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闖貴
羅敏打算重回職場的決定,看似有些沖動,實際上她在腦海里已經想過無數次。
身為一個8歲女孩、一個4歲男孩的媽媽,羅敏離開職場已經整整9年。
羅敏喜歡孩子,照顧孩子從無怨言。但,沒有工作就沒有經濟來源,平日里想買什么都得向丈夫張口,這種感覺讓要強的她很不舒服。所以等到兒子一上幼兒園,羅敏立即提出要重返職場,家人對她的決定有些意外,都說以后要兼顧工作和家庭太辛苦了。羅敏也知道前面的路會很難,但她不想躊躇下去了。
她先是向原來的老板求職。老板過去就很欣賞羅敏的勤懇,知道她是個能做事的人,二話不說就讓她先過來試試。但好幾年沒碰電腦、沒用軟件,也沒有學習新的技能,羅敏已經把原本的“手藝”忘光了。老板安排了一位同事帶她,希望她一邊練手一邊撿起技能。
可在這個過程中,羅敏越發(fā)覺得,想撿回丟掉的知識太難了,就連設計名片這種最簡單的活兒,她的設計都沒能讓客戶滿意。羅敏很感激老板再給她試一次的機會,但她明白,公司可以培養(yǎng)新人,可沒有義務花那么長的時間等待你成長,而自己的專業(yè)技能和審美都落后于整個團隊,最終,她選擇主動離開。
之后的幾次應聘接連碰壁,羅敏反思了自己,這幾年的全職帶娃已經讓她“自廢武功”,招聘單位有顧慮也是正常的。她沉下心來問自己,是不是一定要做“體面”的白領?自己究竟有什么特長?
想清楚了這些,不久后她就找到了一份在特教學校里照顧孩子們的工作。家人和朋友都說這工作太累了,勸她別做,但羅敏認為這份工作很適合她,她愛孩子,也有帶孩子的經驗。學校里大多是患有聾啞、自閉癥、腦癱等先天性疾病的特殊孩子,有的孩子生活不能自理。盡管什么臟活苦活都得做,但羅敏覺得,在工作的過程中,自己的內心世界在一點點重建。她也深深地感覺到,自己在被這個社會需要著。
于羅敏而言,重返職場的這個過程像是一場重生。不僅僅是經濟獨立,自己對于人生也有了更深的感悟。在這條重生之路上,她找到了一個更加獨立、自信、開朗的自己。重返職場之后,家里有公公婆婆幫忙做飯和接送孩子,解決了她的后顧之憂,但陪伴孩子的時間變少了,讓她感到愧疚。下班之后,羅敏會盡量抽出一點時間看看女兒寫的作業(yè),給兒子講講故事。
有時候遇到一些將來想做全職媽媽的朋友,她常會以自己為例,勸她們千萬別在這個過程中停止提升自我,“現在整個社會對媽媽這個身份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認同,我們作為新女性,應該更加自強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