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北京/全岳
自紅山文化穿靴陶人殘像足下“短靿靴”的考古發(fā)現(xiàn)之后,公元前3500 年(相當于黃帝之前)的靴形第一次展現(xiàn)在國人的面前,具有里程碑的意義。然而,其靴用什么材料和工藝制成,仍是個不解之謎,只能以“鞮”稱之。
20 世紀60 年代初,在甘肅五門火燒溝出土的公元前2000年(相當于夏代)的彩陶人形壺,其形為“一裸胸女子,穿尖頭大鞋,鞋頭尖深而銳,平底形制”,與紅山文化的“短靿靴”如出一轍。用現(xiàn)代的話說,此“鞋”也可稱之為“尖頭鞋”“平底鞋”。
真材實料的古代靴鞋,出現(xiàn)在距今約3800 年前(相當于夏代)的新疆樓蘭古墓中的女性干尸足下。運用現(xiàn)代面像還原技術將其面部復原后,所呈現(xiàn)出來的竟是一位有著清秀娥眉、深邃雙眼、高窄鼻梁、輕抿嘴唇、神態(tài)憂郁的俊美女郎。考古者賦予她的一個響亮的名字,叫“樓蘭美女”;其足下的一雙完整的翻毛皮靴,被稱為“天下第一古靴”。此靴的形制,可用“針線縫制、鞋幫拼接、幫底分件”表述。如此的“古老工藝”,至今仍傳承不息。用現(xiàn)代的鞋名命名原則,可稱其為“縫制皮靴”或“翻毛皮靴”。
20 世紀80 年代末,在青海省樂都縣發(fā)現(xiàn)的一件精美的“高靿靴”,是迄今為止出土的造型最完整、最逼真的三千多年前(相當于夏代)的古靴造型。說它完整,因毫發(fā)無損;說它造型逼真,酷似現(xiàn)代皮靴,靴靿飽滿圓潤,靴幫挺實豐滿;特別是紋飾清晰,靴幫與靴靿前部有窄窄的條帶貫穿靴尖至靴靿的上緣,有三段窄而彎曲的條帶勻布在靴幫的頭部、中部和幫與靿的銜接處,在窄條的邊緣分布有三角狀點綴飾品。用現(xiàn)代習慣,此“靴”也可稱之為“尖頭皮靴”“平底皮靴”。
有關“木屐”的文字,也見于夏代?!妒酚洝は谋炯o》“禹傷先人父鯀功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宮室,致費於溝淢。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
這里說的“檋(音局)”,是對木屐最早的稱謂。后世的木屐,屐名極多。不同材料的木屐,如梨木屐、柘木屐、桑木屐、釘屐、帛屐、鐵屐、玉屐、寶屐等;不同形制的木屐,如無齒屐、有齒屐、高齒屐、陽卯屐、陰卯屐、連齒屐、圓頭屐、方頭屐、泥屐、雪屐、山屐、響屐等;不同裝飾的木屐,如漆畫屐、朱漆屐、花繡屐、生香屐、金齒屐等,不同地域的木屐,如東莞屐、潮州屐等;歷代名流的木屐,如孔子屐、西施屐、阮屐、謝公屐,等等。
到了周代,舃和屨兩款鞋履在《周禮》中多有記載,堪稱鞋名的“百花齊放”。
《周禮》“屨人,掌王及后之服屨。為赤舄、黑舄、赤繶、黃繶、青絇、素屨、葛屨。辨別外內命夫命婦之命屨、功屨、散屨。”
舄(音戲),有赤舄、黑舄兩種,分別是周王和王后穿的禮鞋;赤繶、黃繶、青絇,是鞋幫上的飾品?!豆沤褡ⅰぽ浄酚涊d:
“復其下曰舃。舃,蠟也,行禮久立于地,或泥濕,故復其下,使干蠟也。諸履中以舃為貴?!?/p>
“諸履中以舃為貴”,貴在形制,貴在禮儀,貴在帝王。
形制之貴,貴在復底、頭翹、幫奢、色赤三個方面。舃之復底,為雙層形制,故稱復底。上層或皮革底或納制底,下層為木制底。木底甚厚,涂有蠟層,防止泥濕的侵蝕。
禮儀之貴,貴在祭祀。當?shù)弁跫漓胩斓厝赵碌却蠖Y時,大都在城郭之郊設置祭壇,此時“赤舃”尤為突出。
常規(guī)之家。各級老干部局、老干部活動中心、老年大學,這都是我們老干部的常規(guī)之家。我們現(xiàn)在的情況是,14個縣(市、區(qū))老干部活動中心全部達標創(chuàng)優(yōu),全省的老干部活動中心達標創(chuàng)優(yōu)現(xiàn)場會曾經在忻州召開。老年大學,現(xiàn)在我們有4家達到了全省的示范校標準,有3家老年大學正在改建、擴建教學規(guī)模。
帝王之貴,貴在專用。古代帝王稱自己謂“朕”,所以“朕”字為帝王專屬;赤舄,也為帝王專屬,代代相傳,經久不衰。漢代,赤舄的造型與先秦基本相同,但前翹稍低;魏晉以后,將傳統(tǒng)木底改為雙層皮底,底高隨之變矮;隋代,木底的形制又得以恢復,裝飾更趨奢華;唐代,帝王祭祀時仍穿赤舄,而朝會時則穿朝靴;宋代,仍沿襲唐制;遼、金、元三代,赤舄仍為雙層,改木底為皮底,鑲嵌珠玉飾品;明代,舄的造型與元同,更注重色調,禮儀更趨繁瑣。
帝王除穿赤舄,日常生活中也穿普通的鞋子,其名為屨(音據),是麻、葛等材料制成的單底鞋,在形制上與百姓所穿的屨相同,其區(qū)別是更奢華,質量更優(yōu),稱命屨、功屨、散屨等。
命屨,是等級最高、做工最精致的鞋子,也是帝王賜予命夫和命婦的禮鞋。把命屨作為帝王的賞賜用品,足見命屨是最貴重的禮鞋。命夫和命婦穿的命屨,有淺紅色和黃色的區(qū)別。
功屨,其品質僅次于命屨。也是帝王的賞賜品。白色和黑色的功屨,適于孤卿大夫和九嬪內子穿用。
散屨,即三等的屨,是沒有裝飾、等級最低的鞋子,如同后世的便鞋一樣。
散屨級別低,但品種多,主要有疏屨、苞屨、訓屨等。古籍說“疏屨,草屨也”;苞屨“以藨草編制,質地如席”,用于喪事;訓屨,用粗麻繩編成,為貧者之屨。古籍中的“草曰屨”和“屨,麻履也”,其實說的也是散屨,或強調草屨和麻屨的普遍性。
在《周禮》之外的古籍中,對“屨”也多有描述?!夺屆酚小皩眨幸?,所以拘足也”之說;《世本》有“草曰屨”之說;《農書》有“屨,麻履也”之說;《禮儀》有“屨,夏用屨,冬皮屨可也”之說,等等。把“屨”比作“拘足也”,是說把腳拘管、拘控、拘束起來。也可以說,是從赤足到穿屨再到禮儀的感受。
除舃、屨之外,周代的木屐也很流行,特別是晉公屐、西施屐、孔子屐更是久負盛名。
晉公屐,是晉文公懷念恩人介子推時穿的木屐。介子推是晉文公的忠臣和恩人,因被山火燒死而令晉文公十分悲痛。晉文公萬分悲痛,拊樹哀嘆不止。當他看到介子推抱樹而亡的樹干尚且完整,就下令將其伐回,做成木屐為自己所用。每當他穿著這種木屐在室內度來度去時便常常回憶起介子推的“割肱奉君”之忠和抱樹而亡之慘狀,禁不住連連嘆道:“悲乎,足下!”于是“足下”二字作為敬稱與“陛下、殿下、閣下”并列為四大尊稱之一。
西施屐,有金齒屐和響屐兩款。一款是唐代李白在《浣紗石上女》中贊其美麗道:“玉面耶溪女,青娥紅粉妝。一雙金齒屐,兩足白如霜?!绷硪豢钍撬未跤碓凇队戊`巖山·響屐廊》中詩曰:“廊壞空留響屐名,為因西子繞廊行。可憐伍相終尸諫,誰記當時曳履聲?!?/p>
有關響屐的形制,古籍中“硬底之鞋,斫木為底,襯于履下,行轍閣閣有聲”說的就是響屐。
孔子屐,在古籍中曾出現(xiàn)過兩次。一次是孔子周游列國時木屐被盜,古籍這樣記載說:“孔子至蔡,解于客舍。入夜有取孔子一只屐去,盜者置屐于受盜家??鬃渝扉L一尺四寸,與凡人屐異。”另一次是《晉書·五行志》的記載:“惠帝元康五年閏月庚寅,武庫火。張華疑有亂。先命在守,然后救火。是以累代異寶王莽頭、孔子屐、漢高祖斷白蛇劍及二百萬器械,一時蕩盡?!?/p>
在周代,趙武靈王將胡人的皮靴引進到趙國,倡導“胡服騎射”的作戰(zhàn)優(yōu)勢,以圖強軍強國?!昂T射”中的皮靴,猶如戰(zhàn)馬一樣重要。趙武靈王不僅改變了傳統(tǒng)的車兵為騎兵,也改變了漢族“有舄無靴”的歷史。引進胡靴之后,又漸漸被傳到民間,進而發(fā)展創(chuàng)新了布靴、錦靴、繡靴等鞋履的形制,甚至唐宋之后成為朝廷的官靴。
“趙武靈王騎射圖”中的趙王,頭戴花翎皮帽,身穿短衣長褲,足蹬短靿皮靴,正騎馬奔騰,拉弓射箭,好一個威風凜凜的一代明君的形象。特別是他紅色長褲下那雙金黃短靴,格外耀眼奪目。金黃短靴,僅僅是“胡服騎射”中的一個縮影。
古籍稱“胡人履連脛,謂之絡鞮”,說的就是胡靴?!奥倪B脛”,就是說靴幫與小腿連在了一起;“絡鞮”,古代流行于北方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皮靴;“鞮”,即皮靴,為胡人御寒、騎馬之用。《釋名》更是言簡意賅地說:“靴,本胡服,趙武靈王所服也?!?/p>
縱觀先秦三千年,先民足下之鞮、屐、舃、屨,是從無到有的三千年,是不斷創(chuàng)新的三千年,是彰顯禮制的三千年,是鞋履文化蓬勃發(fā)展的三千年。
(下期刊載《秦漢時期的鞋款鞋名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