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1970—2019年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qū)降雪特征分析

      2022-11-05 13:43:58郝晨陽馬秀枝李長生田泓張茹吳昊武玉龍
      氣象與環(huán)境學報 2022年5期
      關鍵詞:降雪量暴雪降雪

      郝晨陽 馬秀枝 李長生 田泓 張茹 吳昊 武玉龍

      (1.內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林學院,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19;2.呼和浩特市氣象局,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51;3.內蒙古自治區(qū)氣象干部培訓學院,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51)

      引言

      1979—2018年中國全國年平均降水量呈現(xiàn)出較為顯著的增長趨勢,大概每10 a增加22 mm左右,且未來幾年持續(xù)增加的可能性極大[1]。降雪作為降水的一部分,是氣候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森林水循環(huán)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農(nóng)作物的生長發(fā)育、水資源保障、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等均有積極的影響。但大范圍或極端降雪的發(fā)生[2-4],也會給農(nóng)牧業(yè)生產(chǎn)、電力設施、交通運輸?shù)仍斐蓸O大的危害[5]。目前,國內外學者在積雪[6-7]、總降雪及極端降雪變化特征[8-10]等方面已取得一定的研究進展。新疆、青藏高原和東北—內蒙古地區(qū)是中國的三大積雪區(qū)[11],對于這些重點區(qū)域,不同等級的降雪量變化有所不同。李校收[12]對新疆降雪的分析表明,新疆各等級降雪量均呈上升的趨勢,其中小雪降雪量上升趨勢不明顯,中雪和大暴雪降雪量上升趨勢顯著;而劉義花等[13]對青海高原降雪研究表明,青海高原地區(qū)降雪量呈明顯的減少趨勢;秦艷等[14]分析表明,天山的小雪降雪量呈減少趨勢,中雪量變化平穩(wěn),大雪和極端降雪量增加顯著;周曉宇等[15-16]對東北降雪特征研究表明,近57 a降雪量呈增加趨勢,小雪和中雪最多出現(xiàn)在11月和12月,大雪和暴雪多出現(xiàn)在冬末春初;王波等[17]分析表明,黑龍江省年平均降雪量大部分地區(qū)呈增加趨勢。降雪初始和終止日研究表明,黑龍江省降雪初始日集中在9月下旬至10月,吉林省集中在10月和11月;降雪終止日期黑龍江省集中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吉林省主要出現(xiàn)在3—5月[17-18]。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qū)地處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qū),位于內蒙古東北部,是中國最大的集中連片的國有林區(qū)。林區(qū)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是亞歐大陸北方森林帶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緯度高,冬季寒冷漫長,除夏季外,其余季節(jié)均有可能出現(xiàn)降雪。降雪對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具有重要意義,降雪形成的雪被可以覆蓋森林中的易燃物,有助于減少森林火災的發(fā)生,雪層可以阻隔土壤熱量散失,起到保溫的作用[19],同時還能有效地抑制森林病蟲害發(fā)生。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qū)作為中國重要的生態(tài)屏障,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其作用不可替代[20]。目前,已有研究主要為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qū)的降水[21-22]和積雪[23]變化特征,但對降雪天氣研究較少。本文對大興安嶺林區(qū)不同等級降雪事件的趨勢和分布特征進行研究,以期為林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農(nóng)林業(yè)發(fā)展,區(qū)域水資源的管理和防災減災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選取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qū)11個氣象站(額爾古納、扎蘭屯、圖里河、牙克石、鄂倫春、小二溝、博克圖、根河、阿榮旗、阿爾山、索倫)1970—2019年逐日(08時至翌日08時)平均氣溫和逐日降水數(shù)據(jù)資料,建立1970—2018年49個降雪年的降雪序列(不包含雨夾雪)。區(qū)域上,以大興安嶺山脈為界限,以西的根河、圖里河、額爾古納、牙克石、阿爾山為嶺西區(qū);以東的鄂倫春、小二溝、博克圖、索倫、阿榮旗、扎蘭屯為嶺東區(qū)。

      圖1 大興安嶺林區(qū)氣象站分布Fig.1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Daxing'anling forest region

      本文不考慮海拔、氣壓等因素的影響,只根據(jù)逐日降水量和氣溫來確定逐日降雪量[24]。當逐日平均氣溫≤-2℃時,降水的形式全部為降雪;當逐日平均氣溫≥2℃時,降水的形式全部為降雨;當逐日平均氣溫為-2~2℃時,降水的形式為降雨和降雪的混合。

      1.2 研究方法

      整理大興安嶺林區(qū)11個氣象站數(shù)據(jù),利用一元線性回歸、距平法、Mann-Kendall非參數(shù)突變檢驗、滑動t檢驗等[25-27]方法分析總降雪量和不同等級降雪量在時間序列上的變化趨勢、突變特征;對雪季時長,降雪初、終日期進行趨勢分析,并分析總降雪量和不同等級降雪量在空間上的分布特征。表1為降雪相關指標的定義。

      表1 降雪指標定義Table 1 Definition of snowfall indicators

      2 結果分析

      2.1 不同等級降雪量年際變化

      2.1.1 不同等級降雪量距平的年際變化

      1970—2018年大興安嶺林區(qū)降雪量距平變化見圖2,從圖2可知(圖2a)20世紀70年代總降雪量負距平顯著,其中1973—1977年連續(xù)5 a為負距平,進入21世紀10年代正距平明顯,2008—2017年10 a中有8 a為正距平,在2012年出現(xiàn)了近49 a最大的正值,為23.3 mm,主要是因為當年多地出現(xiàn)大暴雪天氣,增加了總降雪量。不同等級降雪量中(圖2b至圖2e),小雪降雪量20世紀70年代負距平顯著,80年代正負距平變化不大,基本在平均值上下波動,進入90年代正距平偏多,到21世紀10年代中后期距平又變?yōu)樨撝?。中雪降雪量距平和總降雪量的變化相似,以負距平為主,進入21世紀后正距平偏多。大雪降雪量從20世紀70—90年代基本為負距平,進入21世紀正距平偏多,其中1979年為大雪量49 a中正距平最大值,為5.5 mm,當年實際年平均大雪降雪量為9.1 mm。暴雪降雪量在20世紀70—80年代正負距平年份大致相同,1991年后負距平明顯增多,1998—2009年12 a間僅有2002年和2008年為正距平,21世紀00年代后期正距平又增多。從總體線性趨勢看,總降雪量以1.55 mm/10 a的速率增加,通過了0.05顯著性檢驗。各等級降雪量變化差異顯著,其中,小雪降雪量有增加趨勢,速率為0.08 mm/10 a,未通過0.05的顯著性檢驗;中雪和大雪等級降雪量的增加趨勢較為明顯,速率為0.78 mm/10 a和0.54 mm/10 a,均通過了0.05顯著性檢驗;暴雪降雪量以0.15 mm/10 a的速率增加,未通過0.05顯著性檢驗。綜上,大興安嶺林區(qū)降雪量為增加趨勢,其中中雪、大雪降雪量增加顯著,小雪和暴雪降雪量增加趨勢較弱。

      圖2 1970—2018年大興安嶺林區(qū)總降雪(a)、小雪(b)、中雪(c)、大雪(d)、暴雪(e)降雪量距平變化Fig.2 Variations of total snowfall(a),light snow(b),moderate snow(c),heavy snow(d),and snowstorm(e)in Daxing'anling forest region from 1970 to 2018

      2.1.2 不同等級降雪量對總降雪量貢獻率的年際變化

      1970—2018年大興安嶺林區(qū)不同等級降雪量貢獻率變化見圖3,小雪、中雪、大雪、暴雪對年降雪量的平均貢獻率為61.1%、20.8%、12.4%和5.7%,即小雪>中雪>大雪>暴雪。從圖3可以看出,對于小雪量,其年降雪貢獻率以3.0%/10 a的速率呈下降趨勢,通過了0.05顯著性檢驗,貢獻率峰值出現(xiàn)在1992年,占當年總降雪量貢獻率的86.2%。對于中雪降雪量貢獻率總體以1.6%/10 a的速率呈增加趨勢,通過了0.05顯著性檢驗,波動范圍為6.7%~36.7%,其中,1979—1983年、2010—2015年上升趨勢明顯,峰值出現(xiàn)在2003年。對于大雪降雪量貢獻率總體也呈增加趨勢,增加的速率為1.5%/10 a,通過了0.05顯著性檢驗,波動較明顯,范圍為2.1%~28.8%,峰值出現(xiàn)在2018年。暴雪降雪量貢獻率總體的減少趨勢較小,未通過0.05顯著性檢驗,峰值出現(xiàn)在1997年,占當年總降雪量貢獻率的23.4%,其中有19 a貢獻率為0%。從5 a滑動平均曲線來看,小雪和中雪的波動幅度較小,大雪和暴雪的波動幅度較大。

      圖3 1970—2018年大興安嶺林區(qū)小雪(a)、中雪(b)、大雪(c)、暴雪(d)降雪量貢獻率變化Fig.3 Variations of contribution rate of light snow(a),moderate snow(b),heavy snow(c),and snowstorm(d)Daxing'anling forest region from 1970 to 2018

      2.2 不同等級降雪量年代際變化

      1970—2018年大興安嶺林區(qū)不同等級降雪量年代際變化見圖4。由圖4可知,不同等級降雪量有明顯的年代變化特征(其中21世紀10年代缺少2019年),不同年代降雪量始終為小雪>中雪>大雪>暴雪,不同等級降雪量的年代際變化的趨勢不同,峰值出現(xiàn)的年代也不同步。20世紀70年代到21世紀10年代總降雪量一直呈明顯增加趨勢。20世紀70—80年代小雪降雪量逐步上升,80—90年代基本無變化,21世紀00年代后又以微弱趨勢上升,之后至21世紀10年代又呈下降趨勢。中雪降雪量變化趨勢經(jīng)歷了先增加后減少的過程,即20世紀70年代至21世紀00年代呈增加趨勢,在21世紀00年代達到最大值,之后呈下降趨勢。大雪降雪量經(jīng)歷了先減少后增加的凹型變化趨勢,在21世紀10年代達到最大峰值,20世紀70年代為第二個峰值,從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10年代一直為增長的趨勢。暴雪降雪量年代際呈現(xiàn)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變化趨勢,49 a中21世紀10年代的8 a中降雪量最大。

      圖4 1970—2018年大興安嶺林區(qū)不同等級降雪量年代際變化Fig.4 Interdecadal variation of snowfall for different grades in Daxing'anling forest region from 1970 to 2018

      2.3 不同等級降雪量年內變化

      1971—2018年大興安嶺林區(qū)不同等級降雪量年內變化見圖5。從圖5可知,大興安嶺林區(qū)降雪量年內變化呈M型分布,降雪量最多出現(xiàn)在11月,為6.4 mm,占年降雪量的22.4%;12月次之,為5.5 mm,3月出現(xiàn)第二個峰值,為5.1 mm;6—8月降雪量均為0 mm。不同等級降雪量變化中,小雪、中雪、大雪以及暴雪降雪量均呈M型分布,其中,小雪降雪量在12月最多,占年小雪降雪量的20.5%;中雪和大雪降雪量兩個高峰值分別出現(xiàn)在3月和11月;暴雪降雪量的最大值出現(xiàn)在3月和10月??傮w看來,大興安嶺林區(qū)除夏季外,其余3個季節(jié)均有降雪,在冬季中末期及春季中末期降雪量較大,其中,中雪及大雪等級降雪易發(fā)生在冬末春初,暴雪易發(fā)生在冬初和春末時期。

      圖5 1970—2018年大興安嶺林區(qū)不同等級降雪量月變化Fig.5 Monthly variation of snowfall for different grades in Daxing'anling forest region from 1970 to 2018

      2.4 不同等級降雪量空間分布

      1970—2018年大興安嶺林區(qū)降雪量空間分布見圖6。由圖6可知,大興安嶺林區(qū)平均年降雪量(圖6a)為自東南向西北減少的空間分布特征,其中,阿爾山降雪量最大,達到46 mm,嶺東地區(qū)年降雪量較低,阿榮旗、扎蘭屯、索倫為16~17 mm。不同等級降雪量(圖6b至圖6e),年平均小雪量與總降雪量分布特征相似,整體為嶺西大于嶺東,嶺西小雪量較多,為20~35 mm,而嶺東較少,為8~20 mm。年中雪量的分布,東南少,西南次之,東北部最多,北部及嶺西的降雪量基本在6.5 mm以上,鄂倫春最多達8.7 mm。年平均大雪量分布北部多于南部,低值區(qū)主要位于林區(qū)偏南部地區(qū)的索倫和扎蘭屯,高值中心位于北部的鄂倫春和圖里河,均在5.0 mm以上。平均年暴雪量空間差異不大,基本在3.5 mm以內,額爾古納和阿榮旗不足1.0 mm,暴雪量中心位于牙克石為3.3 mm。

      圖6 1970—2018年大興安嶺林區(qū)總降雪(a)、小雪(b)、中雪(c)、大雪(d)、暴雪(e)降雪量空間分布Fig.6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total snowfall(a),light snow(b),moderate snow(c),heavy snow(d),and snowstorm(e)in Daxing'anling forest region from 1970 to 2018

      1970—2018年大興安嶺林區(qū)不同等級降雪量與海拔和緯度關系見圖7。由圖7可知,總降雪量和不同等級降雪量與海拔和緯度均呈正相關,其中總降雪量和小雪降雪量與海拔的相關性顯著,相關系數(shù)為0.6132和0.6929(P<0.01),總降雪量和不同等級降雪量與緯度的相關性均不顯著(P>0.05)。可見,大興安嶺林區(qū)降雪量空間分布上,總降雪量和小雪量呈自嶺東向嶺西遞增,中雪和大雪量大體呈北多南少分布,暴雪降雪量無明顯的空間變化趨勢。

      圖7 1970—2018年大興安嶺林區(qū)不同等級降雪量與海拔(a)和緯度(b)的相關分析Fig.7 Correlation of snowfall with altitude(a)and latitude(b)for different grades in Daxing'anling forest region from 1970 to 2018

      2.5 不同等級降雪量的突變

      1970—2018年大興安嶺林區(qū)降雪量M-K突變見圖8。由圖8a可知,大興安嶺林區(qū)年平均總降雪量的UF曲線和UB曲線在1995—1996年有交點,說明年平均降雪量的突變發(fā)生在這幾年之間,且波動較大;由UF曲線可知,1970—1975年降雪量為下降趨勢,從1992年開始總體為上升趨勢,2010年UF曲線超過臨界值1.96,說明從2010年開始降雪量上升趨勢較強。由圖8b可知,1971—1976年小雪降雪量有多個交點,降雪量較為不穩(wěn)定,UF在臨界線內,說明49 a間沒有明顯的突變年。中雪降雪量UF曲線和UB曲線均超過臨界線(圖8c),1982—1983年存在多個交匯點,說明這段時間林區(qū)中雪量波動性較大,與1987年有交點,UF曲線2006年超過臨界值,且一直為上升趨勢。大雪降雪量在2007年發(fā)生突變(圖8d),UF曲線在2014年超過臨界值1.96。暴雪降雪量在1986年有一個交點,2011—2014年兩條曲線存在多個交點(圖8e),說明暴雪降雪量在這幾年出現(xiàn)劇烈波動,但兩條曲線均在臨界值之間,說明1970—2018年的整體變化較為平緩,沒有顯著突變年份。再通過滑動t檢驗法對M-K突變的交點進行驗證,當滿足t的絕對值大于臨界值,且Pr>F時,有顯著突變。1970—2018年大興安嶺林區(qū)降雪量突變年滑動t檢驗見表2。由表2可知,總降雪量在1995年有顯著突變,中雪和大雪降雪量的M-K突變年份經(jīng)滑動t檢驗法檢驗后均不顯著,無顯著突變年份。

      圖8 1970—2018年大興安嶺林區(qū)總降雪(a)、小雪(b)、中雪(c)、大雪(d)、暴雪(e)降雪量M-K突變Fig.8 M-K abrupt changes in total snowfall(a),light snow(b),moderate snow(c),heavy snow(d),and snowstorm(e)in Daxing'anling forest region from 1970 to 2018

      表2 1970—2018年大興安嶺林區(qū)總降雪、中雪、大雪降雪量突變年份的滑動t檢驗Table 2 Sliding t-test of total snow,moderate snow,and heavy snow in the Daxing'anling forest region from 1970 to 2018

      2.6 雪季時長、降雪初始日、終止日的年際變化

      1970—2018年大興安嶺林區(qū)雪季時長,降雪初始日、終止日變化見圖9。由圖9a可知,雪季長度的時間變化為縮短趨勢,遞減率為2.3 d/10 a,未通過0.05顯著性檢驗。圖9b降雪的初始日主要集中在9—11月,10月出現(xiàn)的概率最大為89.8%。降雪初始日期最早出現(xiàn)在1977年9月19日,最晚出現(xiàn)在 2005年的11月3日,多年平均為10月13日,降雪初始日整體呈延后趨勢,趨勢系數(shù)為0.7 d/10 a,通過了0.05顯著性檢驗。降雪的終止日集中在3—5月(圖9c),大多分布在4月,出現(xiàn)的概率為85.7%。降雪終止日期最早為1997年的3月20日,最晚出現(xiàn)在1985年的5月7日,多年平均日期為4月20日,降雪終止日整體呈提前趨勢,趨勢系數(shù)為-1.6 d/10 a,通過了0.05顯著性檢驗,年際變化大體上降雪初始日與終止日呈相反趨勢。

      圖9 1970—2018年大興安嶺林區(qū)雪季時長(a)、降雪初始日(b)和終止日(c)變化Fig.9 Changes in duration(a),beginning day(b),and ending day(c)of the snow season in Daxing'anling forest region from 1970 to 2018

      3 結論與討論

      (1)1970—2018年大興安嶺林區(qū)各等級降雪量的平均貢獻率為小雪>中雪>大雪>暴雪,小雪的降雪量貢獻率呈明顯的下降趨勢,而中雪、大雪和暴雪呈上升趨勢,其中暴雪的上升趨勢不明顯,這與前人對東北地區(qū)的降雪量貢獻率研究相一致[16]??偨笛┝亢透鞯燃壗笛┝烤试黾于厔?,其中,中雪和大雪增加趨勢明顯。

      (2)大興安嶺林區(qū)從20世紀70年代到21世紀10年代各等級降雪量年代際變化中,總降雪量呈增加趨勢,小雪和中雪量21世紀00年代為最大值,大雪和暴雪為先降后升趨勢,在21世紀10年代為最大值。

      (3)大興安嶺林區(qū)不同等級降雪量在年內的變化呈M型分布,總降雪量最多出現(xiàn)在11月;小雪降雪量最多的月份為12月,占年降雪量的22.4%;中雪和大雪降雪量最大值出現(xiàn)在11月,暴雪量為10月。

      (4)近49 a中,大興安嶺林區(qū)總降雪量在1995—1996年波動明顯,在1995年顯著突變;小雪、中雪、大雪量突變年不明顯,暴雪在2011—2014年波動劇烈,但無明顯突變年份。

      (5)大興安嶺林區(qū)降雪量空間分布上,總降雪量及小雪、中雪、大雪等級降雪量總體為西多東少,北多南少的空間分布特征;暴雪降雪量無明顯的空間變化趨勢,總降雪量和小雪降雪量與海拔在空間上有顯著相關性。大興安嶺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東陡西緩,貫穿整個林區(qū),與季風走向垂直,對季風阻擋作用明顯,而林區(qū)降雪主要集中在10月至翌年4月,此時西部主要受來自北方冬季季風影響,同時,東部海拔相對較低,導致大興安嶺東南部地區(qū)降雪量相對較少。

      (6)大興安嶺林區(qū)雪季時長為167~229 d,平均雪季時長為191 d,雪季長度為縮短趨勢。有研究表明,1971—2000年中國東部區(qū)大興安嶺雪季最長,大于210 d[28];近些年雪季長度縮短主要是因為降雪初始日推遲,集中在9—11月,降雪終止日提前,集中在3—5月。本文對大興安嶺林區(qū)降雪的時空特征進行了討論,忽略了雨夾雪的情況,在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降雪、雨夾雪、降雨作為降水的組成部分均發(fā)生著變化,為了進一步分析該地區(qū)的降水變化,為該地區(qū)林業(yè)、農(nóng)業(yè)發(fā)展提供更好的參考還需要結合降水的其他形式進行更全面的探討。

      猜你喜歡
      降雪量暴雪降雪
      1961—2016年中國天山不同級別降雪事件變化特征分析
      果洛地區(qū)《藏系羊牦牛降雪量氣象指數(shù)保險方案》的研究
      降雪量與積雪深度
      少兒科技(2018年7期)2018-08-04 22:35:11
      川西高原東部兩次連續(xù)強降雪過程對比分析
      西藏西南部暴雪天氣分析
      西藏科技(2016年9期)2016-09-26 12:21:45
      2016年1月19~21日山南地區(qū)南部一次降雪過程分析
      西藏科技(2016年10期)2016-09-26 09:02:08
      日喀則“118”大到暴雪天氣診斷分析
      西藏科技(2015年3期)2015-09-26 12:11:08
      暴雪之后街頭雪人秀
      “突降暴雪快出動,徹夜清除保暢通”等十二則
      人工降雪
      科學啟蒙(2009年12期)2009-12-15 05:37:46
      府谷县| 两当县| 钟山县| 乐清市| 屏东县| 开江县| 榆树市| 砀山县| 陇川县| 苏尼特左旗| 玉林市| 广西| 太谷县| 遂昌县| 京山县| 云南省| 建平县| 安福县| 开江县| 海阳市| 济源市| 壤塘县| 宜宾市| 巴马| 惠水县| 余庆县| 崇信县| 河池市| 灵石县| 竹溪县| 吴川市| 开阳县| 沙洋县| 卓尼县| 阳朔县| 海丰县| 方城县| 金溪县| 沁源县| 略阳县| 邵阳市|