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廣熙
木屐聲聲憶往昔
周廣熙
拍攝于1930年的梧州街道
木屐,簡稱屐,其名來自中古音“屐屜”。木屐是一種兩齒木底鞋,走起路來噠噠作響,適合人們在雨天的泥地上行走。木屐由漢族人發(fā)明,是漢族人在隋唐以前,特別是漢朝的日常用品。晉朝時,木屐的款式有“男方女圓”的區(qū)別。漢代女子出嫁的時候,會穿上有彩色系帶的木屐,南朝的貴族也常穿高齒屐。
木屐由木板與屐帶結(jié)合而成,木板的底面有兩條突起的“齒”,目的是為了便于人們在雨天的泥地上行走。木屐面若以帛制成,稱為帛屐,以牛皮制作則稱牛皮屐。
南方木屐以鴨腳木為底,用蒲為面,麻穿其鼻。除了兩齒木屐以外,漢人在軍隊里還使用平底木屐,防止腳部被帶刺的雜草劃傷。不僅軍人如此,平民農(nóng)夫也往往習(xí)慣穿著平底木屐,方便上山下地。
由于梧州是三江匯集之地,人們經(jīng)常與水打交道,因此養(yǎng)成了穿木屐的習(xí)慣,梧州人穿木屐至少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木屐穿起來既涼爽又不藏水,可以避免腳趾生濕疹,所以,穿木屐的這個習(xí)慣一直在梧州沿襲下來,直到20世紀(jì)60年代還很盛行。那個年代,每人至少有一對木屐,人們無論是在家里或是出行都喜歡穿木屐,一年四季,木屐的噠噠聲不絕于耳。特別是在夏天的晚上,一般家庭沒有風(fēng)扇、電視等,在夜晚也沒有什么活動,因此大家都喜歡三五成群,穿著木屐,拿著葵扇出去散步乘涼。人們穿著木屐行走在柏油路上,走在青磚鋪砌的小街小巷內(nèi),走在古色古香的騎樓城里,滿街木屐聲聲,回蕩在古老的梧州城……
一些調(diào)皮的小朋友們在木屐底釘上一片鋼鋸片,這樣,走起路來聲音更響,夜晚還能看到木屐底摩擦路面擦出的火花,小朋友們以此來取樂。
20世紀(jì)70年代,我到農(nóng)村插隊,還自制了幾對木屐。我從山里砍來鴨腳木料,鋸成一寸厚的板材,刨光表面,以刀、斧、鋸將其劈成合適的長度,分別按照大人或小孩的腳型尺寸制成粗胚,再以刨刀將多余的木材削掉,使鞋頭處較薄,鞋跟處較厚,最后釘上屐帶,木屐就完成了。
由于木材豐富,我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分別制作了在夜間走遠(yuǎn)路、洗澡、串門、勞動時用的幾種木屐,走遠(yuǎn)路時穿的木屐厚底,洗澡時穿的木屐后高前低,串門時穿的木屐稍薄輕便,勞動時穿的木屐底部多齒。
當(dāng)年插隊,吃過晚飯洗完澡,已是晚上八九點鐘,無所事事的我,穿著自制的木屐,打著赤膊,肩上搭著運動褂,手拿一支電筒,哼著小調(diào),沿著鄉(xiāng)間小路,到另一個村的老鄉(xiāng)家聊天。每當(dāng)聽到木屐聲聲,鄉(xiāng)親們就知道我來串門了。以前,鄉(xiāng)村生活是枯燥無味的,對我來說,與幾個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談天說地,就是最大的樂趣。我后來記錄的很多鄉(xiāng)間逸事、民間傳說也來源于此。
木屐聲聲,已成回憶,但那純粹的青春歲月值得我永遠(yuǎn)紀(jì)念……
責(zé)任編輯:陳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