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幼態(tài)持續(xù):“娘炮”現(xiàn)象背后的社會心態(tài)透視

      2022-09-21 08:15:20鄭莉琳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22年5期
      關鍵詞:娘炮鮮肉氣質(zhì)

      鄭莉琳

      (華東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0241)

      一、研究背景

      近年來,“娘炮”一詞席卷互聯(lián)網(wǎng)空間,引發(fā)各方參與討論,并逐漸從社會議題上升至教育部門關注的政治議題,從頂層設計出發(fā),要求注重青少年陽剛之氣的培養(yǎng)。這一現(xiàn)象的大規(guī)模討論始于2018年9月央視大型教育類節(jié)目《開學第一課》,節(jié)目組因邀請了妝容精致、女性化氣質(zhì)顯著的男明星作為嘉賓而遭到了學生家長的強烈抵制和社會公眾的炮轟,短時間內(nèi)“娘炮”一詞在網(wǎng)民的針鋒相對和媒體的推波助瀾下達到了空前的熱度,多元觀點交鋒激烈,“痛批風”“力挺風”“多元風”等話語充溢網(wǎng)絡空間。新華社率先舉起批判大旗,怒斥這種“病梅”現(xiàn)象,呼吁“娘炮之風可休矣”。隨后《人民日報》撰文回應探討“什么才是今天該有的男性氣質(zhì)”,倡導審美多元。不僅主流媒體態(tài)度不一,社會公眾對此現(xiàn)象也同樣莫衷一是。

      據(jù)考證,“娘炮”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2007年一部臺灣電視劇《我要變成硬柿子》的臺詞,男主角被女主角罵作“娘炮”,指責他膽小怕事,沒有男人樣。后來在2011年央視春晚節(jié)目的討論中,有網(wǎng)友使用騰訊微博發(fā)表評論稱魔術節(jié)目里魔術師的行為太過女性化,調(diào)侃“怎么來了個娘炮”。在互聯(lián)網(wǎng)快速發(fā)展的時期,“娘炮”一詞陸陸續(xù)續(xù)被公眾反復提及,并衍生出“娘娘腔”“偽娘”“小鮮肉”“女裝大佬”等一系列詞匯來形容男人的陰柔特質(zhì),且各個詞匯褒貶色彩不一,存在顯著的場景使用差異。對于“娘炮”這個概念,學者們尚未討論出確切一致的定義,但基于網(wǎng)絡話語場域中關于“娘炮”現(xiàn)象的討論,可以大致總結(jié)出“娘炮”的內(nèi)涵與外延,即指那些外貌打扮、性格氣質(zhì)、語言和行為等方面表現(xiàn)出女性化氣質(zhì)的男性青年,帶有明顯貶義,被網(wǎng)友戲謔為“油頭粉面A4腰,矯揉造作蘭花指”[1]。

      其實“娘炮”話題的走紅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從上世紀80年代的“奶油小生”起,到本世紀初的“偶像”“男團”,再到近年來的“小鮮肉””現(xiàn)象,男性“陰柔化”現(xiàn)象一直是公眾熱議的話題,一直以來呈現(xiàn)出一種矛盾的發(fā)展狀態(tài):一方面是妝容精致、氣質(zhì)柔弱的男明星受到市場的熱捧,受到粉絲眾星捧月般的待遇;另一方面公眾對這種柔弱的男性形象的批判之聲不絕于耳,認為其是娛樂圈萎靡之風的象征,如若放任不管,勢必會扭曲青少年的價值觀,敗壞社會風氣?!吧倌昴?,則國娘”“娘炮誤國”的性別中性化焦慮愈演愈烈,不斷突破傳統(tǒng)性別角色認同的最后防線。同時,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社會掀起一股抵制“娘炮”的運動,公眾倡導“陽剛之氣”的呼聲越來越強烈。市面上也順勢推出了一系列所謂“拯救男孩”的相關書籍,以培養(yǎng)男孩剛強氣質(zhì)為噱頭的戶外訓練活動層出不窮。2021年1月28日,教育部官網(wǎng)在答復全國政協(xié)委員提出的《關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中也表示,將從加強體育師資配備、加強學校體育制度頂層設計、開展健康教育及加大相關研究等方面解決好這一問題。

      “娘炮”現(xiàn)象背后潛藏的社會意蘊及所折射出的社會心態(tài)具有一定的現(xiàn)代表征意義,需要我們共同探索新時代的青年應該具備什么樣的個人精神和社會風貌這一時代課題。當前學者針對“娘炮”現(xiàn)象主要圍繞性別、權力、文化以及審美角度進行探究。李銀河(2018)反對將男性貼上“娘炮”標簽,認為男性氣質(zhì)的刻板印象是對豐富人性的壓迫。焦杰(2018)持同樣觀點,認為“男性陰柔化”是一個偽命題,是社會性別刻板印象的產(chǎn)物,并不能反映人格的豐饒性和生活的真實存在。袁躍興(2018) 則提出要警惕、反思文藝作品中男性形象對消費主義的迎合,強調(diào)中華民族的崇高、偉岸、剛強的傳統(tǒng)男性形象和氣質(zhì)。也有學者指出應尊重文藝作品中男性形象的多樣性,拒絕臉譜化。孫佳山(2018)提到當下的“娘炮”話語與上世紀80年代的“奶油小生”現(xiàn)象頗有相似之處,是媒介客觀放大的結(jié)果,并非社會主流,同時指出應注意男女兩性審美的差異以及性別話語權的失衡問題。辛曄、史昱鋒(2019)也從性別權力視角指出“娘炮”是傳統(tǒng)霸權男性氣質(zhì)出于對異己氣質(zhì)的打壓和祛除而對氣質(zhì)柔弱的男性青年貼上的不符實的標簽。也有學者從“小鮮肉”與“娘炮”的差異入手,探討這類現(xiàn)象盛行的深層次原因。戴錦華(2018)認為“小鮮肉”的興起是日本文化逆襲的結(jié)果,“娘炮”議題背后不單純是進步/倒退、解放/壓抑的爭議,而有更復雜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因素在里面。當前學者對“娘炮”現(xiàn)象進行系統(tǒng)性論述的文章不多,并且缺乏哲學和倫理學的相關分析,尚存較大討論空間。

      二、 幼態(tài)持續(xù):“娘炮”現(xiàn)象的本質(zhì)

      在探究“娘炮”現(xiàn)象之前,我們首先要反思:究竟該用絕對化的生理標準還是用變動的社會學標準來衡量社會中的男人或者女人?

      根據(jù)社會學的理論,完整的“人”的概念應當包含兩方面的屬性,即“生理”屬性和“社會”屬性。生理性別(sex)是人的生物屬性,即人的第一特征;而社會性別(gender)是人的社會屬性,是人的第二特征。我們通常所說的“男人”或“女人”屬于一種復合型表達,既包括生理意義也包括社會意義。生理意義上的男女兩性特征是客觀存在的,但社會意義上的性別可以通過穿著打扮、談吐氣質(zhì)等形式進行偽裝從而遮掩生理性別。當“社會性征”的標準穩(wěn)定不變并被人嚴格遵守的時候,我們易于判斷出一個人屬于男人還是女人,但當標準變更,并且越軌者眾多而不受懲罰時,性別的中性化問題便產(chǎn)生了[2]。

      1964年羅西(A.S.Rossi)率先提出“雙性化(androgyny)”概念,針對傳統(tǒng)的“單性化”,她認為“個體同時具有傳統(tǒng)男性和傳統(tǒng)女性應該具備的人格特質(zhì)”[3]。1974年美國心理學家桑德拉·貝姆在雙性化概念的基礎上設計出一套測量雙性化的心理量表——“貝姆性別角色量表”,對性別特質(zhì)進行了二維性的分類,將男女兩性分為以下四組:雙性化、男性化、女性化、中性化(未分化類型)[4]。如圖所示,性別是個平面坐標系,x軸和y數(shù)軸的頂點是高度的男性氣質(zhì)和高度的女性氣質(zhì),原點則為0,既無男性氣質(zhì)也無女性氣質(zhì)。我們的性別氣質(zhì)往往摻雜男女兩性,很少有人是高度的男性或女性氣質(zhì),更少有人能同時展現(xiàn)出兩性氣質(zhì)。不過現(xiàn)實生活中男女兩性氣質(zhì)皆無的現(xiàn)象卻普遍存在,嬰兒和幼童皆是如此,他們并不表現(xiàn)出顯著的兩性氣質(zhì)。如果我們用這個坐標系去衡量“娘炮”現(xiàn)象就會發(fā)現(xiàn),所謂“小鮮肉”的“娘化”實際上并非女性化,而是幼態(tài)化。

      圖1 男女兩性模式示意圖

      轟轟烈烈的“娘炮”爭論,最初是因新華社痛批“小鮮肉”現(xiàn)象而升級,只不過爭論各方的社會學視角僅僅局限于性別視角,而忽略了年齡這一維度。事實上,“小”和“鮮”都是年輕的意思,并沒有性別特征的意蘊。統(tǒng)觀所有被貼上“娘炮”標簽的男性,他們所展示出的也只是柔弱的少女形象,而并非“善解人意”“溫柔知性”等其他女性化特征。“小鮮肉”“少女”的核心概念是“小”,而我們知道,人類社會通常會忽略幼兒孩童時期的社會性別,甚至忽略他們的生理性別。對“娘炮”現(xiàn)象進行年齡維度的分析即可窺得問題的本質(zhì)所在——“幼態(tài)持續(xù)”現(xiàn)象。

      “幼態(tài)持續(xù)(neoteny)”作為20世紀進化生物學的重要概念,是在批判人類進化復演論(law of recapitulation)的過程中,由科爾曼(Julius Kollmann)、古爾德(Stephen Jay Could)和蒙塔古(Ashley Montagu)等生物學家逐漸建構(gòu)起來的,用來解釋人類進化特有適應方式[5]。從本質(zhì)上看,人類所有年齡在樣貌特征、思維模式及行為潛能等方面都像兒童,這是幼態(tài)持續(xù)概念的實質(zhì)。美國古生物和進化論科學家古爾德認為,人類進化主要的特征是我們發(fā)育的遲緩,比起其他靈長類,我們?nèi)祟惖哪X部發(fā)育更加遲緩,與家庭的聯(lián)系更為緊密且長久,用以成長和適應的童年期被極大拉長了,即“童年是潛在適應的貯藏室”[6]61。我國進化生物學家朱洗也指出:“與猿類相較,我們要晚熟20年,也就是說,我們?nèi)祟悓W習教化的時間要增加20年。”[7]348

      從人類生命周期角度看,進入21世紀的中國社會發(fā)生了哪些變遷呢?首先是人們的平均壽命顯著增加。過去很多年紀不大甚至不過六十歲的老人,重病可能就不必送醫(yī)院了,隨著醫(yī)療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現(xiàn)代人活到八九十歲并非難事。其次是壯年時間延長。上世紀80年代,達到五十歲就會普遍被劃入老年人群體,日薄桑榆,而現(xiàn)在退休后的老人健步如飛是常態(tài),推遲退休年齡已然是大勢所趨。再次是教育時長的延長。上世紀由于社會經(jīng)濟水平有限,平均受教育年限大概只有六七年,大批學生未讀完小學初中就輟學自謀生路,即使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也選擇讀完中專就匆匆走上工作崗位,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寥寥無幾。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和高校的擴招,現(xiàn)在絕大多數(shù)人都要經(jīng)歷十幾年的校園生活才正式進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受教育年限的增加,意味著人們的青春時光被“拉長”了,集體推遲進入真正的成人階段?!澳猩薄芭闭伎?cè)丝诘谋壤絹碓礁撸F(xiàn)在二十多歲的女性自稱女孩,我們不覺有異。最后是人們的婚育年齡也明顯推遲了。過去青年二十五歲就算晚婚,而如今不少城市平均初婚年齡超過了三十歲,與四十年前相比推遲了近十歲。而婚育作為人生一大轉(zhuǎn)折點,歷來被視為是最主要的成年標志。

      綜合這四個因素,如今二十多歲的男性,在現(xiàn)代社會仍被視為少年,尚未自覺表現(xiàn)出非常顯著的男性(社會學)特征,如勇敢、責任與擔當,自然會被上一代人斥為“陰柔”“娘炮”。同理,在戰(zhàn)爭年代十六七歲就上戰(zhàn)場打仗的那一代人看來,改革開放后那些受過中高等教育才走向社會的男性也很不“爺們兒”。現(xiàn)在炮轟“小鮮肉”的主流媒體,其實早在三十年前也用類似的言論批判唐國強、陳寶國等老一輩藝術家為“奶油小生”。簡而言之,現(xiàn)代化進程下的“幼態(tài)持續(xù)”延長了社會成員的年少時光,加之現(xiàn)代社會男性的“肌肉價值”大大降低,因而童年的一系列特征得以保留呈現(xiàn),不免被老一輩冠之以手無縛雞之力的“娘炮”。

      三、我們?yōu)楹文ぐ萸啻海骸澳锱凇爆F(xiàn)象背后的社會心態(tài)透視

      如果說“幼態(tài)持續(xù)”為當下“小鮮肉”群體的存在提供了理論依據(jù),那么如何解釋“娘炮”熱背后社會對年輕的迷戀與追捧呢?事實上,審美“陰柔化”“幼態(tài)化”是現(xiàn)代化進程中高壓狀態(tài)下青年人的一種代償心理,是社會層面的系統(tǒng)性問題,而并非單一的文化與審美問題?!澳锱凇爆F(xiàn)象折射出劇烈社會變革中當代青年的真實生存狀態(tài)與矛盾交織的社會心態(tài),其所反映出的青年群體的真實心理與利益訴求,值得我們深思。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小鮮肉”所謂的“娘化”,其實是男性由內(nèi)而外展現(xiàn)出的低攻擊性:在外形上,他們既沒有展現(xiàn)出女性的細膩和溫婉,也沒有展現(xiàn)出男性的勇猛與果敢,而只有嬌嫩的皮膚、迷離的眼神、柔和的輪廓和未成熟的狀態(tài);在人際交往中,表現(xiàn)為遲鈍、依賴和情緒化??偟膩碚f,“小鮮肉”的基本形象是:柔弱、遲鈍、依賴、情緒化。于是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在當今社會,柔弱低攻擊型的男性形象大行其道?

      顯而易見,“娘炮”現(xiàn)象并非單一的性別審美問題 ,而是社會層面的系統(tǒng)性問題。當代青年在偶像問題上,表現(xiàn)為對年輕和幼態(tài)化的癡迷;在個人追求方面,表現(xiàn)出強烈的懷舊情緒;而在個人形象方面,則是渴望青春永駐。90后養(yǎng)生、美妝、蘿莉文化等青年文化普遍流行,這種對青春的過度迷戀,不僅是一種審美傾向,而且成為一種普遍的價值體系。事實上,人以何種方式老去,與其說是生理或生物學的演變,毋寧說是一種歷史的、社會文化的現(xiàn)象。人怎樣才能青春永駐?這是自上古神話時代起人類就孜孜追求的一種“生命”理想,對于人類來說,這只能是一種憧憬,一種關于生命的近乎荒誕的向往,但到了21世紀的今天,人們對青春的迷戀似乎被點燃了。

      我們?yōu)楹文ぐ萸啻??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羅伯特·波格·哈里森在《我們?yōu)楹文ぐ萸啻骸挲g的文化史》一書中探討了當前人類社會為何對青春如此著迷。他跨越了生物學、歷史學、哲學等多個領域,將“幼態(tài)持續(xù)”學說置于人類社會歷史視閾,探索人類“求新”“愛新”之本能,闡釋了“青春”之于人類個體以及整個社會的重要意義[8]55。他指出,二戰(zhàn)后世界范圍內(nèi)刮起了一場席卷西方文化并逐步蔓延至全球的“返老還童”(age of juvenescence)潮流,當下的我們皆屬于“返老還童”時代的人——樣貌上年輕、心智上年輕、行為上年輕,以及最重要的——欲望上年輕[9]。這里“年輕”不單指生理或生物學意義上的狀態(tài),而是有著更加豐富和完整的表征意義:“年輕”使人類變成一個更豐富輕盈的全新“物種”!

      然而,哈里森也表達了他的擔憂,社會對“年輕”的追逐與迷戀往往伴隨著對物質(zhì)與欲望、激情與享樂的沉溺,這種極度追求新奇與變革的文化也蘊藏著潛在的危機,是“失控了的青春”,比如現(xiàn)代性問題。他指出,我們的時代正自覺或不自覺地褫奪年輕人的閑暇、孤獨、浪漫和想象力,奪去他們的驚奇、信念和失敗的自由——這些都是人格生成的源泉。如果缺乏與大自然具體直接抑或深遠廣博的聯(lián)系,人就不可能與過去和未來有連通感,繼而斬斷了原本具有完整脈絡意義的“歷史”和充滿希望和活力的“未來”之間的連接,從而陷入后現(xiàn)代化的意義危機。正如著名哲學家卡西爾(Ernst Cassirer)所擔憂的人在客觀化的進程中所付出的代價:“人類置身于數(shù)千年文化發(fā)展所塑造的復雜世界里,朝著更高的理性目標前進了多少,人的直接具身性、生命經(jīng)驗性就失去了多少。”[10]28

      四、人是“永恒的兒童”

      “我們?yōu)楹文ぐ萸啻海俊惫锷奶釂?,與其說是疑問,毋寧說是警示。哈里森在書中用“幼態(tài)持續(xù)”理念調(diào)和了“青春”與“成熟”的極化,提出了一種充滿希望的矯正方式——“異齡并存”,就像是一座欣欣向榮的花園,所有生命個體都能在里面自我學習、自我教育。事實上,無論是“青春”還是“成熟”,最基本的底色依舊是亞里士多德的“沉思”,是海德格爾的“煩”,是哈里森的“憂慮”,即人如何成為理想花園的園丁。然而,人類都是“被拋擲到這個世界中”,園丁并非先天既成的,而是需要哺育與成長,而其中關鍵就是“愛世界之愛”——漢娜·阿倫特從圣奧古斯丁借來的概念,經(jīng)過哈里森的再闡釋獲得了新意:只有這種很大的愛才可以照管好未來,只有共享的世界才能為人們提供他們最需要的東西——前人與后來者呼應相連的黏合感。

      溯其本源,園丁的使命是導引出一種對世界的愛。那么這種愛的源頭在哪里?導引的入口又在哪里?——“在介于童年與成熟之間的過渡階段”,即年輕階段。只有回到源頭,才能走進歷史,未來也才會向我們敞開。“源頭”潛藏在每個人的靈魂深處,年輕人要學會發(fā)現(xiàn)自我的“源頭”,嘗試進入自我人格的深處去探索并觸及藏在靈魂深處的回春力量。一旦“年輕人”“準備好接管世界,就可以給世界熔鑄以新生命”[8]166。

      年輕人無疑是有責任的,正如哈里森所呼喚的是人類文明、歷史使命的繼承人,而不是財富、權勢的世襲者;是背負遺產(chǎn)的真正“青春者”,而不是“返老還童”的怪胎。他指出:“一個社會所能帶給年輕人的最大祝福就是把他們變成歷史的繼承人,而使其不致淪為歷史的孤兒。同時這也是社會所能帶給自身的最大祝福,因為繼承人可以通過源源不斷的創(chuàng)造性讓社會的歷史遺產(chǎn)回春。相反,孤兒只會把‘過去’視為異類,視為無法接近的大陸?!保?]166

      再回到我們所討論的“娘炮”問題,不難看出,“娘炮”現(xiàn)象背后裹挾著社會對青春、幼態(tài)的迷戀,投射出當代青年對自我身份的迷失。當今這個“返老還童”的時代正孕育著一種新的生命觀。我們需要認識到,青春的敵人既不是“成熟”,也不是“老年”,而是其自身。年輕和青春,意味著一種可能性,一種潛能。幼態(tài)持續(xù)學說對年輕的發(fā)現(xiàn),對于改變當下以幼態(tài)為敵的社會現(xiàn)實具有重要意義,啟發(fā)社會重新審視年輕人的身份,而不是一味將其拽入成年人的世界。我們吁求“異齡并存”的目的是和解,而非斗爭。年輕人大可不必著急作出人生抉擇,而選擇在漫長的少年階段提高自己,思索自己真正的追求。拖延的時間越長,提高的幅度越大,最后人生的選項就越多,這正是人類進步的主要方式,也是幼態(tài)持續(xù)的終極意義。

      五、結(jié)論

      “娘炮”現(xiàn)象的熱議像是打開了一扇觀察中國現(xiàn)代性思潮的大門,讓我們有機會去思考哪些經(jīng)典問題又重新出現(xiàn),同時又帶來了哪些新的生命經(jīng)驗。當下我們?nèi)砸粩嗟厮伎己妥穯枺喝绾握曃覀兊哪挲g?年輕人到底應該具備什么樣的個人風貌和時代精神?如何讓年輕人真正成為歷史的繼承人而不是“返老還童”的“怪胎”?這是一個持續(xù)的課題,值得我們?nèi)ミM行深入研究。

      猜你喜歡
      娘炮鮮肉氣質(zhì)
      鮮肉藕夾
      “娘炮”與硬漢,一定是非黑即白嗎?
      娘炮
      群眾(2018年18期)2018-10-26 10:55:30
      受得起,也是一種氣質(zhì)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22
      西海岸新氣質(zhì)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WHAT’S INSIDE DOESN’T COUNT
      漢語世界(2016年2期)2016-09-22 11:48:37
      進擊鮮肉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7:01:25
      陳坤演繹“小鮮肉”的完美進化
      鮮肉長得對還不如穿得對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2:45:03
      這個男人有點man
      贵溪市| 桦南县| 八宿县| 图木舒克市| 榆社县| 朔州市| 洪泽县| 东港市| 青田县| 莱西市| 保康县| 兴海县| 米易县| 芷江| 板桥市| 沙湾县| 旬邑县| 余姚市| 怀来县| 花莲县| 孝义市| 加查县| 恩施市| 浙江省| 行唐县| 固安县| 延庆县| 宾阳县| 临猗县| 若羌县| 化州市| 隆尧县| 绵阳市| 西昌市| 金平| 普陀区| 永德县| 宝丰县| 曲水县| 同江市| 麻栗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