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玲
(河源市源城區(qū)機關第三幼兒園 廣東 河源 517000)
STEM理念強調通過項目探究來解決實際問題,將多種課程融會貫通。區(qū)域活動項目化,尊重兒童的個性特點,順應兒童身心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是由幼兒主動發(fā)起,主導推進的活動,允許他們在自然環(huán)境下去進行探索、發(fā)現(xiàn)和思考,豐富他們的認知和鍛煉身體素質,從而形成他們感興趣的活動,接下來本文將圍繞幼兒園種植角的一塊小麥地展開的一系列的項目活動來進行闡述。
我們幼兒園里有一塊種植角,是小朋友每次戶外活動時都指定要去的地方,在那里種著許多讓小朋友好奇的農作物,其中有一小塊種植了小麥。小朋友喜歡圍著種植角,猜測這里面種著什么寶貝,隨著季節(jié)的變換,小麥慢慢的變黃了,小朋友對梯田里那一片金燦燦的農作物產生了好奇,開始了他們的頭腦風暴之旅:
睿睿:這是金黃色的草。
茉茉:這不是草,我覺得這是稻谷。
小馬哥:這是我們平常吃的大米,我在爺爺家的田里面看到過。
凱凱:我們吃的大米是白色的,這是黃色的,這肯定不是大米。
小兔子:我看到它有一粒一粒的,感覺像玉米。
從幼兒激烈的討論中,教師抓住了小朋友的興趣點從而鼓勵他們圍繞這個農作物是什么展開調查。
在了解了幼兒的興趣點后,從幼兒的年齡特點、認知經驗、學習方法等主觀因素以及小麥這一個農作物的特點出發(fā),篩選出可以成為這個項目活動開展的資源,再從這些資源開展活動。
資源類型 具體開展環(huán)境資源 幼兒園豐富的種植角資源,方便小朋友開展觀察、寫生、收獲等一系列的活動。家長資源 提示家長、幼兒一起了解小麥的種植、收割和小麥蛻變成面粉的過程。網(wǎng)絡資源 小朋友和家長一起利用網(wǎng)絡一起查閱小麥相關的資料。社會資源 超市、糧油店、烘焙點等地方可以成為小朋友了解小麥的社會資源。
幼兒的活動內容來源于幼兒的生活,要從幼兒的生活、游戲,教學等活動中去尋找,特別是當下幼兒感興趣的事物。隨著課程改革的多元化,我們更多關注的是幼兒在“做中學”,在眾多的理論指導下不斷探索、嘗試多元以及整合的活動。
2.1.1 個性化的活動小組的成立
這個農作物到底是什么呢?這一個問題引發(fā)了小朋友極大地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針對目前小朋友們對梯田里的小麥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小朋友們自發(fā)組成了詢問調查組、網(wǎng)絡求證組、實地考察組這三個活動小組,準備針對梯田里的農作物展開調查。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下,大家之間通過討論不斷迸發(fā)出火花來,以至于幼兒與幼兒、幼兒與教師、幼兒與探索內容間都能實現(xiàn)“對應”。
2.1.2 開放性共享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
經過活動小組的調查,終于得知這是什么農作物,而小朋友的探索卻沒有止步,反而興趣越來越濃厚,班級老師也為此展開了教研活動,營造開放性的共享環(huán)境,例如在班級的圖書區(qū)里投放了一些和小麥有關的繪本,在餐后活動時會給小朋友觀看一些小麥生長的百科知識,在美工區(qū)投放了一些小麥的圖片,讓小朋友可以觀察并嘗試繪畫小麥,同時也鼓勵家長在家里可以帶領著小朋友了解小麥的用途,例如制作美食等
2.1.3 探究性實踐活動的呈現(xiàn)
幼兒天生就對什么事情都好奇,由于之前并沒有過這樣的體驗,所以很多的事情對他們來說都是非常新鮮的,看到金燦燦的小麥就已經是迫不及待的想要去進行收割,而興趣是推動幼兒主動學習最好的老師,在探索的過程中,幼兒不斷提出各種問題,再由問題生發(fā)出探索的主題。在構建“收割小麥”的實踐活動中,孩子們的想法是我們活動的開展方向,老師要讓同學們積極發(fā)言,參與到實踐活動的構建當中。
案例:收割小麥
收割小麥的前一天,我告知小朋友們,明天我們要去收割小麥了,小朋友們激動之余向我提問,小麥是怎么收割的?這一點又引發(fā)了小朋友們的討論:
小馬哥:我爺爺和我說以前都是用鐮刀割小麥的。
笑笑:可以用剪刀剪小麥。
哈哈:直接用手把小麥拔出來就好了。
經過討論后,小朋友們都選擇好了自己要用的工具,第二天的麥田里,小朋友帶著選擇好的工具走進麥田,有的小朋友用剪刀一根一根的剪;有的小朋友用小鐮刀一把一把的割;還有的小朋友直接用手一撮一撮的拔小麥,麥田里一副繁忙的景象。收割完以后,小朋友討論了起來,鐮刀最好用了,一下子就能割好多的小麥,剪刀剪的太慢了,用手直接拔,把泥土都弄出來了。
幼兒是活動的創(chuàng)造者,在項目活動的實施過程中,幼兒也應該是經驗的主動獲得者。隨著項目活動的開展,小朋友不斷提出新的疑問,同時也會衍生出新的話題,這時我們可以從中發(fā)現(xiàn)新的探究點,但也需要給小朋友適當?shù)牧粲锌瞻祝層變鹤约耗軌蛴懈嗟奶剿骺臻g。
2.2.1 問題讓活動向前一步
在幼兒教學活動中,需要“非”預設問題的支持。因為STEM項目活動屬于生產性的,而非提前預設好的,所以在幼兒進行探究的過程中會有一些不可預料的問題發(fā)生。而教師要通過對幼兒活動的指導,來啟發(fā)幼兒本身具有的知識和經驗,使其對已有知識進行理解及應用,同時,教師要及時進行追問、補充式追問,組織幼兒進行活動探究。
活動行進的過程中,有時幼兒突然提出來的問題會讓我們調整活動的方向,同時我們也是在幼兒一次次的提問中去找到幼兒想要探索的方向的,追隨幼兒的問題開展深入的發(fā)現(xiàn)與探索。因此在活動開展中,老師要時刻關注孩子們的想法,并以此為基礎讓活動更具延續(xù)性和探索性。
案例:小麥變身記
經過前面對小麥的一系列的觀察和探究活動,小朋友對小麥的認知也越發(fā)的多,一天班里有一位小朋友向我提出這么一個問題:“老師,媽媽和我說,小麥會變成面粉,做很多好吃的食物,可是小麥是黃色的,面粉是白色的,它是怎么變的?”這一個問題也是這一次的項目活動,小朋友最好奇的而且疑問最大的是,小麥是如何變成面粉的?為了能讓小朋友更好的了解小麥的演變。我們請到了種植經驗豐富的爺爺來解答小朋友的疑問。告訴小朋友要先收割小麥;收割完了的小麥要經過晾曬;接著要把小麥上的麥粒打下來;麥粒還需要脫殼;最后由機器磨成面粉。因為是第一次學習這樣的知識,所以小朋友認真的聽講并嘗試用他們的方式表達出了整一個過程。
2.2.2 給活動留有足夠的空間
幼兒獲得經驗和知識是需要一個過程的,而這個過程并不是開展過一個活動就能立馬完成的,同時我們也需要留有一定的空間給到小朋友,讓他們自己去進行自主探索,例如在小麥項目活動的探索中,在敲打完麥粒之后,麥粒、麥殼和麥稈全都混在了一起,在分類整理的時候,就有小朋友提出了麥殼和麥稈有什么用?這里教師并不正面去回答,鼓勵小朋友自己去探索它們的用途,而后教師跟隨著小朋友的探索發(fā)現(xiàn),小朋友利用脫落下來的麥殼和麥稈進行麥殼、麥稈畫的藝術創(chuàng)作。
兒童在此次的項目活動中收獲了多方面的成長,隨之而來的認知經驗也得到了很大的豐富。在小麥的項目活動開展過程中,我們始終與幼兒的生活、興趣、經驗相結合,讓教育與其有關聯(lián)性,在一次次的探索和實踐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思考。
在小麥項目活動的實踐過程中,小朋友們不斷的探索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疑問,經由同伴、家長、教師的協(xié)商、討論、交換想法,讓不同的觀點和想法不斷的碰撞,在敲打麥粒的時候,嘗試運用不同的工具,不斷地進行自我發(fā)現(xiàn),學會更多的東西。在這個過程中幼兒不僅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都是孩子們的伙伴,在平等交流的過程中發(fā)揮孩子們的主觀能動性,讓孩子們不斷應用自己所學的知識來實現(xiàn)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蔽覀円亲o孩子成長,就要充分認識幼兒的成長過程。要將幼兒視為無條件保護的對象,對他們身上發(fā)生的一切唯恐給他們留下身體或精神的后遺癥。在小麥項目活動實施的過程中,教師除了有一雙會觀察幼兒的眼睛之外,還要去相信我們的孩子,相信他們的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生活中去發(fā)現(xiàn)幼兒的力量并激發(fā)他們的力量。在實踐活動之中,老師除了給予孩子們必要的保護之外,將活動的權利交給他們,讓他們根據(jù)自己的經驗和認知來自行構建活動內容,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活動方式,給予孩子們足夠的信任。老師在這個過程中以引導者和參與者的身份融入到實踐活動之中,逐漸培養(yǎng)孩子們的自信心。
活動來源于幼兒園的一塊麥田引發(fā)的討論,引發(fā)了班級里小朋友的興趣,而后跟隨腳步我們衍生出了收割、晾曬、脫殼、研磨、制作等活動。項目活動就這么生成出來了,而我們在生成的過程中通過與孩子們的思想交換不斷創(chuàng)新出新的探究點,這樣活動也從幼兒的發(fā)現(xiàn)到幼兒的自主創(chuàng)生。
STEM理念下將區(qū)域活動項目化的源起是幼兒園里的一塊麥田,但收獲卻是多維度的。孩子們收獲到了自然課程和勞動教育帶給他們的快樂;老師和孩子的思考和想法更多了,更具他們自己個性化的一個表現(xiàn)和呈現(xiàn)。我們賦予自然何種態(tài)度,自然必將回報,并給予到我們的更多。在接下來的日常教育活動中我們依然會帶著孩子們敬畏生命、尊重自然。支持可愛生命對環(huán)境事物的一切美好探究與體驗,將項目活動詮釋得更為靈動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