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力丹 劉習寧 史艷琨
(1.河北工業(yè)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天津 300400;2.保定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河北保定 072750)
仰韶文化在中國新石器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國新石器時期在黃河流域最早被發(fā)現(xiàn)并被確認的極其重要的史前文化。它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并且在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歷經(jīng)了漫長的發(fā)掘與田野考古調查后發(fā)現(xiàn):仰韶文化以及明顯受其影響的各處歷史遺址的數(shù)量已經(jīng)達到幾千處之多,其范圍以豫、陜、晉三地為中心,并輻射到青、甘、鄂、內蒙古及冀邊緣區(qū)域。以上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依據(jù)當時的考古資料所作的概述,很顯然并沒有將白洋淀地區(qū)考古遺址納入仰韶文化區(qū)域,這一點從其所分布的仰韶文化區(qū)域圖(見圖1)就可看出,這主要是因為在過去白洋淀區(qū)域文化并沒有被提道區(qū)域文化研究的平臺上。
圖1 仰韶文化群及主要遺址分布示意圖[3]
從圖1的標注可以看出,受到仰韶文化影響的區(qū)域都集中在河北的南部,白洋淀區(qū)域遺址文化與仰韶文化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對此我們不妨作一個詳細地論述:仰韶文化的年代經(jīng)過多個遺址標本碳十四測定為公元前4900年——公元前2700年。張光直先生認為:“新石器時代的早期,可叫作仰韶期,是為了觀念上的便利。事實上仰韶村遺址可能屬于這一期的最末,或早期之間的中期?!蔽覀冑澩瑥埞庵毕壬挠^點,為了使白洋淀區(qū)域遺址文化與仰韶文化的對比研究有針對性,我們將研究的時間年代上限設在距今8000年,下限定在距今4000年之間。這一時間段包括白洋淀區(qū)域的容城、安新、任丘、徐水、清苑五個地域的遺址。白洋淀區(qū)域處在河北平原的中東部(今雄安新區(qū)區(qū)域內),其地貌形態(tài)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西部是華北著名的太行山地,中部是地勢較為平坦的山前平原,東部則是地勢較低的沖積平原。“我們把白洋淀地區(qū)的全新世地層分為四個時期,即古全新世(距今11000年—9000年左右)、早全新世(距今9000—7500年左右)、中全新世(距今7500—3000年)和晚全新世(距今3000年至今)?!比莩巧掀挛幕z址幾乎包括這四個時期相對應的遺址,在容城上坡遺址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仰韶文化的遺存,但對于白洋淀區(qū)域容城上坡遺址與各個同時代遺址的關系,學術界是有分歧的,發(fā)掘者認為:上坡一期的遺存歸屬于磁山文化的這種說法太過籠統(tǒng),需要再做商榷?;蛴刹煌臅r間維度所造成的差別來看,兩者之間基本可以被認定為:上坡類型遺存是相對比較獨立類型的條件,它所處年代和磁山文化大約相同。處于今河北保定市易縣的北福地遺址新石器時代一期的乙類遺存同上坡一期遺存十分類似,其中以釜為其特征的甲類遺存比乙類遺存要晚,但要早于仰韶文化。因此,暫時將北福地一期乙類遺存同上坡一期遺存看作為是相對獨立的文化類型比較合適。安志敏先生則將上坡一期遺存歸為磁山文化系統(tǒng)。筆者一向認為,僅靠出土文物的器型比較來確定兩遺址文化是否屬于同一文化的標準是靠不住的,類型的比較只能作為參考輔助條件,并不能作為充分必要的定性條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將磁山遺址、容城上坡遺址、北福地遺址都歸入磁山文化類型,見圖2。我們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的觀點是客觀的,考古學是要研究全人類整體的古代時期,它是處于全人類整部歷史的時間、空間架構中所有的物質遺存。既然我們面對的考古遺址是人類的全部物質遺存,那么每個遺址之間生活的族群的族屬和彼此之間的關系,才是確定每個文化遺址屬性的關鍵,筆者正是立足于此,才一直致力于族群的分并、遷徙問題的研究。
圖2 磁山文化主要遺址分布示意圖[11]
仰韶文化時代是中國大地上族群文化相互影響、相互吞并涵化、地域擴張和遷徙最活躍的時間段。張光直先生對這個時間段內文化類型的動態(tài)有一個非常詳細客觀的分析:考古文化的數(shù)量到了公元前5000年前不斷得增加,其所跨越的地區(qū)也不斷地擴大,不僅如此,各種文化的義界也越發(fā)明顯。仰韶文化出現(xiàn)在比較早被發(fā)現(xiàn)的磁山、李家村、渭水流域和裴李岡這4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群內。并且仰韶文化下還可分為義界明顯的不同的地方類型。很多類型都可以看出是在這同一區(qū)域的較早期遺址群的文化延續(xù),但是仰韶文化所涉及的區(qū)域則要更加的廣大和遼闊,跨越了黃河中游區(qū)域中從青海到河北的大部分。(見圖3)。張忠培先生對仰韶時代各個文化族群相互交流、擴張、吞并、涵化作了大量考古資料的論證,他的結論是:仰韶時期自公元前第5千紀前葉的后段開始,即老官臺文化向半坡文化轉變并形成的時期以及與其相當?shù)臅r間段,到公元前第3千紀前期的后段,即良渚文化后期、廟底溝二期文化及大汶口文化晚期以及與之相當?shù)臅r期終止。
圖3 公元前5000年各個文化圈相互作用示意圖[14]
張光直先生的觀點是敏銳洞察力的體現(xiàn),張忠培先生的觀點論述了族群文化的相互關系,筆者在拙作《圖騰紋樣視域下的婦好墓與商早期文化研究》中對這個時間段的族群文化狀況,也作了詳細的論述,在距今8000年——距今5200年之間,是陽鳥圖騰部落不斷東進南下遷徙的時間,作為河北中北部所出土的文化遺址,無論從時間或地域上,都可看出該地域文化受陽鳥圖騰部落東進南下遷徙的文化影響很大,這一點從白洋淀容城上坡、北莊以及其他遺址所發(fā)現(xiàn)的仰韶文化遺存和商文化遺存也可得到證實。從地理空間的角度來看,北莊遺址的分布特點符合新石器時期遺址的分布特征,即位于故河道兩側岸邊的高地之上。北城遺址也屬于此同類型,位于此故河道的北面,南面則是安新縣城的留村遺址。安新縣另一遺址——梁莊遺址,雖然它與北莊遺址不是毗鄰,而是相距較遠,但是這兩個遺址所呈現(xiàn)出的主要文化屬性是相似的。容城縣文物保管所經(jīng)過考古分析認為:關于以上這些位于保定北部的遺址時期,從它們早期的遺址能看出具有磁山文化的影子,大部分是在磁山文化以后才出現(xiàn)的,距離現(xiàn)在大概5000——6000年上下,它們同仰韶文化時期的后崗類型有著一定的文化關聯(lián),屬于前后崗一期文化,但是又有其自身特有的文化形式。據(jù)此可以推斷出磁山文化是前后崗一期文化的基礎與源頭。商人是陽鳥圖騰族群的后裔,白洋淀的多個遺址都出現(xiàn)了這種族群文化先后傳承的元素,這是陽鳥圖騰部落文化東進南下的具體體現(xiàn)。距今7500年左右神農氏部落的崛起,仰韶文化區(qū)域受神農氏部落文化的影響,神農氏部落文化開始成為本區(qū)域文化的主流并不斷增大,所以白洋淀區(qū)域遺址的文化類型是多種文化類型表現(xiàn)。張光直先生談道此段各個文化類型的相互作用關系時認為:在公元前四千年前上下,一種相互連鎖、聯(lián)系、傳承、具有邏輯性的、不可動搖的程序證據(jù)出現(xiàn)在華南與華北這些各具特點的文化之中,并且,這種程序在華南、華北,并且分別在之后1500年和1000年之內不斷地深化。各個不同地區(qū)的區(qū)域文化相互滲透、接觸、交流,并向外不斷擴展、延伸,并留下了文化間相互交流、關系逐漸加深的證據(jù)。這種文化上的交流與交互作用的程序很明顯在數(shù)千年前就已經(jīng)開始了,直到公元前四千年前,它才清楚而強烈地出現(xiàn)在考古記錄中??梢苑謨煞矫鎭黻U述這些表現(xiàn),首先是華北各區(qū)域諸多文化間相互作用的表現(xiàn),即在仰韶文化、紅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與土珠山文化等各種類型文化之間展開交互作用;其次是在華南文化與華北文化之間的交互表現(xiàn)。張光直先生所言時間段相互作用圈文化的過程,正是陽鳥圖騰部落文化和神農氏部落文化交替變化和彼此遷徙,所導致的相互影響的事實,每個遺址文化即使是同一族群居住,也會因執(zhí)政主族的變化而表現(xiàn)出不同的文化特點。要分清這些不同文化特點所代表執(zhí)政主族的屬性,必須要從根源上搞明白主族的圖騰姓氏和文化屬性,在白洋淀文化區(qū)域的各個遺址,我們必須要清楚從距今8000年——5200年期間,是哪些部落文化影響和決定了它們的文化屬性。
通過上面的分析,白洋淀各遺址文化在距今8000年——5200年,是受到陽鳥圖騰部落和神農氏部落兩大部落文化的影響。在距今7500年以前白洋淀各遺址文化是受到陽鳥圖騰部落文化影響所形成的主流文化;在距今7500年——5200年白洋淀各遺址文化的主流文化是神農氏部落文化,其對應的就是學術界所說的仰韶文化類型,很顯然白洋淀文化區(qū)域的各個遺址屬于仰韶文化類型之一,是受到仰韶文化圈相互影響的文化遺址。
結語:雄安新區(qū)區(qū)域歷史的文脈以白洋淀區(qū)域文化為典型,白洋淀各文化遺址是仰韶文化類型之一,與仰韶文化是存在相互文化圈作用的遺址類型;白洋淀各文化遺址的族群文化應是陽鳥圖騰部落族群文化和神農氏部落族群文化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