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是太陽系內類似行星環(huán)繞太陽運動,但體積和質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體,包括主帶小行星、近地小行星、行星的特洛伊小天體、一部分海王星外天體以及一部分半人馬小行星。當人們將目光聚焦在月球上是否存在水、火星是否適合人類生存等前沿問題時,小行星也應該得到相應的重視。
繼“天問一號”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圓滿完成后,我國的行星探測工程下一步即將開始小行星的探測,中國人探索宇宙的腳步將走得更遠。我國目前已經開始著手小行星探測任務的實施,準備在2025 年前后實施近地小行星2016HO3 取樣返回和小行星帶中的主帶彗星311P 環(huán)繞探測項目,實現(xiàn)近地小行星的繞飛探測、附著和取樣返回,希望通過一次發(fā)射探測兩類目標,實現(xiàn)三種探測模式。
一項新研究顯示,大約8000 萬年前,存在與人類大小相似的海洋生物,它們擁有較長的觸臂,螺旋外殼直徑達到1.8 米。這些生物是世界上最大的菊石,一群帶殼的頭足類動物,大約在6600 萬年前滅絕。
菊石生存于中奧陶紀至晚白堊紀,因其表面具有類似菊花線紋而得名,是已滅絕的海生無脊椎生物。研究人員研究了154 個菊石化石,從而填補了這種遠古巨型頭足類動物的進化史。盡管這項新研究填補了巨型頭足類動物過去的一些空白,但仍有許多謎團尚未解開。
人類作為萬物之靈,在認知領域是無與倫比的。超強的認知能力讓人類脫離了動物的范疇,不斷認識自然,改造自然,人類才能屹立于食物鏈的頂端,建立起偉大的文明。
認知能力是指人腦存儲、提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知覺、記憶、思維和想象的能力都被認為是認知能力的一部分。然而,對于人腦是如何加工處理信息而認知事物這個問題,一直沒有明確的答案。日前,英國的研究人員從信息處理的角度,提供了全新的觀點。
該研究使用了來自不同物種和多個神經科學學科的證據(jù),表明人類的大腦中不只有一種信息處理類型,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處理信息的方式也不同。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么我們人類的認知能力如此卓越。
近日,我國科學家研制出一種柔性可穿戴的智能健康監(jiān)測系統(tǒng),即“智能服裝”,可實現(xiàn)對身體震顫、脈搏、呼吸、手勢及6 種人體運動姿態(tài)的實時監(jiān)測。
作為高度交叉融合的顛覆性科技形式,柔性電子是當今世界最具發(fā)展前景的前沿技術之一。柔性可穿戴電子系統(tǒng)作為新型的便攜式電子設備,在人機交互、狀態(tài)監(jiān)測、醫(yī)療保健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日前,天文學家發(fā)現(xiàn)了來自遙遠星系的奇特且持久的無線電信號。這一發(fā)現(xiàn)可能幫助天文學家最終確定快速射電暴(FRB)的起源。
FRB 是來自數(shù)十億光年外星系的強烈無線電波爆發(fā)現(xiàn)象,大多數(shù)FRB 的持續(xù)時間僅為幾毫秒,且為一次性事件。上述新信號——FRB 20191221A 的持續(xù)時間長達3 秒,是FRB 平均持續(xù)時間的1000 倍,且具有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明確的重復模式。
未來,研究人員將嘗試捕捉來自同一來源的進一步爆發(fā)現(xiàn)象,這可能有助于更明確地揭示引發(fā)這些FRB的因素。此外,因為FRB 20191221A 具有高度可靠的周期性,研究人員希望將其用作一種“天體物理時鐘”。由于該FRB的頻率會隨著其來源遠離地球而發(fā)生變化,可以利用這些變化來測量宇宙的膨脹速度。
經常喜歡癱坐在沙發(fā)上看電視的人可要注意了,英國劍橋大學與香港大學的一項合作研究發(fā)現(xiàn),長時間看電視可能會增加患冠心病的風險,并且這種風險提升與遺傳因素無關。導致冠心病的主要風險因素之一就是久坐,過往的研究就發(fā)現(xiàn)長時間坐著、不進行體育鍛煉的人患冠心病的風險要更高。
目前,就這項研究分析來看,無論基因評分如何,一天坐著看電視時間超過4 小時的人群患冠心病的風險是最大的。而與這些人相比,每天看2~3 個小時電視的人風險要降低6%,而看電視時間少于1 小時的風險則要低16%。并且,無論參與者處于哪個年齡段,每天觀看電視時間小于1 小時的人風險始終是最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