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張金紅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指出:“注重引導學生專研文本,加深理解、體驗、實踐,提升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倍啻螐娬{“閱讀”和“寫作”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和主體能力。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利用、挖掘和轉化閱讀材料,不斷地內化文本,引導學生向縱深處思考。筆者調研發(fā)現(xiàn),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常常出現(xiàn)以下問題:重技巧,輕感受;重活動,輕體驗;重講解,輕建構。分析上述出現(xiàn)的問題,筆者認為教師需要開發(fā)有效的讀寫資源,進而提升學生的語言建構和運用能力。
根據(jù)文本的特質,王榮生老師將其分為:主題型文本、語用型文本、誦讀型文本、思辨型文本、寫作型文本。所謂的“寫作型文本”是指聚焦文本寫作資源,有效挖掘文本寫作的示范功能,進而提升學生寫作水平的文本。由于認知水平和閱讀經(jīng)驗的差異性,不同的學生對同樣的文本定位可能存在不同。在初中語文學習過程中,教師需要聚焦文本特質,立足寫作資源的開發(fā)和運用,進而提升學生的讀寫能力。筆者結合教學實際,從寫作型文本資源的開發(fā)與運用兩個方面,具體闡釋“寫作型文本”的有效教學策略。
在寫作型文本教學中,教師需要依據(jù)每一篇作品的特質,挖掘文本中詞語、句子、段落、篇章結構甚至語言個性表達的特點,尋求寫作的內在規(guī)律,從而由點帶面地引導學生形成自我見解。
緊扣單篇文本特質,運用文體思維,開發(fā)寫作資源。依據(jù)文本體式進行文本解讀,是把握閱讀的基本規(guī)則,也是深度解讀文本的王道。每篇文本都有自己獨特的體裁、體制、樣式,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需要緊扣這一點挖掘寫作資源,從而提煉出寫作的內在規(guī)律。部編版教材編寫的文體特征并不是特別鮮明,教師在閱讀活動和寫作活動中需要有一定的文體導向意識,引導學生緊扣文體特點,領悟寫作的技法。比如,部編版語文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選編了《故鄉(xiāng)》《我的叔叔于勒》《孤獨之旅》三篇小說,旨在讓學生領悟小說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揭示社會和個人的生活狀態(tài)。如果將這三篇小說作為“寫作型”文本進行講解,教師需要從小說的“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三要素去解讀的同時準確把握三篇小說各自的寫作特色,這樣學生才能準確找出每一篇小說的個性特征,挖掘出寫作素材。比如,學習魯迅的《故鄉(xiāng)》一文時,筆者可以聚焦人物的語言描寫,引導學生梳理出文本中描寫人物的方法,從而形成“人物個性表達”的寫作任務。學生會發(fā)現(xiàn):小說中重點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兩個人物,文中對這兩個人物的語言描寫有多次。其中,五處寫“少年閏土”,六處寫“成年閏土”,五處寫“楊二嫂”。同時,在人物語言描寫中,作者巧用特殊詞語、特殊句式展現(xiàn)同一個人物不同時期的性格特點。
由此,教師可以巧設讀寫支架,讓學生體悟“人物描寫”的方法。筆者設計了以下讀寫支架:(1)挖掘耐人尋味的人稱代詞。標注出語句中的人稱代詞,將其刪去,體悟人物的性格特征有無變化。(2)挖掘靈動有趣的標點符號。標注文本中帶有感嘆號和問號的語句,有感情地朗讀這些語句,賞析“楊二嫂”的形象特征。
由此,學生借助閱讀支架,進行對比賞析,體悟出“人稱代詞”和“標點”對人物性格塑造的重要作用。教師在此基礎上可以設計以下讀寫任務:借助人稱代詞和標點符號續(xù)寫宏兒和水生長大后見面的情景,要求600字左右。
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以人文主題為主線,穿插“活動·探究”的單元學習任務,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其中,每一個單元都設置了單元導語、寫作任務,有效地將“讀”與“文”連接起來,強化了讀寫的融合。
首先,依據(jù)單元導語,確定寫作任務。寫作型文本典型的特征是文本整體或局部具有鮮明的寫作指導功能。在寫作型文本教學中,先以“讀”為始,逐步梳理出閱讀的要素,進而從“單篇”到“多篇”整合出寫作的任務。比如,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一共有六個單元,分別設立了不同的學習主題。教師需要依據(jù)單元的導語明確各單元的寫作任務。第一單元主題為“親近自然,熱愛生活”,選編了《春》《濟南的冬天》等寫景散文,教師可以聚焦單元導語,引導學生完成“寫景詞語生動,富有情感”的寫作目標。筆者執(zhí)教的時候,要求學生尋找《濟南的冬天》《春》以及《雨的四季》在寫景、抒情上的異同,嘗試從景物選擇、寫作順序、修辭手法、情感抒發(fā)四個方面,比較賞析、總結歸納得出寫景抒情散文的寫作方法。在此基礎上,筆者要求學生聚焦三篇文本中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賞析其表達效果,學會仿寫。具體寫作任務如下:抓住身邊的自然美景,試著用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寫一段文字,編輯“自然寫在大地上的詩”的詩集。有的學生形成了以下片段:
紅楓葉如只只蝴蝶,在空中起舞;黃果子如個個孩童,在樹上嬉戲。路邊的粉紅櫻花三五成群,遠看似緋紅的星云醉了吐出了一片酒氣……這就是美麗的秋姑娘的畫卷。
其次,依據(jù)單元寫作任務,確定寫作型文本讀寫任務。部編版教材包含閱讀、寫作、綜合性學習三個板塊,形成一體化的學習模式。在寫作型文本教學中,需要以單元寫作任務為導向,有效設計單篇寫作型文本的讀寫任務。比如,以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選編的三篇小說為例。第四單元寫作板塊要求學生走進小說天地,學會縮寫。教師可以依據(jù)本單元的核心寫作任務,引導學生研讀單篇小說,從而開展縮寫練習活動。筆者要求學生研讀《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以“自我成長”為主題,學會轉化視角敘寫故事,并且創(chuàng)建人物詞匯庫,縮寫小說。
注重互聯(lián)文本讀寫情境的設置,有效進行寫作實踐。真實有效的讀寫情境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拓展寫作的空間,提升學生寫作的能力。比如,學習部編版語文八年級第三單元《散步》一文,可以借助史鐵生的其他相關文本(《我與地壇》《合歡樹》等)設計以下讀寫情境:
學校將要舉行“閱讀經(jīng)典親近大師”的讀書活動。初二年級學生將要以史鐵生先生的散文作品經(jīng)典文本閱讀,請你選取相關文本,朗讀其中經(jīng)典的片段,并且以“生命偉大”為主題,寫一個腳本。
在此基礎上,學生還可以以《散步》為寫作型文本,緊緊抓住一個“變”字,多角度進行寫作訓練。據(jù)此,筆者設計了以下個性化寫作訓練:嘗試換一個標題——從文本的主題、人物、線索替換標題;嘗試換一個視角——試著運用不同的視角敘述故事,如母親的視角、妻子的視角、兒子的視角等;嘗試換一種語言——將文本含蓄的語言變成直白的語言,將句式整齊的語言變成句式錯雜的語句;嘗試換一種體裁——試著將散文轉寫為課本劇。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開發(fā)利用好文本的寫作資源,并且最大化地發(fā)揮出文本的寫作功能,實現(xiàn)學生讀寫能力的雙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