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藏緬語族族群的皮褶厚度

      2022-10-15 09:03:02宇克莉鄭連斌張興華
      關鍵詞:語族怒族皮褶

      劉 鑫,宇克莉,鄭連斌,張興華

      (1.天津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天津 300387;2.天津師范大學天津市動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重點實驗室,天津 300387)

      藏緬語族是漢藏語系中語種最多、分布最廣的一個語族[1].我國現今有17個民族使用藏緬語族的語言,分別為彝族、哈尼族、拉祜族、傈僳族、納西族、基諾族、怒族、門巴族、羌族、普米族、景頗族、阿昌族、白族、土家族、獨龍族、珞巴族和藏族[2].我國藏緬語族族群主要分布于藏彝走廊地區(qū),即位于川、滇西部和藏東的南北走向的山系、河流所組合形成的高山峽谷區(qū)域[3].但是,藏緬語族各民族相對隔離、居住分散,族源、生活環(huán)境、習俗均不完全一致,不同民族的體質特征也有一定的差異.

      皮褶厚度是衡量個體發(fā)育及營養(yǎng)狀況的重要指標之一,能夠反映人體皮下脂肪的發(fā)育水平及分布情況.通過測量皮褶厚度可以估算人體的體脂率并判斷超重、肥胖.雖然皮褶厚度的發(fā)育水平受遺傳因素影響,但相比于身體的骨性指標,皮褶厚度更容易受環(huán)境因素、飲食習慣、勞動強度等因素的影響.有研究顯示,溫度對肱三頭肌和脂肪質量的影響,女性明顯大于男性;溫度對去脂體質量的影響,男性則更明顯[4].除此之外,皮褶厚度也隨年齡增長呈現一定的變化趨勢[5].

      目前,關于我國藏緬語族各民族皮褶厚度的研究主要是針對單個民族或少數幾個民族皮褶厚度的比較,如,對湖南土家族[6]、獨龍族[7]、怒族[8]、珞巴族[9]、門巴族[9]、彝族[10]、羌族[11]及木雅人[12]、爾蘇人[12]、僜人[12]、白馬人[12]、夏爾巴人[12]、摩梭人[12]等藏緬語族族群皮褶厚度特點的研究.

      本研究將近年來藏緬語族全部17個民族的皮褶厚度數據進行多元分析,并分析藏緬語族族群各項皮褶厚度與地理環(huán)境及年齡的相關性,探討藏緬語族各民族間皮褶厚度特點的相似性與差異性.此外,將藏緬語族族群的皮褶厚度與漢族及部分南、北方少數民族的數據進行比較,分析藏緬語族族群皮褶厚度的特點,也為其他民族的皮褶厚度研究提供參考依據.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藏緬語族族群包括17個民族,其中,碧江怒族和貢山怒族同屬于怒族,但這2個族群使用不同的語言,分別屬于彝語支[13]和怒語支[14],因此,本文將碧江怒族和貢山怒族的數據分開進行統(tǒng)計,故本文中藏緬語族17個民族共包括18個族群.2015—2019年,研究組在四川省、云南省、貴州省、湖北省、湖南省及西藏自治區(qū)調查了藏緬語族18個族群共計14 722例(男性6 528例,女性8 194例)成人的6項皮褶厚度指標,即肱二頭肌皮褶、肱三頭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嵴上皮褶、髂前上棘皮褶和小腿內側皮褶.采用隨機取樣方法確定測量對象,被測者均為無身體殘疾、世居當地三代以上的藏緬語族族群成人,男性平均年齡為(47.8±14.9)歲,女性平均年齡為(48.4±14.6)歲.

      1.2 研究方法

      使用皮脂厚度計(精度0.5 mm),嚴格按照《人體測量方法》[15]和皮脂厚度計說明書規(guī)定的方法測量6項皮褶厚度值.遵循知情同意原則,與每位被測者都簽訂知情同意書,保證被測者的知情權.測量前對研究組所有成員進行系統(tǒng)培訓,包括測量技術、生物倫理、信息保密等,并在調查前對測量儀器進行校正,以保證測量數據的準確性及被測者的個人信息不泄露.應用Excel2016和IBM SPSS19.0統(tǒng)計軟件對調查數據進行u檢驗、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相關性分析.

      2 結果

      由于皮褶厚度值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因此本文中的皮褶厚度均數均為幾何均數,而非算數均數,標準差也為幾何標準差.

      2.1 藏緬語族族群的皮褶厚度

      藏緬語族18個族群男性的6項皮褶厚度均數及方差分析結果見表1.由表1可見,藏緬語族18個族群男性肱二頭肌皮褶厚度均數的范圍為3.4 mm(貢山怒族)~7.4 mm(藏族),肱三頭肌皮褶厚度均數的范圍為5.9 mm(貢山怒族)~12.1 mm(藏族),肩胛下皮褶厚度均數的范圍為7.9 mm(貢山怒族)~15.8 mm(藏族),髂嵴上皮褶厚度均數的范圍為5.8 mm(貢山怒族)~16.7 mm(藏族),髂前上棘皮褶厚度均數的范圍為5.4 mm(景頗族)~16.7 mm(藏族),小腿內側皮褶厚度均數的范圍為4.6 mm(景頗族)~9.8 mm(藏族).方差分析結果表明,男性6項皮褶厚度值的族群間差異均具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藏族和土家族的皮褶厚度值較大,貢山怒族和景頗族的皮褶厚度值較小.在6項皮褶厚度值中,18個族群的男性均為肱二頭肌皮褶厚度值最小,多數族群的髂嵴上皮褶厚度值最大.

      表1 藏緬語族男性6項皮褶厚度均數及方差分析(Mean±SD)Tab.1 Means of six skinfold thicknesses and variance analysis in males of Tibeto-Burman ethnic group mm

      藏緬語族18個族群女性的6項皮褶厚度均數及方差分析結果見表2.由表2可見,藏緬語族18個族群女性肱二頭肌皮褶厚度均數的范圍為5.0 mm(貢山怒族)~9.8 mm(羌族),肱三頭肌皮褶厚度均數的范圍為10.8 mm(普米族)~19.1 mm(羌族),肩胛下皮褶厚度均數的范圍為12.7 mm(普米族)~19.6 mm(哈尼族),髂嵴上皮褶厚度均數的范圍為9.9 mm(貢山怒族)~21.3 mm(羌族),髂前上棘皮褶厚度均數的范圍為7.9 mm(景頗族、阿昌族)~20.1 mm(羌族),小腿內側皮褶厚度均數的范圍為7.2 mm(門巴族)~12.2 mm(藏族).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女性6項皮褶厚度值的族群間差異均具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羌族、土家族和藏族的皮褶厚度值較大,貢山怒族和普米族的皮褶厚度值較小.在6項皮褶厚度值中,18個族群的女性均為肱二頭肌皮褶厚度值最小,多數族群的髂嵴上皮褶厚度值最大.

      表2 藏緬語族女性6項皮褶厚度均數及方差分析(Mean±SD)Tab.2 Means of six skinfold thicknesses and variance analysis in females of Tibeto-Burman ethnic group mm

      2.2 藏緬語族族群6項皮褶厚度的主成分分析

      對18個族群的6項皮褶厚度均數進行主成分分析.18個族群男性6項皮褶厚度均數的主成分分析結果顯示,前2個主成分的貢獻率分別為76.963%和14.819%,累計貢獻率為91.782%.第1主成分(PCⅠ)載荷值較大的指標為肱二頭肌皮褶(0.967)和肱三頭肌皮褶(0.926),即PCⅠ主要反映上臂的皮褶厚度,PCⅠ值越大,上臂脂肪越發(fā)達.第2主成分(PCⅡ)載荷值較大的指標為髂嵴上皮褶(-0.541)和小腿內側皮褶(0.472),即PCⅡ主要反映髂嵴上和小腿的皮褶厚度,PCⅡ值越大,腰部的皮褶厚度值越小,小腿脂肪越發(fā)達.

      以PCⅠ為橫坐標、PCⅡ為縱坐標作散點圖,見圖1.在18個族群中,PCⅠ值最大的是藏族,表明藏族男性上臂的皮褶厚度值最大,脂肪發(fā)達;土家族、白族和羌族的PCⅠ值較大,表明這3個族群男性上臂的皮褶厚度值較大,脂肪較發(fā)達;貢山怒族和景頗族的PCⅠ值最小,表明這2個族群男性上臂的皮褶厚度值較??;其余族群的PCⅠ值分布較為集中.從PCⅡ值看,貢山怒族的PCⅡ值最大,說明雖然貢山怒族男性腰部的皮褶厚度值較小,但小腿脂肪較發(fā)達;阿昌族和景頗族的PCⅡ值最小,即這2個族群男性腰部脂肪較發(fā)達,但小腿的皮褶厚度值較小.

      圖1 藏緬語族18個族群男性的主成分散點圖Fig.1 Scattered plots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for males of 18 ethnic groups of Tibeto-Burman ethnic group

      18個族群女性6項皮褶厚度均數的主成分分析結果顯示,前2個主成分的貢獻率分別為71.087%和12.362%,累計貢獻率為83.449%.第1主成分(PCⅠ)載荷值較大的指標為肱三頭肌皮褶(0.943)、髂嵴上皮褶(0.896)和肱二頭肌皮褶(0.880),即PCⅠ主要反映上臂和髂嵴上皮褶厚度,PCⅠ值越大,上臂和腰部脂肪越發(fā)達.第2主成分(PCⅡ)載荷值較大的指標為小腿內側皮褶(0.748),即PCⅡ主要反映小腿的皮褶厚度,PCⅡ值越大,小腿脂肪越發(fā)達.

      以PCⅠ為橫坐標、PCⅡ為縱坐標作散點圖,見圖2.在18個族群中,PCⅠ值最大的是羌族,其次是藏族和土家族,表明羌族、藏族和土家族女性的上臂和髂嵴上皮褶厚度值較大,上臂和腰部脂肪發(fā)達;而貢山怒族的PCⅠ值最小,即貢山怒族女性的上臂和髂嵴上皮褶厚度值較小;其余族群的PCⅠ值分布較為集中.從PCⅡ值看,藏族的PCⅡ值最大,即藏族女性小腿的皮褶厚度值較大,小腿脂肪較發(fā)達;門巴族的PCⅡ值最小,說明門巴族女性小腿的皮褶厚度值較小.

      圖2 藏緬語族18個族群女性的主成分散點圖Fig.2 Scattered plots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for females of 18 ethnic groups of Tibeto-Burman ethnic group

      綜合男性和女性的主成分分析結果可見,在藏緬語族18個族群中,藏族、羌族和土家族的上臂脂肪較發(fā)達,貢山怒族上臂和腰部的皮褶厚度值較小但小腿脂肪中等發(fā)達,景頗族、阿昌族男性和門巴族女性小腿的皮褶厚度值較小.

      2.3 藏緬語族族群皮褶厚度的影響因素

      對藏緬語族18個族群皮褶厚度值的合計數據按年齡組分類統(tǒng)計,分別為18~44歲組、45~59歲組和60歲以上組,進行6項皮褶厚度值與年齡的相關性分析以及年齡組間的單因素方差分析,并進行皮褶厚度值的性別間u檢驗,結果見表3.

      由表3,6項皮褶厚度值與年齡的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藏緬語族男性只有肱二頭肌皮褶和肩胛下皮褶厚度值與年齡呈顯著正相關(0.01<P<0.05或P<0.01),其余皮褶厚度值與年齡的相關性不顯著(P>0.05);而女性的6項皮褶厚度值均與年齡呈顯著負相關(P<0.01).因此,隨著年齡增長,藏緬語族男性的肱二頭肌皮褶和肩胛下皮褶厚度值呈線性增大趨勢,女性的6項皮褶厚度值均呈線性減小趨勢.

      表3 藏緬語族族群6項皮褶厚度值的年齡變化分析及性別間u檢驗(Mean±SD)Tab.3 Age change analysis and u test between sexes of six skinfold thickness values in Tibeto-Burman ethnic group mm

      3個年齡組間6項皮褶厚度值的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藏緬語族男性的肱三頭肌皮褶、髂嵴上皮褶、髂前上棘皮褶厚度值的年齡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1<P<0.05或P<0.01),并且這3項指標都以18~44歲組最大,其余3項指標值的年齡組間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女性6項皮褶厚度值的年齡組間差異均具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女性的小腿內側皮褶厚度以18~44歲組最大,肱三頭肌皮褶厚度以18~44歲組和45~59歲組最大,其余4項指標都以45~59歲組最大.

      性別間u檢驗結果顯示,藏緬語族女性的6項皮褶厚度值均大于男性(P<0.01).男性6項皮褶厚度值的大小順序為髂嵴上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前上棘皮褶>肱三頭肌皮褶>小腿內側皮褶>肱二頭肌皮褶;女性6項皮褶厚度值也以髂嵴上皮褶最大,與男性稍有不同的是肱三頭肌皮褶厚度值稍大于髂前上棘皮褶,其余大小順序與男性一致.

      藏緬語族族群6項皮褶厚度值與經度、緯度、年平均氣溫、海拔等地理環(huán)境因素的相關性分析見表4.

      表4 藏緬語族族群6項皮褶厚度值與地理環(huán)境因素的相關系數Tab.4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six skinfold thickness values in Tibeto-Burman ethnic group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由表4可見,男性的小腿內側皮褶厚度值與經度、緯度的相關性不顯著(P>0.05),其余5項皮褶厚度值均與經度、緯度呈顯著正相關(P<0.01),男性的6項皮褶厚度值均與年平均氣溫呈顯著負相關(P<0.01),與海拔呈顯著正相關(P<0.01).女性除小腿內側皮褶外,其余5項皮褶厚度值均與經度、緯度呈顯著正相關(P<0.01),女性的6項皮褶厚度值均與年平均氣溫呈顯著負相關(P<0.01),肱二頭肌皮褶、髂前上棘皮褶和小腿內側皮褶厚度值與海拔呈顯著正相關(P<0.01),與男性不同的是,女性的肱三頭肌皮褶、肩胛下皮褶和髂嵴上皮褶厚度值與海拔呈顯著負相關(P<0.01).

      總之,藏緬語族男性、女性的皮下脂肪發(fā)育與經度、緯度、年平均氣溫的相關性情況一致,但與海拔的相關性規(guī)律略有不同.從西部到東部、南方到北方,藏緬語族男性和女性的上臂和軀干皮褶厚度值均呈線性增大趨勢;隨著年平均氣溫的降低,男性和女性的6項皮褶厚度值均呈線性增大趨勢;隨著海拔的升高,男性的6項皮褶厚度值和女性的肱二頭肌皮褶、髂前上棘皮褶、小腿內側皮褶厚度值呈線性增大趨勢,而女性的肱三頭肌皮褶、肩胛下皮褶和髂嵴上皮褶厚度值呈線性減小趨勢.

      2.4 藏緬語族族群與其他族群皮褶厚度的比較

      選取我國9個族群(漢族[16]、蒙古族[5]、烏孜別克族[17]、俄羅斯族[18]、哈薩克族[19]、佤族[20]、布朗族[21]、仫佬族[22]、傣族[23])的5項皮褶厚度均數(肱二頭肌皮褶、肱三頭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前上棘皮褶、小腿內側皮褶)與藏緬語族族群進行比較,并對10個族群的5項皮褶厚度均數進行主成分分析.

      10個族群的5項皮褶厚度均數見表5.由表5可見,藏緬語族男性的5項皮褶厚度均數均小于蒙古族、漢族而大于仫佬族、傣族,大部分小于烏孜別克族、哈薩克族而大于布朗族、佤族、俄羅斯族.藏緬語族女性的5項皮褶厚度均數均小于蒙古族、漢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哈薩克族而大于仫佬族,大部分小于布朗族而大于傣族、佤族.

      表5 10個族群5項皮褶厚度均數(Mean±SD)Tab.5 Means of five skinfold thicknesses in 10 ethnic groups mm

      10個族群男性5項皮褶厚度均數的主成分分析結果顯示,前2個主成分的貢獻率分別為81.404%和13.451%,累計貢獻率為94.855%.第1主成分(PCⅠ)載荷值較大的指標為肱三頭肌皮褶(0.974)、肱二頭肌皮褶(0.938)、髂前上棘皮褶(0.905),PCⅠ值越大,上臂和腰部的脂肪越發(fā)達.第2主成分(PCⅡ)載荷值較大的指標為小腿內側皮褶(0.510),PCⅡ值越大,小腿的脂肪越發(fā)達.

      以PCⅠ為橫坐標、PCⅡ為縱坐標作散點圖,見圖3.在10個族群中,蒙古族、漢族和哈薩克族的PCⅠ值較大,表明這2個北方少數民族和漢族男性的上臂和腰部脂肪比其他少數民族男性更發(fā)達;藏緬語族族群的PCⅠ值中等偏大,與烏孜別克族最接近;仫佬族和佤族的PCⅠ值最小,表明這2個南方少數民族男性的上臂和腰部皮褶厚度值最小.另外,哈薩克族的PCⅡ值最大,即小腿脂肪最發(fā)達;傣族的PCⅡ值最小,即小腿的皮褶厚度值最??;藏緬語族族群的PCⅡ值中等偏小,表明藏緬語族族群男性的小腿皮褶厚度值中等偏小.

      圖3 10個族群男性的主成分散點圖Fig.3 Scattered plots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for males of 10 ethnic groups

      10個族群女性5項皮褶厚度均數的主成分分析結果顯示,前2個主成分的貢獻率分別為84.688%和8.950%,累計貢獻率為93.638%.第1主成分(PCⅠ)載荷值較大的指標為肱二頭肌皮褶(0.967)、髂前上棘皮褶(0.959)、肱三頭肌皮褶(0.957),與男性相同.第2主成分(PCⅡ)載荷值較大的指標為肩胛下皮褶(0.591),PCⅡ值越大,軀干上部的脂肪越發(fā)達.

      以PCⅠ為橫坐標、PCⅡ為縱坐標作散點圖,見圖4.在10個族群中,哈薩克族的PCⅠ值最大,即哈薩克族女性的上臂和腰部脂肪最發(fā)達;蒙古族和漢族的PCⅠ值較大,即這2個族群女性的上臂和腰部脂肪較發(fā)達;藏緬語族族群的PCⅠ值中等偏小,即上臂和腰部的皮褶厚度值中等偏?。回锢凶搴拓糇宓腜CⅠ值最小,即這2個南方少數民族女性的上臂和腰部的皮褶厚度值最小.另外,烏孜別克族的PCⅡ值最大,即軀干上部脂肪最發(fā)達;藏緬語族族群的PCⅡ值中等,即軀干上部的皮褶厚度值在10個族群中處于中等水平.

      圖4 10個族群女性的主成分散點圖Fig.4 Scattered plots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for females of 10 ethnic groups

      總之,與我國南、北方其他族群的比較結果表明,藏緬語族族群的上臂和軀干皮褶厚度值中等,小腿皮褶厚度值偏小,藏緬語族族群的皮褶厚度值介于南、北方少數民族之間,更接近于南方少數民族.

      3 結論與討論

      皮褶厚度除受遺傳因素影響外,環(huán)境因素對其影響較大.寒冷的氣候會影響人體的新陳代謝,促進皮下脂肪的積累,因此藏緬語族族群的6項皮褶厚度值隨年平均氣溫的下降而逐漸增大.通常情況下,隨著緯度的升高,氣溫也會降低,這可能是導致藏緬語族族群上臂和軀干的皮褶厚度值隨緯度升高而增大的原因之一.此外,海拔每升高100 m,氣溫下降約0.6℃[24],這可能是藏緬語族男性的6項皮褶厚度值以及女性的肱二頭肌皮褶、髂前上棘皮褶和小腿內側皮褶厚度值均隨海拔升高而增大的原因.

      從藏緬語族各族群的皮褶厚度均數看,在18個族群中,藏族和羌族位居前列,身體皮下脂肪發(fā)達,貢山怒族、獨龍族、景頗族和普米族的皮褶厚度值均較小.藏族主要分布在氣候寒冷且晝夜溫差大的青藏高原及其周邊的高海拔地區(qū)[25].藏族喜食糌粑,多以牛、羊肉為主,同時,具有增加熱量、抗缺氧等功效的酥油是藏區(qū)人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食品,藏族還有以酥油茶為主要飲品的飲茶習俗[26].所以,為了抵御寒冷,藏族的高熱量、高油脂的食物較多,從而其皮下脂肪堆積較多.與藏族相似,羌族主要生活在海拔較高的四川省阿壩州的高山河谷地帶.飲食方面,羌族人喜食洋芋糍粑和腌臘制品,如豬膘肉等,并以咂酒為特色飲品[27].這些高熱量食物也導致羌族的皮下脂肪產生堆積.貢山怒族和獨龍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州貢山縣,該地區(qū)屬于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高,空氣濕度大,當地居民的肉食和脂肪攝入相對較少,飲食結構屬于糧食和野生植物各占一半的雜食型結構[28],所以貢山怒族和獨龍族的皮下脂肪堆積較少,皮褶厚度值相較于藏緬語族其他族群要小很多.與貢山怒族和獨龍族生活的貢山縣相似,景頗族現聚居于同屬亞熱帶氣候的云南省德宏州地區(qū)[29],較為相似的生活方式及地理環(huán)境是造成這些族群皮褶厚度值接近的原因之一.

      藏緬語族族群生活在位于我國西南部的藏彝走廊地區(qū),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條件較為復雜,但地理位置與同在南方的布朗族、傣族、仫佬族、佤族更接近.藏緬語族族群與這些南方少數民族日常交流更多,生活方式也更相似.而位于北方的蒙古族以游牧業(yè)為主要經濟模式,食物來源主要依賴牲畜的肉和奶,輔以捕獲的動物肉類和少量糧食食品、野生植物等[30],這種飲食結構有利于脂肪在體內的堆積.所以藏緬語族族群皮褶厚度值與我國南方的少數民族接近,而小于聚居于北方的蒙古族等族群.

      隨年齡增長,藏緬語族男性的肱二頭肌皮褶和肩胛下皮褶厚度值呈線性增大趨勢,女性的6項皮褶厚度值均呈線性減小趨勢.這可能是因為隨著年齡增長,男性的勞動強度降低,導致皮下脂肪積累增多,而女性由于青春期雌性激素分泌旺盛,導致皮下脂肪積累較多,但隨年齡增長,尤其絕經之后雌性激素分泌減少,導致皮下脂肪逐漸流失[6].族源遺傳、生長環(huán)境、飲食習慣也可能是造成藏緬語族成人皮褶厚度值具有此年齡變化的原因.此外,藏緬語族女性的6項皮褶厚度值都明顯大于男性.藏緬語族男性作為主要勞動力,日常勞動強度遠大于女性;另外,脂肪的分布具有性別差異,男性脂肪更容易聚集于內臟,而女性脂肪常聚集于皮下[31].所以,藏緬語族女性的皮下脂肪更豐富,皮褶厚度值明顯大于男性.

      致謝:感謝云南省、西藏自治區(qū)、湖北省、四川省、湖南省民族和宗教事務委員會、當地民族宗教事務局及相關部門對此項工作的大力支持!感謝參與此項工作的天津師范大學包金萍教授、內蒙古師范大學李詠蘭教授、大連醫(yī)科大學徐飛教授及參加測量工作的所有師生!

      猜你喜歡
      語族怒族皮褶
      中古時期東北亞植物詞匯語源研究
      蒙古語族語言概述
      壯侗語族族群的皮褶厚度
      哈薩克族成人皮褶厚度的研究
      中國木雅人、爾蘇人、八甲人與空格人的皮褶厚度
      蒙古語族復數形式簡析
      中緬跨境怒族拼音文字的產生及意義
      關于怒族語言使用活力的考察——兼談語言傳承和保護的機制
      怒族傳統(tǒng)飲食文化及其社會功能探析①
      福建沿海考古與南島語族起源探秘
      大眾考古(2014年3期)2014-06-26 08:30:50
      中宁县| 内黄县| 靖西县| 象山县| 黄山市| 内黄县| 桐城市| 太康县| 达孜县| 桂林市| 剑川县| 威信县| 定西市| 甘肃省| 建水县| 来宾市| 丘北县| 临潭县| 金沙县| 鸡西市| 永胜县| 海门市| 方城县| 封开县| 揭阳市| 河东区| 弋阳县| 江川县| 彩票| 新沂市| 武冈市| 宜兰县| 磴口县| 峡江县| 靖安县| 七台河市| 天全县| 上林县| 景谷| 商洛市| 桐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