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付嘉欣/馬獻珍 趙 楠 張軍利 李文昕
華北油氣不斷轉變思維、激發(fā)潛力,探索出適合高含水氣田自身的“治水之道”。
8月,正是炎熱酷暑的季節(jié),位于鄂爾多斯盆地北緣的東勝氣田卻十分涼爽,走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能夠清晰感受到“風吹草低現牛羊”的境界。而這片茂密草原之下,2000多米處,便是大片的致密砂巖氣藏。
這種高含水氣藏中幾乎70%的氣井含水量高,個別氣井初期日產水達到100立方米,多數氣井初期日產液在10立方米以上,氣井生產成本高、管理難度大、遞減率高,效益開發(fā)面臨世界級難題,一直被其他企業(yè)忽視和擱置。
“別的企業(yè)可以繞過去,但我們華北油氣分公司不會繞,我們只會直面困難,解決困難。” 華北油氣分公司副總經理梁文龍說。多年來,華北油氣分公司面對這塊“硬骨頭”,通過不懈探索,不斷在排水采氣工藝技術上取得突破,最終實現了其效益開發(fā)與穩(wěn)產。
早年之前,華北油氣針對大牛地氣田的整體開發(fā)部署,已有了許多經驗。后來開發(fā)東勝氣田時,華北油氣如法炮制,卻發(fā)現雖然都是致密低滲氣田,東勝氣田與大牛地氣田卻存在天差地別的生產特征。由此,華北油氣工程院在原有基礎體系上重新開始,針對東勝氣田進行進一步探索。
第一步,加強地質認識?!皬那?,工程人員在施工前只有測井等方面的零星數據,這些數據可以明確氣田含水飽和度,但這含水飽和度之下到底能產多少水,卻無法確定。”華北油氣分公司工程技術研究院儲改所副主任師朱新春告訴記者。在這種情況下,工程技術科研人員一致認為:如果想了解不同類型的高含水氣田,相對準確地獲取每口井的產水值,就必須把地質對象按照工程需求和工程思維進行研究。
工程院以此為切入點,研究決定施工時水動還是不動,大動還是小動,確定合適的壓裂規(guī)模。但事情遠沒有這么簡單,因為害怕加大水的流動通道后水會更多,會更加影響產能,所以工程院通常采取1.5方排量的小規(guī)模壓裂。
“這時大家發(fā)現水不動了,氣居然也不動了,相當于沒有將這個儲層改造充分,沒有徹底釋放其產出能力?!比A北油氣分公司工程院院長王翔說。
第二步,工程院開始轉變方向,決定改變巖石性質,改變壓裂液的潤濕性和巖石的接觸角,實現氣動水不動。但巖石體量很大,而壓裂液與地層相比簡直微不足道,效果甚微,且短暫的改變之后很快又恢復原狀。
第三步,工程院嘗試通過研發(fā)一種遇氣流動、遇水固結的支撐劑,來改變水的流動通道,結果又發(fā)現這種技術不適用于氣水同層的地層狀態(tài),探索又陷入了困局。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一次又一次的受挫雖然令大家失望,但是衣帶漸寬終不悔,執(zhí)著的探索從未停止。
工程院開始積極轉變思維,決定直接將排水通道放開,并適時提出了強排水采氣技術。強排水采氣技術就是增大壓裂規(guī)模,縮短地層間距,把儲層充分改造,建立起一條儲層內部的高速公路。
“轉變理念才能釀出殺手锏。我們從怕裂縫、怕改造規(guī)模大,到主動迎合裂縫,不僅自己制造人工裂縫,還會溝通天然裂縫,使用‘大禹治水’型方法解決問題?!蓖跸璞硎?,既然控制不住,那就利用它,從控水壓裂變化為疏水壓裂,接著再考慮如何在下一階段進行治水。
工程院繼續(xù)向源頭找原因,向地質問根本,研究水的流動狀態(tài),思考怎樣減少舉升、減少地層能力的消耗。在激烈探討后,最終研究出了差異化管理方法。
“每口井的生產狀況不同,必須采取不同的工作制度及排水采氣工藝技術。”工程院采氣所黨支部書記周艦說。工程院利用滲流力學曲線和攜液攜泡曲線建立模型,根據每口井的特征,將其按照四個維度描述成四條線。接著把這四條曲線進行標定,再將井區(qū)按照不同狀態(tài)分為六個區(qū),做成一個四線六區(qū)模型。
比如一區(qū)就是生產主力軍,可以自己穩(wěn)定生產,不需要工程隊干涉。二區(qū)則是地層能量還算良好的區(qū)域,積液情況比較輕,需要借助泡排輔助生產,讓它流動起來。三區(qū)積液情況有些明顯,需要機械排采,用柱塞等相關工藝幫助其排水采氣。而到了六區(qū),基本就可以判斷為“重癥監(jiān)護室”,只能用電潛泵把地面能量轉換到地下,從而起到增能的作用。
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利用這個方法,如今東勝氣田產量已翻了一番,產能提升顯著。將氣井差異化標定,在不同階段采用不同策略和工藝,就可以做到有效排水。華北油氣生動地將其稱之為“地層病癥診斷”,以此來判斷井區(qū)施工方向。
●華北油氣直面困難,在產量壓力下不斷探索。 攝影/馬獻珍
診斷完成后,治療也同樣重要,尤其針對“重癥監(jiān)護室”的治療更為關鍵。
針對六區(qū),工程院最開始使用電潛泵進行舉升,并配套了同井采注工藝。但是使用電潛泵會出現“氣鎖”現象,且成本高達240多萬元,在井底還非常容易損壞。“就算它的效果再好,成本難題也意味著它并不具備可持續(xù)性。”周艦表示。
在這種情況下,工程院決定加強電潛泵的適應性。為此,華北油氣分公司采油氣工程專家劉岳龍幾乎跑遍了全國,找遍了所有泵的廠家,認真調研后便開始推進自主研發(fā)設計。劉岳龍從過電纜分割器入手,帶領采油氣所的同志們深入研究,促進交叉創(chuàng)新來保證電潛泵的壽命,保障其正常運轉。
研發(fā)成功后就要實踐,工程院將升級后的電潛泵運用到J72P18井,實驗后發(fā)現這口井的檢泵周期從原先的平均不到100天,增加到了293天,從大概3天修一次改善到差不多10天修一次,效果顯著。以此開始,六區(qū)的多數氣井都能在電潛泵的作用下“起死回生”,保障了產能的提升。
為進一步保證穩(wěn)產,除了電潛泵,工程院也對射流泵進行了探索。研究電潛泵時還有外援幫助,而研究射流泵則是十分徹底的從零開始。在無人指導的情況下,華北油氣工程院采氣所副主任師趙潤東帶領團隊從設計、論證、計算全面主導,深入研究并不斷實驗,用了將近兩年時間,研制出了屬于華北油氣自己的射流泵。
目前運用射流泵可保證六區(qū)氣井穩(wěn)產達300多天,促進了六區(qū)氣井產量提升。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這條無人探索的偏僻小路上,華北油氣用實踐帶動研究,在產量壓力下不斷探索,持續(xù)總結提煉經驗教訓,最終蹚出了一條適合自身的治水之路。接下來華北油氣將繼續(xù)推進新技術自主研發(fā),早日打破國外專利,為我國采氣工藝發(fā)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