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寶利
(北京同仁堂中醫(yī)醫(yī)院骨病科,北京 100010)
在祖國醫(yī)學中,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可以歸入“腰腿痛”、“痹癥”的范疇,推拿手法常被用于調節(jié)椎間盤內壓,緩解椎管狹窄和神經壓迫[1-4]。筆者結合臨床經驗,提出以頸腰椎整脊手法對LDH患者進行治療,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本院2017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的156例LDH患者,隨機數表法均分兩組各78例。對照組中,男48例,女30例;年齡26~61歲,平均(39.58±5.53)歲;單節(jié)段突出58例,多節(jié)段突出20例;病程28 d~6年,平均(14.97±6.87)個月。試驗組中,男44例,女34例;年齡23~65歲,平均(40.27±6.41)歲;單節(jié)段突出55例,多節(jié)段突出23例;病程25 d~5年,平均(15.16±6.04)個月。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采用推拿手法,對患者腰部、下肢肌肉進行放松。常用手法包括滾、彈撥、拍、扣、抖、揉等,先對活動異常的肢體進行舒筋推拿,解痙并滑利關節(jié),然后重點對受累部位推拿。每次治療25~30 min,1次/d,連續(xù)治療2周。試驗組:采用頸腰椎整脊手法,分為4個步驟:①放松肌肉:患者取俯臥位,以一指禪按揉法按摩患者兩側腰部肌肉,依次點按雙側涌泉、委中、環(huán)跳穴,幫助肩頸、腰腹經絡通暢。②頸椎整脊:患者取坐位,以頸椎前屈40°,以頸椎棘突偏左為例,醫(yī)者立于其身后,以雙側拇指固定偏移棘突,左手向上旋轉的同時,雙側拇指往右前側輕壓存在偏移的棘突。③腰椎整脊:患者取坐位,雙手交叉置于頭部,前屈35°,以腰椎偏右為例,醫(yī)者坐其身后,左手穿過其左腋,繞頸置于右肩,左手向上旋拉同時右手拇指將移位的腰椎向右前輕推。④懸足壓膝:患者取仰臥位,醫(yī)者握住其足底,另一手置于其腘窩,通過抬起患者小腿屈曲帶動其大腿前屈至極限,反復拉伸5次,逐步加重力道。治療過程中,根據患者頸腰椎偏移位置不同,適當調整其體位及手法力道,1次/d,共治療2周。
治療后,采用楊占輝等[5]的標準進行療效評分,完全正常為30分,改善率=(治療后積分-治療前)/(30-治療前)×100%。痊愈:改善率≥90%,疼痛、運動受限等臨床癥狀消失;顯效:改善率60%~89%,臨床癥狀得到顯著改善,但仍存在輕微痛感,不影響工作生活;有效:改善率25%~59%,疼痛感得到緩解,活動仍然受限;無效:改善率<25%,痛感無變化甚至加重??傆行?(痊愈+顯效+有效)/總人數×100%。
同時,分別于治療前、治療2周后,進行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JOA評分的評價,觀察其腰椎功能障礙恢復情況;采用簡化McGill疼痛詢問量表(simplified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6]對兩組進行腰部疼痛評價,包括VAS評分、PRI指數和PPI評分。
治療前、治療2周后,采用TeleMyo2400T表面肌電圖儀、BIODEX S4多關節(jié)等速測試訓練系統(tǒng)(南京思伯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對患者進行腰背伸肌群測試,測試前患者行3次常規(guī)熱身活動,坐位,儀器選定測試部位、校準儀器,測試并保存力學指標測定結果,包括腰背伸狀態(tài)下峰力矩、腰背屈伸比、平均功率。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分析,組間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56例中,共150例完成實驗,試驗組74例脫落4例,均因未按時復診致資料收集不全;對照組脫落2例,1例中途退出、1例未按時復診。治療期間,兩組LDH患者均為未出現皮膚損傷或骨折等嚴重不良反應。試驗組和對照組的治療有效率分別為89.19%、78.9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治療2周后的ODI指數顯著降低、JOA評分顯著升高,SF-MPQ量表中的VAS、PPI、PRI得分均顯著降低(P<0.05);其中,試驗組ODI指數和SF-MPQ量表中VAS、PPI、PRI得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JOA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3。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2周后,兩組腰背伸狀態(tài)下峰力矩、均功率均顯著高于治療前,腰背屈伸比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其中,試驗組腰背伸狀態(tài)下峰力矩、均功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腰背屈伸比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本研究對兩組氣虛血瘀型LDH患者分別以中醫(yī)常規(guī)推拿手法、頸腰椎整脊手法施治。推拿手法可以短期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緩解疼痛,在改善腰部功能受限方面有一定優(yōu)勢[7]。LDH的發(fā)病不僅僅是單純的局部肌肉充血水腫的炎癥機制,其與脊柱的失穩(wěn)、穩(wěn)定肌群的運動控制異常有密切關系。因此,改善脊柱內外源性穩(wěn)定、降低該疾病的復發(fā)率越來越重要。本研究中,筆者將頸腰椎整脊手法用于試驗組LDH患者的治療,其ODI指數、SF-MPQ量表中VAS、PPI、PRI得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JOA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證明了頸腰椎整脊手法在緩解LDH患者腰部疼痛、腰部功能障礙方面的優(yōu)越性??紤]原因為:頸腰椎整脊手法中,頸腰椎正位、懸足壓膝拉伸可以放松肌肉、促進頸腰椎血液循環(huán),有效改善移位節(jié)段對神經及肌肉的卡壓,減輕患者疼痛感受及活動受限情況。值得注意的是,兩組LDH患者治療有效率比較并未發(fā)現顯著差異,可能與本研究治療隨訪時間較短、樣本容量較大有關。
腰部核心肌群是維持脊柱穩(wěn)定的關鍵,腰肌勞損或收縮力降低會影響脊柱穩(wěn)定性,伸肌群生物力學指標可以反映肌肉收縮力及平衡性[8]。本研究治療2周后,試驗組腰背伸狀態(tài)下峰力矩、均功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腰背屈伸比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頸腰椎整脊手法可以改善腰部肌群的穩(wěn)定性及平衡性,這可能是因為該手法“由點及面”的標準化模式,使治療流程規(guī)范化,同時根據患者頸腰椎偏移節(jié)段不同,微調用力方向及力道,針對受累肌肉進行恢復治療,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了中醫(yī)對癥治療優(yōu)勢,使腰部肌群的生物力學指標得到整體提升。同時,兩組在治療期間均無因不良反應退出實驗者,證實中醫(yī)手法治療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