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同學們,炎夏盡,金秋至,新的學年,《詩詞草木疏》欄目又和大家見面了!在這個收獲的季節(jié)里,廣袤的大地往往給予人們豐厚的回饋。金黃的稻田,翻滾的麥浪,飄香的蔬果,無一不向我們傳遞著人間的美好。下面,就讓我們把目光投向豐收的村莊,去看一看綿延到天邊的稻田,聞一聞田野的芬芳吧。
稻(水稻、稻谷、稻子)
科屬:禾本科,稻屬。
形態(tài)特征: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個別野生亞種可多年生。株高1米左右,葉片呈披針狀,長約20厘米;按花期分為早、中、晚稻,分別在6~7月、9月、10月抽穗開花;開花后30~50天種子成熟,種子收獲后脫去種皮即大米。我國主要有秈稻、粳稻兩個栽培品種。
用途:食用;個別亞種可藥用。
田舍
[宋]范成大
呼喚攜鋤至,安排筑圃忙。
兒童眠落葉,鳥雀噪斜陽。
煙火村聲遠,林菁野氣香。
樂哉今歲事,天末稻云黃。
這是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之一的范成大描寫鄉(xiāng)村風光的一首詩。范成大晚年在故鄉(xiāng)蘇州的范村別墅閑居,他善于從切近的視角觀察農(nóng)村田園的生活與習俗,令詩歌散發(fā)出泥土的芳香,形成了一種新型的田園詩典范。本詩就描寫了水稻成熟時節(jié)田間地頭的優(yōu)美風景:農(nóng)夫們結(jié)伴而行,前往場圃勞作,孩子們則悠閑地枕著落葉睡覺;夕陽西下,鳥雀的鳴叫聲更襯托出鄉(xiāng)村的靜謐,每家每戶的煙囪里都開始冒出做飯的煙氣;詩人慢慢走回自己的住處,離這個村落越來越遠,他嗅著林間的氣息,看到斜陽把西天的云彩染得金黃,與地面上成熟變黃的稻谷連成了一片,這豐收景象真令人快樂?。?/p>
稻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重要的主糧。稻子食用前必須要脫皮,古代沒有機器,讓稻子脫皮的方法就是舂搗。比如,唐代詩人張籍《羈旅行》一詩提到“主人舂米為夜食”,就是指把稻粒舂搗成大米。米用水煮熟,就是白米飯。杜甫詩《茅堂檢校收稻》寫道,“稻米炊能白”,看似平淡,實則流露出不必為口糧發(fā)愁的歡快感。稻米除了直接用來煮飯,也有其他食用方法。相傳武則天在某年的花朝日游園,命令宮女采摘百花,跟米混合后搗碎,制作成蒸糕,用來賞賜侍從大臣。蘇軾有一天和他弟弟蘇轍一起喝酒,喝醉了,突發(fā)奇想,用槌子搗碎蘿卜,然后加入碎米粒,煮成粥食用,感覺美味絕倫,蘇軾便給這粥取了個好聽的名字——“玉糝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