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建紅
我們學過的東西,早已刻在腦子里,內化為一種思維的方式,平時用不到的時候,它就在那里靜靜地蟄伏著,到了關鍵時候,會被突然觸發(fā),為我們解決當下的問題打開思路
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上學時候學的那些東西我早都忘光了,書本知識也早都還給老師了。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樣說也沒錯。從小到大,我們聽過許多課,忘掉一些東西是很正常的,如果我們腦子里塞滿了學過的所有知識,那么可能也就沒有了更新資源的空間。有時候,遺忘是為了更好地獲得。不過事實上,我們學過的東西,早已刻在腦子里,內化為一種思維的方式,平時用不到的時候,它就在那里靜靜地蟄伏著,到了關鍵時候,會被突然觸發(fā),為我們解決當下的問題打開思路?!皶接脮r方恨少”,恨少可能不是因為忘了,而是因為儲備不足。
對于老師,也沒有必要因為多少年以后學生會把學過的知識還回來而沮喪。因為除了講授知識,老師們在課堂上的苦口婆心,總會有那么幾句話能觸動學生的心。所以,有時候我們看學生對老師的回憶,談到對于某人來說刻骨銘心的情節(jié),卻會有曾經同坐在一個教室里的同學驚訝地說,“我怎么一點兒印象也沒有”!也就是說,老師的影響力是發(fā)散型的,一些同學傳承了老師講過的為人處世的原則,另一些同學則實踐了某些具體的知識,“潤物細無聲”吧。
老師在課堂上“授業(yè)”的直接影響力,是其門生對老師學術觀點的傳承,而一代代人之間的薪火相傳,就會在學界形成有影響力的學派?!皫熼T傾向于小規(guī)模,10位年輕學者在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的領導下跨越30—40年,他們之間經常相互融合、相互討論”,這樣的“學術群”共同研究一個或一系列問題,主張并傳播一種學術觀點。久而久之,學問在社會上的影響力自然會擴大。
除了學術的傳承這一途徑外,老師還可以通過學生對社會實踐發(fā)生影響。在學校培養(yǎng)的學生中,只有極少部分會在未來走向學術研究的道路,絕大多數(shù)人還是要走上社會從事實際工作的。比如,法學院培養(yǎng)的學生,其未來就主要還是以從事法官檢察官律師等實務為主。在這一群體中,老師們對某一問題的看法,或許會影響他們對某類案件的裁判思路,這就間接地在社會上得到了傳播。所以,老師們也不必擔心自己的觀點“另類”,當自己培養(yǎng)的學生走向社會后,運用你的觀點處理糾紛時,這種觀點也會慢慢地被人們接受。很多老師的觀點或許在當下不一定馬上被學生接受,但當你在課堂上告訴學生,或者在教材里加以闡明的話,當學生們參與到法律實踐中時,也許會受到當年老師的話的啟發(fā),那么,一點點的思想火花也許就會像星星之火一樣,發(fā)展成燎原之勢。
因此,當人們說書本上學過的東西都已忘了的時候,不必當真。長江后浪推前浪,每一代人的努力都不會白費,要不然怎么會有學術的進步呢。老師在課堂上講授知識所種的“因”,都會結出學術或法律實踐之“果”,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