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苓
今天是周末,舟舟一個人覺得無聊,隨手從書架上抽出一本古詩集看了起來。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睜敔?,這首詩是什么意思呀?
“這首詩意思是說古人做學問是不遺余力的,往往是年輕時不懈努力,老了才有所成就。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畢竟不夠完善,要真正理解書中的深刻道理,還必須親身實踐?!睜敔斝χf。
“哦,那就是說學習是個漫長的過程,而且光有書本上的知識還不夠,還得自己動手去實踐,對嗎?”舟舟說。
“對……”還沒等爺爺說完,端著果盤的奶奶搶著說:“有些事書本上就有正確的答案,沒必要再去動手查證了,那樣太浪費時間了?!?/p>
“奶奶,‘有些事’是什么事?”舟舟問。
“比如油鍋著火時要先蓋上鍋蓋,然后關閉燃氣閥門,千萬不能用水去澆。你看,這些安全知識人家早都驗證過了,你只要照做就好,如果你不聽,非得自己去試,反而會引起不必要的危險?!蹦棠陶f。
“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舟舟,你奶奶說的那種情況是存在的,但那是特例,大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確實不能盲目迷信書本上的知識。”爺爺說。
“???”舟舟摸了摸后腦勺,他被爺爺奶奶弄迷糊了。
“我覺得比起實踐,先學會書上的知識更重要。比如說舟舟平時玩的玩具,是不是都得提前看一下說明書才知道怎么玩?”奶奶不服氣地說。
“說明書不也是發(fā)明玩具的人寫的嘛!從根上看,還是得先動手實踐才能得到正確的知識。你看咱們上回去買東西的時候……”
爺爺還沒說完,奶奶就打斷了他的話:“那你怎么確定自己實踐得出的結論一定是對的呢?就像有的橘子甜,有的橘子酸,如果你吃了一個發(fā)現(xiàn)是酸的,按你的思路,你會說所有的橘子都是酸的。你看,你是實踐了,但你得出來的結論對嗎?你總不能把世界上所有的橘子都吃一遍吧!再比如,青梅是酸的,你非要自己咬一口,再告訴別人青梅是酸的,不是多此一舉嗎?”
“我的意思是說,學習這件事不能‘紙上談兵’。李時珍為了寫《本草綱目》,足跡遍布大江南北,一路上詳細記錄了各種草藥的生長、分布情況,花了整整二十幾年的時間才完成。這就說明要獲得正確的知識,還得靠實踐。不過你說的也沒錯,知識能指導我們的實踐。比如李時珍出去游歷之前就已經(jīng)積累了很多‘本草學’的知識,要不然他也不知道怎么去辨別草藥。實踐和理論知識應該是相輔相成的,舟舟你說呢?”爺爺繼續(xù)說道。
舟舟不知道“相輔相成”是什么意思,只是隱約覺得爺爺剛才說的話有點像老師經(jīng)常說的“知行合一”。只不過他還不太確定是不是應該這樣理解。他把這個問題記了下來,打算問問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