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明軍 周函羽 范慧妮
GONG Mingjun1 ZHOU Hanyu2 FAN Huini2
(1.上海市靜安區(qū)綠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 200042;2.上海市靜安區(qū)綠化管理中心,上海 200042)
( 1.The Greening and City Appearance Administration of Jing ‘an District, Shanghai, China, 200042; 2.The Greening Management Center of Jing ‘an District, Shanghai, China, 200042 )
在城市化進程中,道路綠化不僅能夠美化城市環(huán)境,而且對構建城市生態(tài)格局有一定作用。當前城市道路綠化的建設管理廣受市民關注,其所面臨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通過一系列理論研究自然式配置模式在道路綠化空間中的應用,在安全優(yōu)先、科學合理、協調統(tǒng)一、自然適度等原則下提煉出適用于城市道路綠化的三種自然式配置模式,即群落式、花境式、組合式,并從道路綠化功能、尺度、使用人群等角度給出對應模式的適用建議。最后,在上海市靜安區(qū)廣中路道路綠化景觀的改造更新中對適宜模式進行了實地應用,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期為之后的城市道路綠化建設或改造提供參考借鑒。
道路綠化;自然式配置模式;上海市;靜安區(qū)廣中路;應用示范
城市綠化是城市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主體之一,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礎設施[1]。道路綠化是城市綠化和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也是其主要的綠化骨架,串聯起了區(qū)域內各類綠化元素和重要的自然、人文節(jié)點,對于緩解城市熱島效應、豐富植物群落多樣性有重要意義[2]。在高密度的中心城區(qū),人口聚集,綠化空間資源短缺,道路綠化更是成為城市聚居者感知城市形象和環(huán)境最直接的途徑[3]。隨著城市的開發(fā)建設,綠化高速大量的發(fā)展導向忽略了其對質的把控,加之市政道路的修建、各種管線入地導致城市道路綠化面臨一系列問題,限制了城市綠化景觀豐富度和生態(tài)效益的發(fā)揮。主要體現在:(1)樹木生境條件差,生長空間受限,長勢普遍偏弱;(2)群落結構單薄,不穩(wěn)定;(3)多樣性不足,植物品種單一;(4)大部分道路綠化的設計形式相對固化,以幾何模紋為主,景觀性不強,也易造成審美疲勞。
當前,國內外道路綠化研究主要集中于行道樹樹種的篩選與應用、綠化空間生境改良、養(yǎng)護管理、景觀分析與評價、綠化植物配置與造景等[4-12]。國外道路綠化從規(guī)劃開始就有了較為成熟的構思,包括綠化帶空間的預留、植物多樣化的引入、雨水花園設置等,其承擔了城市基礎功能,如控制城市雨水徑流、提升城市排水系統(tǒng)的生態(tài)功能、增加道路綠化率等[13],為城市景觀豐富度和生態(tài)性打下良好基礎,也為自然式景觀營造創(chuàng)造了條件。在樹種選擇上,除了考慮樹木對環(huán)境的適應性及作用外,還關注樹木與人、周邊建筑設施等小環(huán)境的關系[14]。自然式配置是相對于過去較為單一、整形修剪的道路綠化形式而言,植物品種多樣,搭配形式靈活,后期養(yǎng)護針對不同植物類型采取更為精細化的綠化種植形式。植物自然式配置相關研究更多關注公園綠地等塊狀空間,包括景觀設計、植物搭配、效果評價等[15-16]?,F有道路綠化自然式配置系統(tǒng)性的研究相對較少,有少量自然式搭配在城市道路綠化中的應用研究,側重于對道路綠化形式的總結及評價,提出自然式搭配有提高綠化覆蓋率、優(yōu)化生態(tài)環(huán)境、節(jié)約管理成本以及豐富園林綠化景觀等多方面價值[17-18]。
靜安區(qū)作為上海市中心高密度城區(qū)的代表,“撤二建一”后新的區(qū)域發(fā)展定位對綠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積極踐行公園城市建設理念,在有限的空間中尋求城市綠化生態(tài)功能與景觀、經濟、文化等功能的協調統(tǒng)一,探索提升城區(qū)環(huán)境品質的各種途徑。其中,與公眾生活緊密相連的道路綠化改造與建設是其中的重要一環(huán),本研究則是在“高品質”“多樣化”目標下的一個切入點。文章以城市道路綠化空間為研究對象,通過對自然式配置模式的提煉,在上海市靜安區(qū)廣中路道路綠化景觀更新改造項目中進行應用,將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在“創(chuàng)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5大發(fā)展理念指引下,結合新一階段的市民訴求,探究城市高密度建成區(qū)中景觀審美與綠化生態(tài)的平衡與統(tǒng)一,通過自然多樣的植物搭配來改善城市道路綠化相對單一的景觀面貌和生態(tài)結構,豐富城市公共空間景觀層次,為有高品質街區(qū)環(huán)境要求和自然生態(tài)需求的城市道路綠化建設和改造提供借鑒與參考。
研究聚焦于城市道路及兩側的綠化線形空間,包括中央隔離綠化帶、機非隔離綠化帶、人行道綠化帶(兩側人行、單側人行、一側人行一側車行)等(表1)。根據道路綠化帶的功能、行駛速度、人群狀態(tài)等進行特征和需求的劃分,探索自然式配置模式在其中的應用。
表1 道路綠化帶類型及特征Tab.1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oad green belt
(1)安全優(yōu)先原則。道路綠化是城市道路的有機組成,在提供舒適出行、豐富城市景觀、改善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等方面承擔著重要作用,設置時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guī)定,避免綠化影響交通安全。如道路的機非隔離帶、中央隔離帶以車行人群為主,受寬度、車內視線高度、車速、觀賞面等影響,需要有一定隔離安全功能以及對高度的考慮;植物配置不宜太過豐富,保持一定的秩序性和整齊度,有與行車速度相匹配的節(jié)奏規(guī)律;還要保證停車視距內的綠化相對通透,不宜設置過高的植物遮擋視線。
(2)科學合理原則。過去追求一時景觀效果的高密度種植,不僅不利于城市綠化的可持續(xù)生長,也造成了許多綠化資源的浪費。要讓城市綠化更好地服務于人,應當為有生命的植物預留生長空間。在保證景觀的情況下降低種植密度,科學合理地設置綠化,創(chuàng)造人與植物和諧共生的城市空間,讓植物更好地發(fā)揮功能、展現特色,提升城市綠化景觀品質,進而帶動區(qū)域的社會、經濟價值。
(3)協調統(tǒng)一原則。近年來上海綠化行業(yè)在公園城市建設方面積極探索,從原有的城市中造公園向打造以公園為基底的城市空間轉變,一座城就是一個公園,作為城市道路空間重要組成的道路綠化也應與大環(huán)境相融合。當前,城市綠化特別是相對單薄受限的道路綠化,在風格上要與建筑、街區(qū)環(huán)境相匹配,色系上與米、灰等較為素雅的城市建筑、硬質場地、市政道路相協調,植物不宜照搬國外大尺度或公園綠地內相對獨立小環(huán)境的傳統(tǒng)野趣的自然式搭配,應是結合街區(qū)環(huán)境、道路現狀條件功能基礎之上的改良式景觀。
(4)自然適度原則。城市大環(huán)境之下,自然是相對的。城市道路,特別是中心城區(qū)道路綠化,其自然式配置的目的是在安全性、景觀性基礎上創(chuàng)造多樣化的城市環(huán)境。如應用于道路綠化空間的花境要有別于以宿根植物為主的傳統(tǒng)花境,保證一定的灌木及常綠植物比例,確保道路綠化景觀的連續(xù)性和完整性。城市人向往回歸自然,是基于人本和美學角度之上“自然”與“城市”的有機融合,是度的把握。
根據不同類型植物(喬灌草)的搭配形式,以及在不同尺度及功能道路綠化帶中的應用,將植物自然式配置分為三種模式:群落式、花境式、組合式。
1.3.1 群落式
以不同類型的喬木為骨架,注重季相變化,形成喬灌草的復合式群落搭配。群落式植物結構穩(wěn)定可持續(xù),整體郁閉度較高,充分發(fā)揮其生態(tài)效應,兼顧安全防護、景觀等多種功能。其適用于道路中尺度較大的帶狀綠化空間,主要應用于中央隔離綠化帶及人行道綠化帶(圖1)。
圖1 群落式平面示意圖Fig.1 The plan of cluster
植物選擇上,建議植物品種在15種以上(3~5種喬木,4~8種花灌木,8~10種地被),以喬木為主要骨架,并保持至少3種中上層植物以達到一定的尺度規(guī)模。種植布局上,要避免行列式或矩陣式,模擬自然規(guī)律進行布局,形成能夠相互依賴、結構穩(wěn)定的植物群落。
1.3.2 花境式
花境式配置以中下層植物的搭配為主,應用色葉開花灌木、宿根花卉、觀賞草、觀葉觀花地被等進行組合,形成層次豐富、色彩亮麗的自然式花境組團。其適用于有一定寬度的道路慢行空間或停留式觀賞區(qū)域,如人行道綠化帶或中央隔離帶節(jié)點處,具有較高的景觀觀賞價值,對亮化城市道路色彩、提升道路綠化品質有顯著效果,但整體維護成本較高,建議在重點區(qū)域或慢行空間應用。
植物選擇上,建議每一標準段花境選用10~15種植物進行自然搭配,保證一定的中層灌木比例,以質感細膩、形態(tài)精致、規(guī)格適宜的觀賞植物為首選。上層喬木可根據綠化帶寬度、景觀需求等實際情況進行考慮,沿線性空間行列式種植,建議以落葉開花喬木為首選(圖2)。
圖2 花境式平面示意圖Fig.2 The plan of flower border
1.3.3 組合式
此種模式將3種以上10種以下不同形態(tài)、高度、觀賞期的植物進行組合式種植,上木成行列式種植,喬、灌木與地被簡單搭配組合形成一定層次和季相變化。其可應用于寬度不超過5 m的線性道路綠化空間中,營造色彩豐富又有節(jié)律變化的道路綠化景觀,適合一定速度下的隔離觀賞,如中央隔離帶或機非隔離帶。寬度在2 m以下的綠化帶,以小喬木或花灌木作為上層,中下層搭配小型花灌木+低矮灌木或地被草花;寬度在2~3 m之間的,以落葉或開花喬木作為上層,中下層穿插種植灌木及地被;寬度在3~5 m間的,上層行列式種植喬木,中下層搭配組合式小喬或灌木,形成具有一定序列又層次豐富的道路景觀(圖3)。
圖3 組合式平面示意圖Fig.3 The plan of combination
在植物搭配上,根據綠化帶寬度可選擇1~2種落葉喬木作為上層,如欒樹(Koelreuteria paniculata)、七葉樹(Aesculuschinensis)、櫸樹(Zelkovaserrata)、楸樹(Catalpabungei)、銀杏(Ginkgobiloba)等;花灌木1~3 種,如海棠(Malusspectabilis)、帚桃(Amygdaluspersicavar.persicapyramidalis)、茶花(Camellia)、紫薇(Lagerstroemiaindica)、木槿(Hibiscussyriacus)等;下木以質感細膩的非整形灌木為首選,如杜鵑(Rhododendronsimsii)、茶梅(Camelliasasanqua)、水果蘭(Teucriumfruticans)、銀姬小蠟(Ligustrum sinense‘Variegatum’)等。
道路綠化空間總體形態(tài)呈線形帶狀,因此內部植物的布局也需與此呼應,中央隔離帶以機動車駕駛人群為主,出于安全考慮,植物種植需保持一定的秩序性和整齊度,如有需求可在端頭停留處考慮一些景觀節(jié)點的設置;機非隔離帶一般寬度有限,植物形式也不宜太過復雜,可設置組合式植物,適當增加景觀層次;人行道綠化帶主要面向步行人群,寬度大于2 m的空間中,可在中下層布置較為豐富的觀賞性植物,讓快節(jié)奏的都市人群愿意慢下來駐足欣賞。
《城市道路綠化規(guī)劃與設計規(guī)范》(CJJ75-97)中規(guī)定:種植喬木的分車綠帶寬度不得小于1.5 m;主干路上的分車綠帶寬度不宜小于2.5 m;行道樹綠帶寬度不得小于1.5 m[19]。在實際建設過程中,類似上海這種高密度超大城市的中心城區(qū),現存道路綠化空間十分有限。為提升道路景觀品質,綠化與市政部門共同協作,對重要的市政道路綠化空間進行了充分挖掘,在滿足覆土深度和常規(guī)灌木種植寬度要求下,1.5 m以下的綠化帶也做了景觀處理,因此在尺度劃分上根據實際情況有一些突破,詳見表2。
表2 自然式配置模式適用建議Tab.2 Application recommend of natural configuration mode
廣中路東起北寶興路,西至滬太路,全長3 024 m,位于上海中環(huán)和內環(huán)之間,與南北高架縱橫交錯,是靜安連接虹口與普陀重要的城市主干道。道路沿線綠化元素多樣,綠化空間充足,由中央隔離帶綠化、機非隔離帶綠化、人行道綠化帶、行道樹、沿線公園綠地等共同組成(圖4),整體綠化基礎較好,但仍存在一些問題,詳見表3。
表3 主要道路綠化類型及問題分析Tab.3 Main greening elements and problems analysis
圖4 廣中路綠化改造范圍示意圖Fig.4 The transformation scope of Guangzhong Road
此次自然式配置主要在廣中路中央隔離綠化帶、機非隔離綠化帶、人行道綠化帶等線性綠化空間上進行了應用,包括花境式、組合式等模式。
2.2.1 中央隔離帶
廣中路中央隔離帶寬2 m,原有喬木為香樟,長勢參差不齊,中下層為垂絲海棠(Malushalliana)、整形的紅花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var.rubrum)、瓜子黃楊(Buxussinica)和黃金菊(Euryopspectinatus),并點綴少許月季花球(Rosachinensis)。燈柱和雕塑設施陳舊,擋土墻形式簡單并破損嚴重。
該道路為城市一級快速道路,改造中將原有香樟更換為新優(yōu)品種楸樹,其下間隔式種植穗花牡荊(Vitexagnuscastus),利用原來長勢較好的垂絲海棠作為中層,下層為春鵑、茶梅分段種植,基于道路綠化設計的基本原則以喬木—花灌木—低矮灌木的組合將標準段控制在50 m一個反復,形成連續(xù)和諧的道路景觀基底,符合車行速度下的觀賞規(guī)律(圖5、圖6)。
圖5 中央隔離綠化帶改造方案Fig.5 The plan of central isolation green belt
圖6 中央隔離帶楸樹現場種植效果Fig.6 Catalpa tree in central isolation
在路口15~20 m處采用自然花境式配置,選用9種以上多年生開花植物,中層配置高低錯落自然形態(tài)的紅花檵木、銀姬小蠟、茶梅等,營造多彩的花境景觀,形成視線焦點,滿足車輛停留等候時近距離觀賞的需要(圖7、圖8)。
圖7 中央隔離綠化帶端頭花境式配置方案Fig.7 The plan of flower-border configuration in the end of central isolation green belt
圖8 改造后中央隔離綠化帶端頭花境景觀Fig.8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entral isolated green belt end
2.2.2 人行道綠化帶
人行道綠化帶寬約2 m,原有種植形式為成排懸鈴木(Platanusacerifolia)+整形紅花檵木、瓜子黃楊綠籬,景觀效果較為單調。鑒于隔離帶與綠地之間有自然種植的大樹,與隔離帶內的懸鈴木生長存在干擾,故將其更換為高度適中的櫻花(Prunusserrulata)作為上層骨架;移除綠化帶下層的整形地被,中下層采用自然花境式種植模式,以藍色系花卉為主題,選用9種以上多年生花境植物,以茶花、南天竹(Nandinadomestica)、紅花檵木、茶梅、春鵑等構建小群落景觀,搭配成排的櫻花,形成連續(xù)又豐富的花境景觀,供步行人群停留觀賞,保證三季以上有景可觀(圖9、圖10)。
圖9 人行道綠化帶改造方案Fig.9 The plan of sidewalk green belt reconstruction
圖10 改造后人行道綠化帶現場Fig.10 After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idewalk green belt
2.2.3 新增人行道綠化帶
新增人行道綠化帶現狀為懸鈴木樹穴式種植,改造時在行道樹下辟出1.5 m寬的綠化帶進行綠化景觀營造,同時拓展了原有懸鈴木的地下生長空間。新增人行道綠化帶植物以組合式配置為主,與原有人行道綠化帶改造后風格相呼應,中層點綴自然成型的紅花檵木、茶梅、銀姬小蠟等(圖11、圖12)。
圖11 新增人行道綠化帶植物配置方案Fig.11 New sidewalk green belt plant configuration scheme
圖12 新增人行道綠化帶現場效果Fig.12 The effect of new sidewalk green belt
2.2.4 機非隔離帶綠化
隔離帶寬1 m,原為整形修剪的紅葉石楠和大葉黃楊,景觀效果單調。改造時移除整形灌木,以開花小喬木帚桃作為上層,下層選用自然成型的金葉大花六道木(Abelia×grandiflora‘Francis Mason’)和春鵑進行組合,中層點綴中央隔離帶移植的樹狀月季,形成高低層次變化(圖13、圖14)。
圖13 機非隔離綠化帶改造方案Fig.13 Transformation scheme of non motor vehicle isolation belt
圖14 機非隔離綠化帶現場改造效果Fig.14 After the transformation of non motor vehicle isolation belt
當前,國內城市道路綠化設置多以交通需求為目的,如何與城市基礎生態(tài)、街區(qū)景觀等結合考慮,將其作為承載城市空間不可或缺的綠色基底,全方位實現其社會價值,真正融入生產、生活、生態(tài)是亟需探討的一個方向。
本研究是在十八大后將生態(tài)文明建設作為重要國策,大發(fā)展下的高密度城市環(huán)境、道路綠化功能拓展、綠化品質高需求等背景下進行的,是城市發(fā)展的需要,也是公園城市建設理念的踐行。圍繞城市、人、道路等關鍵信息進行設置的自然式道路綠化,在景觀表現形式、植物多樣性、結構穩(wěn)定性、色彩豐富度等方面相較于傳統(tǒng)道路綠化都更具優(yōu)勢。通過對三種自然式配置模式特征的提煉以及在廣中路道路空間應用情況的總結分析,自然式配置應用建議以組合式為主,花境式為輔,適宜條件下適當應用群落式。植物品種選擇上需考慮低維護、宜管理,基于自然式搭配植物品種多樣性,在后期管理上要有別于傳統(tǒng)一刀切式修剪,制定更為精細化、針對性的養(yǎng)護標準。
道路綠化自然式配置這一提法在后續(xù)研究中還有待優(yōu)化和準確定位,后期還會對建成后道路景觀持續(xù)性、穩(wěn)定性以及養(yǎng)護管理等進一步跟進與評估。城市道路綠化應始終以人為中心,符合人的需求、審美和使用,自然式配置應用是城市空間品質提升的錦上添花,需因地制宜,更適度地把握。
注:文中圖表均由作者繪制/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