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銳苗,關運升,胡凱杰,劉 設
(沈陽工業(yè)大學,沈陽 110870)
近年來,中國家電行業(yè)發(fā)展迅速,隨著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致使生產線的優(yōu)化以及人員操作規(guī)范化變得越來越困難。在企業(yè)中生產平衡率常被用來衡量一個企業(yè)管理水平的高低。企業(yè)管理者如何在宏觀上把握生產線,在不增加投入的條件下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工時浪費是其主要研究方向。
因近幾年制造業(yè)發(fā)展不景氣,越來越多的企業(yè)注重于精益生產的理念或技術方法對生產線進行改善優(yōu)化,減少浪費,提高生產效率和效益,但效果普遍不佳。因此本文主要運用系統(tǒng)的方法對人的工作進行分析、設計和管理,把工作中不合理、不經濟、混亂的因素排除,尋求最佳工作方法,使生產活動按先進的方法、規(guī)定的程序、標準的時間進行,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
某公司內膽加工生產過程包括材料加熱、吸附成型、脫模、切邊、沖孔、內膽分割6個部分,是流水線的生產方式[5]。內膽生產工藝如圖1所示。
圖1 工藝流程
通過對該公司冰箱內膽生產線各工位的觀察記錄,通過抽樣統(tǒng)計分析得到原生產線平衡圖如圖2所示。
圖2 原生產線平衡圖
平衡率是表示生產線是否達到最優(yōu),過程中的浪費減少到最小的可量化的指標。所以需要計算該生產線的平衡率來說明舊生產線達到最優(yōu)的程度[2]。由圖2中各工序的作業(yè)時間可知:
計算得舊生產線平衡率為62.2%,因此可以看出來舊生產線的生產線平衡率較低,因為冰箱內膽生產線的沖孔工序是依靠人與機器協(xié)作完成,且是瓶頸工序,而其他工序是無人工參與的全自動化,所以要以內膽沖孔工序為中心點,對該生產線進行改善。
通過對一樓內膽沖孔工序(圖3)的觀察與記錄,發(fā)現(xiàn)以下3個問題(因為沖孔工序涉及到兩個工人加工兩個內膽,所以根據(jù)內膽的型尺寸,分別稱其為大內膽、小內膽。大內膽、小內膽分別由圖中左邊工人、右邊工人進行沖孔):
(1)大內膽沖孔完成時間上滯后小內膽過多,導致了工人A(圖3中左邊工人)的等待;
圖3 沖孔工序場景
(2)內膽放置線邊暫存由工人A一人完成,操作耗時過多;
(3)內膽左右形狀存在差異、重量分配不均勻導致了卡座不貼合問題,工人A每次將內膽放置到卡座上后,都有一個壓緊的操作。經過判斷,工人A的內膽壓緊操作不符合動作經濟原則。
(1)改變沖孔設備位置。把兩臺沖孔設備對稱放置在傳送帶的兩側,兩個工人同時取各自的內膽進行加工。改善前后沖孔設備布置對比如圖4所示。
圖4 改善前后沖孔設備布置對比
(2)工人A在內膽沖孔結束后,需要將大、小內膽組合,而后將其放置到內膽平板車上,此過程耗時過長,并且造成了工人B的非必要等待。用“ECRS四原則”方法,將組合與放置合并為一個操作[6],將內膽平板車由原本的緊靠工人A向工人B移動一段距離,工人A將沖孔結束的小內膽放置在平板車上,工人B將沖孔結束后的大內膽以直接外套在小內膽方式放置。改善前后如圖5所示。
圖5 改善前后內膽平板車位置對比
(3)工人A在作業(yè)過程中存在內膽壓緊的非必要操作。根據(jù)動作經濟原則[12],現(xiàn)將沖孔設備工作臺抬高5 cm,這樣即便小內膽由于左右形狀差異、重量分布不均造成放置后與卡座不貼合的問題,也可以通過放置過程中小臂的自然下垂解決,改進之后,無需壓緊操作,減少了工人A動作的數(shù)量,同時也符合輕松動作原則。
通過對瓶頸工序內膽沖孔的改善,繪制了改善前后內膽沖孔工序工人A、B的聯(lián)合作業(yè)分析圖,如圖6所示。
圖6 聯(lián)合作業(yè)分析圖
經過改善,工人A的利用率由66.7%提高到70%,工人B的利用率由51.9%提高到65%。減少了內膽沖孔工序工人的等待時間,整個內膽沖孔工序的周程由27 s縮減為20 s,成功實現(xiàn)了瓶頸工序工時的大幅度縮短[8]。
通過對改善后該公司冰箱內膽B(tài)生產線的觀察記錄,得到改善后生產線平衡圖如圖7所示。
圖7 改善后生產線平衡圖
由各工序各工序時間得出新生產線平衡率為77%??梢钥闯?,通過“5W1H”提問技術、“ECRS四原則”和動作經濟原則對冰箱內膽沖孔工序進行改善后,生產線的平衡率由62.2%增至77%,得到了大大的提高,進而縮短內膽生產時間,增加單位時間的產量,降低生產成本;減少了工序間的在制品庫存,極大程度地提高整個價值流增值率[9]。
FAB動作捕捉系統(tǒng)的特點:無線實時進行動作捕捉及數(shù)據(jù)分析;誤差小、準確性高,使用距離長,對環(huán)境要求低;體積小、重量輕、便攜性好,安裝方便使用簡單;FAB數(shù)據(jù)可以傳輸存儲在記憶卡里不受空間的限制,可將分析數(shù)據(jù)以Excel表格的形式導出,擁有解剖學角度、空間角度、力量、扭矩、角速度,提供了用于開發(fā)的系統(tǒng)平臺與接口,易跟其他軟件的結合使用;足底壓力及足底重量數(shù)據(jù)同步采集,與表面肌電設備可同步進行采集,虛擬工具使分析更加清晰快捷有效[1]。
(1)準備好冰箱內膽,找好合適的工作臺,將實驗人員佩戴好FAB實時無線傳感器動作捕捉設備。
(2)將實驗人員的名字、性別、生日、身體尺寸等輸入FAB無線傳感器軟件上。
(3)FAB動作捕捉系統(tǒng)還需要按照設備的規(guī)定來進行校對,實驗人員需雙腿與肩同寬站立,需要大約20 s完成校對,當FAB動作捕捉軟件中的所有部位全部顯示連接成功后,就代表設備校對成功[7]。
(4)連接好的筆記本電腦里點擊開始記錄,之后實驗人員開始模擬沖孔過程,在結束后再在連接好的筆記本電腦里點擊結束記錄,再點擊保存數(shù)據(jù),并檢驗數(shù)據(jù)是否合格,再進行下一次實驗。
(5)實驗結束后,利用FAB導出數(shù)據(jù)功能,導出數(shù)據(jù),并保存為(.CSV)格式,采集到換刀人員軀干、骨盆、左上臂、右上臂、左前臂、右前臂、左大腿、右大腿、左小腿、右小腿的偏離角、傾斜角、翻轉角以及各個關節(jié)的受力、力矩、功率大小等數(shù)據(jù),導出的Excel數(shù)據(jù)[10]。給出改善前后工人A、B的軀干轉角、左上臂方位角、右上臂方位角、左前臂方位角、右前臂方位角FAB Recorder記錄數(shù)據(jù)如圖8~9所示。
圖8 改善前工人A、B動作數(shù)據(jù)記錄
圖9 改善后工人A、B動作數(shù)據(jù)記錄
(6)使用FAB實時無線傳感動作捕捉設備來對內膽沖孔工人在作業(yè)過程中的動作進行動作捕捉數(shù)據(jù)采集。為下文Jack軟件的動作分析提供關節(jié)角度和關節(jié)力的數(shù)據(jù),使得仿真結果更加真實可信。
以一樓內膽沖孔作業(yè)為例采用JACK軟件進行動作的仿真,真實的還原作業(yè)環(huán)境。
(1)改善前動作仿真
將設備及內膽擺放至各自的位置以后,開始還原工人的操作動作,并將工人的每個動作都用JACK中的虛擬人物模型進行還原,將其儲存為各自一個名稱的動作,為下一步制作流暢的動畫做準備。制定好全部需要的動作后,還要記錄每個動作的操作時間,展現(xiàn)工作人員的實際操作情形[3]。改善前動畫如圖10所示。
圖10 改善前動畫參數(shù)輸入
(2)改善后的動作分析
改善的地方涉及到內膽沖孔機器設備的移動,及操作機器的升高,導致工作人員的動作改變,所以將原先的工作單元刪除,重新調整工人的動作設定時間,最后進行動作組合形成新的動作仿真[4]。
(1)新陳代謝分析
新陳代謝分析工具可以對工人生理及任務情況進行描述,然后分析得到任務新陳代謝需要消耗的能量。該工具可以對現(xiàn)有的工作或新工作的新陳代謝能量消耗進行分析,明確是否超過【NIOSH】的限定值,還有是否會使得疲勞損傷的風險提高。通過分析得出對能量消耗影響最顯著的因素,并且預測出哪些改變可以使工作的能量消耗減到最小。首先,本文選用將內膽搬運至沖孔機這一動作,進行新陳代謝分析。改善前分析如圖11所示。
圖11 新陳代謝改善前分析
分析完改善前的操作動作后,然后開始分析改善后的作業(yè),步驟如同改善前的步驟一樣,先設置各項參數(shù)數(shù)值然后形成分析報告。工位改善后現(xiàn)場布局如圖12所示,改善后新陳代謝改善后分析圖如圖13所示。將改善前后的分析匯總后得到表1。
圖12 改善后現(xiàn)場布局
圖13 新陳代謝改善后分析
表1 改善前后能量消耗對比
從改善前后能量消耗對比可清晰地看出:改善前的能量雖符合限定值,但將工位移動后,避免了搬運、遞交等無效動作,使得能量消耗降為0.175 kcal,能量消耗降低了59%。由之前的兩人配合沖孔,改為兩人同時進行沖孔工作,極大地節(jié)省了時間,也提高了該工序的效率[11]。由此可見,改善的方案是十分有效的,可以提高作業(yè)效率。
(2)下背部分析
下背部分析工具可以分析特定的環(huán)境下人體脊柱受力對下背部的影響。通過該工具判斷仿真任務中的作業(yè)對工作人員下背部的傷害程度,是否符合標準,分析工作中需要改善的地方,從而對工廠車間的規(guī)劃與工序進行安排來減小工人下背部的受損風險。
由上述對改善前后對工人下背部的分析可知,改善前的下背部超過標準,改善后的下背部符合標準,將設備下部墊高后,避免了工作人員彎腰按壓的動作,減小了對下背部的損傷,符合動作經濟原則中減少動作數(shù)量和輕松動作原則。如圖14~15所示。
圖14 改善前的下背部分析
圖15 改善后的下背部分析
本文通過抽樣統(tǒng)計分析得出內膽生產各工序時間,從而根據(jù)生產平衡率的計算找出了瓶頸工序,之后應用ECRS原則對瓶頸工序進行了優(yōu)化,對其中不合理的工序進行改善。減少了浪費,提高生產效率和效益。通過此次優(yōu)化,工人A的利用率由66.7%提高到70%,工人B的利用率由51.9%提高到65%。減少了內膽沖孔工序工人的等待時間,整個內膽沖孔工序的周程由27 s縮減為20 s,成功實現(xiàn)了瓶頸工序工時的大幅度縮短。再對沖孔工序改善前后的工人作業(yè)過程仿真,可清晰地看出:改善前的能量雖符合限定值,但將工位移動后,避免了搬運、遞交等無效動作,使得能量消耗降為0.175 kcal,能量消耗降低了59%。由之前的兩人配合沖孔,改為兩人同時進行沖孔工作,極大地節(jié)省了時間,也提高了該工序的效率。對企業(yè)的生產效率的提高具有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