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志翔
1941年夏,德軍包圍列寧格勒(今俄羅斯圣彼得堡),被困城中的著名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參加了消防隊。9月,德軍徹底封鎖列寧格勒,蘇聯(lián)詩人吉洪諾夫這樣描寫被圍的列寧格勒:“燈火管制下的座座大樓,猶如預示著不祥的噩夢。列寧格勒鐵灰色的夜晚,到處是戒嚴帶來的寂靜。但寂靜驟然被戰(zhàn)斗代替,警報號召人們英勇上陣?!?/p>
1941年12月,肖斯塔科維奇在隆隆炮火聲中完成了《列寧格勒交響曲》這部作品。他后來回憶說:“音樂以不可遏制的速度從我的腦海中迸射出來?!边@部作品誕生在戰(zhàn)火中,但醞釀于作曲家更長的生命歷程中,其音樂主題如作曲家死后出版的自傳所言,控訴了一切強權對人類的碾壓。
在一場戰(zhàn)爭中誕生出一部偉大的交響樂,這本身就如史詩般激蕩人心。
傳說,在900 多個被圍困的日子將盡、蘇聯(lián)軍隊發(fā)動強大反攻之時,肖斯塔科維奇將親自指揮演出《列寧格勒交響曲》,蘇聯(lián)最高當局決定在《列寧格勒交響曲》公演時音樂奏響的那一瞬間發(fā)起反攻。
人類音樂史與戰(zhàn)爭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幕出現(xiàn)了。當肖斯塔科維奇手中的指揮棒向空中緩緩升起,整個大劇院、整個城市、整個戰(zhàn)場一片死寂。所有前線指揮官手中都緊握著電話,在等候一個聲音的來臨。900 多個日夜的最后時刻似乎格外漫長,時間好像停頓在這位作曲家舉起之后卻靜止不動的指揮棒尖上。突然,一道弧光自空而下,那是指揮棒迅速揮下的第一個動作,音樂如驚雷炸響。與此同時,遠方戰(zhàn)場響起了山崩海嘯般的轟鳴聲,那是列寧格勒前線所有的蘇軍炮群在一瞬間發(fā)出的怒吼。
其實,上述對這部交響曲公演場景的描述,是作家在想象力驅動下將之文學藝術化,使其成為偉大衛(wèi)國戰(zhàn)爭中一個象征性的巔峰時刻。而真實的歷史是,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七交響曲》在1942年3月5日由撤出列寧格勒的作曲家本人指揮,在古比雪夫完成了首演。而后,另一位指揮家?guī)ьI列寧格勒廣播樂團,于1942年8月9日完成了《第七交響曲》在列寧格勒的公演。
這場包圍圈中的真實演出情景也極為悲壯,樂譜被裝入戰(zhàn)斗機,飛行員冒著被德軍戰(zhàn)機擊落的風險將它空投到列寧格勒城中。準備公演前,餓殍滿城的列寧格勒已經(jīng)湊不齊一支完整的樂隊,只剩下15 名演奏員,其他的不是餓死、撤離,就是拿起武器參加保衛(wèi)城市的戰(zhàn)斗去了。街道上貼出布告,讓城中所有音樂家立即到廣播電臺報到,指揮部將在前線作戰(zhàn)的演奏家抽調回來補充進樂團。人們用盡一切辦法,幫助那些還剩一口氣的音樂家來到電臺,一半的樂手是被擔架抬來的,那位骨瘦如柴的指揮,甚至都揮不動指揮棒了。一位當時的組織者回憶說:“我們從昏黑的公寓中找到他們時,他們瘦得非常可怕!但當?shù)弥葑唷读袑幐窭战豁懬窌r,他們立即恢復了生機?!?/p>
為保證公演不被德軍干擾,讓演出在一個安靜的環(huán)境下進行,蘇軍先向德軍炮兵陣地發(fā)射數(shù)千發(fā)炮彈,實施壓制性火炮射擊。隨后,這部偉大的《第七交響曲》,在它所致敬的城市第一次奏響。饑餓的人們從街上、從掩體里、從住所聚集到廣播擴音器前,靜靜聆聽這英雄的樂章。
很多年以后,如果人們還能想起來,圣彼得堡在歷史上曾經(jīng)有過的另一個名字,那很可能就是因為這部以之命名的交響曲了。
【語文與人生】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后,前蘇聯(lián)政府馬上總動員藝術界“為祖國而戰(zhàn)”,由此產生了許多偉大的愛國主義作品,《列寧格勒交響曲》就是其中的佳作。這首交響曲誕生于戰(zhàn)火中,它是一部宏偉的巨著,更是堅強的民族精神的贊歌。
【微型寫作】能說說你在聽了《義勇軍進行曲》之后的感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