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英 蔣仲龍 姚任圖 孫碧霞 王 剛 葛曉改 李正才 王 增 周本智
(1. 浙江省公益林和國有林場管理總站,浙江 杭州 310020;2. 國家林草局錢江源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定位觀測研究站,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yè)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1400)
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易受自然或人為因素的干擾而形成林窗,由于林窗大小和森林類型的不同,使得林窗內(nèi)微環(huán)境發(fā)生改變,形成了與周圍區(qū)域不同的小氣候條件,并影響著林窗內(nèi)的生物、化學、物理和水文過程[1]。林窗大小影響著林窗內(nèi)太陽輻射、土壤溫度、土壤濕度和風速[1-2]。此外,林窗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林分結構,并在維持林窗內(nèi)植物多樣性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林窗內(nèi)的小氣候可促進林窗內(nèi)種子萌發(fā),林下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生長速度也有所提高,然而,林窗內(nèi)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變化取決于林窗的大小和所在林窗內(nèi)的位置[3]。通過林窗進入的光線會進一步穿透林窗邊緣森林的林下植被,形成林窗內(nèi)和林下小氣候的差異[4]。一般來說,森林林窗的干擾會影響可利用資源,如光照、水分和養(yǎng)分,而這些資源與幼苗的成活和生長密切相關[2,5]。Sefidi等[5]的研究表明,通過在山毛櫸(Fagus orientalis)混交林中建立中小型林窗來模擬自然干擾狀態(tài),可以為山毛櫸的更新提供適宜的條件。林窗的大小、形狀的動態(tài)變化與林窗邊緣樹木的生長、死亡以及林窗內(nèi)幼苗的生長有密切關系[6]。
冰雪災害是森林極端干擾的最重要形式之一,在森林群落演替和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發(fā)展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7]。在我國亞熱帶地區(qū),冰雪災后的林窗研究很少受到關注,鑒于此,本研究以2008年冰雪災害形成的木荷林(Schima superba)林窗為研究對象,開展冰雪災害后林窗微環(huán)境及其對幼苗更新和生長的研究,為評價極端氣候干擾對林窗微環(huán)境的影響,以及冰雪災害后形成的林窗微環(huán)境與幼苗更新之間關系提供理論基礎,也為研究災后木荷群落更新及恢復提供參考依據(jù)。
研究區(qū)位于浙江省江山市江郎山(118°33′45″E,28°32′00″N),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 降 水 量1 650~2 200 mm,相 對 濕 度85%~95%,無霜期250~290 d,年均氣溫14 ℃,土壤為黃壤,植被覆蓋率為85%。區(qū)內(nèi)自然植被類型為常綠闊葉林、針闊混交林、針葉林和灌木林等,優(yōu)勢樹種包括木荷、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毛 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江郎山植被垂直分布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山體中下部為常綠闊葉林(其中木荷林分布較廣),中上部為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巖壁為苔蘚植被、巖生草甸和次生灌叢。本研究的木荷林主要位于海拔400~600 m。
在受冰雪災害影響的木荷林內(nèi),通過前期踏查和所設立的調查林窗,最終選擇了海拔、坡度、坡向和土壤等立地條件類型大體一致的44個具有代表性的林窗,保證試驗研究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并測量其寬度和長度,根據(jù)林窗大小和分布情況,將林窗劃分為小林窗( < 50 m2)、中林窗(50~100 m2)和大林窗(≥100 m2)3種類型,其中小林窗26個,中林窗16個,大林窗2個。
在林窗內(nèi)及距林窗10 m處的非林窗林分內(nèi)設置5個4 m × 4 m的樣方,調查各樣方內(nèi)樹種、喬木數(shù)、胸徑(DBH)、樹高(H)等特征,選擇3個2 m × 2 m小樣方和4個1 m × 1 m小樣方進行灌木和草本調查,林窗內(nèi)的更新苗木劃分幼苗(H<1 m)和幼樹(H> 1 m,DBH > 5 cm)2種[8],調查記錄樣地內(nèi)物種的數(shù)量、樹高和基莖等因子。
在各林窗內(nèi),分別林窗和非林窗測定光照、溫度、相對濕度和土壤溫度等環(huán)境因子。于2010年7—9月每月選擇晴好天氣3~5 d,從8:00至18:00每隔1 h,用TES-1336照度計沿水平梯度測量,即在林窗中心區(qū)(冠林窗)、林窗近心區(qū)(冠林窗與擴展林窗的過渡區(qū))、林窗邊緣區(qū)(擴展林窗與非林窗的過渡區(qū))[8-9]及非林窗(林下)分別測量光照強度(為了便于比較,林窗內(nèi)光照日變化取各林窗中心區(qū)光照強度);在3個林窗中心區(qū)及林下,用TES-1360A溫濕度表在距離地表1 m處測氣溫和空氣相對濕度。
在每個林窗的南北軸及東西軸上,分別間隔2~3 m各設立5個土壤采集樣點,清除地表枯落物后,采用內(nèi)徑為5 cm的土鉆,分層采集0~5、5~10、10~20、20~40 cm土壤樣品,同一林窗同一土層的土壤樣品均勻混合。同時在離開該林窗10 m處的非林窗的郁閉林分中,清除去除地表枯落物后,采用內(nèi)徑為5 cm的土鉆,分層采集0~5、5~10、10~20、20~40 cm土壤樣品,同一土層的土壤樣品均勻混合,帶回實驗室風干,供土壤分析和測定。
土壤pH值采用電位測定法測定;土壤有機質含量采用重鉻酸鉀容量法測定;土壤全氮凱氏定氮法測定。土壤有效氮采用堿解擴散法測定。土壤全磷和有效磷采用鉬銻抗比色法方法測定[10]。
如某風險帶來損失的概率相對低,且最大損失也不會對企業(yè)造成重大影響,就可主動選擇風險自留,這將是比其他風險處理技術更經(jīng)濟有效的處理方式。
采用Excel 2007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所有統(tǒng)計分析使用SPSS 16.0軟件包進行。采用Canoco分析法分析幼苗密度、幼苗生長特性與環(huán)境因子之間的相關關系。
由圖1可知,不同大小林窗和非林窗的光照強度日變化均為單峰型,早晚光照較弱,中午11:00—13:00前后達到峰值。林窗內(nèi)光照強度隨林窗大小顯著增加,同一時間點不同大小林窗光照強度表現(xiàn)為大林窗 > 中林窗 > 小林窗 > 非林窗,大林窗和中等林窗最大光照強度分別比小林窗高117.3%和39.1%,不同大小林窗和非林窗光照強度的時間變化差異顯著(F=5.88,P=0.002),林窗面積越大,光照強度越強,大林窗的日變化最顯著,最大為3 663 lx。
圖 1 不同大小木荷林窗與非林窗的光照強度日均變化Fig. 1 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average illumination intensity of different size forest gaps and non-forest gap in S. superba stand
不同大小林窗和非林窗的氣溫日變化均也呈單峰變化,在約12:00之前逐漸上升,并達到峰值(圖2),林窗內(nèi)溫度隨林窗的增大而增大,但是差異均不顯著(F=1.095,P=0.362)。小、中、大林窗和非林窗的日變化幅度分別為7.8、9.6、10.8 ℃和6.1 ℃,日最高氣溫與光照強度具有相同的時間動態(tài),林窗晝夜溫差大于非林窗晝夜溫差。
圖 2 木荷不同大小的林窗和非林窗的氣溫日變化Fig. 2 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air temperature in different size forest gaps and non-forest gaps in S. superba stand
林窗和非林窗空氣相對濕度的日變化均表現(xiàn)為早晚較高,中午較低,變化曲線呈“V”型,最小值出現(xiàn)在13:00左右(圖3)。中、小林窗相對空氣濕度大于大林窗,但是差異均不顯著(F=0.915,P=0.442)。林窗空氣相對濕度與溫度、光照強度密切相關,溫度越低,相對濕度越大,光照強度越大,相對濕度越小。
圖 3 木荷不同大小林窗和非林窗空氣相對濕度的日變化Fig. 3 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air humidity in different size forest gaps and non-forest gap in S. superba stand
除土壤全磷含量外,林窗和非林窗土壤養(yǎng)分含量在垂直方向上均存在顯著差異(圖4)。林窗和非林窗土壤有機質、全氮、水解氮和速效磷的變化規(guī)律相似,均隨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減小。土壤全磷含量隨土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但各土層間差異不顯著;土壤pH值隨土層深度的增加而逐漸增加,但差異不顯著。
林窗與非林窗0~5 cm土壤養(yǎng)分含量除全磷外均存在顯著差異,非林窗土壤養(yǎng)分含量均高于林窗(圖4)。0~5 cm土層土壤有機質、全氮、水解氮和速效磷的變化,林窗分別比非林窗低42.3%、21.1%、16.9%和24.4%。林窗內(nèi)各土層pH值均高于非林窗,但僅表層土壤pH值存在顯著差異(F=18.85,P=0.012)。
圖 4 木荷林窗和非林窗主要土壤養(yǎng)分和pH值動態(tài)Fig. 4 Dynamics of main soil nutrients and pH value of forest gap and non-forest gap in S. superba stand
不同大小林窗與非林窗的更新特征存在顯著差異(P< 0.05)(表1)。木荷的更新密度在中等林窗最高,其次是小林窗,大林窗最低,中等林窗幼苗更新密度分別比小林窗、大林窗和非林窗高41.20%、57.15%和49.66%。
林窗內(nèi)更新幼樹樹高和基徑都顯著高于非林窗更新幼樹樹高和基徑,而不同大小林窗之間更新幼樹樹高和基徑無顯著差異。林窗內(nèi)更新幼苗基徑顯著高于非林窗更新幼苗基徑,中等林窗內(nèi)更新幼苗高度顯著高于非林窗幼苗高度,其他大小林窗與非林窗無顯著(表1)。不同大小林窗幼苗高度,中等林窗幼苗高度為39.65 cm,顯著高于小林窗幼苗高度(F=4.893,P=0.007)和大林窗幼苗高度(F=5.203,P=0.004)。
表 1 林窗和非林窗木荷幼苗和幼樹的更新密度和生長特性Table 1 The regeneration density and growth character of S. superba seedlings and saplings in gaps and non-forest gaps
表 2 苗木生長特征與土壤因子的相關性Table 2 Relationship between seedling growth characteristics and soil factors
圖 5 微環(huán)境與林窗內(nèi)外幼苗更新之間的RDA二維圖Fig. 5 Two-dimensional diagram of RDA between microenvironment to within and outside of forest gaps regeneration
4.1.1 林窗微氣象環(huán)境
根據(jù)林窗大小不同,林窗內(nèi)光照、水分和營養(yǎng)等資源相對于干擾前可能會顯著增加[11],林窗內(nèi)的光照條件優(yōu)于林內(nèi)任意地點[12-13]。本研究發(fā)現(xiàn),林窗內(nèi)的光照強度隨著林窗大小的增大而顯著增強,大林窗和中等林窗的光照強度分別比小林窗高117.3%和39.1%。,這一研究結果與陳梅等[14]的研究結果一致,表明不同林窗大小和形狀的光照強度及其分布是不同的。林窗引起光照強度的增加,從而促進了林窗內(nèi)幼苗和幼樹的生長。Beaudet等[15]的研究表明,冰雪災害后,林分水平的平均光合光子通量密度在地面上0.3~4.0 m范圍內(nèi)增加了4~5倍。林窗內(nèi)的光照、土壤和空氣溫度以及土壤濕度的空間異質性取決于微地形的變化、更新樹木和邊緣樹木的生長導致的遮蔭效果等[4]。林窗形成后,林窗內(nèi)及林窗周圍的小氣候立即發(fā)生變化,光照強度大幅增加,從而提高了空氣溫度,降低了空氣濕度[16]。本研究中,大林窗和中林窗的光照水平相似,而小林窗的光照強度更接近于林下,中林窗的土壤溫度和光合有效輻射透過率較高,土壤濕度較低,而小林窗的光照強度小于大林窗,這說明土壤質地的局部變化會影響土壤濕度和溫度[17]。
朱教君等[18]的研究表明,在不同大小的林窗內(nèi),最高溫度出現(xiàn)的時間不同,大林窗比小林窗更早,他們還觀察到,與小林窗相比,中等林窗的土壤濕度更低。本研究也表明,林窗內(nèi)的溫度隨林窗的大小而逐漸增加,小、中和大林窗溫度日較差分別為7.8、9.6 ℃和10.8 ℃(圖2),這表明林窗大小對植物更新微環(huán)境具有重要影響。
4.1.2 林窗大小與幼苗更新
與森林林下植被相比,林窗內(nèi)形成小氣候可以促進種子萌發(fā),提高草本植物和木本物種的生長速率[3]。在本研究中,中等林窗的幼苗更新密度最大,說明中等林窗濕度和光照條件等環(huán)境因子更加適合幼苗更新,研究結果與劉慶[19]的研究結果一致,即:在大小不同的林窗中,幼苗的高度和基徑大小如下:中 > 小 > 大 > 林下,表明林窗內(nèi)草本植物的光照比小林窗更充足[20]。此外,林窗大小對種群更新密度等變量也有影響。在本研究中,中等林窗種群密度比小林窗和大林窗種群密度高41.20%~57.15%,說明林窗面積是幼苗更新的關鍵[9]。相反,Sefidi等[5]則認為林窗大小與樹苗頻度、多樣性之間沒有顯著的相關性。
Kern等[21]的研究也表明,中等林窗(20 m直徑)到大林窗(30 m和46 m直徑)的幼樹比小林窗的幼樹要少。相比之下,閆興富等[22]的研究表明,小林窗中心區(qū)域早期苗高和基莖高于林緣。鮮駿仁等[23]的研究表明,亞高山天然針葉林林窗與林冠之間冷杉幼苗平均高度存在顯著差異,而平均基徑和生物量沒有顯著差異。在本研究中,幼樹的基徑也有類似的結果。因此,中等林窗可能更加適宜森林更新,幼苗生長更快[19],說明中等林窗優(yōu)越的水分和溫度條件可以促進養(yǎng)分循環(huán),促進幼苗和幼樹的生長。
4.1.3 林窗土壤養(yǎng)分動態(tài)
林窗對土壤養(yǎng)分的影響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不同研究區(qū)域的林窗可能與原生土壤的肥力條件、凋落物分解速率和根系生物量的返還有關[24-25]。本研究表明,與非林窗土壤相比,林窗內(nèi)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了42.33%,全氮下降了21.14%,水解性氮下降了16.91%,有效磷含量下降了24.36%,可能的原因是森林凋落物是土壤有機質的主要來源,林窗形成后,林窗內(nèi)凋落物大幅減少,從而導致林窗內(nèi)土壤有機質含量降低,而土壤有機質是土壤有效養(yǎng)分的重要決定因素,土壤有機質的減少導致土壤有效養(yǎng)分的減少[26]。
林窗增加了光照時間和光照強度,林窗大小通過根系和微生物活動的競爭而間接改變了微環(huán)境[3]。在本研究中,林窗大小與土壤養(yǎng)分有顯著的相關關系(圖5)。不同大小林窗的幼苗和幼樹,無論是樹高還是基徑,都受到土壤養(yǎng)分的顯著影響。
林窗大小影響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小林窗內(nèi)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受到周圍大喬木的影響,減弱了有效光照和降雨,阻礙了土壤溫度、濕度等條件的改善;而大林窗內(nèi)白天溫度太高,并且晝夜溫差大,也不利于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增加,因此,導致林窗內(nèi)土壤微生物的活性隨著林窗面積的增大呈現(xiàn)先升后降的趨勢[27]。林窗大小影響土壤酶的活性,許建新[28]的研究表明,土壤脲酶、土壤磷酸酶和土壤過氧化氫酶的活性均隨林窗面積的增大而下降。雖然林窗形成初期光照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土壤酶活性,但隨著時間推移,大林窗內(nèi)太陽輻射直達地表,氣溫、土溫都較高,林窗越大,土壤水分蒸發(fā)越激烈,因此,土壤酶的活性也隨之下降。
綜合上述分析,相對于大林窗和小林窗,中等林窗溫度、濕度和光照條件三者均比較優(yōu)越,所以導致中等林窗內(nèi)的有機質分解比大林窗和小林窗內(nèi)更快[17],釋放更多的養(yǎng)分,從而更加有效地促進幼樹和幼苗的生長,因此,本研究認為中林窗(50~100 m2)可能是最優(yōu)的林窗,研究結果與劉慶等[8]的研究基本一致。
林窗大小顯著影響林窗內(nèi)的光照強度、溫度、濕度和土壤養(yǎng)分,進一步影響林窗的幼苗更新和生長。中等林窗的幼苗高度、幼樹地徑和幼樹高度均高于小林窗和大林窗,表明中等林窗在濕度和光照強度方面更適合幼苗幼樹的生長,林窗大小與土壤養(yǎng)分之間存在顯著的交互作用。本項研究對2008年南方冰雪災害后林窗土壤生產(chǎn)力的維持和提高以及災后森林的快速恢復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