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彥 陳香桂
(1.廣西民族大學管理學院 廣西 南寧 530006;2.長春師范大學政法學院 吉林 長春 130032)
隨著移動互聯(lián)和人工智能時代到來,用戶信息獲取方式已有根本性變化,部分用戶主要獲取方式由主動過渡到個性化推薦方式。個性化推薦給用戶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觸發(fā)了信息偏食。信息偏食形成的機理如下:在個性化推薦過程中,作為新“把關人”的算法技術會根據(jù)用戶“足跡”為其推薦符合其偏好的內容,長此以往使用戶信息接收渠道單一,內容大都類似或重復,導致出現(xiàn)信息偏食。
以國內學者俞國明為代表的技術樂觀主義者認為,信息偏食源于交流現(xiàn)象。事實上信息偏食古已有之,伴隨技術發(fā)展,此現(xiàn)象更引人注目且逐漸滲透至各領域。如Knobloch-Westerwick et al指出在政治選舉中,人們更傾向于選舉與自己態(tài)度、觀點一致的候選人;Isaac et al發(fā)現(xiàn)生物學中,志愿者也在其認為適合的時間、地點搜集生物記錄,如此會基于志愿者想法造成生物信息記錄缺失;Harald認為健康領域存在嚴重信息偏食,某些情境下可謂性命攸關??梢?,信息偏食已出現(xiàn)并影響到多行業(yè),如果行業(yè)長期處于信息偏食狀態(tài),或將產(chǎn)生較嚴重后果。
鑒于目前信息偏食相關研究較少,故在國內外較有代表性的學術網(wǎng)站CNKI、WOS中同時選擇有密切關聯(lián)的回音(聲)室、過濾氣泡、信息繭房、選擇性接觸等主題的研究納入本述評。國內文獻主要以回音(聲)室、信息繭房、過濾氣泡、選擇性接觸為檢索詞,在中國知網(wǎng)以關鍵詞為檢索字段檢索,發(fā)現(xiàn)近五年與這些檢索詞相關的成果分別是83、546、46和28篇。英文文獻以Echo chamber、Information cocoons、Filter bubbles、Selective Exposure為檢索詞,由于在Web of Science數(shù)據(jù)庫中無關鍵詞檢索字段,故此文以主題為檢索字段檢索,所得篇數(shù)分別為207、9、142、135。由上述數(shù)據(jù)可知,雖然國內外研究熱點不同,但無一不與信息偏食現(xiàn)象緊密關聯(lián)。本文通過對國內外文獻歸納總結,試圖從信息偏食概念、影響、原因及規(guī)避舉措四方面進行梳理和述評,以使現(xiàn)有研究更加系統(tǒng)化并為未來研究提供借鑒參考。
目前學界尚未明確定義信息偏食,本文通過厘清選擇性接觸和證實性偏差兩個概念,在相關性視角下得出信息偏食較科學、明晰的定義。
20世紀40年代美國傳播學家拉扎斯菲爾德提出選擇性接觸假說,它指受眾并非不加區(qū)別地對待所有傳播內容,而更傾向于接觸與自己立場態(tài)度一致或接近的內容??芍x擇性接觸更可能加強原有態(tài)度而非調整改變,也即在選擇性接觸作用下用戶更傾向選擇與自己觀點一致的信息,以此印證自身觀點看法,但面臨與自己觀點矛盾、沖突、對立內容時可能采取回避態(tài)度。
Nickerson RS提出證實性偏差指人們有意或無意地尋找支持自己看法的信息和解釋,而回避與自己看法沖突的信息和解釋的傾向;Mao Y等研究認為用戶的信息來源一般是他們感興趣或者與他們信念一致,這種行為傾向即證實性偏差,即用戶在接收外部信息時,會自覺不自覺中篩選信息,更易接收和記憶與自己觀點、想法或預期一致的信息或解釋, 而拒絕與之相反的信息或解釋。
以關聯(lián)定義為基礎得出信息偏食可從以下兩個角度定義:⑴從用戶主體角度,信息偏食即用戶以自身興趣、愛好為立足點,長期選擇性地汲取與自己立場、愛好、興趣一致的內容相似的信息,此即主動性信息偏食;⑵從算法推薦角度,信息偏食指各平臺利用算法技術,挖掘用戶興趣愛好、習慣及社交圖譜,再根據(jù)上述線索為用戶推薦同質信息,長此以往用戶只能被動接觸平臺為其推薦冗余、雷同信息,此為被動性信息偏食。
當代不少信息用戶困于“信息壁壘”,即用戶更傾向于選擇瀏覽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而抵觸異于自身觀點的內容。他們長期經(jīng)由固定渠道接觸同質信息,導致其信息檢索主動性降低、信息視野和思維受限乃至窄化、產(chǎn)生用戶認知偏差等。
彭蘭在《網(wǎng)絡傳播概論》中指出:網(wǎng)絡用戶兼?zhèn)渲鲃雍捅粍有浴P畔⑵呈怯脩魮?jù)自身口味偏向性地接觸某類信息,這一切看似以用戶為中心,實則是用戶在無意識中自主形成接觸信息的習慣,長此以往會降低用戶獲取信息的主動性。Nikolov等指出流行性偏差是用戶選擇性接觸頂級網(wǎng)站內容,即用戶只習慣在頂級網(wǎng)站瀏覽所偏好內容,而忽略其他有價值網(wǎng)站。這種信息獲取方式使用戶形成依賴,而選擇也意味著放棄,用戶選擇頂級網(wǎng)站同時也放棄了其他信息獲取途徑。如數(shù)字原住民傾向于在抖音、嗶哩嗶哩、微博等網(wǎng)站瀏覽信息,可能忽略諸如人民日報等權威媒體信息。廖建國認為當個體一味追尋新信息最終必淪為信息的奴隸。同理,當個體始終囿于信息偏食則信息將反客為主,使用戶失去信息選擇權的同時也降低用戶信息檢索的主動性。顯然,技術及應用是一把雙刃劍,在為用戶檢索信息提供便利的同時也誘發(fā)了信息偏食等現(xiàn)象的消極作用,直接影響到個體眼界的拓展、素質結構的優(yōu)化、能力水平的提升和發(fā)展?jié)摿Φ某浞职l(fā)掘。在信息獲取情境下,用戶習慣由固定信息源獲取信息,或僅接收系統(tǒng)推薦信息,從而不再積極、主動檢索所需信息,這樣就無法獲取信息偶遇等主動探尋時帶來的情緒價值,失去對個體激勵作用和信息技能的保持提升機會,給用戶帶來的消極影響顯而易見。
桑斯坦認為協(xié)同過濾和關聯(lián)搜索等技術有助于提高用戶信息獲取效率,但會導致信息窄化,使用戶傾向于志同道合的言論,且特定討論圈交流將強化用戶固有想法,即用戶以自身的愛好、興趣、觀點及其瀏覽記錄為導向,筑起個性化信息世界;邱晶等認為無形中帶有指向、極具吸引力的信息會使受眾信息搜索區(qū)域變窄,從而固化其信息偏好;楊莉明指出個性化推薦加劇了閱讀碎片化、淺薄化,不利于形成系統(tǒng)性思維;鄧小昭指出長期信息偏食可能會使研究者錯失創(chuàng)新觀點、思路閉塞??梢?,無論何種原因導致的信息偏食,都易被束縛在同類信息“牢房”中,阻止多樣化信息進入個人信息世界,使用戶獲取的信息缺乏完整性、連續(xù)性、準確性,影響信息質量。信息偏食也使用戶信息領域窄化、犧牲信息深度廣度,不利于我們觀念思維的變革和更新、知識技能的拓展等,此消極影響也與搜尋主動性降低的傾向一脈相承。以學界為例,在國家新工科、新文科等大力倡導學科交叉融合的政策背景下,若科研人員只傾向于接觸某單一學科的信息,只喜歡在小圈子內交流,則他們觀點會愈加欠缺多樣性,不利于學科創(chuàng)新、突破,甚至會使整個學科發(fā)展滯后,進一步削弱其在學術叢林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總之,信息偏食的長期存在使用戶思維受限、閉塞、產(chǎn)生認知偏差,顯然很不利于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從認識論角度講,對人的主體性和主觀能動性等帶來威脅和損害,會直接影響自然人主體的自我和超我發(fā)展,嚴重時本我會取代自我、超我,造成認知失衡。這一消極影響更是信息偏食現(xiàn)象直接且較嚴重的后果,這種實質性的影響也直接制約和干擾了個體發(fā)展。
信息偏食的出現(xiàn)主要源于用戶個人選擇還是外部因素干擾?為初步解決這個溯因問題,筆者歸納總結了國內外大量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信息偏食生成原因可分主客觀兩方面。其形成的差異詳細見表1,形成要素的具體模型詳見圖1。
3.1.1 過濾氣泡導致信息偏食
過濾氣泡指各搜索引擎根據(jù)用戶選擇傾向為其過濾異質信息,并為其打造個人專屬信息世界。當今社會過濾氣泡如影隨形,如微信閱讀、超星讀書、移動圖書館等手機程序會根據(jù)用戶最近看過書籍類型或者大眾熱門讀物為用戶推薦,如酷狗音樂的“猜你喜歡”,淘寶、京東用戶“體驗推薦”和百度、騰訊“推薦”等都是過濾氣泡環(huán)境。誠然,海量信息中過濾氣泡可推動信息分發(fā)效率問題的解決,但也會引發(fā)信息偏食等類似問題,即過濾氣泡會根據(jù)用戶瀏覽記錄“投其所好”,將多元化信息資源隔絕在泡泡以外。Pariser認為過濾氣泡是通過個性化算法為人們提供與其原有知識觀念一致的信息;Burbach et al指出過濾氣泡環(huán)境中,用戶僅能看到與自身喜好、信仰匹配的觀點或政治立場;受過濾氣泡影響,加勒特認為個人確實會選擇閱讀符合自己觀點的新聞;艾揚格、哈恩、彼得森等研究也表明個人更喜歡閱讀新聞故事、新聞網(wǎng)站和符合自己政治取向的內容。由上文可知:過濾氣泡是利用算法推薦技術為用戶推送其偏好的信息,并在用戶個性化信息和多元化觀點間筑建“隔離墻”。如果用戶長期身處過濾氣泡環(huán)境,會使其根據(jù)信息熱度或偏好評價信息價值,讓其在潛意識中僅愿接觸同質信息并助推信息偏食的產(chǎn)生。
3.1.2 “回音室”效應導致信息偏食
“回音室”形成機制可分為用戶因素與技術因素,此處基于研究側重點不同將聚焦技術動因。許向東認為“回音室”效應指在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傳播中,用戶傾向于選擇令人愉悅的內容而排斥與自己觀點相左的意見,由此形成較封閉空間,其中原有信息和觀點得以再次印證和強化。劉華棟將“回音室”效應與虛假新聞關聯(lián),認為社交媒體上聚合了相同觀點等趨同信息,使人們原有態(tài)度被不斷地印證和強化,同時隔離了多主題信息與異己表達;胡泳在《新聞與傳播研究》中將“互聯(lián)網(wǎng)的回音室效應”界定為“信息或想法在一個封閉的小圈子里得到加強”。從劉華棟、胡泳等對“回音室”的定義及其理解可知:“回音室”效應是由于技術的過濾弱化信息流動性,進而使個體接觸的信息區(qū)域空間更單一、更窄小,所以個體為強化自身意見、觀點等,會更愿意或受群體影響接觸同質信息并導致信息偏食??傊?,目前該主題研究大多指出:技術發(fā)展加劇生成信息偏食。然而,是信息偏食促進技術發(fā)展還是技術加劇生成了信息偏食,還需將來更深入的研究。
表1 形成信息偏食的差異比較
用戶接觸信息內容的同質化、窄化表明確實存在信息偏食。除去客觀因素生成信息偏食,也關聯(lián)了用戶主觀因素,如性別、社交及其壓力、地理位置、受教育程度等。
3.2.1 用戶性別及年齡因素
Kammerer Y等研究表明,不同性別個體間自我信念差異會導致信息搜尋過程中不同動機,進而引發(fā)信息接觸模式差異。性別不同則興趣愛好、自身需求可能存在差異,而強烈的興趣、需求是驅動個人主動接觸信息的一個動因,所以性別差異是形成信息偏食的因素之一。此外,用戶年齡差異也使其信息需求與獲取內容間產(chǎn)生顯著性差異。不同年齡層人群會根據(jù)自身身份、地位來接觸對自身有益或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年齡也是生成信息偏食的誘因。
3.2.2 用戶地理位置及受教育程度因素
“數(shù)字鴻溝”指社會中信息和通信技術分布不均。相對而言,網(wǎng)絡信息技術覆蓋率低的地區(qū),信息源少,則獲取信息的途徑也少,即他們只可能從電視或社區(qū)的口口相傳獲取信息,而所獲信息因群體極化及自身原因失去多樣性且較局限。Lentz, & Oden發(fā)現(xiàn)知識欠缺是應用信息技術的主要障礙,在某種程度上受教育水平體現(xiàn)出個體知識儲備。受教育程度關系到用戶信息素養(yǎng),而信息素養(yǎng)低下會導致用戶無法判斷由哪種信息源檢索所需信息,從而使信息檢索不全面,或無法判斷所檢索信息的優(yōu)劣??傊?,用戶缺乏知識技能會導致其獲取信息內容方式單一,妨礙其思想成長和專業(yè)發(fā)展,最終使學者間著述量與質上出現(xiàn)馬太效應而非補償效應。
3.2.3 用戶社交圈及社交壓力因素
彭雪華指出根據(jù)“社交圈劃定”,大學生將自身社交圈固定于某范圍,有意識地表達基于自己(或所屬團體)的觀念愛好。所謂“社交圈劃定”,簡單講即部落,意指以某種特征為依據(jù),將擁有同種特征的歸入同一部落。同一社交圈或派別的內部成員會對所屬圈子產(chǎn)生認同感,而這種認同感導致他們傾向性地接觸信息。而同一社交圈成員的信仰、信念、觀點、愛好、偏好可能相似,易造成信息同質,即僅源于“圈內”的信息偏食。Nathan Matias認為用戶很難逃離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觀點的偏見和局限,這主要是從眾心理、“舒適區(qū)間”效應等多種規(guī)律作用結果。這些心理規(guī)律導致用戶接觸信息單一,易失去信息多樣性。
在海量信息中與自身觀點、信念相似或相悖的信息同時存在,因此無論從個人、技術還是社會層面上,都應積極采取措施主動、高效地避免和削弱產(chǎn)生信息偏食的消極影響。
圖1 信息偏食的成因要素模型
薛堯云指出用戶應提升洞察能力,自覺“戳泡”,即用戶不僅要提升自身思辨能力和對信息的理解掌握,更須主動“戳泡”(自覺主動接受偏好范圍外信息);趙云澤、薛婷予認為增加“信息偶遇”行為能實現(xiàn)受眾信息獲取內容、觀點、質量和類型等的平衡化,即一種實現(xiàn)人類接觸信息平衡態(tài)模式的可能路徑?!靶畔⑴加觥毙袨榭稍黾佑脩裟芙佑|到的異質信息從而實現(xiàn)信息平衡態(tài),以便幫助用戶逃離信息偏食壁壘并降低發(fā)生信息偏食的可能性。還應鼓勵多信息源(書籍、網(wǎng)站、電視、社交應用、機構和人)獲取信息。閻國華認為保持價值取向的適度內斂。只有個體積極塑造個性化價值取向才會塑造相應信息環(huán)境;如果個體不在信息選擇中表露鮮明的價值取向,外界很難有效塑造其信息環(huán)境。可知,如果個人價值取向鮮明,外界或自身都會努力構建與自己價值一致的信息世界,而抵制價值觀不一致信息。因而,不表露自身價值取向,一定程度可杜絕個性化推薦以避免信息偏食消極影響。
過濾氣泡對產(chǎn)生信息偏食功不可沒,因而要消除信息偏食負面影響應著手解決過濾氣泡問題。國外已有多種反過濾氣泡工具,如瀏覽工具Balancer,瀏覽器插件Scoopinionl、Bobble、Rbutr,可視化工具如Considerlt、OpinionSpace,移動應用Po-litical Blend等;Sally、Adee建議以“臉書”為代表的社交平臺設置“翻轉”按鈕,當遇到與用戶觀點類似的信息時,此按鈕可能會提醒你互聯(lián)網(wǎng)所閱讀的一切并非全部真實;也有學者認為應在新聞聚合平臺引入“泡泡之外”新功能,也可開發(fā)“逃離泡泡的擴展程序。無論“反過濾氣泡”工具、“翻轉”按鈕還是“泡泡之外”和“逃離泡泡”,它們的功能是當用戶主動或被動陷入過濾氣泡引起的信息偏食環(huán)境時,會適時為用戶提供環(huán)境外信息,以使用戶接觸到多元化信息并打破信息偏食壁壘。
首先,政府應加大監(jiān)督力度。一是對社交媒體平臺的監(jiān)督。不少社交媒體都會根據(jù)用戶瀏覽記錄抓取用戶數(shù)據(jù),并提供相關信息。政府應加強監(jiān)管力度,若無用戶本人許可,平臺不能隨意記錄用戶瀏覽過的數(shù)據(jù)信息,以確保用戶可接觸到多樣化信息內容。二是對新聞編輯者的監(jiān)督。新聞編輯者應以客觀、真實、多元視角記錄信息,而非僅迎合用戶喜好。當代人為緩解壓力,傾向于閱覽娛樂信息,如果新聞編輯者僅注重迎合用戶,則娛樂信息會充斥各處,同時擠壓科學嚴肅、高價值的信息。因而,政府須加大對記者編輯內容的審核、監(jiān)管力度,以保證其準確、全面地記錄信息,維護社會健康、平衡的信息生態(tài)。其次,學校應加強信息通曉教育。如王彩霞、董茜認為應培訓任課教師對熱點信息重視度、利用度、敏感度及批判性;Sally指出要改變信息通曉的教育范式,不應將其設置為單獨的一門或多門課程,而要貫穿于整個學科教學。信息通曉指個體能否將批判性思維和信息技術應用于整個信息活動過程。而批判性思維可幫助學生識別信息質量,信息技術能力可打破固定信息源局限,兩者結合可防止學生深陷信息偏食怪圈。
綜上,多領域相關研究已間接證實存在信息偏食。本文從信息偏食概念、形成機理、影響、規(guī)避四個方面對其相關研究內容進行述評,在此基礎上獲得研究結論并提出下列展望。
其一,國內對信息偏食研究重視度不夠。其具體表現(xiàn)為:國內以信息偏食為題名的研究很少,大部分僅在信息繭房、過濾氣泡、回音室、信息倫理等文章出現(xiàn);其二,對信息偏食影響研究較片面。目前相關研究僅局限于現(xiàn)象本身及其消極影響的評論,其積極影響已然被忽略,以致研究缺乏深度廣度和辯證思維方式。故在研究信息偏食影響時,學者應貫徹辯證法哲學,注意一分為二看待問題,擅于從不同學科角度和層面分析同一問題,而非籠統(tǒng)、模糊地泛泛而談此問題。
現(xiàn)有文獻對信息偏食的規(guī)避大多局限于總體,并沒有細化到個案,故而顯得過于籠統(tǒng),缺乏針對性。目前,規(guī)避信息偏食弊端的一個舉措是要求用戶提高信息素養(yǎng)。因而,不同用戶群體如何提高信息素養(yǎng)?重點提升信息素養(yǎng)的哪些方面?還需進一步研究。未來可繼續(xù)探討不同用戶群體形成信息偏食的具體原因,研究其規(guī)律性,進而加深不同用戶如何規(guī)避信息偏食的研究,以期進一步完善有針對性且有效的規(guī)避措施。
目前學界關于信息偏食的研究仍停留在“從何”“是何”“與何”(形成信息偏食與什么有關聯(lián))“如何”四方面,并沒有深入研究“有何”,即雖提出治理措施,但也僅停留在紙面并未運用于實踐,其效果怎樣不得而知。如有學者認為可從技術層面阻止信息偏食,但目前在諸如今日頭條、微博、抖音、騰訊新聞等主流媒體平臺中都未發(fā)現(xiàn)他們提及的技術,因而須對治理措施的實踐應用進行追蹤,觀察措施是否有效,效果如何,是否需要改進。未來可多元主體聯(lián)動以促進應用舉措效果隨信息偏食研究的深化、完善而不斷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