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才萍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qū)木瀆實驗中學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明確提出,要“注重啟發(fā)式、互動式、探究式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開展以化學實驗為主的多樣化探究活動;創(chuàng)設真實問題情境,倡導‘做中學’‘用中學’‘創(chuàng)中學’,開展項目式學習,重視跨學科實踐活動”。
微課程教學法是系統(tǒng)的翻轉課堂本土創(chuàng)新的理論與方法,是把宏觀課程理論與方法用于課程的微觀組織(通常指一個課時或一個單元)的教學法,使課程的微觀組織具有課程設計、課程開發(fā)、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等四大范疇的特性。微課程教學法倡導:課前,學生根據(jù)“任務單”的引導,通過教材和配套學習資源(如微視頻)的支持從事自主學習;課上,教師通過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內(nèi)化知識、拓展能力、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旨在翻轉教學結構、改變教學方式、重構師生角色、提升教學效能。
筆者在初三化學教學中致力于運用微課程教學法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經(jīng)過近三年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以滬教版九年級化學教材上冊第2章第3課時《雙氧水制氧氣》為例,分享實驗的思考、方法與初步成效。
任務單是教師精心設計的用于指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的方案,一套任務單(對應一課時)包括課前自主學習任務單和課堂學習任務單。其中,課前自主學習任務單是指導學生在家自主學習的方案,也是學生自主學習必須完成任務從而達成目標的載體。
教師在設計任務單時要依據(jù)《課標》,在參透教材的基礎上提煉出學生自主學習應該達到的認知程度、認知水平,或者說認知標準。微課程教學法認為學習目標應是必須達成的學習目標,因此,學習目標必須具體、精準。微課程教學法通過提煉出“達成目標三要素”和創(chuàng)意“負面清單”來制約教師設計的達成目標能夠滿足具體、精準的要求。目標具體、精準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而目標籠統(tǒng)、模糊,則會挫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在《雙氧水制氧氣》這節(jié)課的自主學習任務單中,筆者設計了如圖1所示學習目標。
圖1
學習任務是達成目標的路徑,學習任務必須與達成目標匹配,確保學生完成任務有質量,就能達成學習目標。為幫助學生達成目標,學習任務應該采取“問題導向”的方式。問題反映的是概念、原理(或定理)和方法,表現(xiàn)為存在于具體事物中的共性,有利于學生舉一反三。在這節(jié)課的自主學習任務單中,針對達成目標一,筆者設計了配套學習任務群,如圖2所示。
圖2
教材中關于雙氧水制氧氣的篇幅不多,只有一張實驗裝置圖、文字表達式及少量文字說明,因此,筆者錄制了微視頻,微視頻中有雙氧水制取氧氣的實驗過程,筆者還對學生第一次看到的實驗儀器——分液漏斗進行了講解,以幫助學生對雙氧水制氧氣有清晰的認知,學生結合上節(jié)課已學的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知識及教材上兩張實驗裝置圖的對比,加深對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兩套裝置的理解,建立對比意識,提升對比思維能力。
對于數(shù)理化生英等學科,在“問題導向”搞清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含定律)、基本方法后,可以跟進必要的練練手(習題),這就是“問題開路,練習跟上”的靈活策略。當然,練練手的鞏固性習題采取的是正面刺激策略,要避免正負搖擺的檢測習題,以免破壞剛剛建立起來的還不一定牢固的意義理解。這節(jié)課自主學習的重點是兩個目標,筆者針對達成目標設計了4道習題,分別用于檢測實驗藥品、所用儀器、操作順序及對催化劑的理解,其中包括3道單選題和1道填空題。學生可通過這些習題檢測自己的自主學習效果,以達到對學習效果進行自我評估的目的。
除了課前自主學習任務單,教師還需要同時設計一份課堂學習任務單,其目的是:促進學生內(nèi)化知識、拓展綜合能力、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涵養(yǎng)學生健康的心理情操,激發(fā)應對未來挑戰(zhàn)的潛能,使其具有尋求未來美好生活的潛質。
無論是課前自主學習任務單還是課堂學習任務單,均按照目標管理的邏輯進行設計,即先確定應該達成的學習目標,再根據(jù)達成目標設計學習任務,最后根據(jù)學習任務精選學習方法,以便幫助學生完成任務,達成目標。與以“學習知識”為主要目標的課前學習不同,課堂上以“內(nèi)化知識、拓展綜合能力、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為主,也就是課堂學習目標與課前學習目標相比要有所提升,能夠把知識與經(jīng)驗相結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真實問題。在本節(jié)課中,筆者設計的課堂學習目標如圖3所示。
圖3
學生已經(jīng)在課前進行了自主學習,因此,課上可以先檢測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檢測與課前自主學習的達成目標匹配,難度會略高于課前自學學習任務單上的練練手。此時的檢測,用來評價學生的自主學習質量,以了解學習成果中是否存在“瑞士奶酪式的保證通過原有基礎繼續(xù)建構的間隙”,若有,可以通過小組評一評、議一議查漏補缺,通過教師審一審,必要時介入面對面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協(xié)作評價中難以解決的問題。筆者設計了一道略帶點綜合的實驗題,一方面銜接基礎知識,一方面為接下來的微項目學習打基礎。
在微課程教學法中,基于真實情境的微項目學習是課堂學習的主體部分,旨在把內(nèi)化知識、拓展綜合能力、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課改愿望化為現(xiàn)實。
在本節(jié)課中,筆者以養(yǎng)魚專業(yè)戶的“救命藥”——“氧來樂”為情境素材,通過設計問題,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協(xié)作學習共同解決問題。
筆者先呈現(xiàn)“氧來樂”的說明書(如圖4),接著設計了系列問題,具體如圖5所示。
圖4
圖5
微項目學習的成果展示包括陳述、質疑、闡釋三個部分,旨在培養(yǎng)學生綜合和歸納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在本節(jié)課中,影響雙氧水反應速率的因素有反應溫度、反應物的濃度、是否用了催化劑、催化劑的種類、催化劑的質量等,因此,各小組選擇探究的影響因素、設計的方案可能都會有所不同,各小組匯總起來,就有了較為豐富的方案,如此的思維碰撞,讓學習更多了一份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