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綺寅
在民革中央原主席朱學范的回憶錄《我與民革四十年》中, 有一篇內容名為《從莫斯科發(fā)出的書信》, 是一封他于1948 年1 月17 日從莫斯科發(fā)給香港的李濟深的信。在信里,他向李濟深分析了民革成立后所面對的國際、國內政治形勢,談了對民革黨內可能存在的一些問題的認識,認為中共最后一定會取得革命勝利,民革需要選擇蘇聯(lián)這一方為代表的民主陣容、選擇中共為自己的革命同伴。他為何在多年后專門提起這封信?這封信有什么重要價值?值得一探究竟。
信的開篇,朱學范簡單匯報了他的行程,提到“在國外活動”后, “現(xiàn)抵達莫斯科,不日即由西伯利亞轉赴解放區(qū)一行”。
民革于1948年1月1日在香港成立,這封信便是在民革成立后不久所寫。李濟深與朱學范都是民革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在民革成立大會上,李濟深被推舉為主席,朱學范為組織工作委員會主任。不過,當時朱學范還有另外的身份,是知名的勞工運動領袖,是世界工聯(lián)副主席、執(zhí)行委員,在國際工運界享有聲譽。他在信中說的“在國外活動”,指的是1947年11月,到歐洲先后參加在法國巴黎舉行的世界工聯(lián)執(zhí)行局會議、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國際勞工組織理事會會議等世界工運類會議活動。
在歐洲期間,朱學范與中國工人運動的領導人之一、中共黨員劉寧一見面會談,確定了前往東北解放區(qū)的事項。抗日戰(zhàn)爭時期,朱學范曾積極支持和協(xié)助解放區(qū)的工會組織走向世界,參與世界工會活動,因此與劉寧一結識。二人攜手合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運工作,結下珍貴的工運友誼。這次歐洲之行后,在中共的安排和幫助下,朱學范由劉寧一等陪同,途經莫斯科、西伯利亞,到達東北解放區(qū)的哈爾濱。這封信便是在莫斯科停留期間寫下的。
這封信提到了當時的國際時事,從“蔣美反動路線相互勾結”到“倫敦四外長會” “國際上已形成了二大陣營”等,對當時國際形勢進行了分析。
所謂“倫敦四外長會”,指1947年11月25日至12月15日在倫敦舉行的蘇、美、英、法四國外長會議,會議主要討論的是對德和約和德國政治、經濟、統(tǒng)一等一系列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德國被美、蘇、英、法分區(qū)占領。英國戰(zhàn)后迅速衰落,開始依附于美國。1947年,美、英率先合并了兩國的占領區(qū)。在此次倫敦外長會議上,法國也與美、英討論起西方三個占領區(qū)的合并問題。由于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lián)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已經進入對抗的冷戰(zhàn)關系,雙方在會上各持己見、互不相讓,最終會議未能取得一致意見,也就是朱學范在信中說的“無結果”。此次會議后,西方加速了分裂德國、建立扶植西德政府的進程。
已經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頭號政治、經濟和軍事強國的美國為了實現(xiàn)其全球戰(zhàn)略、遏制蘇聯(lián)和共產主義的擴張、稱霸世界,積極對外進行經濟援助,加緊資助和扶植一些國家和黨派集團。當美國提出援歐計劃后,蔣介石便將援歐與援華相聯(lián)系,積極爭取美國援助。而美國也以蔣介石集團為中心,加大對蔣的經濟援助。1947年2月18日,也就是這封信完成的第二日,美國總統(tǒng)杜魯門向國會提交了《1948年援華法案》,提出至少向國民黨政府提供為期18個月、總計5.7億美元的援助。事實上,這些援助均用在了軍事方面。加上此前,國民黨已經同美國簽訂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 《中美海軍協(xié)定》等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一步步置于美國的控制和掠奪之下,也就是朱學范在信中提及的“蔣美反動路線相互勾結”。
朱學范的這封信中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對當時國內出現(xiàn)的“中間路線”的看法問題。
抗戰(zhàn)結束后,國民黨政府在美國的扶持下一意孤行,不僅違反政治協(xié)商會議的決議,發(fā)動全面內戰(zhàn),而且于1946年11月召開一手包辦的所謂“國民大會”,通過偽憲法。對此,中共、民盟等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均發(fā)表嚴正聲明不予承認,蔣介石在政治上陷于極端孤立。
當時,不同的政治勢力對戰(zhàn)后中國建設一直持有不同的見解。有一部分人士受歐美影響,提出有別于國共兩黨的“第三條道路”,即“中間路線”,認為中國應該實行資產階級民主主義,倡議仿效實行歐美式的“民主的多黨競爭制”,由此引發(fā)的社會思潮對相當一部分人產生了影響。1947年10月,國民黨宣布中國民主同盟為“非法團體”,民盟總部被迫發(fā)表解散公告。 “中間路線”的政治主張迅速破產,也就是朱學范在信中所說的“中間路線已經死定”。一部分人士認識到“中間路線”沒有了生存空間,不再對蔣介石抱有幻想,勢必要通過“你死我活”般斗爭才能求得民主。
在信中,朱學范還針對人民解放戰(zhàn)爭推進的形勢,提到了“中共所提出革命斗爭之民主統(tǒng)一戰(zhàn)線” “以反帝反封建實行土地改革為目標”等情況。
從1947年7月開始,解放戰(zhàn)爭形勢發(fā)生重大變化,人民解放軍由戰(zhàn)略防御轉入戰(zhàn)略進攻。在這緊要關頭,解放區(qū)普遍深入開展土地制度改革,中共中央還公布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宣布徹底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廣大農民在政治上、經濟上獲得了解放,革命和生產積極性被充分調動,為打倒蔣介石、取得解放戰(zhàn)爭勝利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力和物力支持。
1947年12月,毛澤東作了題為《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報告,也就是朱學范在信中提到的“毛主席文告”。這篇報告提出了人民解放戰(zhàn)爭轉入戰(zhàn)略進攻后需要解決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政策問題,闡明了中共最基本的政治綱領:“聯(lián)合工農兵學商各被壓迫階級、各人民團體、各民主黨派、各少數民族、各地華僑和其他愛國分子,組成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打倒蔣介石獨裁政府,成立民主聯(lián)合政府?!眻蟾媸菍Ξ敃r形勢的一種分析和判斷,對于推翻國民黨統(tǒng)治、建立新中國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戰(zhàn)場的形勢發(fā)展、土地改革的開展、中共基本政治綱領的闡述,在國內特別是國統(tǒng)區(qū)產生了深遠的政治影響,更多的民主人士,包括李濟深、朱學范等民革領導人等逐漸對中共的革命性、先進性,對中共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有了更為深入的理解與認識。
在信中,朱學范“拙見直陳”,做了三個政治判斷:
第一個是對國共兩黨之間勝負的判斷。當時,解放戰(zhàn)爭已進入戰(zhàn)略進攻階段,朱學范認為,蔣介石一定滅亡,美帝一定失敗,中共民主革命一定勝利,蘇聯(lián)一定有前途。第二個是指出民革與中共的政治訴求相契合。朱學范認為,民革所秉持的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開展反帝反封建革命、打倒蔣介石獨裁政權、實現(xiàn)中國的獨立民主與和平、聯(lián)合各民主黨派及各界民主人士代表組織聯(lián)合政府等主張,與中共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綱領若干基本原則是契合的。所以,他認為,民革“和中共革命精神是一致的”,中共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提出的組建聯(lián)合政府的政治綱領“包含各界各民主黨派”,也包括新生的民革。第三個是對新生的民革力量有限,要實現(xiàn)推翻蔣介石政權的目的,必須要在兩大陣營中找到自己的革命同盟。朱學范認為,這個民主陣容就是蘇聯(lián),這個革命集團就是中共和民主黨派之統(tǒng)一戰(zhàn)線。
在信的結尾,朱學范表示,李濟深肩負著領導民革開展革命的重要職責,他本人愿意追隨左右,聽候驅策。并表示,此行將加強與解放區(qū)的聯(lián)系與團結。
整篇信的字數不多,約1300字,但信息量非常豐富,若與其后的歷史發(fā)展結合起來看,其不尋常的意義正是體現(xiàn)在朱學范所做的三個判斷上。這三個判斷是朱學范對當時中國革命前景的分析與看法,也是對新生民革走向與抉擇的思考與斷定,彰顯出以李濟深、朱學范為代表的民革老一輩領導人卓越的政治智慧和精準的政治判斷。
朱學范之所以能夠做出這樣的判斷,結合歷史實際看,是多重因素的結果,既包括他在信中分析的國際國內政治發(fā)展、人民解放戰(zhàn)爭戰(zhàn)場形勢的變化、中共政策的頒布與實施等情況,也有信中未提及的但在字里行間已經透露出的其他因素。
當時,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的人民也掀起了聲勢浩大的人民民主運動。廣大愛國學生、工人、市民及其他階層人民群眾吁請和平、反對蔣介石政權的內戰(zhàn)、獨裁、賣國政策。朱學范后來曾回憶,當時馮玉祥等人就稱, “這種自由民主運動的全面高潮,正在把中國推向共產黨人的懷抱”。他們判斷:國民黨軍隊必從全面進攻到重點進攻再變?yōu)榉烙碾A段,直至走向崩潰。朱學范深刻認識到, “把中國推向共產黨人的懷抱”這句話,正是當時的歷史潮流。一方面是蔣介石的腐敗透頂、倒行逆施,另一方面是中國共產黨為國家的和平、民主作出的不懈努力和付出的巨大犧牲。誰代表著中國未來,誰能救中國,一目了然。也正因為如此,朱學范下決心前往東北解放區(qū),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民革成立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立即成為各方各派極力爭取的對象。時任廣東省主席的宋子文、新桂系首領李宗仁、白崇禧等都派人到香港游說民革,拉攏李濟深,或提出組建新的政治聯(lián)盟,或想借民革成立之機取蔣代之。美國政府也有了“換馬”意向,希望民革在美國支持下代替蔣介石,由李濟深出面與共產黨談判,實行“劃江而治”。民革剛剛成立,成員意見并不一致,內部有各種思想紛爭。有人提出搞武裝、擴大勢力,自成體系;還有一些人仍對西方民主政治抱有幻想,倡導所謂的“中間路線”。對于民革內部的思想紛爭,對于民革內部受到“第三勢力”的干擾和影響,朱學范感到困惑。作為孫中山的追隨者、作為民革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深感有責任為民革同志妥善解決這些重大政治問題而努力。
成立民革的目的在于爭取把一切從國民黨中分化出來的愛國力量團結并組織起來,推翻蔣政權;而倒蔣就必須反美,這是明確的。在啟程前往解放區(qū)前,朱學范就在英國倫敦發(fā)表了《對于目前時局的宣言》,以鮮明的態(tài)度贊成將中國革命進行到底,強烈反對美國的經濟援助計劃以及對蔣介石政權的扶持,擁護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土地改革、統(tǒng)一戰(zhàn)線等。途經蘇聯(lián)時,朱學范逗留了幾日。他親眼見到二戰(zhàn)后蘇聯(lián)人民恢復生產生活情況,對戰(zhàn)后蘇聯(lián)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有了非常直觀的印象:當時世界上確實存在著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并立的局面;社會主義陣營必須團結起來;中國革命要“一邊倒”,沒有中間路線可走等。朱學范在當時進一步認識到: “一邊倒”關系到民主運動的前途,是民主運動開展所必須面對和需要解決的問題。鑒于民革內部“第三方面”的傾向,結合國際國內形勢,尤其是在莫斯科的所見所聞,朱學范認為有必要向李濟深寫封信,匯報自己的思考,請其重視。
1948年2月底,朱學范到達東北解放區(qū)哈爾濱,不久,他就接到李濟深的回復。李濟深基本同意朱的看法,同時向他人嚴辭表示,中國應該統(tǒng)一,如果劃江而治,中國內戰(zhàn)將永無寧日。朱學范用40多天時間,深入東北解放區(qū)的農村、工廠、煤礦了解生產生活情況。解放區(qū)的新氣象深深地感染了朱學范,他感受到在中共的領導下,解放區(qū)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新社會。參觀結束后,他提筆又向李濟深寫了一封信。在這封信中,他明確提出: “在今天民主革命斗爭中,站在領導的地位,只有由中共堅決領導才能得到革命最后的勝利。不但如此,將來革命勝利后,在民主建設中,中共是第一大黨來領導建國工作?!崩顫罨匦疟硎荆窀锸菆猿謱O中山“聯(lián)共”政策的,又得到中共南方局的諸多照顧,將來與中國共產黨長期合作共事,更要中共中央多加支持與幫助,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是不成問題的”。
正是在李濟深、朱學范等幾位主要創(chuàng)始人的帶領下,民革內部在革命大目標、大方向、大方針政策上取得了一致,保障了民革的思想統(tǒng)一、團結以及政治路線的正確,為隨后在政治上、實踐上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走上新民主主義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