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堂
湟中以湟水河而得名。四面環(huán)山,湟水河自西向東橫貫中部,湟中才能被稱作湟中。祁連山余脈娘娘山雄踞西北,拉脊山脈綿亙西南,像護佑湟中的兩道天然屏風,一西北走向,一西南走向,一高一低,遮風擋雨,溫厚地把2444 平方公里的山川嚴嚴實實包裹在里面,一方水土真是人杰地靈。
山的皺褶里是綿密鮮活的城鎮(zhèn)與村落,錯落有致、端莊精巧。山中多水,源自祁連山冰雪融水的滋養(yǎng),大南川、西納川、云谷川等14 條河流呈扇形,一路歡暢地匯集湟水河,這使湟中的每一處看上去,都有山水點染其間。當城市越來越大、越來越像城市時,湟中卻因著大山的相對封閉和眾多河川的養(yǎng)育,有了永久的文化個性。山與村落,與城鎮(zhèn)、與河川,互為背景,互為依存,對湟中人而言,多了幾份安然自信。
水讓山軟,山讓水有了依靠,有山有水的地方孕育著獨特的文化。在湟中,高山河川風光秀麗,隨處都是讓人賞心悅目的自然景觀。群加國家森林公園、上五莊水峽、南朔山、蓮花山,山峁縱橫,山山相扣。走過山,望過山,品過山,讓山有了歷史,有了文化。山的沉穩(wěn)與厚重,河的情深意長,磅礴大氣中透著柔美的萬種風情,這況味,獨在湟中。
山讓城變高,水讓城低了,又高又低的山河,給了湟中又高又低的味道,認識并理解湟中,就要從塔爾寺開始。
眾山包裹的塔爾寺,是河湟文化皇冠上的一顆明珠,寺里蜚聲海內外的酥油花、壁畫、木雕、磚雕、唐卡、堆繡、泥塑、音樂、舞蹈、織毯技藝、雕版印刷、銀銅器制作及鎏金技藝等數不勝數、應接不暇的文化遺產,才是這座寺的文化細節(jié),才能讓人們品味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歷史感。
時光穿梭,光陰荏苒,蕓蕓眾生往來其間,給湟中留下了往昔和念想,也讓湟中有了自己的味道。生命輪回,年久日深,湟中成了養(yǎng)育河湟文化的溫床。
一座城市的骨骼是混凝土建筑,血脈是流動的商品和經濟,那么它的靈魂和魅力就是文化了。
湟中是非遺文化存在和成長的沃土,在不斷延續(xù)中有了活色生香的韻味。這些以塔爾寺為軸心的支撐,多形態(tài),多民族,多派系的非遺物象隨處可見,像一個個透明艷麗的冰糖葫蘆鑲嵌在大山的皺褶里。加牙藏毯、塔爾寺酥油花、堆繡、塔爾寺花架音樂、銀銅器制作及鎏金技藝更是錦上添花。
單說加牙藏毯吧,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加牙藏毯是湟中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六個項目之一。加牙位于湟中上新莊鎮(zhèn),早在清代該村就有“毛織品編織村”的美譽,這里編織的五彩褥、地毯遠近聞名。
加牙藏毯藝術跟塔爾寺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清康熙年間,塔爾寺為滿足寺院裝飾及僧人誦經所用坐墊,藏毯編織工藝便在塔爾寺周邊迅速興起。清嘉慶年間,兩位姓馬的寧夏地毯匠人來到加牙村,村民楊新春和馬得全便跟兩位匠人學習栽絨地毯編制技藝,又把當地的傳統(tǒng)藏毯編織和內地栽絨地毯的編織方法巧妙結合,進一步拓展了加牙藏毯的技藝。后來,馬、楊兩家的藏毯技藝世代相傳,至今傳至第八代。在湟中加牙村,幾乎人人都會捻線編織藏毯,民間曾有“姑娘嫁到加牙里,不捻線著干啥哩”的俗語。
加牙藏毯以卡墊、馬褥毯、炕毯、地毯為主,選材優(yōu)良,花樣新奇,工藝精湛。圖案豐富多彩,條紋清晰,色彩鮮艷,民族風格濃厚,一塊藏毯至少可用數十年。品種繁多、花色各異是加牙藏毯的又一特點,有14 個系列、70 多個品種,多采用連環(huán)編結法,毯面厚實,保留著傳統(tǒng)藏毯邊緣不纏線的特點。樣式主要有以藏式吉祥圖案為主的傳統(tǒng)藏毯、仿古藏毯、包芯卡墊藏毯、絲毛合織藏毯、絲絨藏毯等。配色艷麗,風格粗獷,質地華貴,實用價值與藝術價值融為一體,是世界地毯界公認的最好的手工地毯之一。
成功的加牙藏毯就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就原料加工來說,要經過選毛、洗毛、和毛、梳毛、紡紗、洗線、染色八道工序。在經緯分明的地毯上制作出理想的藝術效果,最要緊的是緯線要平行一致,做到上下絨頭長短整齊、毯背不出現空環(huán)凸泡。最后使其達到松散豐滿,手感爽滑的效果,呈現出清晰、均勻、流暢,完美體現圖案設計的風格。
2006 年6 月,加牙藏毯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楊永良成為加牙藏毯技藝國家級傳承人,藏毯成為湟中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
一座寺院與一種傳統(tǒng)織毯技藝如此生生相息,這是湟中的一個奇跡,湟中與塔爾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也有著無盡的意義。
而在湟中,被稱為塔爾寺藝術三絕之一的“酥油花”更是巧奪天工、錦上添花。2006 年,塔爾寺酥油花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塔爾寺酥油花的前世緣于一個夢。相傳,有一天夜里宗喀巴大師夢見人間的荊棘變?yōu)槊鳠?,雜草化為鮮花,明燈鮮花之間千千萬萬顆珍珠閃閃發(fā)光,無比輝煌壯觀。弟子們想實現大師的夢,便用酥油雕塑再現夢境,于正月十五日夜供奉于佛前,這便是塔爾寺酥油花的前世。
明萬歷年間,塔爾寺就有了成規(guī)模的酥油花燈會,到清代逐步走向鼎盛。那時,“月當空,耳邊簫鼓叮咚。彩棚間安排燈架,年年花樣不同。放光明,莊嚴燦爛,有人物,閣樓玲瓏。怪怪奇奇,形形色色,番僧巧妙奪天工……”(基生蘭《多麗·塔爾寺酥油燈》)。
酥油花的造型就是一種極為高超的雕塑藝術,無處不體現出精、繁、巧的特點。完成一套作品需要六道工序,即扎骨架、制胎、敷塑、描金束形、上盤、開光。一架酥油花,人物走獸百計、亭臺樓閣數十,大至一兩米的菩薩金剛,小至十數毫米的花鳥魚蟲,個個形神兼?zhèn)?、細致入微。整個畫面浮雕與立體相結合,人物與景物相結合,構思之精巧,內容之豐富,想象之奇特,猶如一部浩繁復雜、色彩繽紛的立體歷史長卷,簡直就是一幅河湟“清明上河圖”。
新中國成立以來,許多新的內容出現在酥油花展上,如《開山修路》《農業(yè)豐收》《草原風光》等。在1957 的燈節(jié)上,一幅《開國大典》的浮雕,用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手法記載了眾多英雄人物。上世紀八十年代制作的大型酥油花《文成公主》,中有近300 個栩栩如生的人物,漢藏民族和睦友好的歷史場面得以再現。
如果說酥油花是凝固的雕塑藝術,那么在一年一度的酥油花燈展時,伴奏的花架音樂無疑為其增添了流動的生命,讓凝固的藝術長上了飛翔的翅膀。
花架音樂由管樂和打擊樂組成。吹奏的管樂有笛子、管子、嗩吶、笙等,打擊樂有鼓、鈸、镲、云鑼、當響等。在正月十五展供酥油花時,花架音樂的演奏將整個燈會推向高潮。此時,在千萬盞酥油花的熠熠生輝中,一場人與人、人與自然對話的音樂盛典開始了,旋律的流動感和神秘感把人們帶入了神圣的音樂殿堂,這是真正來自民間的音樂。
在塔爾寺被譽為藝術三絕之一的堆繡,至今有著鮮活旺盛的生命力,具備實用價值的堆繡,更能讓老百姓得到實情實地的體驗。
湟中堆繡主要分布在塔爾寺周邊的魯沙爾、田家寨、多巴,是在塔爾寺堆繡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屬絲綾堆繡,有平面堆繡與立體堆繡之分。平面堆繡也叫“平堆”,它是把剪好的綢緞塊圖案平貼在刺繡的布料上,然后稍加渲染,產生視覺上的立體效果。畫面平展勻凈、色彩艷麗、裝飾性強。立體堆繡也叫“棱堆”,一花一葉,一蝶一蜂,一針一線,將刺繡與浮雕完美結合在一體,在所堆的布綢圖案中間墊上羊毛或棉花,更顯凸狀,使刺繡圖案造型有強烈的立體視覺效果,具有較好的觀賞價值。
堆繡內容大都以佛經故事為題材,多以人物為主。堆繡十分注重人物造型的刻畫與豐滿,十分講究各色綢緞的配置,代表作有《十六尊者顯神通》《十六尊者像》《八仙過海》等。每年在塔爾寺“觀經會”上展出的4 幅巨型堆繡佛像,俗稱“曬大佛”。寬20 米、高30 米的佛像,是塔爾寺堆繡的珍品。屆時,宏大的堆繡作品遠在數里之外就能望見,遮蓋了整座山坡,有著震撼人心的視覺效果。
2008 年6 月,湟中堆繡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名錄,徐全熙成為這一絕技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2020 年11 月23 日,雪后的北京艷陽高照。一場內容為“三山湟水間·花兒與少年”青海河湟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示月活動,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館拉開序幕。
這次規(guī)模盛大的非遺文化展示月活動,以“河湟遺韻·西陲安寧”為策展主題,以西寧市湟中區(qū)為主的400 多件靜態(tài)非遺展品和系列文創(chuàng)產品,全面展示了青海花兒、湟中堆繡、湟中銀銅器制作、湟中農民畫、河湟皮影、湟中陳家灘傳統(tǒng)木雕、河湟刺繡、宗喀唐卡等近30 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讓湟中非遺在首都北京亮相。
短短幾天時間,迎來數萬名觀眾。在恭王府嘉樂堂,圍攏著里三層外三層的觀眾,一座高280 厘米、口徑201.9 厘米、鍋蓋盤踞著8 條龍的特大銅制土暖鍋,吸引了人們的目光。這座土暖鍋動用了湟中72 名銅銀工匠、用2000 多個工作日精心打造而成,鑲嵌了吉祥八寶、如意蓮花等傳統(tǒng)圖案。土暖鍋內分4 個烹調空間,可同時烹制2 頭牛、8 只羊和100 只雞,“圍爐聚炊歡呼處,百味消融小釜中”的詩意油然而生,更為這個冬天增添了幾分暖意。
湟中銀銅器制作及鎏金技藝歷史悠久,至清末民初,銀銅器加工初具規(guī)模。依托塔爾寺,湟中銀銅器制作及鎏金技藝,在魯沙爾鎮(zhèn)昂藏、陰坡、陽坡、南門村和西堡鎮(zhèn)西花園村等鄉(xiāng)鎮(zhèn)多有作坊。從事銀銅器加工的農民2000 多人,年收入700多萬元,產品一部分在當地銷售,一部分遠銷甘肅、內蒙、深圳、云南、四川和尼泊爾。其加工工藝分銀器和銅器。銀器加工工藝素以形薄、光亮、輕柔、質純、精美等特點著稱。銅器加工工藝精湛,圖案復雜,造型逼真,表現手法突出,品種繁多。
文化需要時間的沉淀,湟中作為河湟文化的發(fā)祥地和核心區(qū)之一,衍生出了一批優(yōu)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河湟文化當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自2005 年開展非遺工作以來,湟中深挖文化潛力,已申報縣級以上非遺137項,其中塔爾寺酥油花、加牙藏族織毯技藝、湟中堆繡、湟中千戶營高臺、湟中銀銅器制作與鎏金技藝、塔爾寺花架音樂等6 項非遺項目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達到8 名;陳家灘傳統(tǒng)木雕、河湟皮影制作技藝、湟中壁畫、湟中民間彩繪泥塑、湟中農民畫、慕家酩餾酒釀造技藝等16 項非遺項目被列入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省級傳承人達到28 名;還有市級非遺項目12 項,傳承人21 名,非遺項目數量位居西寧市之首。
2015 年“八瓣蓮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體驗中心正式開館,作為湟中非遺展品的集大成者,八瓣蓮花進駐了八種具有代表性并適合產業(yè)化發(fā)展的湟中非遺項目(堆繡、銀銅器、加牙藏毯、鑲絲、雕刻、農民畫、民間彩繪泥塑、壁畫),集中展示湟中非遺,為湟中非遺走向國內外搭建了平臺,也標志著湟中非遺保護從單純的“項目傳承”走向“大眾性”的文化體驗與良性保護。
2018 年開始,湟中建立了非遺數據資料庫,出版了《湟中農民畫》《青海大酉山民間武術》《新編河湟曲藝》等非遺相關圖書;拍攝了湟中加牙藏族織毯技藝、湟中堆繡、湟中千戶營高臺、湟中銀銅器制作及鎏金技藝等大量非遺專題紀錄片。
一個民族的文化遺產,承載著這個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一個國家的文化遺產,代表著這個國家悠久歷史文化的“根”與“魂”。非物質文化遺產正是這種力量的源泉,只有不斷壯大這種力量,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我們的民族,我們的青海文化才能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