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煒
(四川省樂山市人民醫(y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樂山 614000)
資料患兒男性,13 個月。因“誤吞雞肉致咽部不適4 h”于2020 年3 月14 日入院。入院前4 h,患兒在進食時突然出現(xiàn)哭鬧不止,拒絕繼續(xù)進食,伴有嘔吐,嘔吐物為所進食食物,無嗆咳、呼吸困難、聲嘶,患兒家長立即帶其來我科就診。反復詢問病史,患兒家長訴食物為雞肉塊,不含骨或軟骨樣堅硬組織。查體:患兒哭鬧不止,張口呼吸,流涎,伴流涕,無口唇紫紺,無吸氣性呼吸困難,口咽部未見異物,頸部及胸骨上窩無壓痛,考慮異物進入食管可能性大,立即行食管CT 檢查。CT 顯示食管內(nèi)未見異物,但提示鼻咽部有稍高密度團塊影像,大小約2.0 cm×1.8 cm,鼻咽部不通暢。仔細閱讀鼻咽部層面影像,團塊與鼻咽部軟組織分界清楚,密度明顯高于周圍軟組織,考慮為異物逆行進入鼻咽部,遂收入院治療。入院診斷:鼻咽部異物。入院查體:患兒煩躁不安,流涎、流涕;雙側鼻腔內(nèi)可見大量黏性分泌物,吸出分泌物后在硬性鼻咽鏡下檢查,可見雙側鼻腔黏膜充血水腫,鼻后孔見白色軟組織異物堵塞,無明顯其他異常?;純河谌朐寒斕煸谌砺樽硐滦斜茄什慨愇锶〕鲂g。術中用稀釋的腎上腺素棉片收縮鼻腔黏膜,在鼻內(nèi)鏡下觀察鼻咽部異物,見白色雞肉團塊堵塞鼻咽部及后鼻孔,無法經(jīng)鼻腔直接取出異物。用開口器暴露口咽部,異物鉗經(jīng)口咽部上行達鼻咽部后,在鼻內(nèi)鏡直視下經(jīng)口腔取出異物。取出異物后觀察鼻咽部無明顯黏膜損傷,予以0.9%氯化鈉注射液反復沖洗鼻咽部及鼻腔,術畢。異物為2.0 cm×3.0 cm×0.5 cm 大小的雞肉團塊。術后4 h 正常進食,次日出院。術后1 周隨訪,患兒無流涕,無張口呼吸,電子鼻咽鏡檢查見雙側鼻腔通暢,鼻咽部黏膜光滑。
圖1 患兒檢查資料 A.鼻咽部冠狀位CT;B.鼻咽部軸位CT,紅色箭頭示異物所致稍高密度影;C.電子鼻咽鏡下檢查見鼻咽部異物進入后鼻孔。
討論兒童是呼吸道異物的高發(fā)群體,尤其是2~4 歲的幼兒,容易因誤吸發(fā)生鼻腔異物及氣管或支氣管異物,但是發(fā)生在鼻咽部的異物比較罕見,報道不多[1]。這可能是由于鼻咽部解剖較為寬敞,鼻腔相對狹窄,鼻腔異物很少進入鼻咽部,而鼻咽峽部的括約肌通常能阻止口咽部異物反流進入鼻咽部[2]。鼻咽部異物通常是由于劇烈嗆咳或嘔吐從口咽部進入鼻咽部并停留[3],多為魚刺、蝦殼等尖銳硬質(zhì)物,較大兒童及成年人一般主訴有咽部疼痛不適。部分患者開始時可無明顯急性癥狀,當因刺激鼻咽部組織產(chǎn)生炎性反應,出現(xiàn)發(fā)熱、鼻塞、流膿涕等鼻竇炎、腺樣體肥大癥狀而就診檢查時才發(fā)現(xiàn)[4],也有報道因異物引起的局部炎性反應較輕,在患兒行腺樣體切除術時才偶然發(fā)現(xiàn)鼻咽部異物[5]。
本文報道的患兒僅13 個月,缺乏主訴表達能力,加之進食的是雞肉塊,無確切誤吸嗆咳史和呼吸困難表現(xiàn),在初次就診時醫(yī)師并未考慮鼻咽部異物,認為食管異物的可能性較大,而在影像學檢查時發(fā)現(xiàn)鼻咽部可疑稍高密度影時才提示異物可能進入鼻咽部。異物經(jīng)口咽進入鼻咽的情況十分罕見,尤其是不含硬性骨質(zhì)的軟組織異物,而且低齡幼兒缺乏語言表達能力,查體不配合,家長亦無法提供進食時的詳細情況,患兒哭鬧時又容易掩蓋流涕、流涎、張口呼吸等提示鼻咽部異物的癥狀,故此種情況極易出現(xiàn)漏診、誤診。如若漏診,滯留于鼻咽部的異物很可能松動、脫落、墜入氣道引起窒息甚至危及生命。以上提示,臨床上遇到誤咽或誤嗆異物患者應該進行全面查體,不遺漏任何一個可疑部位,特別是對于幼兒,如果患兒有哭鬧、流涎、拒絕進食的情況,即使查體未見異物,也應該進一步檢查以排除異物滯留隱蔽部位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