕變類型主要為硅化、絹云母化、鉻云母化、鉀化、綠泥石化、方解石化、黃鐵礦化。其中硅化、鉻云母化、黃鐵礦化與金礦化關系密切。
(3)早白堊世侵入巖。早白堊世侵入巖具多期次侵入、巖石類型復雜等特點。第一次侵入有花崗閃長斑巖;第二次侵入有花崗斑巖,第三次侵入為閃長玢巖、閃長巖等?;◢忛W長斑巖(γπδS)零星分布于礦區(qū),呈小巖株狀;花崗斑巖(γπK1)廣泛分布于區(qū)內,多呈小巖脈狀產出,沿斷裂貫入而呈北東和東西走向,巖脈一般長0.2km~1.2km,寬一般10m~30m,個別大于150m。該類巖石內外接觸帶出現硅化、黃鐵礦化、鉻云母化,常伴隨金礦(化)體;閃長玢巖(δμK1)零星分布于礦區(qū),呈小巖脈產出,沿小斷裂或片理侵入。常見由兩期:①呈灰黑色、梅點狀結構,塊狀構造;②呈灰白色、斑狀結構,塊狀構造,該期巖石具暗色黃鐵礦化,常伴隨金礦(化)體出現,該期巖體一般沿斷層侵入或侵位礦體。
礦區(qū)內可劃分出志留世、中二疊世和早白堊世侵入巖,呈小巖株、巖瘤狀,局部呈小巖脈狀產出,詳見圖1。
礦區(qū)成礦期巖漿巖類型主要為花崗斑巖、閃長玢巖、閃長巖,常見此類脈巖沿斷層侵入。巖漿控制成礦主要方式:①礦源層(上元古界麻源群)在巖漿熱液作用下,使金活化遷移,在成礦流體中進一步富集。②巖漿提供礦質和成礦流體,在巖漿及其流體的分異演化過程中沿構造帶充填、交代富集而形成金礦體。
(1)志留世侵入巖。志留世侵入巖有石英二長閃長玢巖和花崗閃長巖,零星分布出露于十三金與金鐘形礦段一帶,局部巖石經后期熱液蝕變,具暗色黃鐵礦化、煙灰色硅化,常常見有金礦(化)體伴隨出露。石英二長閃長玢巖(ηδομS)多數呈巖瘤狀分布,該類巖石主要于淺肉紅色,花崗閃長巖(γδS)分為兩種:①呈灰白色,似斑狀結構,片麻狀構造,部分片麻狀構造不明顯;②呈白色或淺灰白色,中細粒花崗結構,塊狀構造。
(2)中二疊世侵入巖。本區(qū)中二疊世侵入巖僅見有石英閃長巖(δομT2)。零星分布于金鐘形礦段內,呈脈狀產出,走向北東為主,少數近南北向,多順層產出。脈長一般幾米至幾十米不等,規(guī)模較小。
該司是原藥監(jiān)局的核心司局之一,前身是原國家藥監(jiān)局藥品注冊司。2006年,時任司長曹文莊被立案偵查。該案被中國檢察出版社出版的《讓貪官開口》稱為“全國商業(yè)賄賂第一案”。該司也因其控制全國數千家藥廠的藥品注冊,被稱為“天下第一司”。
礦石類型:按容礦巖石類型劃分為變粒巖型、千糜巖型、石英脈型3種類型。變粒巖型金礦石為主要的金礦石類型,占總量的75%,容礦巖石包括淺粒巖、含黑云斜長變粒巖、混合巖化黑云斜長變粒巖、長英質糜棱巖等;千糜巖型金礦石礦石量僅次于變粒巖型金礦石,占總量19%,容礦巖石主要為絹云綠泥千糜巖;石英脈型金礦石礦石量較少,僅占總量6%。
(2)動力變質作用。區(qū)內動力變質作用形成了一系列與擠壓破碎帶、斷裂構造密切相關的動力變質巖(如構造角礫巖、碎裂、碎斑狀變粒巖、片巖類、碎斑巖等)和綠泥石、絹云母等新生應力礦物帶。本礦區(qū)具有一定層位的動力變質帶(相當于層間擠壓破碎帶),為圍巖蝕變和礦體的形成提供了最為有利的空間條件。
礦區(qū)礦體嚴格受構造帶控制,在十四金、十三金、金鐘形礦段內分別圈定了3個金礦帶,十四金礦帶位于南西側,走向北東東,傾向北西,十三金礦帶位于中部,南部延伸至十四金礦段,深部延伸至金鐘形礦段,走向北北西,傾向北東,6金礦帶位于東部,走向北北東,傾向南東,主要礦體分別為14Au、13Au、6Au1礦體。主礦體整體連續(xù)性較好,沿構造呈現膨脹夾縮、尖滅再生特點,多呈囊狀、板狀、層狀,三條礦體均出露地表。
三個金礦帶主要礦體的特征如下:①6AuⅠ礦體分布金鐘形礦段在13-10線之間,受脆性斷裂控制,工程控制標高350-620m,呈似板狀、透鏡狀,局部具尖滅再現,總體產狀142°∠62°,長約600m,傾向延深最大310m,平均130m,礦體最大厚度4.20m,平均2.07m,金最高品位14.00g/t,平均品位4.34g/t,品位變化系數90.68%,屬均勻類別,容礦巖石為碎裂斜長淺粒巖、黃鐵礦石英脈。②13Au礦體地表出露于十三金礦段19-1線一帶,深部隱伏于十三金、十四金、金鐘形礦段,受韌脆性剪切帶控制,產于韌脆性剪切帶中或其頂、底碎裂巖帶內,是雙旗山金礦的主礦體,工程控制標高755m~260m。礦體呈似層狀、層狀,總體呈北西~南北走向,傾向北東~東,傾角20°~55°,局部變陡。沿走向長約930m,最大延深960米(3線),礦體控制真厚度1.19m~15.48m,平均厚度3.90m,礦體品位1.32g/t~4.83g/t,平均品位2.55g/t,品位變化系數屬均勻類型。容礦巖石為黃鐵礦石英脈+淺粒巖+絹云綠泥千糜巖為主。③14Au礦體地表出露于十四金礦段12-18線一帶,受脆韌性構造控制,工程控制標高480m~630m,呈似板狀、透鏡狀,局部膨脹夾縮,總體產狀340°∠40°,長約230m,傾向延深大于220m,平均厚度1.98m,平均品位1.68g/t,容礦巖石為碎裂斜長淺粒巖、黃鐵礦石英脈。
礦石結構構造:礦石結構以他形—半自形晶粒狀結構為主,次為碎裂結構、填隙結構等,偶見包含結構;礦構造以浸染狀、細脈浸染狀構造為主,次為條帶狀、團塊狀構造。
科研成果轉化是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從一項科研成果形成到走向市場、真正產業(yè)化,需要經過小試、中試等好幾個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科研工作者和高校科研機構目前尚缺乏足夠的資本和能力去完成這一系列的環(huán)節(jié)??蒲腥藛T對市場需求把握不準,也缺乏商業(yè)談判的能力,目前的科研機構結構簡單,人員不專業(yè),尚無法勝任實踐測試、走向市場產業(yè)化生產這兩個階段。
(1)區(qū)域變質作用。在加里東期中壓型區(qū)域動力變質作用期間,區(qū)內新元古代大嶺組巖層內形成了相當于高綠片巖-低角閃巖相的變質帶。在官田-肖坂一帶主要出現變粒巖夾片巖組合-火山復理石建造,由中厚層狀變粒巖夾薄層狀片巖構成,主要巖性為黑云母(云母)斜長變粒巖、云母二長變粒巖及黑云(白云)石英片巖與白云(絹云)片巖。在區(qū)域動力變質作用下新元古代大嶺組巖層中的“金”元素發(fā)生活化遷移,并在構造有利部位富集
。
礦石礦物成分:脈石礦物占礦石體積90%~95%,主要礦物為斜長石、次為石英、鉀長石、方解石、絹云母、綠泥石等;礦石礦物量少,一般只占礦石體積1%~5%,局部達到5%~10%,金屬礦物以黃鐵礦為主,其次為黃銅礦、方鉛礦、閃鋅礦,微量自然金等。
護理組視力恢復情況、滿意度、ADL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且HAMA評分明顯更低(P<0.05),中醫(yī)整體護理提升了護理質量,緩解患者不良情緒,提升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患者的滿意度高,視力恢復快,值得推廣。
礦段內分為兩種類型金礦體,不同類型金礦體,其圍巖巖石類型各不相同。
韌脆性剪切帶型金礦體圍巖巖石類型主要為變粒巖類,糜棱巖次之,花崗閃長巖、石英閃長玢巖及閃長玢巖偶見。當圍巖為變粒巖時,礦體與圍巖沒有明顯界線,一般要根據分析成果加以圈定,但大致可根據巖石碎裂程度、黃鐵礦含量、顏色、晶形等特征來區(qū)分礦與非礦;當圍巖為糜棱巖時,糜棱巖厚度不大,巖石色深,糜棱面理發(fā)育,界線容易識別;當圍巖為花崗閃長巖、石英閃長玢巖及閃長玢巖時,礦體與圍巖界線截然。
脈型(構造蝕變巖、石英脈型)金礦體圍巖巖石類型主要為變粒巖類,花崗閃長巖、石英閃長玢巖及閃長玢巖偶見。礦體與圍巖界線明顯,界面平整、光滑。
(4)脆性斷裂構造。位于韌脆性剪切帶上盤100m~150m,斷裂帶內發(fā)育多條構造,傾向100°~120°,傾角60°~75°,寬度2m~5m,地表延長大于480m,為張性斷層,巖性表現為碎裂巖化斜長淺粒巖、黃鐵石英脈,是金鐘形礦段主要的容礦構造,代表性礦體為6Au1。
經過正規(guī)手術及合理的治療后,兒童及青少年甲狀腺癌預后良好,治療后長期生存率很高,分化型甲狀腺癌長期生存率超過90%;甲狀腺髓樣癌的5年和15年生存率均超過85%。但與成人相比,其復發(fā)比例仍較高,可達10%~35%[28-29],故定期的隨訪很重要,包括超聲以及檢測血清Tg水平,超聲隨訪方案為初次手術后至少6個月內需進行頸部超聲檢查,之后每6~12個月復查1次[5]。
該金礦成因類型屬中低溫巖漿熱液蝕變巖型金礦床,與早白堊世巖漿活動密切相關,金礦體受地層、構造(韌脆性斷裂、脆性斷裂)控制,成礦時代為燕山晚期。
雙旗山金礦體產于上元古界麻源群第二段(pt3myb)變質巖中,該套地層金豐度值較高,巖石含金豐度是維諾格拉多夫地殼巖石克拉克值的11.4倍,礦石中自然金的成色多在900以上,該地層應是一套金的“礦源層”,空間上構成原巖為海相砂泥質夾基性—酸性火山巖的變質巖—構造帶—金礦體“三位一體”的分布格局。
④返回:當檢測結束時,通過主控制器操作讓爬行器后退,熄滅前燈,打開后視燈,通過主控制器的屏幕查看后退情形,適時控制左右方向,以便爬行器順利退出涵洞。同時,適時地回收電纜線于電纜盤內。
剪切帶與斷裂構造對金礦的形成提供了礦液通道和容礦空間。
2.從分行業(yè)來看,2000—2015年絕大多數工業(yè)行業(yè)的低碳全要素生產率是增長的,且低碳TFP的增速具有較為明顯的行業(yè)異質性:技術密集型、清潔型工業(yè)的增速明顯高于其他行業(yè),污染密集型工業(yè)的增速最為緩慢[34-36]。
褶皺構造發(fā)育于早期,后整個礦區(qū)受北西-南東、方位為順時針的扭力偶應力作用,派生應力作用產生三組主要控礦構造。①剪應力形成十三金礦段北西向韌脆性斷剪切帶,該剪切帶為雙旗山金礦主要控礦構造,表現為對早期褶皺的構造繼承,即為層間擠壓破碎剝離構造,多數情況下為順層剪切,局部可見穿層現象,其形態(tài)、產狀與地層褶皺、產狀基本一致,多為似層狀,呈舒緩波狀特征。②壓應力形成北東走向北西傾的脆韌性逆斷層,賦存十四礦段礦體,其產狀較為穩(wěn)定,傾角較緩;③張應力形成北北東走向脆性正斷裂構造,斷裂帶內發(fā)育多條近乎平行構造,賦存金鐘型礦段6Au1系列礦體,整體產狀穩(wěn)定,傾角較陡。
①褶皺構造疊加韌脆性剪切是金礦化富集的有利部位,后期剪切變形疊加越強烈,碎裂程度越高,金礦體厚度越大、品位也越高。②構造蝕變礦化帶規(guī)模愈大,則金礦化愈強,金品位愈高。③十三金礦帶呈舒緩波狀,在平緩部位,礦體厚度較大、品位較高。④不同方向的斷裂帶及裂隙交匯部位是脈型金礦體的富集部位。⑤巖礦石中數種蝕變同時出現的復合蝕變較單一蝕變金礦化強。特別是黃鐵礦化、硅化、絹云母化組成的復合蝕變對金礦化更為有利。⑥硅化與金礦化關系密切,局部形成順層交代硅化脈或石英脈,常出現高品位金礦石。⑦浸染狀、脈狀、團塊狀黃鐵礦含量越高,黃鐵礦顏色呈淺黃綠色,金品位越高。
總結來說,哈里作為極具浪漫主義氣質與理想的個體,與他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產生的強烈對抗,造成了雙重背離:身上的“狼”性促使他選擇離群索居,遠離低俗市儈的市民社會;而市民社會中的主要群體也無法容納作為“狼”的哈里的存在。正如柏拉圖洞穴隱喻中所描繪的那樣,社會大環(huán)境是無形的洞穴,市民社會中的大眾則如同洞穴中被桎梏的囚徒。
(1)礦區(qū)位于閩東中生代火山斷拗帶中西部、北東向政和-大埔及福安-南靖深大斷裂所夾持的壽寧-華安斷隆帶與北西向建寧-湄洲灣深大斷裂交匯部位,成礦地質條件優(yōu)越。
(2)雙旗山金礦體產于上元古界麻源群第二段(pt3myb)變質巖中,該套地層金豐度值較高。
(3)礦區(qū)經歷多期構造活動,燕山期巖漿熱液運移是礦體形成的主要原因。
11月20日晚間,上交所網站發(fā)布關于對浙江祥源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西藏龍薇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及有關責任人予以紀律處分的決定:對浙江祥源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及時任董事長孔德永,西藏龍薇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及其直接負責人員黃有龍、趙薇、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趙政予以公開譴責,并公開認定孔德永、黃有龍、趙薇、趙政5年內不適合擔任上市公司董事、監(jiān)事、高級管理人員。
(4)近幾年礦山地質工作揭示礦區(qū)三個礦段的3條成礦帶傾向的延深均未封閉,對礦體的追蹤均取得了較好的找礦效果(見3線地質剖面簡圖)。其中:①十四金礦段14Au礦體工程最低控制至480m標高,未見礦體形態(tài)、規(guī)模、礦化蝕變有明顯變化,可預測其深部存在較大的找礦空間;②十三金礦段13Au礦體在410-350m標高夾縮尖滅后,在350m標高以下膨脹再現,已有零星工程在0線、3線、15線、19線揭露,最低控制標高260m,揭示13Au礦帶在傾向延深上具有尖滅再現的特征,在深部存在第二個成礦空間,具有良好的找礦前景;③金鐘型礦帶6Au1礦體,工程連續(xù)控制至350m標高,控制傾向延深長度310m,礦體整體連續(xù)較好,礦體厚度雖有逐漸變小趨勢,但并未尖滅,在350m標高工程見礦最大厚度2.08m,最高品位28.15g/t,推測礦體向深部仍有一定的延深。
(5)根據目前的黃金市場行情,適當降低圈定礦體的最低工業(yè)品位,可以增加深部礦體的連續(xù)性與規(guī)模。
基于上述成礦地質條件、礦床地質特征、控礦因素及工程勘查情況等因素分析,雙旗山金礦礦區(qū)深部仍具有較好的找礦潛力。
[1]福建省地質礦產局《福建省尤溪-德化縣雙旗山金礦區(qū)十三金礦段勘探地質報告》.1994.11.
[2]南京大學、福建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福建省中東部礦集區(qū)找礦預測報告》.2016.7.
[3]陳敏川、常印佛等《中國成礦體系與區(qū)域成礦評價》.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