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升大
《登鸛雀樓》中首句“白日依山盡”,為什么是“白日”而不是“紅日”?在我們的認知里,夕陽大多是紅色的,詩人王之渙難道不知道這個常識嗎?南唐李煜《浣溪沙》:紅日已高三丈透,金爐次第添香獸。描寫的是南唐早期宮中的歌舞升平。宋朝晁補之的《迷神引·貶玉溪對江山作》:黯黯青山紅日暮,浩浩大江東注。用“黯黯”與“暮”前后修飾“青山”“紅日”,愁緒更甚。兩個“紅日”均帶有明顯的主觀色彩,屬于浪漫主義風格。而王之渙的“白日”不著色調(diào),使我們想到了古人常用的白描寫作手法,不帶感情色彩。李煜與晁補之的“紅日”是浪漫主義寫法,王之渙的“白日”明顯是現(xiàn)實主義寫法,與詩后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樣的理性思考來搭配,顯然“白日”更能帶給人一種理智感:不渲染景物,不觸景生情,卻依景明理。
好多名句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稌猿鰞舸人滤土肿臃健愤@首詩入選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教材,大多教師的教學主要集中在詩的景物描寫、人物送別與誦讀這三個方面,如果放在高年級,那么就要分析詩人送別林子方的時代背景。當時,林子方官任直閣秘書,相當于皇帝的貼身秘書,與皇帝接觸的機會多,受到的恩寵也多,被提拔到京城外做官。詩人楊萬里是林子方的上級加好友,不得不在送別時提醒他一些為官之道。因此,“畢竟西湖六月中”首先讓人想到的是“如日中天”這個成語,感受到林子方的仕途輝煌。接下來,不難體會到詩后兩句中的“天”和“日”指的是當朝皇帝,意思是林子方當前受到皇帝的賞識而成為紅人,但到外地為官就另當別論了。這是挽留,也是警醒。如果編入高年級,教學的重心就應(yīng)引導學生結(jié)合時代背景體會詩人借物喻理的寫作手法。因此,在讀古詩詞的時候要注意作者用詞的深意,在引經(jīng)據(jù)典的時候更要斟酌字詞背后的事件。請看下面兩句:
“回望故鄉(xiāng),已是一片梓澤丘虛。”
“回望故鄉(xiāng),你已遠在萬里?!?/p>
這兩句表達的感情一樣嗎?對于后面一句,大家都從“萬里”二字體會到遠在他鄉(xiāng)的游子思鄉(xiāng)心切,這兩個字體現(xiàn)的是空間距離給人帶來的感覺。第一句要先查典故弄清“梓澤丘虛”的意思,才能體會到作者想表達的感情?!拌鳚汕鹛摗背鲎浴峨蹰w序》的“蘭亭已矣,梓澤丘墟”,抒發(fā)的是世事變遷,物是人非的感慨,與“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指的是時間距離給人帶來的變遷感。
同樣是對古詩詞的引用,對情人抒發(fā)相思之苦若是引用“千里共嬋娟”,與愛人同甘共苦用上“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都是不貼切的,會貽笑大方。
到了當代,人類生活的環(huán)境影響著時代的語言風格?!懊疵磭}”“打醬油”……這是當代人的一些口頭語,與文學是沾不上邊的。因為文學是建立在韻律和章法的基礎(chǔ)上的。如唐詩,有獨特的起承轉(zhuǎn)合;宋詞,蝶戀花、菩薩蠻、水調(diào)歌頭……每一個詞牌、各節(jié)之間押韻的位置各不相同。讀唐詩宋詞元曲,甚至上溯到四書五經(jīng),沉淀下來的是那個年代的文學底蘊。反復閱讀,口語自然就受到影響。
所以影視劇中,一些民國時期文人的語言很有特色,那種白話文是受過古文熏染的現(xiàn)代語言,特別有味。魯迅說:“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一個“本”字,一個“正如”,是不是特別有味?魯迅小時候的老師叫壽鏡吾,是個老先生,上課伊始他就讓學生對對子,倘若我們生在他們那個年代,也受到私塾教育的熏陶,或許我們也能出口成章、出口成對了。
曾聽聞有一個千古絕對——煙鎖池塘柳。說是絕對,就是沒有人對出很貼切的下聯(lián)。我曾膚淺地對出下聯(lián)“霧遮壑谷楓”,而后啞然失笑,因為上聯(lián)看似簡單的五個字竟然是以五行作為偏旁的。我懷著好奇心查閱了一些資料,說紀曉嵐曾對出“炮鎮(zhèn)海城樓”,仔細品味會發(fā)現(xiàn)詞性、意境、韻腳都對上了,每個字也都是以五行作為偏旁的,但是“鎮(zhèn)”“城”二字與上聯(lián)對應(yīng)位置的“鎖”“塘”兩字分別同為仄聲和平聲,屬于平仄對仗不工,這可能就是紀先生留下的缺憾吧。
古詩詞博大精深,我偶爾也曾低吟淺唱一番,但從不敢高談闊論。身為語文教師,肩負傳承古詩詞的使命,我深知唯有多讀細品方可“更上一層樓”。
(作者單位:福建省光澤縣鎮(zhèn)嶺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