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寒飛
最近,因經(jīng)濟下行壓力增大,歐洲一些動物保護組織提倡的與動物“尊嚴”或“情緒”相關的動物福利運動受到冷遇。比如,改善畜禽居住條件、摒棄密集養(yǎng)殖等行動就遇到不少反對聲音。但在涉及動物生命安全和健康方面的動物福利,歐洲人還是始終高度關注的。
馴鹿變身“神獸”
歐洲是世界上最早關注動物福利問題并將其落到實處的地區(qū)。英國早在19世紀初就出臺了反攵寸虐待動物的法案。時至今日,英國人將虐待、忽視動物視為違法行為,違法者遭受的懲罰最高可能包括判處51周監(jiān)禁、罰款2萬英鎊,以及終身禁止養(yǎng)寵物等。德國將人類應善待動物、保護動物寫到法律里。瑞士則在1992年推出了保護“動物尊嚴”的法規(guī),特別提到養(yǎng)寵物時群居動物不得單獨飼養(yǎng),比如,養(yǎng)兔子或者倉鼠就至少要養(yǎng)一對兒。此外,養(yǎng)寵物前還必須參加培訓進行學習,取得相應的資格證書。奧地利則在反虐待動物的法令中,明令禁止寵物主人修剪貓狗的耳朵或尾巴。
除了在法律層面關注動物的生命和健康,一些歐洲國家還推出不少奇特的動物保護措施。比如芬蘭野生馴鹿很多,過去經(jīng)常發(fā)生撞死撞傷馴鹿的交通事故,因為這里冬季不僅有漫長的極夜,開車時視線不佳,而且冬季雪多,路面濕滑。馴鹿跑動十分迅速,但它們在夜間車燈強光照射下反應會變慢,不時突然出現(xiàn)在行駛的汽車前不知躲避尸這時候司機剎車不及時就很容易發(fā)生事故,這對人類和馴鹿的生命安全都是威脅。為此,近些年芬蘭人給馴鹿的角涂上熒光材料,這樣司機在遠處就能看到馴鹿,避免交通事故。在當?shù)貍髡f中馴鹿本就是給圣誕老人拉車的神獸,如今配上一對閃閃發(fā)光的大角更是威風凜凜,愈發(fā)“坐實”了馴I鹿神獸的美名。
為動物修橋建隧道
同樣是為了保障動物免受交通工具侵害以及人類活動的影響,許多歐洲國家專門為野生動物修橋鋪路。如果從空中航拍的話,會看到不少國家繁忙的高速公路上有著滿是蒼翠植物的綠色立交橋,其實這不是給人類走的橋,而是供動物過街專用的。為動物修橋,法國行動最早,早在上世紀50年代,法國就修建了第一批動物立交橋。據(jù)外媒報道,荷蘭的動物立交橋更是多達66座,其中最長的一座立交橋位于北布拉班特省,長達800米的綠色橋面跨越了鐵路、體育館和商業(yè)區(qū)。不同的野生動物習性也不相同,有的動物喜歡走上面,有的則喜歡走下面。為了照顧蛇、鼠、龜、推等喜歡鉆洞的動物,歐洲的一些野生動物立交通道選擇在公路和鐵路下面修隧道、挖地道。有歐洲國家為照顧松鼠過馬路,還利用大樹修建了跨公路的繩索橋。繩索橋建成后,松鼠不過馬路的時候就變成了許多鳥兒休憩的場所。
這些專門為動物修建的橋梁或隧道,不僅可以有效降低交通事故發(fā)生率,挽救個體動物的生命,也給野生動物更好的生存條件。比如一些位于食物鏈頂端的獵食動物活動范圍非常大,有時一條新修的公路很可能阻隔了它們求偶的通道,造成一個種群只能在相對較小的范圍內求偶,由此帶來的近親繁殖'問題可能對長期的種群質量造成影響。所以,對于野生動物來說,種群想要發(fā)展壯大,這些綠色通道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動物立交橋也為人類觀察研究動物提供了新的場景和角度,人們發(fā)現(xiàn),不同的動物對新“過街天橋”的適應性差別巨大,野兔和鹿等動物在橋建成的當年就能適應走橋上,而像狼這類生性多疑的動物,要觀察適應幾年才放心走橋。但動物們的這些習性一旦形成,它們的后代也能很好傳承。
盡量不打擾野生動物的生活
歐洲人對待野生動物的最高“待遇”就是盡量不去打擾它們的生活。歐洲國家的許多野生動物園對野生動物而言是無感的,它們幾乎感覺不到自己是在“動物園”中。以芬蘭的野生動物園為例,棕熊是芬蘭的“明星”動物,人類要去看“明星”的話,小心謹慎的曲折過程堪比偷獵。在這里,既不是把熊關起來給人看,也不是人乘坐專用車輛進入熊的領地看熊。要想去觀熊,必須.在宜季前往,頭一天的傍晚,游客就要在導游的帶領下入住森林深處的小木屋。這木屋還有個長長的煙囪,夏夜并不冷,這煙囪也不是生火用的,而是專門用來把人類的氣味兒散發(fā)到高空中,這樣棕熊就聞不到了。
木屋周圍的空地是野生動物夜間覓食的場所,棕熊、狼獐以及狼,在極晝的夏夜之中隨時可能會出現(xiàn),游客們用專業(yè)鏡頭能拍到高質量的野生動物特寫照片。芬蘭的各個野生動物園更像保護區(qū),每個動物園都有多個供游客“偷窺”動物的掩蔽所。觀熊的季節(jié)可以延續(xù)到9月份,如果運氣好,游客能有機會同時看到棕熊和極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