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百隱
奶奶也就一米四多,身形瘦削,走路矯健,甩著手臂,輕晃著腦袋,像是小跑,兩條花白及肩的麻花辮子,在身后左右搖晃。調(diào)皮的鄰家少年在奶奶后面,瞇一只眼,撐起拇指和食指,拿捏著她的高度,然后吃吃地笑起來,朝著同伴喊,這老太婆就長這么一丁點,這么一丁點。
奶奶不管做什么都是風風火火。除夕那天,她懷里揣著張紅紙,右手拎著罐糨糊,朝著新厝的方向趕去。她要在認定的時間里,把懷里嶄新的“?!弊仲N在新厝的廳堂上。只見她掏出刷子攪拌著糨糊,墊著椅子,一只腳倚在嶙峋粗糙的墻壁,定睛幾秒,確定位置,將糨糊刷在墻上,抖動著手腕一來一回,甚是熟練,刷完把刷子銜在嘴里,掏出“?!弊?,顛倒,小心翼翼地貼在凹凸不平的墻面上,慢慢摩平,手掌壓實。如果那個調(diào)皮的鄰家少年看見,他指定會說,這個老太婆像只巨大的壁虎貼在墻壁上,緩緩蠕動,實在太滑稽了。奶奶終于把“福”字倒貼在墻壁上,說道,新年,福到了。然后低垂著頭,雙手合十,念念有詞。那天,應該是除夕的辰時,八九點。奶奶完成了她一年中最重要的工作。
歲月如奶奶手里的“福”字,每貼一個,年輪就翻過一圈,希望便會再耕種一次。每逢除夕,奶奶都要親自貼“福”,一樣的時間,一樣的臺詞,顛撲不破。她在為這個家、為子孫后代祈福,如此樸實和執(zhí)著,以一個壁虎般的姿態(tài)表達一個老人的全部心思。
奶奶矮舊的房間里,那張斑駁的木板門上長年貼著一張嶄新的“?!?,桌上有個黝黑發(fā)亮的木盒子,方方正正,兩邊嵌一個古銅色把手,談不上款式,卻顯得厚重,頂蓋是一個鏤刻的圓形的楷體“福”字,那是奶奶出嫁時唯一的嫁妝。那個年代,兄弟姐妹多,經(jīng)常揭不開鍋,排在老幺的奶奶先是從陳家到李家當女兒,16 歲再回陳家,18 歲又回李家,再從李家到張家當媳婦.歲月更迭,命運輾轉,奶奶的身份從女兒、媳婦變成太奶奶,她那帶著“?!弊值哪竞凶樱冀K纖塵不染,光滑如初,時間根本無法逗留,更談不上雕刻。去世前,奶奶拉著我的手說,這個木盒子留給你母親,以后還留給你媳婦。彌留之際,奶奶竟然特別清醒,她說,小時候腦袋生瘡,幾乎丟了命,在父母幾乎要放棄時,她竟奇跡般地痊愈。算命的人說是這個木盒子有股漆木味道,剛好救了她。奶奶覺得是這個木盒子的“?!弊直佑铀?。后來被送到李家,她砍柴放牧,日子過得安平自在,再后來嫁給爺爺,生活清苦,但很踏實,再后來有了我們,她說她享了福,這一輩子值得。
從那年起,小年貼“?!弊殖蔀槟赣H的責任,母親也讓我妻子看著,哪個時辰貼,貼在哪,都是有講究的,母親說,咱們是長孫長媳,有些禮數(shù)得懂,有些習俗得會。聞此,我和妻子總是相視一笑。這是一個平凡之家的美好愿景,老人們用“福”字構建一個圣潔、虔誠、無私的精神藩籬,愛是藩籬的主題,在親情的紋理里,所有珍愛的指向都不是自己。
其實,我們都明白,不管是年邁的奶奶,還是長年胃病的母親,她們在生活的長槍短炮下都會無所適從無能為力,她們能為這個家?guī)淼木褪菆?zhí)守著這個古老而傳統(tǒng)的“福”字,這個千百年來從中華大地孕育而出的精神文化形態(tài)。
沿著店鋪林立的仁和老街,人們在城鎮(zhèn)化鏗鏘有力的腳步聲中,驕傲地伸出雕窗和屋檐,屋檐下掛著紅燈籠,燈籠上面一個端莊的“福”字,整條街一字排開,窗花婉約,燈籠搖晃,歷史的照面不請自來,熟悉而溫暖。紅燈籠和古早味便是這條老街的氣息。
在這里,可看見這座古老小鎮(zhèn)的前世今生,感受這座小鎮(zhèn)的歷史溫度。西晉末,晉室衰微,成漢、劉漢、石趙等政權如決堤???,噴涌而出,瑯琊王司馬睿率眾東渡江左,衣冠南渡,無數(shù)中原百姓跨黃河渡長江入閩地,他們終于在靠海臨江的地方結束漫漫的南遷之路。龍江之畔的東石,成了晉人身體與心靈的歸宿,在這里他們將重新點起炊煙,繁衍生息,這便是今日的東石古寨。古寨旁的龍江,便是出??冢刹创蕊L,可掛帆遠航。他們會在各自的寨門前掛一盞燈籠,也會在遠航的船頭上掛一盞燈籠,寫上“福”字,祈福于蒼茫大海出入平安。后來沿江的地方,成為集市,家家戶戶也都習慣性地掛上燈籠,每年小年夜都會換上嶄新的燈籠,為新年鋪滿福氣。之后,隋唐宋元,明清民國,滄海桑田,世事演變,老街廢了立,立了廢。老人家說,今天我們所看到的仁和老街,保留的是20 世紀初的模樣。歲月倥傯,不管如何變遷,屋檐下那盞帶“福”字的紅燈籠,依舊顏色不改,美愿長存。
每年元宵節(jié),東石都會舉行數(shù)宮燈的傳統(tǒng)儀式。春節(jié)的東石,就是燈的海洋,也是福的海洋,大街小巷,家家戶戶,傳遞著美好和祝愿。海峽兩東石,共數(shù)一宮燈,一條海峽,鄉(xiāng)愁互望。臺灣的蔡氏攜家?guī)Э?,帶著宮燈來到東石,嘉應廟上擠擠挨挨的滿是“?!弊值膶m燈。剛緣定佳偶的蔡氏新人,紅衣淡妝,牽著手,在燈下互訴情衷。兩岸同根同源,對宮燈,對“?!弊值睦斫猓岛涎?,從無偏頗。
那年元宵,我?guī)е棠炭磳m燈。她在一個巨大的宮燈下駐足,仰著頭,那個“?!弊肿阕阌兴纳砀吣敲锤?,寫得雄渾遒勁,臂粗膀圓。奶奶看得很歡喜,人潮洶涌,只有奶奶是不動的風景。奶奶嘴里念念有詞,她說,誰要是有這盞燈得有多大的福氣啊!我問奶奶,你覺得什么樣的人才卜得這盞大燈?奶奶說,心地善良,做好人好事,才是最有福氣的人。奶奶堅持要看完數(shù)宮燈的儀式,儀式的最高潮就是卜掛在正中央的大宮燈。她盯著巨大的“?!弊?,滿眼期待。主事人將信杯往空中一拋,擠滿的人群就跟著附和一聲“哇”,奶奶踮著腳,神情專注,干瘦的雙手緊扣,捂在胸前。
晚上9 點多,壓軸的巨福宮燈被一對臺灣的新人卜得,預示著這對新人來年會添丁進財,家業(yè)興旺,福氣圓滿.人群中的奶奶喜不自禁,兩條銀辮子在燈光下熠熠生輝。對著鏡頭,男生的父親說道,祭祖,回家,數(shù)宮燈,這是我每年中最重要的三件事,其實就一件事,也就跨個海峽回家鄉(xiāng)。男生的父親用閩南話接受記者采訪,口氣平和,回家不就是轉個身、跨個門那般隨意。奶奶側著耳,仿佛聽懂,又好像聽不懂。但她知道,海峽是什么,臺灣在哪里,家鄉(xiāng)又是哪里。我記得爺爺跟我說,如果那天晚上他沒有將鍋底的黑漆涂在臉上,沒有躲進煤炭堆里,他就會被抓壯丁入伍,從此背井離鄉(xiāng),杳無音信。我相信奶奶也知道此事,奶奶擰著眉,說道果然是好福氣,好福氣。
數(shù)宮燈,源于明末清初,盛行于清末民初。八旗入關,偏安東南的南明垂危,許多沿海民眾跟隨鄭氏橫跨海峽,孤懸海外,他們從大陸這邊帶去農(nóng)種,帶去習俗,帶去生產(chǎn)方式方法,墾荒拓田,安營扎寨。清末民初,時局動亂,浙江、福建、廣東沿海民眾,為討生計,為謀出路,下南洋入琉球,再一次掀起外遷浪潮。遠渡的每一個船身,每一個艙門,都貼了個“福”字,這個“?!弊侄山倩颍幼o他們順風順水抵達彼岸。解放戰(zhàn)爭結束后,反動派退守臺灣,海峽在此后的40 多年成了天塹,但數(shù)宮燈的習俗賡續(xù)不斷,兩岸相親思念的情緒與日俱增,掌心的紋理,血液的根脈,是數(shù)宮燈的全部意義。
人群漸漸散去,數(shù)宮燈的嘉應廟依然燈火通明,山門的左拐就是仁和老街,舊屋檐,紅磚墻,青石板,繚繞的煙火氣,帶著“?!弊值臋E圓形燈籠次第排開,凝望著老街的舊容新貌,凝望著小鎮(zhèn)的歲月變遷。“福燈籠,月朦朧,囝仔大人面頰紅,大厝起了一重又一重……”賣著小糖品的大叔哼著小曲,從人群中穿過,穿紅戴綠的男女老少挽著手并著肩,分散在各自的小巷。奶奶在一家古早味的小店旁停下來,一張圓形竹匾上,盛放著幾個糯米甜果,甜果蓋上一方胭脂紅“?!弊钟?,光滑松軟,香甜黏稠。我給奶奶要了一個。奶奶將它咬在嘴里,糯米絲被扯得很遠,韌勁十足。煮熟的糯米、面粉、白砂糖、水在小石臼里反復捶打,在墊板上不斷揉搓,用盡氣力,掂足火候,堅守著每一道工序,就為這兩塊錢一個的糯米甜果。時間不斷被物質(zhì)化,爭分奪秒成了每個現(xiàn)代人固定的姿勢,但在這些傳統(tǒng)的小工匠眼里,他們執(zhí)著的是老祖宗傳下來的這門技法,必須按部就班,必須錙銖必較,每一個來回都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堅守。
吃甜果的奶奶,還不忘跟我說起舊事。她說在小時候,早上去田里干活放羊,下午得去撿野菜喂豬,天天都有干不完的活,一天也就早晚兩頓飯,如果摔了病了,不帶休息的,大口喝幾碗開水就好。不過一想到入了夜,能端著“雞公碗”喝著地瓜湯,蹲在門口小土堆上,耷拉兩條腿,搖啊晃啊,那真是幸福。奶奶告訴我,有得吃就是有福,我們在吃“?!保蛻撓А案!?。奶奶將沒吃完的甜果裝進帶子藏進口袋,她說這天氣壞不了,明天還吃。古早味橫陳的仁和老街甕藏著柔軟的煙火故事,那些帶有“福”字、“喜”字、“春”字的傳統(tǒng)糕點、飾品和門楣,便是這些煙火人家的精神信仰。
我記得有一次,我將碗里的半碗稀飯撒到地上,被奶奶看見了,她操起掃把就往我小腿上打,打得很輕,很沒存在感,我不得不假哭幾聲配合。奶奶說:“夭壽死囝仔,你知道什么是餓肚子嗎?不知道惜福,不知道惜?!贝蛲?,她便跑到廳堂上跪著,嘴里念念有詞,然后重新給我盛了碗稀飯,上面還撒上幾顆花生米,我見狀十分開心,狼吞虎咽地吃光。奶奶咧著嘴笑了,那口坍塌的牙床清晰可見。奶奶去世的前幾天,我刻意找個剪紙老師,剪了一個心形的“?!弊郑m然我知道福祉的力量再大,也無法改變?nèi)说纳喜∷馈?/p>
什么是福,福是什么?福就是兩個人共同捧著一碗糧,福就是每一個人有田種,有衣穿,豐衣而足食,象形漢字直觀清晰的定義,一目了然。據(jù)說,“?!钡南笮挝淖忠婚_始就有兩層意思:器皿表示生活物資的擁有,兩只手的符號是呈現(xiàn)珍惜、尊崇的意義。自周禮以來,“?!弊譂u漸被豐富被寄托被廣泛定義,“?!弊旨扔腥粘I畹奈镔|(zhì)元素,又有精神層面的觀念意識,形成獨特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圖騰。
福是眾生認可并遵行的美好祝愿。當奶奶像壁虎一樣貼在墻上,謹小慎微地貼“福”字的時候,當嘉應廟前,奶奶沖著那對卜得大福宮燈新人說真有福氣的時候,當老街上,奶奶把香甜糯米粿含在嘴里的時候,當她把那個帶有“?!弊值哪竞凶觽鞒薪o母親的時候……她那不足一米五的身高,所呈現(xiàn)出來的善良美好、通達博愛的精神高度,讓我仰望。
我從奶奶身上所看到的,是每一個讀懂福文化的人,每一個心意美好的人。他們或許無法用文字對福文化進行表達,但他們的言行舉止,早已超越其認知,融入血液里的那種文化基因,已讓“福”成為一種自覺。
奶奶的名字是福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