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付磊,郭中偉,趙紅金
(聊城市水文中心,山東 聊城 252000)
本次研究在全市各縣(市、區(qū))共布設19眼淺層地下水監(jiān)測井,按照《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2017)[1],結合實際采樣工作和分析方法,對采集的地下水進行固定保存。
《地下水質量評價標準》(GB/T14848-2017)中的42項指標當中顯示,該處的地下水中微生物占2項、毒理指標共15項、化學指標20項以及鈣、鎂、碳酸根、重碳酸根5項指標。
本次評價研究所有監(jiān)測井均按照水利部國家地下水監(jiān)測工程項目辦公室編制的《地下水水質采樣技術指南(試行)》要求進行。地下水樣品保存方法按照《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2017)中的附錄一要求進行保存。將采集的樣本運送到山東的專業(yè)機構進行檢測,其檢測結果從檢測報告中顯示。
單指標評價法又稱為一票否決法,是本次檢測采用的主要測評方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進行表述,可以認為是利用分類標準進行水質類型的區(qū)分,選取最差類別區(qū)分水體的水質類型(見表1)。
表1 水質類別評價及主要超標指標
綜合指數F值評分法[2-3],步驟如下:第一步,采用單因子評價法,對其進行分類別;其次,根據質量確認單項指標評價分值Fi。具體情況見表2。
表2 單項指標評價分值Fi
表3 綜合評價級別
最后,按(1)和(2)計算綜合評價分值F。
依照綜合得出的F值對結果進行評價,由評價結果得知,19眼監(jiān)測井中有1眼水質良好,有6眼極差,其余的12眼較差。
1)根據單指標評價法做出水質評價結果,可以從表1中得知,全市19眼地下水監(jiān)測井達到Ⅲ類水的有1處,占比5.3%,為東聊供水水源地地下水監(jiān)測井;水質類別為Ⅳ類水的有8處,占比為42.1%,水質主要超標項目為錳、碘化物、總硬度;水質類別為Ⅴ類的有10處,占比52.6%,水質主要超標項目為錳、碘化物、溶解性總固體、總硬度。從單個超標項目來看,其中錳超標14眼,占比為73.7%;碘化物超標12眼,占比為63.2%;總硬度超標11眼,占比為57.9%;溶解性總固體超標7眼,占比為36.8%;硫酸鹽超標2眼,占比為10.5%;鈉和氯化物均超標1眼,占比均為5.3%。
2)運用綜合指數F值評分法,監(jiān)測的19眼地下水監(jiān)測井中,共1處水質良好,占總數的5.3%;較差的地下水井有12處,占總數的63.1%;極差的井共有6處,占總數的31.6%。
通過對比可知,聊城市地下水水質較差,含鹽量高,受地表水污染影響較大。其次,由于地質結構的原因,導致部分地下水井監(jiān)測出現錳超標和碘化物超標。單指標評價法對于污染指標進行了重點考慮,其過于強調污染指標對水質的影響,無法真實反應地下水狀況。在F值評分法的改進下,其評價能夠關注到污染指標,涉及到評價指標的均值,評價更科學,由此可知,F值評分法有利于展示地下水的污染程度,為地區(qū)水資源管理提供幫助。
聊城市位于山東省西部,屬于典型的黃泛平原區(qū),地表水資源匱乏,淺層地下水成為當地主要供水水源。隨著工農業(yè)生產的快速發(fā)展,導致地下水過度開采,這種大范圍的開發(fā)超出了大自然的恢復速度,造成地面大面積呈現漏斗區(qū)。工業(yè)生產產生的中水及農田灌溉后的尾水很容易下滲到地下,污染地下水。通過本次19眼地下水井監(jiān)測研究,印證了該區(qū)域水質較差的現狀,影響了當地的工農業(yè)生產。
鑒于當地地下水的水質現狀,治理本地區(qū)的淺層地下水水質較差的情況迫在眉睫。為此,提出以下措施:
1)水源替代。通過引黃河水、長江水作為替代水源用于城鄉(xiāng)生活、工業(yè)生產及農田灌溉。
2)修建水庫及河道攔蓄工程。在豐水期把黃河水、長江水及雨洪水存入水庫及河道用于解決枯水期水資源不足的問題,同時回灌補充地下水源。
3)建設人工濕地。通過蘆葦、蒲草等水生植物治理污染,改善水體水質,凈化后的水體下滲到地下后,基本能滿足回灌地下水水質要求。
4)對于農業(yè)生產的化肥、農藥等污染應加大改造力度,推動農業(yè)生產的現代化、科學化。提高農藥毒理成分的可降解性,微控施肥,使施肥用量更加科學合理。
5)增強污染防治意識,節(jié)約用水,控制地下水開采量,建立地下水自動監(jiān)測系統(tǒn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